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与水土保持.doc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44005593 上传时间:2023-08-2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3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循环经济与水土保持.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循环经济与水土保持.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循环经济与水土保持.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循环经济与水土保持.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循环经济与水土保持.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循环经济与水土保持.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循环经济与水土保持.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柴达木循环经济与水土保持 张福良水是生命之源,土是生存之本,水土资源是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战略资源,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恢复与改善,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水土流失分布范围广、面积大、侵蚀类型多,危害严重,治理难度大。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耕地减少,土地退化,沙尘暴频繁发生,河道水库泥沙淤积,洪涝灾害加剧,影响水资源的综合开发和有效利用,加剧干旱的发展,生态环境恶化,加剧贫困,水土流失已经成为我国的头号环境问题,并且危及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21世纪是全球致力于经济和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时期,中国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并明确提出

2、了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走生产发展、社会进步、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道路,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将是我国新世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程。柴达木盆地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四周为阿尔金山、祁连山南麓和昆仑山北麓所环绕,盆地内气候干燥、寒冷、多风,大陆性气候特征明显。而日照丰富,气候干燥的自然条件,决定了水分是当地植被生长的主要限制因素。柴达木盆地是我省沙漠化面积最大、治理难度最大的地区。由于特殊的地理和自然环境,境内植被稀少,森林覆盖率低,也是全国荒漠化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盆地集中了我省90的沙漠化土地,沙漠化面积达13亿亩,而且沙漠化面积还以每年100万亩

3、的速度扩大,几十年间人为破坏的沙生植被达1807万亩,目前的森林覆盖率还不足09!近年来,穿越盆地的铁路、公路几乎每年都要受到风沙的侵袭。该地区日趋恶化的生态环境已严重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随着我国经济开发向西北部的转移,其开发手段的现代化和开发力度的加强,势必进一步加剧水土资源的流失,水土流失目前主要是指第一阶段即地貌发育的侵蚀过程。地貌的侵蚀一般被分为两类:自然侵蚀和人为侵蚀,而人为侵蚀被认为是加速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人类活动固然加剧了侵蚀过程的发生,但它是在自然侵蚀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是符合自然侵蚀规律的。在目前的社会条件下,水土流失的治理不仅仅是减少人类活动的影响,而

4、应该是使人类活动在地貌演化过程中扮演因势利导的角色,使其向着人类有利的方向发展。避免人类经济活动中无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造成难以弥补的毁坏。生态平衡是整个生物圈保持正常的生命维持系统的重要条件,生态系统能够保持相对平衡是因为内部具有自动调节的能力。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的结构越复杂,生物种类越多,食物链也越复杂多样,物质循环的渠道也越多,这样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就越强。反之,结构简单,成分单调,调节能力越小。不管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强与弱,都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干扰因素的影响超过调节能力的极限时,调节能力就要降低甚至消失,从而引起生态失调,甚至整个系统的崩溃。而目前柴达木盆地植被覆盖率低,生态系统的结

5、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弱,一旦遭受破坏就很难得到恢复。政府把发展经济,提高地区的GDP作为主要工作目标,往往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我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阶段,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会造成对环境的破坏。柴达木被列为国家首批循环经济实验区,该区丰富的矿产资源是开发的主要对象,保护水土资源将显的尤为重要,水土保持是柴达木盆地发展的生命线,是国土整治江河治理的根本,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开展水土保持工作是生态建设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保护城乡生态环境的可靠屏障。生态脆弱区资源开发与生态保育是一个世界性问题,也是当代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主题。这里水资源短缺,

6、生态系统脆弱,稳定性差,经济过程与生态过程的协同性低,对人类和自然的干扰反应敏感,资源开发过程中的生态与经济的矛盾日益突出,经济建设过程中出现的生态与环境问题日趋严重,为解决和处理好所面临的这一系列问题我们要正确处理好以下方面的关系。(一)正确处理发展经济与生态建设的关系,要在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美化环境的基础上发展经济,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有机结合。牢固树立“生态保护”第一的观念,要在制定重大产业调整和发展政策时,将生态保护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发展规划,把生态建设与保护纳入各级政府预算范围之内,确保各项生态建设与保护措施真正得到落实。 (二)制定并健全生态建设与保护

7、的法律法规 ,针对目前我省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法制建设的薄弱环节,要有针对性地制定法律法规,改变多年来单纯保护资源环境的现状,加强对生态系统完整性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实现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化的良性循环。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与监管体系 要针对不同类型资源的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科学地制定生态保护与恢复的行政规章和标准,重点制定水资源、土地资源和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对生态恢复的措施和标准。(三)要大力开展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和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的水资源意识,提高公民的节水观念,促进依法履行节水法规义务,牢固树立珍惜、保护节约水资源的良好风尚,努力建立节水性经济和节水性社会。建立健全水环境管理制度

8、,坚持实施统一规划,统一取水许可,统一管理水质水量,统一管理地表和地下水,统一征收水资源费,确保工农业生产和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对水资源提出的更高需求。正确处理水土保持与群众生活的关系,要在切实解决好群众生产生活的基础上搞好水土保持,实现工程措施、非工程措施与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有机结合。(四)拓展都市型高效生态农业 ;围绕“高效、优质、生态”发展方向,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坚持产业化促发展、生态化显内涵、特色化见优势、品牌化提效益,促进农业与工业、服务业的融合互动,实现从城郊型农业向都市型高效生态农业转变。 建设现代农业园区。深化农业结构性调整,优化德令哈、格尔木东西两大农业区域布局,重点布局水产养殖

9、、畜禽、蔬菜、粮油等产业; (五)加强生态建设,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 。加快生态市县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缓解土地、水、能源等资源供求矛盾,提高区域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1)加强生态建设 。实施生态县市建设规划,进一步明确生态功能区重点建设任务,加强水环境治理,严格控制工业废水排放和农业面源污染,适度控制开发强度,保护有特色的湿地;加强各地区饮用水源地的生态保护,着重加强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做好各水库、湖泊等自然保护小区的生态建设工作,强化生态公益林管护,严格保护森林资源。 加强环境综合治理。加强工业污染防治,控制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强化对化工

10、行业的污染整治,选择合适区块集中布局化工、等污染企业,实现污染物集中处理。深入实施区内河道整治工程,重点加强对巴音河、格尔木河等饮用水源的保护和河网的治理,确保水源安全和区域水环境改善。实施矿山环境整治工程,逐步实现矿产开采集中布局,坚决关闭若干污染大、经济效益差的矿山。实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程,合理划分畜牧禁养区和限养区。采取适当方式对生活污水进行处理。 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实施千里生态长廊建设工程,构建109国道、青藏铁路等交通干线和巴音河、格尔木河等主若干水系的绿色廊道。充分利用城区黑石山水库等水体山体,规划建设城市绿色节点,美化中心城市生态景观。推进生态乡镇建设,加强住宅小区规划建设与管

11、理,合理布局公共绿地,完善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等设施,构建自然和谐的生态人居环境。 完善生态保障机制。建立健全以生态补偿为核心的生态保障机制。不断加大生态补偿投入,对贫困地区实行特殊的考核机制、财政机制和产业扶持政策,提高生态建设积极性。(2)发展循环经济 推广清洁生产。全面推行清洁生产,逐步建立清洁生产管理体制和实施机制,促进污染由末端治理向污染预防和监控转变,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鼓励骨干企业推行清洁生产和ISO14000环境体系认证,力争企业通过省清洁生产审核验收;在化工、建材、食品等行业全面推行清洁生产试点企业,加强对重点排污监控企业的定期清洁生产审计。 创建生态工业园区和

12、循环型社区。加强工业园区的生态化改造,以水泥建材、生物化工等行业生态链建设为重点,开展产业与产业、企业与消费者之间循环经济试点工作,促进企业在生产资源、产品生态设计、废物交换综合利用等方面的协作。提高城镇污水和垃圾处理、中水回用,推进城市废弃物分类回收,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和可回收材料,加强节能建筑和生态住宅建设,培育居民绿色消费意识,创建循环型城市与社区。(3)集约利用资源 。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强化规划引导,加强土地用途监管,确保重点建设项目用地,杜绝计划外用地。加强投资密度和容积率考核,用好已批地、拓展后备地,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加强土地开发整理,有序推进优质园地划转为基本农田,不断拓展用地

13、空间;引导入驻多层标准厂房,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探讨建立按投资强度供地机制,执行经营性用地挂招牌制度,使工业用地逐步走向市场化。 合理开发矿产资源。正确处理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城市发展和旅游资源开发等之间的关系,加强矿产开采区的统筹规划与布局调整,控制开采总量,培育采矿权市场,促进集约化、适度化、有序化、规模化开发矿产。提高石油、化工等优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推进废弃矿区的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和土地复垦工作。科学配置、合理利用水资源,推进分质供水、污水回用,逐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积极推广农田节水灌溉技术,严格控制高耗水工业项目建设,构建产业、行业等水循环利用系统;积极推广建筑节水工艺与生活节水器具,加强全社会节水宣传和教育。 参考文献: 1董哲仁.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年2李智广.水土流失测验与调查: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年 3韩永荣.江河源区生态环境面临的问题和防治对策:2006年 作者简介张福良(1974)男.青海德令哈市人.青海省海西州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站工程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