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射与折射产生偏振光的一个错误定义.doc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43988388 上传时间:2022-12-2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反射与折射产生偏振光的一个错误定义.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反射与折射产生偏振光的一个错误定义.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反射与折射产生偏振光的一个错误定义.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反射与折射产生偏振光的一个错误定义.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反射与折射产生偏振光的一个错误定义.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反射与折射产生偏振光的一个错误定义.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反射与折射产生偏振光的一个错误定义【摘要】指出文献1关于反射与折射产生偏振光的一个错误定义,通过电磁理论的分析给出了正确的结论。 【关键词】 反射光;折射光;偏振光1 问题的提出 文献1在讨论自然光在两种各向同性媒质界面反射和折射时提出:反射光和折射光都变为部分偏振光,如图1a(原文为图12-20a)所示。这是因为平行于界面的光振动容易被折射,垂直于界面的光振动容易被反射,反射光的偏振程度随入射角i而变,当i+r=90° 时,反射光是完全偏振光,此时i 称为布儒斯特角,如图1b(原文为图12-20b)所示。 此结论与反射光、折射光所产生实际偏振方向恰恰相反。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 2

2、问题的产生及纠正 2.1 明确入射面与界面在讨论光的反射与折射产生偏振光的作用 按照文献1的语言描述,图1的结论是正确的。但文献1恰恰在文字叙述上出现了一个关键的错误,即将入射面用分界面代替了。而两者是有本质上的区别的。为讨论方便起见,我们作图2。其中MM′是两种介质(以空气和玻璃为例)的分界面。AB是一束自然光的入射线,BC和BD分别为反射线和折射线。入射角、反射角用i表示,折射角用r表示。 图2 入射光、反射光和折射光都在包含界面法线和入射波传播的平面内,该平面即为入射面。显然分界面与入射面是相互垂直的两个面。当光通过两种各向同性透明介质的分界面时,入射光分为折射光和反射光两部

3、分,此两光的行进方向由折射和反射定律决定,而这两光的相对强度和振动取向则须由电磁理论来分析,并由电磁场的边界条件来决定,此种讨论都是以入射面为参照面进行的。 2.2 反射和折射时光的偏振方向 光是电磁波,但光与物质作用主要是电场矢量E起作用,因此我们在研究反射和折射直时主要讨论电场矢量。如图2所示,我们将入射的自然光分解为两个相互垂直的分量,一个是振动面平行于入射面的线偏振光,用Ep1表示,即图2中的小短线;另一个是振动面垂直于入射面的线偏振光,用s1表示,即图2中的小圆点,其反射与折射的电矢量振动的振幅分别用Ep1′、Ep2和s1′、s2表示。由电矢量的边界条件,可得

4、菲涅耳公式2: 反射比 rp=Ep1′ Ep1=tan(i-r) tan(i+r)(1) rs=Es1 Es2=sin(i-r) sin(i+r)(2) 透射比 tp=Ep2 Ep1=2sinr)cosi sin(i+r)cos(i-r)(3) ts=Es2 Es1=2sinrcosi sin(i+r)(4) 当i+r=π/2时,由(1)式可知Ep1′/ Ep1=0 时,表示反射光中没有平行于入射面的电矢量,即没有平行于入射面的偏振光;由(2)式可知,Es1′/ Es1≠0 ,即自然光沿该角入射并进行反射时,其反射光为垂直于射面的完全线偏振光。

5、此角i=tan-1(n2/n1)为布儒斯特角。如图3所示。 图3 一般情况下,以空气和玻璃的分界面为例,此时n1=1.0, n2=1.5,代入(1)(4)式中可得图42。图中的纵轴代表反射比和透射比,横轴为入射角i,当i一定时反射光中|rs|rp| ,即垂直于入射面的光振动容易被反射,折射光中,tstp,即平行于入射面的光振动容易被折射。 图4 3 反射和折射产生偏振光的正确叙述 经过上述论证,我们应将文献1中有关反射和折射产生偏振光的叙述改为:自然光在两种各向同性媒质界面反射和折射时,反射光和折射光都变为部分偏振光,这是因为平行于入射面的光振动容易被折射,垂直于入射面的光振动容易被反射。图1a应改为图5,图1b应改为图3,同时文献1中原图12-21亦应改为图6所示3。 图5 图6 利用玻璃片堆产生完全偏振光【参考文献】 1 胡运惠.医用物理学.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9,213.2母国光,战元龄.光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8,427431.3程守株.普通物理学.第3册,第4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82.作者:王艳丽王亚平作者单位:辽宁医学院锦州12100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