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教学大纲_同济.doc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43994532 上传时间:2022-09-17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85.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美学教学大纲_同济.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美学教学大纲_同济.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美学教学大纲_同济.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美学教学大纲_同济.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美学教学大纲_同济.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美学教学大纲_同济.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学教学大纲_同济.doc(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美学教学大纲第一章 绪论一、教学要求学习本章,要求重点掌握美学的概念、性质和研究对象,认识学习美学的意义和学习美学应注意的事项,了解美学产生的大致过程、美学课程的性质。二、教学内容 (一)美学思想与美学。(二)美学的产生。(三)美学的研究对象。 (四)学习美学的现实意义与方法。三、学习要求?(一)识记 1、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产生于近代,是近代科学发展的产物。 2、最早使用美学这个术语作为科学名称的,是被称为美学之父的德国理性主义者鲍姆嘉通。他在1735年发表的关于诗的沉思录中,首次使用了“美学”这个概念。1750年,他就正式以“伊斯特惕克”这个术语出版了他的美学第一卷。 3、我国最早接受西

2、方美学的要算王国维,其后在蔡元培的大力倡导下,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地位被确定下来。(二)理解 1、美学思想、美学、审美主体、审美客体的内涵。 2、美学的产生。 3、学习美学的现实意义与方法。 (三)分析 美学的研究对象。第二章 美的本质及特征一、教学目的 学习本章,要求重点掌握马克思主义美学观关于美的本质和特征,美的本质与人的本质、与生活的本质的关系以及美与真、善、丑的关系的理论;理解并掌握自由创造、真、善、丑的概念;了解其它学派的有关观点。二、教学内容(1)美的本质。 (2)自由创造。 (3)自由创造是人类珍贵的特征。(4)自由创造与美 (5)美的内容与形式。 (6)美的规律。(7)真、善

3、的概念及其与美的联系与区别。 (8)丑的概念和特征。(9)丑与美的关系。 (10)美的特征。三、学习要求(一)识记1、美是人类在实践中自由创造的生动的显现。或者说,美是自由创造的形象体现。2、自由创造是人类在认识事物必然性基础上对世界进行的符合客观事物规律的改造。3、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最本质的特征之一。4、美的内容是自由创造活动,美的形式是感性的形象。5、美的规律体现了人的自由自觉活动的特性。6、丑是恶的形象体现,当恶显现为形象时,就是丑。7、形式是构成美的形象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形式对于美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二)理解1、美的本质。 2、自由创造的内含,为什么说自由创造是人类最珍

4、贵的特性。3、自由创造与美。 4、美的内容与形式。 5、美的规律。6、真、善的概念。 7、丑的概念和特征,丑与美的关系。(三)分析1、真、善与美的联系与区别。 2、美的特征 第三章 美的产生 一、教学目的 学习本章,要求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结合具体史料认识美的产生过程及在美的产生过程中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明确实用价值、审美价值的概念及二者在美的产生过程中的地位和关系。 考核知识点 二、教学内容 (一)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 (二)美是怎样产生的。 三、学习要求 (一)识记 1、在石器造型的演变上充分体现了人类自由创造的特性,并具体地说明了美的产生实用价值先于审美价值。 2、人类彩陶时期制造的陶

5、器比石器时代制造的石器有了更明显的审美特征。 3、在彩陶的纹饰上体现了人类对形式法则的认识和自觉运用。 (二)理解 1、美产生于劳动。 2、在美产生的过程中实用价值先于审美价值。 3、从实用价值到审美价值的过渡中,人类的观念起了中间环节的作用。 4、在美的产生过程中,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是辩证的,人在劳动中创造了美,同时,人在创造美的过程中也提高了自己的审美能力和审美需要,从而能够创造出更美的事物。 (三)分析 美的产生过程中主体与客体的关系。第四章 社会美 一、教学目的 学习本章,要求重点理解并掌握社会美的概念、基本内容和特点,理解并掌握审美理想对社会美的作用,正确认识人物形象的内在品质与形式美

6、之间的关系,劳动产品的美与环境美的概念及其与人的本质、人的社会生活的联系。 考核知识点 二、教学内容 (一)社会美的概念、基本内容和特点。 (二)人的美包括外在形式美和内在品质美两部分。人的美重在内容,人的美与人的理想的联系。 (三)劳动产品的美和环境美的概念及其与人的本质、人的社会生活的联系。 三、学习要求 (一)识记 1、社会美包括的基本内容。 2、社会美与自然美的最大区别在于,自然美以形式取胜,社会美以内容取胜。 3、审美理想是对未来生活图景充满激情的想象,是真善美的统一。 4、在人类历史上,物质生产领域内美的创造,是一部“无言的美学”,一般情况下,劳动产品的美都和实用直接相联 。 5、

7、技术美学是美学运用到技术领域的一门学科,又称“工业美学”、“生产美学”,是美学的一个实用性分支学科。 6、技术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之一是劳动产品如何满足人们的全面需要,包括人们的实用需要和审美需要。 7、对环境美广义和狭义的两种理解。 (二)理解 1、社会美的概念、基本内容。 2、人的美与理想的关系。 3、审美理想对社会美的作用。 4、劳动产品的美与环境美的内容及其与人的本质、人的社会生活的联系。 (三)分析 1、社会美的基本。 2、怎样理解人物形象的美重在内容。 第五章 自然美 一、教学目的 学习本章,要求重点理解与掌握自然美的内涵、自然美的根源,自然美与自然、人类社会、人类实践的关系,理解与

8、掌握自然美的特点和作用。 二、教学内容 (一)自然美的内涵与特点。 (二)自然美的产生和根源。 (三)自然美的两大形态与主要类型。 (四)自然美在审美中的积极意义。 三、学习要求 (一)识记 1、自然美的主要特点是侧重于形式,自然美主要是以自然原有的感性形式特征直接唤起人的美感。 2、自然美产生的根源是人类的社会实践,是实践把自然和人联系在一起,使自然美得以产生。 3、自然美的现象包括两大类:一类是经过劳动改造的自然景物,一类是未经劳动改造的自然景物。 4、根据不同自然特征给人的不同美感,自然美可大致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壮美、奇美、秀美、幽美、旷美、险峻美。 (二)理解 1、自然美的内涵与特点

9、。 2、自然美的产生和根源。 3、自然美的两大形态与主要类型。 (三)分析 1、自然美是一定社会实践的产物。 2、自然美在审美中的积极意义。 第六章 艺术美 一、教学目的 艺术美是美存在的一种高级形式,艺术领域蕴含着丰富的美学问题,是美学研究的重点之一。学习本章,要求重点掌握艺术美的概念和特点,了解黑格尔和车尔尼雪夫斯基对艺术美的观点,深刻理解艺术美与生活的关系,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对艺术美的作用。 二、教学内容 (一)艺术美的内涵与特点。 (二)车尔尼雪夫斯基与黑格尔对艺术美观点的分析。 (三)生活是艺术美产生的前提和基础。 (四)艺术美决定于艺术家创造性的劳动。 (五)艺术创造中主观与客观的

10、关系。 (六)艺术创造中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三、学习要求 (一)识记 1、艺术美是生活和自然中审美特征的能动反映,是艺术家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的一种形式。 2、艺术美的构成包括两方面:(1)艺术形象对现实的再现;(2)艺术家对现实的情感、评价和理想的表现,是客观与主观、再现与表现的有机统一。 3、车尔尼雪夫斯基从“美是生活”的基本观点出发,认为艺术美来源于生活,肯定现实美及其生动丰富性,毫无保留地肯定现实美高于艺术美。他认为艺术美是现实美的“代用品”,在艺术中创造性想象的作用是有限的。 4、黑格尔强调艺术美,认为艺术美高于自然美,因为艺术美是“心灵产生和再生的美”。 5、生活是艺术美产生的前提

11、和基础。 6、艺术美的本质在于艺术家的自由创造,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是艺术美的决定因素。 (二)理解 1、艺术美的内涵及其特点。 2、车尔尼雪夫斯基和黑格尔对艺术美的观点。 3、生活是艺术美产生的前提和基础。 4、艺术典型的内涵。“每个人都是典型,但同时又是一定的单个人”。(恩格斯语) 5、艺术创造的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三)分析 1、艺术美决定于艺术家的创造性的劳动。 2、艺术创造中主观与客观的关系。 第七章 意境与传神 一、教学目的 意境与传神属于艺术美的问题,是我国古典美学关于艺术美特征的两个重要范畴。理解掌握这一章的内容,对于我们进行艺术欣赏、艺术实践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学习本章,要求

12、重点理解掌握意境、传神的概念及其特点,理解意境为什么能够引起强烈的美感,并能结合一些作品进行简要的分析说明。了解美学理论中关于意境与传神的著名论断。 二、教学内容 (一)意境的内涵与特点。 (二)意境中情与景的关系。 (三)意境使人产生美感的原因。 (四)传神的内涵与特点。 三、学习要求 (一)识记 1、意境是在情景交融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它以意蕴和情趣取胜,是客观与主观相熔铸的产物,是情与景的结晶。 2、在意境的形成过程中,“境”(景)是基础,“意”(情)是主导。“境”不仅指直接唤起情感的某种具体景色,而且指与这些景物相联系的整个生活。“意”就是作者的思想感情。 3、传神在艺术中主要

13、是指通过人物的外部特征表现其内在的精神,把对象的本质特征与艺术家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 4、在传神的创作当中,对象的客观本质特征是基础,作者的主观因素是主导,二者缺一不可。 (二)理解 1、意境的内涵与特点。 2、意境中情与景的关系。 3、传神的内涵与特点。 4、传神中形似与神似、主观与客观的辩证关系。 (三)分析 意境使人产生美感的原因。 第八章 艺术的分类及各类艺术的审美特征 一、教学目的 本章是在前两章的基础上,进一步就艺术美的有关问题进行研究,主要从各艺术门类的特殊性出发,研究不同种类的艺术在艺术美内容的创造和表现形式方面的特殊性,为各艺术门类的创作和欣赏奠定理论基础。学习本章,要求重点

14、掌握艺术分类的意义和我们进行艺术分类的原则,以及艺术的三大类别;掌握三大艺术类别的具体门类和审美特征;了解有史以来的几种重要艺术分类及其分类依据、主要优缺点。 二、教学内容 (一)艺术分类的意义。 (二)历史上对艺术分类的主要观点。 (三)进行艺术分类的原则。 (四)各类艺术的审美特征。 三、学习要求 (一)识记 1、亚里士多德根据艺术“摹仿”现实所用的媒介、所取的对象、所用的方式的不同,把艺术分为史诗、悲剧和喜剧三种。 2、黑格尔依据理念内容和感性形式相统一的原则,把艺术分为象征艺术、古典艺术和浪漫艺术三大类。 3、近代颇为流行的艺术分类方法之一是从艺术存在的外部状貌出发,把艺术分为时间艺术、空间艺术、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