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科制度汇编.doc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43994803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DOC 页数:119 大小:3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急诊科制度汇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9页
急诊科制度汇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9页
急诊科制度汇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9页
急诊科制度汇编.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9页
急诊科制度汇编.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急诊科制度汇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急诊科制度汇编.doc(1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急诊科护理管理工作手册护理部编制目录第一部分急诊科管理制度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2首诊负责制度12急诊科与手术室、重症医学科、病房转接制度与流程13急诊绿色通道管理制度与流程15院前急救与院内急诊交接流程17急诊“绿色通道”病情分级管理制度18急诊留观病历书写制度21急诊病人接诊及护送入院制度22急诊与住院连贯的交接流程22急诊与基层医疗机构建立的急诊转接服务机制23急危重症患者优先处置制度24急诊检诊、分诊制度25急诊留观患者的管理制度26会诊制度27急会诊制度29急诊抢救制度30急诊病人须知31急诊程序与注意事项31急诊观察室工作制度32急诊就诊制度32急诊科查房制度33急诊科工作制

2、度33急诊科规范34急诊科设施配置及管理35急诊抢救室工作制度36急诊抢救室规章制度36急诊抢救制度37急诊室工作制度37急诊收住制度38急诊死亡病例讨论制度39急诊诊区规章制度39急诊转科转院制度39紧急外派抢救制度40培训与教育制度40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报告制度41院内急救接诊诊疗管理制度42院前急救管理制度44灾害事故急救管理制度45第二部分 急诊科护理人员岗位职责一、急诊科护士长职责二、急诊分诊护士职责三、出诊护士职责四、急诊清创缝合室护士的职责五、抢救室护士职责六、急诊科观察病房护士职责七、急诊科主管护师职责八、急诊科护师职责九、急诊科护士职责十、急诊科护理人员岗位说明书急诊科

3、护士长岗位说明书急诊科主管护师岗位说明书急诊科护师岗位说明书急诊科护士岗位说明书十一、各层级护理岗位说明书N4级护士岗位说明书.N3级护士岗位说明书.N2级护士岗位说明书.N1级护士岗位说明书.N0级护士岗位说明书第三部分 急诊科应急预案及程序第一节 急诊科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与程序一、停电应急预案及程序二、停水应急预案及程序三、失火应急预案及程序四、停中心吸引应急预案及程序五、停中心供氧应急预案及程序六、大批中毒外伤应急预案及程序七、意外拔除气管插管应急预案及程序八、失窃的应急预案及程序九、消防紧急疏散患者应急预案及程序十、急救抢救仪器应急预案第二节 急诊科临床护理应急预案与程序一、重大意外伤害

4、事故护理急救工作规定二、常见急性化学中毒的抢救预案及程序三、急性食物中毒病人的抢救应急预案及程序四、传染病救治应急预案及流程五、突然发生猝死应急预案及程序六、药物引起过敏性休克的应急预案及程序七、患者出现输液、输血反应的应急预案及程序八、患者留观期间出现摔伤的应急预案及程序九、留观患者发生坠床的应急预案及程序十、医护人员发生针刺伤时的应急预案及程序十一、处理医疗投诉及纠纷的应急预案及程序十二、复合伤患者的应急预案及程序十三、输液患者发生过敏性休克时的应急预案及程序十四、急诊患者突发呼吸心跳骤停的应急预案及程序十五、洗胃过程中洗胃机出现故障时的应急预案及程序十六、急性心肌梗死并心律失常时的风险预

5、案及程序十七、留观患者发生心脏性猝死的应急预案及程序十八、脑出血患者的应急预案及程序十九、患者发生空气栓塞的应急抢救预案及程序二十、急性消化道大出血患者的应急预案及程序二十一、创伤性休克的应急抢救预案二十二、开放性骨折患者应急预案及程序二十三、闭合性腹部外伤患者的应急预案及程序二十四、急性胸部外伤患者的应急预案及程序二十五、膀胱破裂患者的应急预案及程序二十六、急性肠梗阻患者的应急预案及程序二十七、大面积烧伤患者的应急预案及程序二十八、急性喉阻塞的应急预案及程序二十九、患者有自杀倾向时应急预案及程序三十、患者突然发生病情变化时应急预案及程序三十一、患者自杀后应急预案及程序三十二、宫外孕失血性休克

6、的应急预案及程序三十三、惊厥患者的应急抢救预案及程序115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 为指导和加强医疗机构急诊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促进急诊医学的发展,提高急诊医疗水平,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护士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南。第二条 二级以上综合医院急诊科按照本指南建设和管理。第三条 急诊科是医院急症诊疗的首诊场所,也是社会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急诊科实行24小时开放,承担来院急诊患者的紧急诊疗服务,为患者及时获得后续的专科诊疗服务提供支持和保障。第四条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急诊科的指导和监督,医院应当加强急诊科的建设和管理,

7、不断提高急救能力和诊疗水平,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第二章 设置与运行第五条 急诊科应当具备与医院级别、功能和任务相适应的场所、设施、设备、药品和技术力量,以保障急诊工作及时有效开展。第六条 急诊科应当设在医院内便于患者迅速到达的区域,并临近大型影像检查等急诊医疗依赖较强的部门。急诊科入口应当通畅,设有无障碍通道,方便轮椅、平车出入,并设有救护车通道和专用停靠处;有条件的可分设普通急诊患者、危重伤病患者和救护车出入通道。第七条 急诊科应当设医疗区和支持区。医疗区包括分诊处、就诊室、治疗室、处置室、抢救室和观察室,三级综合医院和有条件的二级综合医院应当设急诊手术室和急诊重症监护室;支持区包括挂号、各

8、类辅助检查部门、药房、收费等部门。医疗区和支持区应当合理布局,有利于缩短急诊检查和抢救距离半径。第八条 急诊科应当有醒目的路标和标识,以方便和引导患者就诊,与手术室、重症医学科等相连接的院内紧急救治绿色通道标识应当清楚明显。在医院挂号、化验、药房、收费等窗口应当有抢救患者优先的措施。第九条 急诊科医疗急救应当与院前急救有效衔接,并与紧急诊疗相关科室的服务保持连续与畅通,保障患者获得连贯医疗的可及性。第十条 急诊科应当明亮,通风良好,候诊区宽敞,就诊流程便捷通畅,建筑格局和设施应当符合医院感染管理的要求。儿科急诊应当根据儿童的特点,提供适合患儿的就诊环境。第十一条 急诊科抢救室应当临近急诊分诊处

9、,根据需要设置相应数量的抢救床,每床净使用面积不少于12平方米。抢救室内应当备有急救药品、器械及心肺复苏、监护等抢救设备,并应当具有必要时施行紧急外科处置的功能。第十二条 急诊科应当根据急诊患者流量和专业特点设置观察床,收住需要在急诊临时观察的患者,观察床数量根据医院承担的医疗任务和急诊病人量确定。急诊患者留观时间原则上不超过72小时。第十三条 急诊科应当设有急诊通讯装置(电话、传呼、对讲机)。有条件的医院可建立急诊临床信息系统,为医疗、护理、感染控制、医技、保障和保卫等部门及时提供信息,并逐步实现与卫生行政部门和院前急救信息系统的对接。第三章 人员配备第十四条 急诊科应当根据每日就诊人次、病

10、种和急诊科医疗和教学功能等配备医护人员。第十五条 急诊科应当配备足够数量,受过专门训练,掌握急诊医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具备独立工作能力的医护人员。第十六条 急诊科应当有固定的急诊医师,且不少于在岗医师的75%,医师梯队结构合理。除正在接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医师外,急诊医师应当具有3年以上临床工作经验,具备独立处理常见急诊病症的基本能力,熟练掌握心肺复苏、气管插管、深静脉穿刺、动脉穿刺、心电复律、呼吸机、血液净化及创伤急救等基本技能,并定期接受急救技能的再培训,再培训间隔时间原则上不超过2年。第十七条 三级综合医院急诊科主任应由具备急诊医学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担

11、任。二级综合医院的急诊科主任应当由具备急诊医学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担任。急诊科主任负责本科的医疗、教学、科研、预防和行政管理工作,是急诊科诊疗质量、病人安全管理和学科建设的第一责任人。第十八条 急诊科应当有固定的急诊护士,且不少于在岗护士的75%,护士结构梯队合理。急诊护士应当具有3年以上临床护理工作经验,经规范化培训合格,掌握急诊、危重症患者的急救护理技能,常见急救操作技术的配合及急诊护理工作内涵与流程,并定期接受急救技能的再培训,再培训间隔时间原则上不超过2年。第十九条 三级综合医院急诊科护士长应当由具备主管护师以上任职资格和2年以上急诊临床护理工作经验的护士担任。二级综合医

12、院的急诊科护士长应当由具备护师以上任职资格和1年以上急诊临床护理工作经验的护士担任。护士长负责本科的护理管理工作,是本科护理质量的第一责任人。第二十条 急诊科以急诊医师及急诊护士为主,承担各种病人的抢救、鉴别诊断和应急处理。急诊患者较多的医院,还应安排妇产科、儿科、眼科、耳鼻喉科等医师承担本专业的急诊工作。第二十一条 急诊科可根据实际需要配置行政管理和其他辅助人员。第四章 科室管理第二十二条 急诊科应当建立健全并严格遵守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和相关诊疗技术规范、操作规程,保证医疗服务质量及医疗安全。第二十三条 急诊科应当根据急诊医疗工作制度与诊疗规范的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急救诊疗工作。急

13、诊实行首诊负责制,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或推诿急诊患者,对危重急诊患者按照“先及时救治,后补交费用”的原则救治,确保急诊救治及时有效。第二十四条 急诊应当制定并严格执行分诊程序及分诊原则,按病人的疾病危险程度进行分诊,对可能危及生命安全的患者应当立即实施抢救。第二十五条 急诊科要设立针对不同病情急诊病人的停留区域,保证抢救室危重病人生命体征稳定后能及时转出,使其保持足够空间便于应对突来的其他危重病人急救。第二十六条 急诊科内常备的抢救药品应当定期检查和更换,保证药品在使用有效期内。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等特殊药品,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管理。第二十七条 急诊科应当对抢救设备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保证设备完好

14、率达到100%,并合理摆放,有序管理。第二十八条 急诊科医护人员应当按病历书写有关规定书写医疗文书,确保每一位急诊患者都有急诊病历,要记录诊疗的全过程和患者去向。第二十九条 急诊科应当遵循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加强医院感染管理,严格执行标准预防及手卫生规范,并对特殊感染病人进行隔离。第三十条 急诊科在实施重大抢救时,特别是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群体灾害事件时,应当按规定及时报告医院相关部门,医院根据情况启动相应的处置程序。第三十一条 医院应当加强对急诊科的质量控制和管理,急诊科指定专(兼)职人员负责本科医疗质量和安全管理。第三十二条 医院及医务管理部门应当指定专(兼)职人员负

15、责急诊科管理,帮助协调紧急情况下各科室、部门的协作,指挥与协调重大抢救和急诊患者分流问题。第三十三条 医院应当制定主要常见急危重症的抢救流程和处置预案,做到急诊科抢救关键措施及相关医技等科室支持配合有章可循。各类辅助检查部门应当按规定时间出具急诊检查报告,药学等部门应当按有关规定优先向急诊患者提供服务。第三十四条 医院应当建立保证相关人员及时参加急诊抢救和会诊的相关制度。其他科室接到急诊科会诊申请后,应当在规定时间内进行急诊会诊。第三十五条 医院应当建立急诊病人优先住院的制度与机制,保证急诊处置后需住院治疗的患者能够及时收入相应的病房。第三十六条 医院应重视对急诊科的安全保卫工作,加强对急诊科的安全巡视,保证急诊科正常工作秩序。第三十七条 医院应当根据急诊工作的性质和特点,对急诊科医务人员在职称晋升和分配政策方面给予倾斜。第五章 检查评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合同/协议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