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树》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43972815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那树》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那树》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那树》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那树》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那树》教学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那树》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那树》教学设计.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那 树新密市来集镇一初中王 艳 霞那树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倒坍、引颈受戮、周道如砥”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王鼎钧及其散文创作成就。 3、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能力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探究课文的主旨。 2、理解托物寓意的创作手法,品味文章的艺术性,逐步培养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 3、揣摩语言,体味关键语句的深层含义,培养语感 教学重点 1、了解那树的生命历程,把握树的价值、品格及其命运,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2、掌握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的表达效果。教学难点 1、揣摩关键语句,体味作者痛苦、悲悯、愤激的情感,感受老树命运的悲剧色彩。

2、2、正确理解蚂蚁王国的事情,体会作者的用意。教学方法1朗读法 2讨论点拨法 3品读法 教学过程: 一、 导入:(图片)(两组对比) 葱郁的森林被砍伐的树木 绿色掩映的村庄一座座水泥高楼 社会的发展,为什么最终是这样的结果?那树是再一次引发我们的深思的好文章。 二、整体感知 快速听读课文 1、扫清生字障碍 佝偻(gulu):脊背向前弯曲,文中指老树枝干弯曲。倒坍(tn):倒塌。 萌庇(ynb):大树枝叶遮蔽阳光,宜于人们休息。 引颈受戮:伸长脖子接受杀戮。踝骨(hui):指树干靠近根的部位。 虬须(qi):卷曲的胡子。这里指树根。2、思考:本文给大家讲了一个人与自然的什么故事? 曾为人们提供很多

3、价值的一棵老树最终无法躲避灭亡命运的故事。 三、品味情感 1、你能体会本文作者的感情吗?你是从文中哪些语句感受到作者的情感的? 答:让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进行品味分析,各抒己见。 ( 作者的心情是难过、痛惜,伤感、悲愤的。) A、如:“于是那树,那沉默的树,暗中伸展它的根,加长它所能荫庇的土地,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柏油路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公寓楼房一排一排挨过来。所有原来在地面上自然生长的东西都被铲除,被连根拔起”两者反差很大,对比鲜明,让我们体会到绿色环境得来不易,人类却轻而易举破坏了,实在令人痛心。 B、如工人砍伐那树的语句文中写了三处,表达作者对树的同情、对人

4、的做法憎恶。“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 “大头颅、踝骨、动脉、静脉”等,把树当作生命来看待,而人类就没在意这些生命的存在! C、再比如“于是人死。于是交通专家宣判要那树偿命。于是这一天来了,”三个“于是”,作者好像是一个局外人,在讲一件与己无关,而且理所当然的事情,然而,实际上作者把深沉的感情隐藏在平淡得文字里,一种痛惜愤激的情感更表达得深沉含蓄了! 2、读完这个故事,你的感受如何?作者借写老树的命运,想要表达什么主题? 明确主旨:作者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存,人类的发展不应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希望人们的觉醒,不能因为自己的的利益而伤害自然。 四、写法赏析 你喜欢本

5、文吗?它写法上有什么特别之处?让学生讨论,然后小结: 1、托物寓意,言近旨远。作者借写老树有益于人类却被人类伐倒的遭遇,讲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道理,含蓄隽永、意味深长。这种手法的运用,使文章既具形象性,又具有丰富的哲理内涵。 2、拟人修辞的运用。从自然的生存到有情的生命,从生动的描摹到刻意的比拟。最后赋予“那树”以真实的性灵,让真实的性灵敲击读者的良知。在作者笔下,活着的树赋予人生存,更赋予人美好;被杀戮的树显出几许哀叹、无奈而又悲壮。如果造化有知。那树将会怎样向人们诉说呢? 3、情节富有奇幻色彩。作者细致地描写“蚂蚁国”里的事情,它们来参加树的 葬礼。物犹如此。人作何感?动植物世界有友爱,而人

6、类有时竟如此无情,值得我们深思。 4、语言特点,是生动、老练、简洁。 “毛毛细雨比猫步还轻”可谓神来之笔,写出了细雨的真切形象和作者的独特感觉。再如讲述树的命运,“啊,啊,树是没有脚的。树是世袭的土著,是春泥的效死者。树离根,根离土,树即毁灭”,“一切预定,一切先有默契,不在多言”,用简省的语言文字来表达丰富含蓄的思想感情。 5、对比描写,突出主旨。(结合课后第一题分析) 那树具有高尚的品格,对人类有着巨大的价值,可遭遇悲惨的命运;作者对那树怀有深情,认定大树的价值和品格,可是交通专家却认为有害无益。 还有一些语句,如树的缓慢延伸与人类的迅速发展的对比等。 五、问题探讨 1传说往往并不真实,而

7、本文却多次引用一些神奇的传说,说说它们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而且据说,连一片树叶都没有掉下来”,“据说,当这一带还没建造新公寓之前”“与树为邻的一位老太太偏说她听见老树叹息”, 清道妇“用作证的语气说,她从没有见过那么多蚂蚁,那一定是一个蚂蚁国”。 这几处引用的话的内容,它们都有这样一些特点:一是事情不确定,也许确是作者道听途说的;二是事情奇特,直述怕读者难以相信,如“连一片树叶都没有掉下来”,怎么可能?三是利用引述事件的不确定性,可以自由地写来,尽情地抒发感想,如对清道妇的传言,作者就抒发了很多很深刻的感想。这些引用的传说起到了丰富文章内容、深化主题的作用。 2如何理解“蚂蚁国”里的事情?

8、 这也是作者引用当地人的传说,很难料定事情的真假。这是文章中最为奇特的事情,给文章带来了奇幻的色彩。作者细致地描写“蚂蚁国”里的事情,推想其用意似在于:一、动植物有预知的能力,比人类还更有灵感;二、创造一种悲壮气氛,表明动植物世界有友爱,而人类有时极其缺乏友爱,形成鲜明对比。作者怀着敬意来写这件事,字里行间带着深情,如“老树是通灵的,它预知被伐,将自己的灾祸先告诉体内的寄生虫”,让人看到老树的悲哀和富有同情心;“于是弱小而坚忍的民族,决定远征,一如当初它们远征而来”,把蚂蚁国民认作一个民族,就像人类一样的民族,显然是怀着敬意的。 六、布置作业 想象蚂蚁王国参加大树“葬礼”的场面,蚂蚁和大树互相倾诉了什么?写一段文字再现当时的情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