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概论教案.doc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44006881 上传时间:2023-06-15 格式:DOC 页数:65 大小:525.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史学概论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史学概论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史学概论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史学概论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5页
史学概论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史学概论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史学概论教案.doc(6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General Theories for the Study of History绪 论 为什么要学习历史 为什么要学习史学概论【教学内容】由历史与现实的关系和历史学的三重社会价值决定了要学习历史;史学概论提供了研习历史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基本内容是历史学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教学目的】通过学习掌握“两个为什么、三重价值和三项基本内容”。【重点难点】重点:历史与现实的关系;历史学的三重社会价值。难点:关于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史观类型及内涵。【教学时数】4课时【教学方法】讲解法【教学过程】历史是什么?为什么要学?怎样学?一、历史是什么1、辞源考证、“历(歷)”与“史”历(歷),下部字形是

2、一只脚,表示空间的移动,上部两个“禾”字,庄稼一熟至又熟,表示时间的流动,总和一起是空间、时间的流动历程,又引伸为多种语意。当“历”与“史”联接成词,于时甚晚,已无辞源学意义。 史,字形为右手持中,惟对中的解释,各家歧义甚多, 说文解字:“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清人吴大瀓认为“中”,是“简”,即木、竹的写字片。文字学家江永则认为:凡官府薄书谓之中,故诸官言“治中”、“受中”。王国维释史(观堂集林卷六)考证,“中”字在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原始意义是盛放简策之器,后引申为薄书。史的字形既是手持薄书之人,则“史之职,专以藏书、读书、作书为事。”徐复观认为“中”从口,是官员右手持笔在简册上写

3、出祝词而以口上告于天,中间一竖应当直延长到手内。可见多数解释最后都归结为书写文字的简册。因此,“史”最初是指掌握简册的文官,即周礼天官冢宰所言:“史掌官书以赞治。”后来具有掌存文告及记载史事的职能。至战国时期,“史”具有了记载性文件的含义。 “历史”的来历今天“历史”一词引入自日本(歷史 ),而日本翻译自欧洲。希腊用“Historia” 称历史,被称为“历史之父”的希罗多德的历史,书名是Historiai,即以此字为“史”之起源。而这个字的含义有“探究”、“查询”之意,意指一门记叙往事的学问。中国虽然也出现过“历史”的写法,但那只是“一个又一个史书”的意思。据有的学者考证,“历史”名词,是日本

4、学者福泽谕吉(18351901)于1860年创造的。1860年1月,德川幕府派使团赴美交换日美通商条约,福泽谕吉为使团成员之一。返国时,他带回一本韦伯斯特大辞典(Webster English Dictionary),这是日本引进的第一本英文字典。回到日本,他写西航记,遂用“历史”对译英文history,于是这个词语得以广泛采用。其实,如果准确地翻译希罗多德的著作,书名应当是“历史的叙述与探究”。 黄遵宪在1889年,将“历史”一词用于中文史学著作中。黄遵宪在日本国志(1889年出版)介绍日本兴办西学状况时说:“明治四年,设立文部省,寻颁学制于各大学区,分设诸校。有小学校,其学科曰读书、曰习字

5、、曰算术、曰地理、曰历史。”十年后,与日本学术界有密切关系的学者罗振玉、王国维开始频繁使用“历史”一词,这样历史一词就渐为中国学界通用。 “历史”这个词语从翻译和外来语中产生之际,就带上客观历史与史学模糊不分的缺陷,应当予以重新厘定和改造。而中外主张历史学应当求真的史家,如刘知幾、修昔底德、兰克等等,实际是将历史与史学区别看待的。 2、三层含义1)客体历史指人类过去的经历。2)主体化历史指述说过去经历的历史书。3)历史学简称史学,是系统叙述和研究人类以往的各种活动和人类社会发展历程的学科。即对于以往人类活动及社会状况的条理化、系统性认识。历史学的学科结构1、以客观历史为研究对象的分支学科按研究

6、的空间范围划分中国史、国别史和地区史。世界史是指其研究、阐述内容涉及世界历史发展进程及其规律的史学学科和书著。国别史,凡其研究、阐述的内容只包揽一个国家历史的发展进程及其规律的史学学科和书著都称国别史,如,英国史、法国史、日本史和中国史等的学科及有关史书。地区史,指只涉及到世界上某一地区的历史发展进程及其规律研究和阐述的史学学科和书著。如,非洲史、拉丁美洲史、东南亚史等的学科及相关史书。乡土史,一般指对我国某一地方(如省,自治区、市、地区、乡等)历史的研究及有关书著。如,东北史、西藏史、台湾史、北京史等的研究及书著。按研究的时间跨度划分通史、断代史。通史是指对历史作贯通古今,并在政治、经济、文

7、化各个方面都作研究与阐述的学科和书著。断代史:原指中国史学中以朝代为断限的史书。其创始于东汉班固的汉书,后来的正史亦都是断代史,现在,可以泛指对某一历史时期历史的研究与阐述的学科和书著。按社会历史中的某一纵向内容进行专门研究产生的学科,如经济史、军事史、文化史 、政治制度史、思想史等专门史。2、以特定对象或特定方法为轴心的综合研究科目:历史文献学、历史器物学、历史考据学、历史地理学、历史年代学等。3、以历史学本身为研究对象的分支学科:史学史、史学理论、历史编纂学、史学评论等。这构成历史学分支学科的基本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还会不断产生新的分支与组合。历史学的学科特点1、综合性:历史学研究范围内

8、容十分广泛,举凡以往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思想、具体事件、人物等等,均在探讨范围。史学不仅研究各个组成部分,而且注意到不同内容间的相互联系,予以综合,力图得出统一的概括性、规律性的认识。2、写实性:历史学不仅对研究对象予以总结和概括,还必须记述客观史事的真情实况。3、动态回顾性:历史学将既往的人类活动,视为前后相承、连续发展的过程,因此研究已经消逝的史实,是一种动态的回顾。这有助于找出事件的前因后果。动态的回顾,是通古今之变,是把握历史发展的轨迹与方向。站在当今时代的思想高度上回顾历史,这种回顾是向前展望结合一起的。 史学是科学而非艺术历史学是研究社会历史现象和过程并揭示其规律的科

9、学。历史学的内容是科学的,其表现形式是讲求表达艺术的,也即艺术对历史学有补充作用。历史学离不开文字的表述,而文字的表述方式即是一门艺术。史学研究对个别事物的描述离不开形象思维,即艺术思维方式。二、为什么要学习历史1、学习历史的反映形式历史意识概念:人们意识到历史与现实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因而产生一种要从历史中学习生存和发展的技能、知识和经验教训的现象。分析:与动物的本质区别(本能与主动);核心(过去的对现在有用);目的(各种现象)发展演变:葬式-崇拜-记事-研习。说明:意识随人类社会发展不断加深加强。2、学习原因历史与现实的关系决定(课本内容)3、学习的内容历史遗产概念:过去人类活动的遗留物。类

10、型:物质和精神。对待历史遗产的态度:秉笔与歪曲。最大的干扰因素是阶级或政治立场。(史例:战后德日对待各自法西斯的态度)4、学习的目的以史为鉴总之,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关系,即“历史是现实的前身,现实是历史的延续”。现实中的人们为了首先自身的利益,就必须对历史遗产进行清理、继承和发扬,掌握和利用古人生存和发展的技能、知识和经验教训,从而达到“以史为鉴”、古为今用的目的,所以要学习历史。三、历史学的社会价值 也指历史学的社会功用,是对学习历史的根本目的进一步的阐释。1、“以史为鉴”,总结经验教训,指导人们社会实践古今中外都重视历史的经验教训的总结(中外史例)什么是经验教训的总结?两种类型及怎样才能做到

11、? 2、“继往开来”,再现历史精原貌,陶冶人们神品格历史人物丰富,他们的活动中蕴含着巨大的伦理和审美价值。(以“怒”、“梅”“少年”等为题看历史人物的性格。) 3、“温故知新”,积累精华,传承文化财富 原因:历史学的认识成果决定。历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既交叉又相互渗透。与哲学:指导;素材。与其它人文学科:基础。与自然:提供历史资料。四、为什么要学习史学概论 1、原因:史学概论讲授历史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为研习提供帮助。 2、基本概念的理论解析 历史观与历史哲学:历史观是对人类客观历史的概括性、总体性认识。历史哲学是将某种历史观予以理论的、系统的论证。二者的区别是历史观可以不作理论论证性的表述

12、,可以寓于其他历史撰述或散见于判断的表达。历史哲学也可称之历史理论,解决诸如社会历史的根本性质、历史是否发展、如何发展,历史发展的动力如何,历史发展的方向及有无规律等重大问题。 史学理论:是一种总体性、抽象性的系统化认识,并且以逻辑论证的形式表述出来的学说。史学理论是将历史学本身作为研究对象而得出的系统化的理性认识。史学理论与历史理论的区别在于研讨的对象不同,二者不应混淆,但又存在密切的联系。史学理论应解决诸如历史学的性质、任务、特点,历史学可否真实反映历史,史学的功能,历史认识如何检验,史家的应有基本素质,史学的研究方法等等问题。 五、史学概论讲授的基本内容(列表讲解) 历史学的本体论、认识

13、论和方法论。1、三段论的基础理论1)历史本体论概念: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性质、特点及规律的理论 。也称“历史理论”。主要内容:历史是不是客观存在的?历史是如何发展变化的?历史发展有没有规律性?历史的规律是什么?历史发展的动力是什么?决定历史发展变化的因素是什么?如何认识个人、英雄、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等等。核心:“历史观”。历史观是关于人类历史总体运动及规律的系统化、理论化的认识。 类型:人本主义、科学主义、多元折中主义、马克思主义、后现代主义2)史学方法论概念:史学研究方法性质与特点的理论。史学方法是指从事历史研究过程中具体操作的方法、手段、工具。主要内容:史学研究有哪些方法?各种方法有何

14、特点、优劣点与适用范围?史学方法与其他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的关系如何? 史学方法类型:技术性方法、导向性方法。 3)史学认识论概念:关于历史认识性质与特点的理论。也称“史学理论”主要内容:历史认识是怎样形成的?历史认识的形式有哪些?历史认识的特点是什么?历史认识的性质如何?历史认识如何进行检验?历史认识中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怎样?等。 类型:客观主义、相对主义、马克思主义。2、概念模式:关于(历史现象存在的本源和性质;历史研究方法的规则、步骤和指导原则的性质、特点和适用范围;历史认识的性质和特点)的观点或理论。(模式化)3、三者之间的关系:互相联系,构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本体论主导认识论和方

15、法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可以改变本体论。4、世界观与社会史观的关系对象空间时间关系全集宇宙、人生自然界、人类社会古今未制约子集人类社会史人、人类是会鉴往知来基础5、社会史观的类型及内涵类型:直觉、粗浅和不系统与系统化、理论化两个层次。内涵(阅读分析)史学思潮人物流派本体论是非评价认识论方法论哲学类型人本主义柯、兰克;韦伯精神(精英和大众)因素决定历史进程;历史无规律。看到精神对历史的作用及人的主体能动性。忽视客观对主体的制约,否认历史的规律。排除自我,让事实说话。(客观主义)“移情式领悟”进行个别描述。主观唯心主义科学主义年鉴学派具有特定功能的结构决定历史进程;历史的规律是结构的重复出现。看到客观对主观的制约,承认历史规律;忽视主体的能动性,陷入宿命论。主观解释(相对主义)法则归纳式方法解释模式。机械唯物主义多元折中主义韦伯、年鉴学派多种因素随机组合决定历史进程。避免片面因素决定论;并列看待各种因素,否认决定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