民族吹管乐器.doc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44012521 上传时间:2022-09-0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60.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民族吹管乐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民族吹管乐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民族吹管乐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民族吹管乐器.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民族吹管乐器.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民族吹管乐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族吹管乐器.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1年民乐队学员班民族吹管乐器第三讲第三讲民族吹管乐器l 引子我国吹管乐器起源甚古,相传在四千年前夏禹时期,就有一种用芦苇编排而成的吹管乐器叫做钥。民国二十年,山西万泉县荆村发掘出三个新石器时代的埙。诗经中有箫、管、钥、埙、笙等乐器的记载。后来兴起的军乐,又叫鼓乐、横吹、骑吹等,是以排萧、笳、角、笛等为主要乐器,常在军队行进时吹奏,也有用作仪仗队或在宴会上演奏和其他娱乐之用。唢呐的出现较晚,约在明代始有所记载。至今,在民间婚丧喜庆及民俗节日中,吹管乐器俱是主要乐器。乐器发音方法我国吹管乐器根据发音方法不同,可分为三类: 1. 气息经由吹孔,引起空气柱的振动而发音的,如笛子、箫、埙、排箫等。

2、 2. 气息经过哨子,引起空气柱的振动而发音的,如唢呐、管等。 3. 气息经由簧片,引起空气柱的振动而发音的,如笙、芦笙、把乌等。l 笛古称横吹、横笛。为民间常用的乐器之一。笛为竹制小管,上有一个吹孔、一个笛膜和六个按孔。音色清脆响亮,音域较高,常被作为旋律主奏乐器,表现力很丰富。早在汉代已出现竹制笛,汉代笛多为七孔。用两节竹管制成,长36厘米,骨径2.2厘米,七孔、孔径0.3厘米,开孔外表面皆刮平。汉武帝时,笛称之为横吹,在鼓吹乐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与张骞通西域(今新疆及中亚一带)后,传入西域胡笛的吹奏经验和笛曲有关。北周和隋代始有横笛之名。唐宋时期的笛均无膜孔。横笛有膜孔的记载见于清史稿,乐

3、志:“笛,截竹为之,皆间缠 以丝,两端加龙首龙尾,左一孔,另吹孔,次孔加笛膜”。使用笛膜后,笛的音质、音量都有了明显变化。古代笛多为竹制,但也有 铁笛、钢笛,瓷笛、玉笛,玉笛常见于唐宋以来诗文之中,中国音乐学院杨大钧教授收藏传世玉笛一支,长43厘米,制作精美,音质清润嘹亮。故宫博物院和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均藏有清代龙头笛,笛身涂红漆,上描绘金龙。现代常用的笛用多紫竹、凤眼竹(斑竹)、湘妇竹、黄枯竹、长茎竹、梅鹿竹制作,长度依调高而定,内膛去节中空,管身上开吹孔、膜孔各一个,按音孔六个,前出音孔 一个和后出音孔二个。吹孔七端管内堵有软木制的笛寒,笛寒至吹孔一段的管身内膛称海底或笛脑。前出音孔

4、可用以调音,后出音孔距 笛尾最近,可美化音色、增大音量,也可系飘穗之用。有的笛通体雕刻龙凤鸟兽花纹,绘尾两端镶牛骨或象牙。一 笛子技法笛子属于木管乐器家族中的吹孔膜鸣乐器类。笛子的表现力非常丰富,它既能演奏悠长、高亢的旋律,又能表现辽阔、宽广的情调,同时也可以奏出欢快华丽的舞曲和婉转优美的小调。可演奏出连音断音、颤音和滑音等色彩性音符;还可以表达不同的情绪; 无论演奏舒缓、平和的旋律,还是演奏急促、跳跃的旋律,其独到之处都可从中领略。此外,笛子还擅长模仿大自然中的各种声音,把听众带入鸟语花香或高山流水的意境之中。近代笛子分南北二派:北派多用吐音、花舌、滑音、剁音等技巧,南派则常用颤音、打音、叠

5、音、振音等技巧。此外,经过几十年来大量演奏家的不断实践,创造出了诸如循环换气、循环吐音、揉音法、包吹法、吼音、打孔音、飞指、大七度揉音、口哨音等一系列特殊的技法。二北方的笛子梆笛北方的笛子多为梆笛(高音笛),发音高亢、嘹亮。这和北方人民所处的地区特点和生活、劳动习惯是分不开的。在演奏当地色彩的乐曲(包括各种地方戏曲)时,以“历音”、“滑音”、“吐音”、“花舌”等最为多用。气息运用上较猛。如秦腔、眉(右边加耳旁)户、蒲剧、河北梆子等,只要多吹一吹这些欢曲音乐,就可以熟悉北方笛子的一些传统演奏方法。二、 南方的笛子曲笛江南一带普遍多使用曲笛。这种笛子的笛膜贴得较松,音色润丽、清晰。在演奏中以各种北

6、装饰手法,如“唤音”、“迭音”、“倚音”、“颤音”等最为多用,一般忌用强吐和断奏。在气息运用上要求饱满均匀,不能过猛过急。如果多吹奏一些江南的传统乐曲,对熟悉江南笛子的特点和风格会有直接的帮助。l 箫箫又名洞箫,单管、竖吹,是一种非常古老的吹奏乐器。它一般由竹子制成,吹孔在上端。有六孔箫和八孔箫之分,以“按音孔”数量区分为六孔箫和八孔箫两种类别。六孔箫的按音孔为前五后一,八孔箫则为前七后一。八孔箫为现代改进的产物。 箫的演奏技巧,基本上和笛子相同,可自如地吹奏出滑音、叠音和打音等,但灵敏度远不如笛,不宜演奏花舌、垛音等表现富有特性的技巧,而适于吹奏悠长、恬静、抒情的曲调,表达幽静,典雅的情感。

7、 萧的吹奏方法和笛子大体相同,持萧要与身体大致成为45度角,同时注意口风的松紧和正确的口型,而且要练习丹田呼吸,合理控制好分配好气息,这需要多多练习与摸索才能找到正确的方法。箫的产生,其历史可以追根溯源到远古时期.我国考古学表明,目前出土文物中发现了有距今七千多年的骨质发声器,考古学家称之为骨哨(浙江河姆渡出土的文物,现存浙江博物馆).这批骨哨是用鸟禽类中段肢骨制成的,古代人将骨骼中的骨髓抽掉,形成一支中空的骨管,然后在管壁上打有孔洞,它们长7厘米左右,管径6-8毫米,略呈弧曲形,在凸弧面上开有二或三孔,可以吹出几个音来,于是就形成了骨哨。尽管考古学家们称之为骨哨,但从它的形状,结构和发声原理

8、同现代箫笛作一比较,已基本上具备了乐器的雏形.我们是否可以认为骨哨应该就是箫笛的鼻祖呢?无怪今天有许多管乐大师们都认为骨哨就是今天的前身,因此干脆称它为骨笛。那么用竹子做的吹奏乐器又是什么年代形成的呢?中写有:黄帝命伶伦伐昆仑之竹为管的记载.据说远古时期气候较暖,我国黄河流域遍长竹子,只是因为后来气候变化,竹子的生长线才南迁到长江流域.伶伦伐竹为管的记载,充分说明了用竹子做乐器在新石器时代已经开始了.据传,后人将伶伦所订的律管编排在一起,就形成了古代的排箫。在虞舜时代,曾出现过一部称之为箾韶的古代乐舞,箾即是今天的箫字.因为这部乐舞主要是用古代排箫来演奏的,所以我们认为的演奏使箫进入了一个新时

9、代.是古代人民歌颂大禹治水为内容的古代乐舞,它共分为九成(九段音乐),用籥伴奏,又称为夏竹九成.竹就是排箫的前身.由此可见,从到,箫曾在中国音乐史上经历过多年的辉煌时代.周代,曾将我国古代乐器分为八音,它们是: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类乐器,其中竹就是指箫和篪.自从战国初期的曾侯乙墓的出土,箫做为古代乐器的实物才得以我们亲眼所见.因此提起丝竹二字,人们自然会想到这种乐器。l 唢呐唢呐,俗称“喇叭”,因其发音高亢、嘹亮,而成为一种在我国各地广泛流传的民间乐器。后来唢呐经过不断发展和完善,不仅丰富了演奏技巧,而且还提高了表现力,到现在已成为一件具有特色的独奏乐器,用于民族乐队合奏或戏曲、歌

10、舞伴奏。 其实唢呐是一件外来乐器,最初的唢呐流传于波斯、阿拉伯一带,就连唢呐这个名称,也是古代波斯语的音译。唢呐大约于公元三世纪在中国出现,新疆拜城克孜尔石窟第窟中的伎乐壁画已有吹奏唢呐形象。在700多年前的金、元时代,传到我国中原地区。到了明代,古籍中始有唢呐的记载。明代代王西楼朝天子词曰:“喇叭锁哪,曲而小,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身价”。对其在当时的艺术表现功能描绘的十分生动。明代后期,唢呐已在戏曲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用以伴奏唱腔、吹奏过场曲牌。而在以戏曲音乐为基础的民间器乐中,唢呐也成为离不开的乐器。到了清代,唢呐则被编进宫廷的回部乐中。今天唢呐已成为我国各族人民广泛使用的乐器

11、之一。 唢呐常作为领奏乐器或与锣鼓结合演奏,适于表现热烈、欢腾的气氛和雄伟、壮阔的场面,尤其适于演奏豪放、泼辣的曲调,能够深刻而细腻地抒发内在的思想感情,是一件表现力很强的乐器。唢呐可用于独奏、合奏或伴奏,演奏风格大致可分为南北两派。 唢呐音量宏大有力,音色高亢明亮,常用作室外演奏,是民间婚丧仪仗和吹打合奏中的主要乐器。不仅在广大农村广为流行,并且是河北吹歌、山东吹乐、辽南鼓吹、潮州大锣鼓和山西八套等地方音乐离不开的乐器。在地方戏曲、说唱音乐和民族乐队中,也占有一定的地位。用它伴奏的戏曲和说唱音乐,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唢呐由双簧哨子(芦苇制成)、蕊子(铜制)、杆子(木质圆锥体,共有八个音孔,前

12、七后一)和铜碗(喇叭形)四部分组成,竖吹,有大小不同的规格。唢呐音量大,音色明亮、粗旷,善于表现热烈奔放的场面和兴奋、欢快的情趣。大多用于民间节庆、婚丧嫁娶和戏剧场面,常与打击乐配合。演奏风格上大之分南北两派。男排大部分用于吹奏戏曲曲牌或作戏曲伴奏。北方流传较广,演奏技巧也十分复杂。唢呐善仿人声及其他动物鸣叫和自然音响。北方有种“咔腔”,成套的模仿戏曲、歌曲的任务唱腔,甚至连模仿念白台词都十分逼真。演奏技巧主要有:滑音、颤音、吐音、花舌音、气拱音、气顶音、三弦音、箫音等。此外,唢呐由一种“循环换气法”,即在吸气时鼓腮使长音不断的呼吸方法。音域与音色D调高音唢呐用高音谱表按实际音高记谱。它的总音

13、域为a(1)-b(3),乐队中的常用音域为a(1)-d(3)。唢呐的中、低音区音色豪放、刚劲,各种技巧都易于发挥,非常富有表现力;高音区紧张而尖锐,在乐队中应用要谨慎。百鸟朝凤 “百鸟朝凤”原是流行在山东,安徽,河南,河北等各省的一首优秀民间器乐曲,音乐的情绪热情,欢快。不少人在演奏这首乐曲时,都充分地运用唢呐的各种演奏技巧,形象地模拟出各中种鸟声的鸣叫,如布谷鸟,斑鸠,野咕咕,小燕子,猫头鹰,鹌鹑,树莺,道沟鸟。无名鸟,山麻雀,画眉,黄雀,甚至把秋蝉的鸣声也加了进来,勾画出一幅生气勃勃的大自然景象,以此来表达我国人民劳而朴实的普通人民对大自然的热爱。 这首乐曲经常因地区和演奏者不同的演奏方法

14、,在曲调上产生差异,演奏者常常根据自己对各种鸟声所熟悉的程度而加以变化。在民间喜庆节日演奏这首乐曲时,还经常根据演出场合和观众的变化,使曲调延伸或缩短。唢呐在乐队固定节奏型的伴奏下,做各种模拟性的技术发挥,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l 笙中国古老的簧管乐器,殷代(公元前1401-前1122年)的甲骨文中已有和(小笙)的名称。春秋战国时期,笙已非常流行,它与竽并存,在当时不仅是为声乐伴奏的主要乐器,而且也有合奏、独奏的形式。南北朝到隋唐时期,竽、笙仍并存应用,但竽一般只用于雅乐,逐渐失去在历史上的重经作用,而笙却在隋唐的燕乐九部乐、十部乐中的清乐、西凉乐、高丽乐、龟兹乐中均被采用。当时笙的形制主要有十

15、九簧、十七簧、十三簧。唐代又有了十七簧的义管笙,在十七簧之外,另备两根义管,需要时,再把它临时装上去。早期的笙为竹制,后来改为铜制。明清时期,民间流传的笙有方、圆、大、小各种不同的笙的形制。笙的构造,将铜制的簧片装在若干竹管下端,这些竹管插在一个木制或铜制的带有吹孔的笙斗上。吹时用指按着竹管下端所开的孔,使簧片与管中气柱发生共鸣而发出乐音。演奏时,除单音外、大都用二音、三音或四音配成和音。解放后,对笙进行了改造,目前,已普遍使用的有二十一簧、二十四簧、三十六簧以及小排笙、排笙(键盘笙)等多种形制。笙的吹奏技术也有较大发展,除了用于伴奏与合奏外,已发展成为独奏乐器。主要流传于德宏州傣族、阿昌、德

16、昂等民族中。傣语叫“筚郎叨”(“筚”为傣语吹管乐器的泛称、“郎”为直吹之意,“叨”即葫芦),当地汉语又称葫芦箫。共有高、中、低音3种类型。这种乐器以葫芦做音斗,葫芦咀做吹口,常见者以各自装有一片舌簧的3根竹管,并排插入葫芦底部。亦有单管,双管或四管者。无论竹管多少,均以一根为主管,其余为副管。主管上开7个音孔,前六后一,副管则不开孔。吹奏时数管齐鸣,而旋律只出自主管,副管仅以和谐的持续和音相衬托。通常以自然换气法吹奏,亦有用循环换气法者。音域常在9度以内,最多不超过11度,而音色十分柔美迷人。近年来,这一乐器已在音乐界引起极大的兴趣,已有人试验改革,或两根主旋律管加4根副管、或两根同调管加高音、低音旋律管,其目的都在于扩大音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