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的做法.doc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43982952 上传时间:2024-04-05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3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农业的做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现代农业的做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现代农业的做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现代农业的做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现代农业的做法.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现代农业的做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农业的做法.doc(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农业部调研背景材料之一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促进农业农村发展重庆市委农工委 重庆市农业局 重庆是中国的缩影,是以农业人口为主体、有着连片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特殊直辖市,幅员面积8.24万平方公里,山区和深丘比例达70%以上,发展现代农业基础弱,任务重,难度大。近年来,重庆市委、市政府立足大城市大农村并存的特殊市情,按照科学化、集约化、商品化和社会化的要求,以把重庆加快建设成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现代农业示范区为目标,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确保主要农产品的基本供给,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支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国民经济平稳运行,努力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西部特征、重庆特点的现代农业发展新路。2007

2、年,全市农村经济总量达到1429亿元,同比增长18.9%,是直辖前的2.9倍;实现农业增加值469亿元,同比增长9.5%,是直辖前的1.6倍。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509元,同比增长22.11%,是直辖前的2.4倍。全年实现粮食总产量1148万吨,蔬菜产量945万吨,油料产量44万吨,肉类总产量178.53万吨,蔬菜945万吨,水果产量176万吨。一、以科技创新改造现代农业,推动农业技术密集化现代农业发展的源动力,来自于科技进步与创新。只有科技创新特别是自主创新,才能抢占现代农业建设的制高点。一是建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整合市内现有农业大中专院校、科研院所资源,逐步建立起以财政投入为主体,以重庆农

3、科城、西部畜科城、中国柑橘城为核心,以民营农业科研机构为补充的多形式、多类型农业科研体系。在市级层面上重点推进农科院、畜牧院等科研院所建设,在县级层面上逐步发展具有地方特色和区位优势的区域性农业研究中心,在乡镇层面上推进农技、畜牧兽医等农业基层服务体系改革。二是加强现代农业科技攻关。坚持走产、学、研联合发展的路子,大力开展校企、院(所)企合作,引导龙头企业与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进行项目科技攻关,开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和新产品。全市有70多家市级龙头企业拥有研发机构,研究出上百项新技术。加快了柑橘、蚕桑、笋竹等老品种的嫁接转化,推进了生猪、草食性畜等品种改良。全市农产品优质率和商品率分别达到6

4、3.5%和59%,太极牌、“乌江”榨菜、“鱼泉”榨菜、“诗仙太白”酒先后获得中国名牌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创建了170个市级优质名牌农产品。三是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大力实施“科技进村入户工程”实行“十百千万”科技特派员制度,做到了科技指导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将农技人员纳入财政拨款,每年培训乡镇农技人员5000人。引导和推动50多家龙头企业引进了国外先进农产品加工设备生产线,将500多项科研成果应用到农业产业化经营之中。加速引进现代生产要素,广泛应用先进适用技术,新荣昌猪I系、渝糯系列菜用玉米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油菜、辣椒及杂交玉米育种等科研成果达到国内同类研究的领先

5、水平,农业科技贡献率提高到45%。四是大力培育新型农民。建立多层次就业培训体系,扩大“阳光工程”实施规模,办好农民夜校、农业广播学校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继续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搞好农村实用人才学历教育和技术职称评定,对农村留守农民、农村新生劳动力、农村种养大户,开展大规模的实用技术培训”。重点培养一批“技能型农民”、“专业型农民”、“创业型农民”、“带动型农民”、“管理经营型农民”、“公益服务型农民”,每年培训种养能手、规模经营户、科技示范户和骨干农民1万人,为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保障。二、以调优结构提升现代农业,推动农业产业特色化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产

6、业升级,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前提。一是实施“135”战略,优化产业布局。按照市委、市政府构建“一圈两翼”区域发展新格局的战略部署,“1小时经济圈”重点发展物流农业、休闲农业和成品农业,积极打造城郊都市农业示范区;“渝东北翼”重点培育劳务产业、生态农业、旅游农业,着力打造库区生态农业走廊;“渝东南翼”重点培植畜牧产业、药材产业、林果产业,努力建成山地特色农业基地。着力实施农业发展“135”战略,(以优质粮油为基础产业,以生猪、蔬菜、林果为支柱产业,以竹木、蚕桑、中药材、草食牲畜、花卉苗木为特色产业),积极打造好“两带(长江三峡柑橘产业带、西部无公害蔬菜产业带)、三区(高效粮油产业示范区、优质

7、生猪产业示范区、生态渔业示范区)、一园(特色经济精品园)”。力争到2012年,柑橘种植面积达到260万亩;蔬菜种植面积达到300万亩;名贵、地道中药材基地突破100万亩;粮食年总产量基本稳定在1150万吨左右;年出栏生猪达到2300万头;水产品总产量达到30万吨。二是构建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首要任务,深入推进百万吨优质柑橘深加工、百万亩榨菜深加工等11个农业产业化百万工程。到2007年,全市“百万工程”建成农业产业化优质商品基地1315万亩,柑橘基地达186万亩,出栏生猪1980万头。切实加大了龙头企业的引进、培育和扶持力度,加速形成龙头企业集群,全市市级龙头企业总数达到

8、237家,实现销售收入210亿元。加快土地流转,促进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全年流转农村土地302万亩,全市土地规模经营集中度达15.1%。三是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深入推进百个经济强镇工程,加快小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引导各类要素向城镇聚集,大力培育以农产品加工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为重点的乡镇企业、中小企业,辐射带动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着力带动和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全市百强镇经济总量达到700亿元,财政收入达到25亿元,农民人均收入突破4000元,带动全市城镇化率提高1.8个百分点。四是大力发展劳务产业。深入推进百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程,着力打造“我市第一资源型经济”。制定了

9、农村劳务开发中长期规划,推动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力度,切实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能力。着力推行管理规范化、服务人性化、维权组织化,解决好农民进城务工的后顾之忧。在全国率先设立了“农民工日”,出台了激励政策,鼓励有条件的农民自愿放弃承包地进城落户,促进农民工成为新市民。2007年,共培训农民23.5万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40万人,为现代农业发展优化资源配置。三、以市场理念引领现代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市场化。农业市场化经营,是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条件,能够大幅度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一是加快农产品市场建设。充分利用重庆作为西部地区唯一直辖市和水陆空交通枢纽的优势,积极打

10、造中国西部农产品物流中心。在全市范围建设3个全国性和6个区域性农产品物流中心,在县城或中心镇建立一批产地批发市场,初步形成市有物流中心,区域有配送站,基层有连锁店的网络物流体系。培育农产品市场主体,引导农产品流通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发展农产品经纪人队伍,鼓励农民运销大户、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企业领办营销合作组织。引导龙头企业和生产基地与超市连锁经营,实行订单生产,连锁销售。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网上交易等现代流通方式,探索开展农产品期货交易和拍卖制度。支持合作经济组织在主城和区县建立品牌直销连锁店,积极培育农民营销队伍和各类营销中介组织,继续落实农产品“绿色通道”政策。目前,全市建立一定规模的农产品

11、批发市场50家,年营业额超1亿元的90家。观音桥农贸市场等3个市场纳入了全国“双百市场工程”培育。二是用信息引导现代农业。建立高效全覆盖的农产品公共信息平台,实现农产品公共综合信息与行业、企业信息的互联互通。深入实施“金农”工程,建立市、县、乡三级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健全农业信息收信和发布制度。建设现代农业经济监测预警系统,对农产品生产、需求、储备、价格、进出口贸易、质量安全、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业资源环境等作出预警预报。建设统一的农产品和生产资料市场监管信息系统,对农药、兽药、饲料、种子、农机、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有机食品实行网络化监管,探索上市农产品及投入品质量安全信息可追溯制度。三是推进农产品

12、标准化建设。按照安全、优质、高效的要求,切实加强农产品标准化基地建设。大力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强农产品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强化农产品生产企业的质量监督,严格实施食品质量安全生产市场准入制度,加大力度对肉制品等10类食品实施QS认证,启动对蛋制品等新增13类食品生产的市场准入管理。加强对农药残留检测、疫病检疫、运输污染等关键环节的控制,加快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机构。积极做好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认证工作,对农产品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安全质量状况,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检查监测,确保农产品从生产到餐桌全过程的安全达标。四、以合作组织促进现代农业,推动农业服务社会化。农村专

13、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助推器”,有利于提高组织化程度,降低市场风险,提高农产品效益。一是建立全面协调的政策扶持体系。深入贯彻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研究出台合作经济组织专项资金扶持、所得税及营业税减免、用地用电政策优惠等制度措施,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给予扶持和帮助。二是建立充足长久的金融支撑体系。加强对合作经济组织的信贷支持,积极开展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授信的探索,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农业信贷资金,提供低息或无息贷款,解决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周转资金短缺的问题。三是建立多元发展的组织结构体系。积极培育企业带动型、社区合作型、能人牵头型、股份合作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形成“利益同享、风险共

14、担、优势互补”的利益共同体,增强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探索建立农民工工会和农民协会,从组织和制度上赋予农民公平合理的话语权和维权平台,更有效地维护农民合法权益。四是建立形式多样的经营体系。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在现有“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公司+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的经营模式基础上,大胆创新“土地入股”、“公司+公司”、“公司+专业大户+基地”、“公司+科研院校+农户”等新的经营模式。其中,重庆率先在全国探索出的“公司(龙头企业公司)+公司(农民公司)”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模式,为9家龙头公司提供贷款13390万元;为35家农民公司提供贷款2242.8万元,促进了八大产业的

15、发展。五是建立切合实际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依托供销合作社、种子公司等机构,积极做好良种的统购统销、化肥农药供应、重大病虫害防治等工作,为农业的产前、产中的经济活动提供优质服务。既重视培养善于闯市场的农民经纪人及农产品购销大户,又扶持、发展一批农产品商贸企业,鼓励城市物流企业、商贸企业向农村延伸业务。支持农村广播、电视、电话、互联网事业的发展,通过各种信息传递工具为农民提供天气预报、农产品供求与价格等信息服务。同时,还围绕农户提供测土地施肥、农资供应等专业性服务,对农户提供信息流、物资流、金融流等全方位服务。五、以基础设施保障现代农业,推动农业生产机械化。改善农业设施装备,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

16、。由于长期以来的投入不足,基础设施成为了制约重庆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瓶颈。一是提升耕地质量。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控制征用规模,提高征占用成本,用经济措施遏制占用土地的利差驱动,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大力推进农业综合开发,争取并实施好新一轮“沃土工程”,按照田地平整、土壤肥沃、路渠配套的要求,改造中低产田土200万亩,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基本品粮田200万亩。二是集中推进水利建设。“十一五”期间,完成水利投资300亿元,建成2座大型水库、18座中型水库、3大提水工程,开工建设一批大中小型水源工程,全面销号1190座病险水库,基本解决渝西地区的缺水问题,基本确保全市1200万城乡居民饮水安全。2008年,解决300万城乡居民饮水安全问题;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600座。三是推广农业机械。坚持丘陵山区特色的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提升农机投入水平、装备和作业水平,提高农机服务水平和农机队伍素质。加快农机化综合示范基地建设,打造年销售产值达100亿元的小型农机装备制造企业集群,抓好全程机械化示范工程,建设长(寿)垫(江)梁(平)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