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周练及答案(1).doc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43985801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文阅读周练及答案(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文言文阅读周练及答案(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文言文阅读周练及答案(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文言文阅读周练及答案(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文言文阅读周练及答案(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言文阅读周练及答案(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阅读周练及答案(1).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言文阅读周练(2013.8) 班级: 姓名: 座号: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郑遨,字云叟,滑州白马人也。唐明宗祖庙讳遨,故世行其字。遨少好学,敏于文辞。唐昭宗时,举进士不中,见天下已乱,有拂衣远去之意,欲携其妻、子与俱隐,其妻不从,遨乃入少室山为道士。其妻数以书劝遨还家,辄投之于火,后闻其妻、子卒,一恸而止。遨与李振故善,振后事梁贵显,欲以禄遨,遨不顾,后振得罪南窜,遨徒步千里往省之,由是闻者益高其行。 其后,遨闻华山有五粒松,脂沦入地,千岁化为药,能去三尸,因徙居华阴,欲求之。与道士李道殷、罗隐之友善,世目以为三高士。遨种田,隐之卖药以自给,道殷有钓鱼术,钩而不饵,又能化石为金

2、,遨尝验其信然,而不之求也。节度使刘遂凝数以宝货遗之,遨一不受。唐明宗时以左拾遗、晋高祖时以谏议大夫召之,皆不起,即赐号为逍遥先生。天福四年卒,年七十四。 遨之节高矣,遭乱世不污于荣利,至弃妻、子不顾而去,岂非与世自绝而笃爱其身者欤?然遨好饮酒弈棋,时时为诗章落人间,人间多写以缣素,相赠遗以为宝,至或图写其形,玩于屋壁,其迹虽远而其名愈彰,与乎石门之徒异矣。 与遨同时张荐明者,燕人也。少以儒学游河朔,后去为道士,通老子、庄周之说。高祖召见,问“道家可以治国乎?”对曰:“道也者,妙万物而为言,得其极者,尸居衽席之间可以治天地也。”高祖大其言,延入内殿讲道德经,拜以为师。荐明闻宫中奉时鼓,曰:“陛

3、下闻鼓乎?其声一而已。五音十二律,鼓无一焉,然和之者鼓也。夫一,万事之本也,能守一者可以治天下。”高祖善之,赐号通玄先生,后不知其所终。 (选自欧阳修新五代史隐逸传) 1下列各句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唐明宗祖庙讳遨,故世行其字 字: 书法 B.因徙居华阴,欲求之 因: 因为 C.至或图写其形,玩于壁屋 写: 描摹 D.与乎石门之徒异矣 徒: 门徒 2下列各句,均能说明郑遨“节高”的一组是(3分) 遨少好学,敏于文辞 后闻妻子卒,一恸而止 欲以禄遨,遨不顾 节度使刘遂凝数以宝货遗之,遨一不受 遭乱世不污于荣利 然遨好饮酒弈棋,时时为诗章落人间 A. B. C. D. 3下列对文章内

4、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郑遨年轻时好学能文,后来考进士却落第了,又恰逢社会动荡,于是隐居山林,当了道士。 B.郑遨与道友李道殷、罗隐交情深厚,三人虽屡受朝廷征召,但均未出仕,被世人看作是三位高洁之士。 C.郑遨隐居山林,但经常有诗稿散落民间,人们对这些诗稿珍爱有加,甚至把它们誊写在丝绢上,作为馈赠佳品。 D.张荐明与郑遨同为当时著名的隐士,他曾喜好儒学,后来则一心崇奉道家学说,他认为道家学说对治国大有裨益。 4翻译下列句子。(8分) 后振得罪南窜,遨徒步千里往省之,由是闻者益高其行。(4分) 遨尝验其信然,而不之求也。(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范滂,字孟博

5、,汝南征羌人也。少厉清节,为州里所服。冀州饥荒,盗贼群起,乃以滂为清诏,使案察之。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及至州境,守令自知臧污,望风解印绶去。 迁光禄勋主事。时陈蕃为光禄勋,滂执公仪诣蕃,蕃不止之,滂怀恨,投版弃官而去。郭林宗闻而让蕃曰:“若范孟博者,岂宜以公礼格之! 今成其去就之名,得无自取不优之议邪?”蕃乃谢焉。复为太尉黄琼所辟,后诏三府掾属举谣言,滂奏刺史、二千石权豪之党二十余人。尚书责滂所劾猥多,疑有私故。滂对曰:“臣之所举,自非叨秽奸暴,深为民害,岂以污简札哉! 以会日迫促,故先举所急;其未审者,方更参实。若臣言有贰,甘受显戮。”吏不能诘。滂睹时方艰,知意不行,因投劾去。

6、太守宗资先闻其名,请署功曹,委任政事。滂在职,严整疾恶。滂外甥西平李颂,公族子孙,而为乡曲所弃。中常侍唐衡以颂请资,资用为吏。滂以非其人,寝而不召。资迁怒,捶书佐朱零。零仰曰:“范滂清裁,犹以利刃齿腐朽。今日宁受笞死,而滂不可违。”资乃止。 后牢修诬言钩党,滂坐系黄门北寺狱。滂后事释,遂还乡里。 建宁二年,遂大诛党人。诏下,急捕滂等。督邮昊导至县,抱诏书,闭传舍,伏床而泣。滂闻之曰:“必为我也。”即自诣狱。县令郭揖大惊,出,解印绶,引与俱亡,滂曰:“滂死则祸塞,何敢以罪累君,又令老母流离乎!”其母就与之诀,滂白母曰:“滂从龙舒君归黄泉,得其所矣。惟大人割不可忍之恩,勿增感戚。”母曰:“汝今得与

7、李、杜齐名,死亦何恨。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滂跪受教,再拜而辞。行路闻之,莫不流涕。时年三十三。 (选自后汉书党锢列传,有删改) 【注】汝南征羌:郡县名。在今河南郾城县东南一带。(参谣言,群众反映官吏好坏的歌谣。会曰:指三公会议的日子。三公,即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孕龙舒君:范滂之父范显,曾为龙舒侯相,时已故。龙舒,汉代侯国名。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少厉清节 厉:通“砺”,磨炼 B.滂执公仪诣蕃 执:捉拿,拘捕 C.请署功曹 署:代理,暂任 D.滂死则祸塞 塞:消弭,平息 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范滂憎恨邪恶的一组是(3分) 及至州境,守令自知臧污

8、,望风解印绶去 滂怀恨,投版弃官而去 滂奏刺史、二千石权豪之党二十余人 滂在职,严整疾恶 范滂清裁,犹以利刃齿腐朽 惟大人割不可忍之恩,勿增感戚 A. B. C. D.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范滂年轻时就注重品德修养,受到州郡和乡里的钦佩。冀州因灾荒而动荡,范滂被委任为清诏使。刚到州境,贪官污吏就慑于他的廉直刚正,弃官而逃。 B.因为弹劾人数过多,范滂受到尚书的责备与怀疑,但范滂不为所屈,大义凛然地表示自己如存有私心,检举失实,甘愿接受死刑。 C.范滂秉公办事,不徇私情,不仅曾主动上书揭发依仗权势欺压百姓的刺史、权豪,而且曾在休息时候拒绝召见为乡人所不齿的

9、外甥。 D.建宁二年,皇上下诏缉捕范滂等人。督邮吴导不愿拘捕范滂,县令郭揖愿与范滂一同出逃,他们的行为既表现了对朝廷此举的不满,也表现了对范滂为人的无比敬仰。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今成其去就之名,得无自取不优之议邪?(4分) 以会日迫促,故先举所急;其未审者,方更参实。(4分) 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自戒 郑思肖有行,至贫至贱可以进之;无行,至富至贵不可亲之。何也?有行之人,纲纪森然,动皆法度,不敢一毫越理犯分,恣其所行,虽贫乏不以为不足,无故与之犹不受,况妄谋乎!忠孝仁义,睦于家,蔼于乡,不以害遗于人,断无后殃。无行之人,谲佞残妒,塞于胸间,

10、心目所至,悉犯于理,贪涎满吻,并包之心炽然,使得时则以势劫之矣,虽死且有谋,馀孽犹毒于人,必难终以福。匹夫有行,保身、保家、保子孙,遗善为闾里传;卿相无行,亡身、亡家、亡国、亡天下,遗臭为后世笑。敢断之曰:无行之卿相,不若有行之匹夫。得若人而交之,非损我者也,实益我者也。然我或有一于此,人将拒我,如之何得若是之人而交之耶?其惧人之拒我 也,莫若以所以拒于人者反拒乎吾身,庶乎可矣。妄以言议人,则几于小人;能自检其身,则不失为君子。终身其行斯言乎!我少也昧,惟由我父所行之涂行焉,凛凛然或恐悖之,玷于父母,愿必进于道,期为君子之归,故书以自戒。(选自郑思肖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9对下列句子

11、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不敢一毫越理犯分 分:本分B谲佞残妒,塞于胸间 谲:诡诈C使得时则以势劫之矣 劫:劫持D期为君子之归 期:希望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遗善为闾里传 为焦仲卿母所遣B其惧人之拒我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C妄以言议人,则几于小人 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D终身其行斯言乎 其自视也,亦若此也11下列各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有行之人”忠孝仁义,修身正己,为人称道,无论其贫贱富贵,都可结交亲近。B作者为人行事紧随父亲足迹,唯恐有所背离,表现了他对父亲的景仰和敬畏之心。C在写法上,文章将“有行

12、之人”和“无行之人”进行对比,意在为“自戒”张本。D自戒的主旨在于告诫自己并劝谏他人努力加强道德修养,以达到君子的境界。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1)有行之人,纲纪森然,动皆法度。(3分)(2)虽贫乏不以为不足,无故与之犹不受,况妄谋乎!(4分【周练答案】一.答案:1.C(A 字:人的表字;B 因:于是;D 徒:同一类的人) 2.C(讲郑遨对文学的热爱和才能,不关乎品格;表现郑遨断绝世情,隐逸之志坚决;写郑遨的生活情趣) 3.B(“三人虽屡受朝廷征召,但均未出仕”于原文无据) 4.后来李振获罪向南方逃匿,郑遨步行千里前往探望他,从此以后听说这件事的人更加尊重他的德行。(“

13、得罪”1分,“省”1分,“高”1分。句意通顺1分) 郑遨曾经察验这件事,果真如此,却并不(向李道殷)探求这种道术。(“信然”1分,“不之求”2分,句意通顺1分。 附:参考译文 郑遨,字云叟,滑州白马人。唐明宗祖庙名遨,所以世人以其表字相称。郑遨年少时喜好学习,文思敏捷。唐昭宗时,郑遨考进士不中,见天下已乱,有了拂衣遁世的念头,想携妻带子和他一起归隐,他的妻子不同意,郑遨就进少室山当了道士。他的妻子屡次写信劝他回家,郑遨总是将信件扔到火里烧掉,后来听说妻子、儿子去世了,他大哭一声就停止了。郑遨与李振有旧交情,李振后来供职于梁国,地位显贵,想请郑遨到梁国任职,郑遨不予考虑。后来李振获罪向南方逃匿,

14、郑遨步行千里前往探望他,从此以后听说这件事的人更加尊重他的德行。 这以后,郑遨听说华山有五粒松,树脂流入地下,千年以后化为药材,能去掉三尸,于是迁居到华阴,想寻求这种药材。郑遨和道士李道殷、罗隐之交情深厚,世人把他们看作三位高尚脱俗之人。郑遨种田,罗隐之靠买药来自给自足,李道殷有钓鱼之术,只用鱼钩不用鱼饵就能钓起鱼,又能够点石成金,郑遨曾经察验这件事,果真如此,却并不(向李道殷)探求这种道术。节度使刘遂凝多次赠给他贵重的物品,郑遨都不接受。唐明宗时用左拾遗、晋高祖时用谏议大夫的官职征召他,都不出仕,于是赐给他逍遥先生的称号。郑遨天福四年去世,时年七十四岁。 郑遨的节操可谓高尚了,身逢乱世而不被荣名利禄所玷辱,甚至抛妻离子而远离家乡,难道不是与世隔绝并且十分珍爱自身品行的人么?但是郑遨喜好饮酒下棋,经常写诗文散落民间,人们大多将这些诗文誊写在丝绢上,作为珍品互相馈赠,甚至有人将他的容貌描画在屋壁之上,把玩观赏,他的踪迹虽远离红尘但声名越来越大,与乎石门这些人真是不同啊。 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