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互助情况与分析.doc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43980891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互助情况与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大学生互助情况与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大学生互助情况与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大学生互助情况与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互助情况与分析.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大学生互助情况调查与分析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与深入,高级知识分子已经成为社会的主力军,作为后备力量的当代大学生,如何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取得一席之地,如何在职场,商场等等平台立于不败之地已经变得至关重要,在此,大学生之间的团队互助意识,在遇到困难时如何有效的利用资源以取得最大效益已经渐渐的被越来越多的人重视,从而有意识的加强这方面的培训与教育。鉴于了解当代大学生子在互助意识,对待互助的态度等等互助问题各方面的看法,特此做这样一次专题调查。以提出系统的方案去完善大学生的互助意识,从而为就业、为面对这个竞争激烈的世界增加砝码。根据50份对大学生互助情况的调查报告显示,40%的大学生喜欢独处,独立的思

2、考问题解决问题,这或许是当代大多数独生子女的处事方式;40%的大学生在面对感情问题时常常感到无助,此比例明显高于经济、成绩等其他方面遇到的问题;50%的人在遇到问题时尝试自己去解决问题,不去寻求帮助,当然这种可能出于自信的表现在某些方面还是积极意义的,但它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乐当代大学生回避现实,一味的以自我为中心,拒绝或很少交流的社会现实;根据调查显示,90%以上的学生或多或少的接受过别人的帮助或帮助别人,当代大学生的互助情况趋于一个比较缓和的地步;在面对陌生人请求的帮助时,大多数人表现的比较理智,存在一定的互助意识,在面对同学的帮助请求时,80%以上的同学仍然能够比较积极的去给与力所能及的帮

3、助,反映出当代大学生在这个问题上表现的还是比较阳光的;但是在对待团队互助合作意识时,调查结果显示50%的人有意识,但无具体的行动方案,只有极少数人有具体的组织细节;在“您认为影响大学生互助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的问题上观点各异,大致观点基本如下:(1):彼此都拥有各自的优势,在对待一些问题时能做到优势互补,更好的去解决问题(2):彼此放在平等的角度,以各自独立的人格去相处(3):真诚的对待朋友,时时以一颗宽容的心去与别人交流(4):不为小事而斤斤计较,对待问题能够提出个人的见解(5):相信彼此,信任彼此,帮助动机单纯纵观这五点因素,无一不是与人交流、与人相处的真言,从这方面反映出当代大学生在对

4、待朋友问题上更加的理智,渴望得到真正的友谊,困难时得到真心的帮助。 通过调查材料的分析,当代大学生的互助情况比较乐观,但也不乏一些问题:(1):遇到问题时往往难于开口请求帮助,碍于面子问题(2):有互助团队意识,但是缺乏实践,难于形成体系(3):有一定的互助意识,但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4):独立意识较强,不习惯集体活动,因此也无互助可言根据调查得到的结论,当代大学生有一定的互帮互助意识,但不乏一些人意识的淡忘与无知,总体情况稍好,但缺乏系统的互帮互助意识的教育与相关培训,在遇到一些小事时,仍然可以以小帮小助的形式解决,但在面对社会这个大层面就明显的缺乏经验与相关的组织与配合能力,因此无论是从

5、小方面着眼,提高大家的互助意识,还是从大方面下手,提高人与人之间彼此配合的默契,提高整合资源,加强互助的能力,从而提高更好的去面对社会这个大舞台,系统的互帮互助培养体系仍然是很必要的。就如何提高大学生互助意识,增进互助能力与互助时的交流,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作简要介绍:人的成长过程,就是人的社会化过程。目前的当代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他(她)们生长在一个没有兄弟姐妹的家庭环境中。而兄弟姐妹的关系,正是他们最早的社交活动内容。在这种社交活动中,既有手足之情的亲密接触,又有相互制约和帮助教育作用。而缺乏了这种社交活动的独生子女,就容易形成任性、自私、占有欲强、集体观念淡薄、不习惯群体生活等特点。一、加

6、强组织建设,为互助关系的形成创造条件。 同学间的互助精神的培养,一定要精心组织,为互助关系的形成在组织上创造条件。首先优化小组构成,为互助关系的形成创造可能的条件。并在不断的实践中,达到小组最优化配置。其次,强化小组意识,为形成互助关系创造动力你条件。提高学生的组织观念和集体意识。当代大学生缺乏应有的锻炼和实践经验,从而导致组织意识和互助意识的大幅度下降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存在。二、解决思想问题,打开形成互助关系的门“帮助了别人,损害了自己。”这种思想,不仅在学生中有,在成人的思想里也很突出。把教师比喻成蜡烛照亮了别人、毁灭了自己,也是这种思想的一种反映。特别是以竞争为特征的商品经济社会,助人

7、更成为人们观念上的缺陷。同时社会上频繁出现的互助问题无时不挑战着人们的道德底线,例如长江大学学生因救溺水儿童而生亡的案例,一时将互助推到了风口浪尖,时刻在改变着人们的道德观念,同时也反思自己对互帮互助的理解。在这种社会文化多元化的时代,从思想上改变当代大学生对互帮互助的认识是很必要的,大学生已经具备独立的思想意识形态,外界的任何改变都将冲击着其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因此从思想上加深其对互帮互助的理解至关重要,摒弃社会思想中的糟粕,取其精华,完善互帮互助意识。三、培养互助精神,为形成互助关系开通道路。在现实中,不愿意接受别人帮助的人大有人在,究其原因是由于心理原因在作怪。一是觉得自己有能力去完

8、成,没必要去麻烦别人,而且容易欠别人人情;其次觉得向别人寻求帮助很丢面子;其要强的心理和面子问题最终造成其不愿意接受别人帮助的客观事实。在学生中,不愿意接受帮助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自己懒。在社会生活中,当代大学生渐渐养成了何事不愿亲力亲为,在能帮助别人的情况下而退缩,究其根本就是怕麻烦,将“事不关己,关心则乱”视为处事名言。这种井底之蛙的见识只能导致渐渐的远离社会、远离人群,最终被社会所遗弃。人要学会感激,带着一颗感恩的心去学习去生活是一大人生哲理。松下先生曾在经营人生的智慧中说过这样一句话:“人们能对所有事物存在着感激的心理,才会萌生体谅的心意,并且会尊重他人的立场。存在这种念头,即可通往繁荣

9、和幸福的道路”。作为情感上独立的个体,我们要感激父母十几年的养育之恩,感激父母的批评和教诲;感激老师孜孜不倦的教导。一味地顺从你、讨好你,犯了错误不吭声,甚至把你引向享乐、懒惰的人,才是对你真正的不关心。所以,我们要对帮助过自己的人,心存感激之情。从中体会到生存的意义,赢得更多的帮助和支持,是我们人生之路更精彩、更幸福、更繁荣。四、培养良好的交往品质,为互助增加基本1.真诚。人之相知,贵相知心。真诚的心能使交往双方心心相印,彼此肝胆相照,真诚的人能使交往者的友谊地久天长。2.信任。美国哲学家和诗人爱默生说过:你信任人,人才对你重视。以伟大的风度待人,人才表现出伟大的风度。在人际交往中,信任就是

10、要相信他人的真诚,从积极的角度去理解他人的动机和言行,而不是胡乱猜疑,相互设防。信任他人必须真心实意,而不是口是心非。3.克制。与人相处,难免发生摩擦冲突,克制往往会起到化干戈为玉帛的效果。克制是以团结为金,以大局为重,即使是在自己的自尊与利益受到损害时也是如此。但克制并不是无条件的,应有理、有利、有节,如果是为一时苟安,忍气吞声地任凭他人的无端攻击、指责,则是怯懦的表现,而不是正确的交往态度。4.自信。俗话说,自爱才有他爱,自尊而后有他尊。自信也是如此,在人际交往中,自信的人总是不卑不亢、落落大方、谈吐从容,而决非孤芳自赏、盲目清高。而是对自己的不足有所认识,并善于听从别人的劝告与帮助,勇于

11、改正自己的错误。培养自信要善于解剖自己,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在社会实践中磨炼、摔打自己,使自己尽快成熟起来。5.热情。在人际交往中,热情能给人以温暖,能促进人的相互理解,能融化冷漠的心灵。因此,待人热情是沟通人的情感,促进人际交往的重要心理品质。同学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的去不断培养的这些优点,从而在与同学交流中做到游刃有余。五、特殊群体,特殊关爱人的成长过程,就是人的社会化过程。首先,目前的当代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他(她)们生长在一个没有兄弟姐妹的家庭环境中。而兄弟姐妹的关系,正是他们最早的社交活动内容。在这种社交活动中,既有手足之情的亲密接触,又有相互制约和帮助教育作用。而缺乏了这种社交

12、活动的独生子女,就容易形成任性、自私、占有欲强、集体观念淡薄、不习惯群体生活等特点;其次,单亲家庭现在已经变得越来越普遍,父母的离异导致她们在对感情、对这个社会的认识方面有了很深的改变,不乏偏激的见解;再者,一些家庭比较困难的学生,有着比较强的自尊心;这些都直接导致其在社会生活中喜欢独处,因此要加强对这方面学生的关心与爱护,适时的去帮助她们,让她们看到这个社会光彩的一面,潜移默化中影响其性格与行为。当今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也是一个互助的社会,今众人要以积极的姿态,自动接待种种寻衅,加入种种竞争,适新时期生长的需要。作为今众人,能善于与他人相助,也是取得乐成的紧张因素。当代大学生,独立面对这个复杂的社会难免会力不从心,因此以一个积极的心态,适时的去帮助他人并寻求他人的帮助至关重要;大学生之间建立一个良好的互助团体,构建一个良好的互助平台,以集体的力量去应对纷繁的世界,去争取事业的成败同样至关重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