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开的网络罂粟.doc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43992063 上传时间:2023-03-2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盛开的网络罂粟.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盛开的网络罂粟.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盛开的网络罂粟.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盛开的网络罂粟.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盛开的网络罂粟.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盛开的网络罂粟.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盛开的网络罂粟对外汉语081 曾蕾蕾(200850605120)信息化的时代,是一个无奇不有的时代。在这个时代,借助网络这一载体而“风生水起”的“红人”可谓是多如牛毛。不可否认,网络成就了很多平民英雄,各类作家,各色歌手,各种奇人,其中自然不乏正面的优秀人士。但不知从何时起,网络被一股“妖风”所占领。“凤姐”、“芙蓉姐姐”、“小月月”等名字如罂粟般占据着网络这块领土,并逐渐将其领土扩展至现实生活中,成为几乎家喻户晓的大红人。这一株株网络罂粟是如何诞生的,又是怎么发挥其旺盛的生命力,迅速蔓延并一代代生生不息地“传承”下去的呢?对此,我在“网络”这块虚拟的诞生地上进行了搜索,将这一罂粟的种子锁定于

2、2003年出现的“木子美”。2003年,一个名为“木子美”的网民在网上公开了自己的性爱日记,把自己的性爱“隐私”写得淋漓尽致,并非常“慷慨”地将其暴露于大众面前。“网络罂粟”由此生根发芽,因其开出的奇异花朵而吸引众多的眼球,也因其所带来的不同寻常的神奇体验,而使人们乐意沉溺于其中。她的迅速走红及由其所带来的社会影响和经济效益,使得很多“罂粟之种”蠢蠢欲动,使得“罂粟之花”的大面积盛开成为可能。2004年,“竹影青瞳”这一网民也以类似的方式,取得了和“木子美”同样的“高等成就”。与“木子美”不同的是此人是广州某大学的一名教师,这一“灵魂的高级工程师”在自己的博客上呈现了自己的全裸照。这一相较性爱

3、日记而言,更为赤裸的暴露,彻底颠覆了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念和羞耻观,同时也满足了一些网友的独特需要,为其红遍网络世界提供了大量的“支持”。随后,紧接着网上又出现了另一位公开自己全裸写真的“流氓燕”,她继承了“竹影青瞳”的衣钵,并将其精神发扬光大,在网络这一虚拟土壤上随意粘贴个性裸照后,又跑到电视媒体中“大展拳脚”,以一身红漆衣,“惊天一跪”的另类表演以及“惊天动地”的嗓音亮相于湖南卫视的选秀节目超级女声之中。这一媒体之秀使她越来越红,成为网上迅速走红的“红衣教主”,一拨又一拨的教徒们“虔诚地供奉”着她。可以说,此三人是罂粟之花红遍网络的“伟大先驱”。在这些先驱们的带领下,罂粟的扩张之势锐不可挡。2

4、005年诞生的“芙蓉姐姐”可以说是后来居上,成为网络红人中的“一姐”。这一自称拥有“一张妖媚十足的脸和一副性感万分的身材”的“姐姐”在北大、清华的BBS上轰然诞生,以其标志性的S型玉照,走光、露底、挺胸扭臀的低俗表演以及令人乍舌的自恋言语,每天都能获得北大清华成千上万名优质学生的狂热等待,其公布的文字、图片以及相关的新闻迅速地被转载,其“炙手可热”的程度着实令人惊叹,但最令我震惊的莫过于这些捧红她的人群,一群群于中国大陆最高学府就读的所谓的“祖国的未来”。“芙蓉姐姐”这株罂粟“另辟蹊径”,开辟了自恋、敢秀的生存、扩张之路,2009年底到2010年初迅速崛起的“凤姐”则把这条道路发扬光大,俨然是

5、一个不可多得的“后起之秀”。这位“九岁博览群书,二十岁达到顶峰往前推三百年,往后推三百年,总共六百年没有人超过”的身高1.46米、大专学历、在家乐福工作、长相丑陋的罗玉凤女士在上海地铁站发放征婚传单,誓嫁清华北大、身高1.76米到1.83米的硕士,甚至还包括已婚生子的美国总统奥巴马。这样的经典雷人语录在网络上所向披靡。而“凤姐”这株罂粟也越发旺盛,将其“势力范围”扩张到电视荧屏上,在江苏卫视的人间节目与“凤姐夫”真情对话,在青海卫视的花儿朵朵中展露歌喉,在嘎嘣爆米花中展示脱口雷人的无限魅力,在湖南卫视的快乐向前冲中挥洒宇宙无敌的超级自信的娱乐精神。从网络到荧屏,凤姐这株罂粟及其独特的形态和内在

6、引诱着越来越多的人拜倒在她那殷红的花瓣下。如果说“凤姐”的存在至少还是个真实形象的加工炒作的话,那“拜月神教”的教主“小月月”则彻底突破了网络红人的有形界限。这一存在于网友帖子感谢这样一个极品的朋友给我带来了这样一个悲情的国庆,深度八做留恋中的搞笑、荒诞的形象,以其丑陋的形象,低俗的言语,极品的行为挑战着网友们的心理承受底线。但网友的“狂欢”脚步却越发迅速,关于“小月月”的插图、贴吧、QQ群应运而生,甚至还成立了“拜月神教”,对他们的“教主”进行顶礼膜拜。看着这些网络罂粟的发展史,我不禁疑惑,这个世界、这群人到底是怎么了?如此狂热地暴露自己于众人的视野和笑声之中,这正常吗?如此狂热地等待、追捧

7、或嘲弄这些罂粟,这正常吗?对于这些网络红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态度。有人对此采取的是玩笑式是追捧,毕竟大多数人还是知道何为美何为丑的,对于这些网络罂粟的实质不会不清楚,但与此同时,这些红人的存在又满足了人们窥视隐私的刺激感,无聊观望的看客心理及其行为言行所带来的新奇愉快感,对其进行追捧既是从众心理的作祟,又是自我满足心理的推动。而有的人则从影响社会风气、挑战道德底线等角度出发,对这些现象进行苛刻的批评和道德的谴责。而同时社会中也存在着另外一批人,他们对这些人的这些行为抱有期待,接受并进行膜拜,甚至争相效仿。正如上文提到的这些罂粟之花,她们之所以存在着这样“一脉相承”的共同性,绝非偶然,而是她们中

8、存在着对前人变红、成名的羡慕和模仿。通过这些人对网络罂粟的态度,我们也可以粗略地看到推动罂粟之花盛开并迅速蔓延的强大的背后推动力。可以说,这场如火如荼的“罂粟盛开”之景是由网络红人、网络电视媒介、幕后推手、未成型的新文化价值选择以及公众,共同打造的。首先,来谈谈网络、电视等媒介及其幕后推手在这场狂欢中的地位及其动机所在。网络是一个全民参与、交流的虚拟化空间,这种虚拟化的特征为人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挥以及真实内心的宣泄提供了一个巨大的空间。因此,现实中被道德法律所屏蔽的裸照、性爱日记、自恋语录、低俗行为以及现实中不如意的生活苦痛都因长期的压抑而迅速膨胀,一旦找到这样一个过度自由性和娱乐性的虚拟性

9、空间,就会以一种疯狂的不理性的方式加倍地加以宣泄。这一个个罂粟神话皆是由无数网民的网络点击堆砌而成的数字符号,而当电视这样的传统主流媒体也参与到其中来的时候,网络红人们的生存环境及其存在形式也随之发生巨大的变化。这些被认为是值得信赖的信息提供者也为网络红人提供舞台时,这些网络上的数字符号终究变成一个个有着具体形象、自己声音和个性的活生生的存在。电视媒体的权威性使得人们产生误解,认为接受这些网络罂粟是正确的,同时也使这些网络符号在人们的头脑中以具体的形象更加深刻地存在着。在这个眼球经济的时代,注意力也成为一种可进行交易的商品,具有了商品化的特性,博取了大众的眼球,就意味着赢得了可观的利润。而在这

10、个市场经济的大潮流中,各种大众传媒或被迫或自愿地市场化、商业化了。在自身发展需要和高额利润的驱动下,它们丧失了职业责任感和道德判断力,一味迎合大众围观、猎奇、宣泄、追捧低级趣味的心理,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呈现出娱乐化、低俗化倾向。同时,我们不得不看到,尽管网络红人的成名是由于他们的自我“炒作”,但是如果没有幕后推手的“策划包装”,她们不至于红到这种地步。这些幕后推手们对这些网络红人设置议题,并进行重复传播,以达到吸引进而收买注意力、获得利益的目的。然而,我们要意识到,虽然网络普及性较高,但其权威性仍不如传统媒体。因此,当这些权威的主流媒体也不甘心利润的流失而加入到炒作之中时,网络罂粟在“炒作”这一

11、肥料的作用下肆意怒放。随着凤姐参加花儿朵朵直接晋级以及参加中国达人秀被扔鸡蛋的视频点击率的暴增,凤姐红了,凤姐身后的推手孙建业也红了,获得了大笔的收益。其次,从社会价值体系的角度来看,在社会转型期,新的文化秩序并未成熟,社会价值自然也会发生剧变,各种取向碰撞摩擦,呈现出多元选择性,使得价值选择富有生机和活力的同时,也使得主流价值弱化。而转型时期理想与信念的缺乏或扭曲,也使得人们的需求向低层次回归,导致需求层次降低,片面追求生理和心理浅层的刺激,因此各种低俗现象的产生和蔓延也就具有了社会层面和自身价值层面上的潜在可能性。而与此同时,由于整个社会正处于一种急功近利、浮躁不安的状态之中,传统文化的逐

12、渐丧失,新的文化价值体系的尚未建立,人们处于一个思想的空白期。当现实中的人们无法通过正常渠道获得认可时,往往就会陷入误区,偏激地采用另类的手法以获得广泛的关注。而这种关注所带来的知名度,又使其可以从中获利,因此他们乐在其中,这些另类手法也会变本加厉,更加地出位,挑战着人们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同时这些另类手法也会被另外一些急功近利、价值观扭曲者所效仿,从而产生网络罂粟遍地盛开的“盛况“。最后,从三个方面的公众心理角度来谈谈这一现象。第一,公众自我宣泄和肯定的需要推动网络罂粟的盛开。在这个竞争激烈、高速发展的社会,在这个偶像泛滥、美的事物被反复传颂的时代,美所带来的瞬间感受已不足以修复人与世界、与

13、社会的巨大裂痕,使人对美的兴奋反应变弱,有时甚至会产生厌倦、疲劳之感。相反,丑的对象反而能使人们在观察、审视的过程中产生惊异、厌恶或者是怜悯的感情,从中得到宣泄、反抗之心理体验,通过在虚拟世界宣泄、夸大痛苦而达到躲避、排除现实痛苦的目的。网络红人把大多数人们想做而不敢做的事付诸实践了,追捧他们或嘲弄、鄙视他们的人们在他们身上找到了共鸣。人们在偷窥别人出位言行的时候,也间接窥视了自己内心被压抑、不想为人所知的阴暗部分,满足了自己的偷窥欲望,同时又宣泄了心中的鄙视,而从这种鄙夷中,从与之对比的差距中获得了抨击他人、肯定自己的快感。第二,公众精神空虚状态下的无聊、猎奇心理也促进了这场罂粟盛开之景。在

14、这个物欲横流、社会价值缺失的荒原上,快节奏的生活给人们带来财富的同时,也使人们的心头笼罩着焦虑、压抑、烦躁和无聊。无聊这一心理和精神状态成为这一时代人们所共有的时代病。无聊的人们渴望以新鲜、奇特的事物来满足自己的猎奇心理,借以消散弥漫在心头的挥之不去的无聊之感。而网络红人那与传统文化价值观念相对的言行,无疑具备了新鲜、奇特的特征,自然被当代无聊的人们视为难得的救命稻草,将其当做无聊生活的调味剂和娱乐工具。除了上述两种心理,中国公众的看客和从众心理也成为网络罂粟浇水施肥。中国人传统的围观、从众和看客心理在网络这一虚拟、自由、无序的土壤中,逐步滋生、蔓延。网络红人迅速走红的现象可以看做是网络围观现

15、象,而这一围观现象中最主要、最积极的主体莫过于青少年。这一处于社会转型期、人生青春期的群体,由于心理上的不确定性,精神上的空虚感,追求新鲜感和群体认同感的需要,使得他们乐于从围观的过程中释放压抑,同时他们也必须跟随群体的共同趋向观看这些网络罂粟的盛开,从而找到群体间的共同话题,以避免落后于、脱离于群体的感觉。就我自身的经历而言,得知红人“凤姐”的存在是在大二的一次聚会上,大部分同学都在关注凤姐,而在讨论凤姐的同时,会顺带提及她的“前人”“芙蓉姐姐”,而对此知之甚少的我就很难介入他们的谈话之中,孤寂、脱离之感便油然而生。而后来在网络的极力推荐下,我一睹了凤姐的芳容和雷人言行。不可否认,这一随波逐

16、流观望的感觉并不如想象中那么差,是学习考试之余的调味剂。但是在围观网络红人的同时,我也观望着围观者们。过分激烈的抨击有掩饰内心秘密被窥视之嫌,而不可理喻的追捧则有变相嘲讽、自我作秀之意。这场围观与被围观的场景促进并伴随着网络罂粟的盛开之景,着实是网络上的另一大景观。强大的网络、电视媒体以及整个社会、群体也将我卷入这一景观之中,我相信被卷入其中的还有很多人。既然网络罂粟盛开之景是由社会、媒体、网络红人以及公众等因素共同促进的。那么要限制其蔓延,自然也要从上述因素入手,重建正面积极的主流社会价值观念,规范媒体的责任意识和行为,当然,最主要的还是要使人们形成正确、健康的心理。主流媒体在宣传社会主流价值观时,要充分考虑公众的接受心理和现实情况,避免因不当地宣传主流价值而使公众产生逆反、压抑的心理和空虚无聊的精神状态。当然,要根除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心理和社会现实中的网络罂粟几乎是不可能的。既然无法根除其邪恶的特性,何不对其有益的特征加以利用,逐步改变其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