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doc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44000056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通济小学:陈春华创新是当今时代精神的根本特征,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没有希望。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作为其主阵地之一的语文课堂教学,激励人的创新意识,努力挖掘阅读教学中“创新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创新教育和语言文字训练、思维发展、情感陶冶等交织在一起,使学生整体提高,全面发展显得十分重要。那么如何在课堂上巧妙抓住“创新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笔者谈如下几点体会。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心理学认为,学生间对不同见解的争论,是创造力发展的因素。课堂上学生对同一问题的认识有差异,这是必然的。有差异就可能

2、有争议,有争议就有可能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大大加强,个体潜能得到尽情发挥;在质疑处创新。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可见,质疑是人类思维的精华,拥有创新能力的人必然具备敢于质疑的思维品质,因为创造的起点往往是提出问题。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对学生质疑精神和质疑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应注重启发学生小到对课题、遣词、造句的质疑,大到联系前后文探究篇章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与矛盾,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求知欲。同时,应经常鼓励学生对同伴和老师的发言,大胆地提出不同见解,在他们中间提倡敢于质疑、敢于创新的精神。因此,我鼓励学生运用学过的阅读方法,自读

3、感悟,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方法。然后再通过合作学习,把自己的想法与同学们交流,同学们通过认真阅读课文,认真思考问题,认真讨论,积极答问,这样不但使本是疑难的问题迎刃而解,还充分调动了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发挥了学生在学习时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质疑问难的思考习惯。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人物语言空白处创新。课文中人物的语言常常会出现不完整,甚至略写、不写的情况,由此造成人物语言的空白。如:给予是快乐的中有这么几句话:“你是说这车是你哥哥白白送给你的?天那!我希望”让学生想象此时的保罗会认为小男孩没说完的话是什么?学生回答说:“假如我也有一辆这样的车该多好呀!假如我也

4、有这样的哥哥该多好呀!”再联系上下文想想其实小男孩想的是什么?是想:小男孩希望将来也能像他哥哥那样给自己的弟弟买一辆这样的车,让他的弟弟能看看圣诞节街上美丽的风景。这样小男孩金子般闪耀、纯洁的心灵让学生有了强烈的震撼。所以在省略处进行恰当地补充,学生既能更透彻地了解人物的心理,又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在人物的心理空白处创新。心理描写是人物描写的基本方法之一,但由于行为节奏,感情抒发、详略安排、叙述人称等因素的影响和限制,作者不可能连篇累版地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因此,文中形成了部分心理“空白”,可让学生填补心理空白进行想像创新;在文章结尾处创新。此法一般用于有一定情节的记叙文。例如,把课文已告一

5、段落的故事,按照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接着叙述下去。使用这种方法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准确地把握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爱因斯坦曾说:“我没有特别的天赋,我只有强烈的好奇心。”可见好奇心对创新才能的发展有多重要的意义。为此,教师可结合阅读教学,扣住文中的暗味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抓住学生的好奇点,让学生在表达好奇、探究好奇、解决好奇中创新。因为我们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就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励学生主动地去学习、去发现、去找答案。让学生在探讨过程中获取知识,产生某种感悟、体验。从这个意义上说,探究的过程就是创新的过程。因为,创新不仅指物质上的发明创新,也包括人们个人自身的经验或思想的产生和获得。在课堂上,教师不妨多给学生一些问号、一些空白、一些表现自我的机会,让学生去探索有自己特色的答案。教师要鼓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自我解读、自我感悟,尊重他人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这样学生的思维就可以张开翅膀自由飞翔了。总之,课堂有了创新的活水源头,学生才会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创造能力才会得以展现和提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