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与问》教学反思_2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43970753 上传时间:2023-04-05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27.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与问》教学反思_2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学与问》教学反思_2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学与问》教学反思_2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学与问》教学反思_2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学与问》教学反思_2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与问》教学反思_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与问》教学反思_2(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与问教学反思学与问教学反思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老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学与问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须要的挚友。学与问教学反思1学与问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课文围绕“勤学好问”这一中心论点,通过中外两个详细的事例,告知我们“问”的重要性,教化学生要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好习惯。初拿到这篇文章,通读一篇。与我们学过的谈礼貌滴水穿石的启示很相像,在文体和结构方面几乎都如出一辙。应当说这篇文章脉络清楚,内容简洁。第一次备课时,我所做的就是梳理了课文。第一个事例是哥白尼的例子,我

2、引导学生抓住“常常”和“缠着”理解哥白尼特别喜爱问。“这对哥白尼后来的成长有什么影响吗?”与下文的“不懈追求”联系起来。“这些问题呢?”读一读这些问题,通过对哥白尼事迹的简介(天体运行论、“日心说”),让学生把握这些稀奇怪异的问题与他成就的联系。我们现在要不要多问呢?问谁呢?怎样问呢?自然过渡到对3、4两段的学习中去。(要学会发觉问题,随时随地提出问题,拜能者为师。还要擅长把勤学好问和视察思索结合起来。)其次个事例是沈括的例子。他就是通过自己的思索解决了心中的疑团。最终成为了一个了不得的科学家。(“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梦溪笔谈)最终再回到文章的中心观点上来,让学生将学与问结合起来,养成勤学好

3、问的好习惯,做学习的主子。自己备完之后,感觉找不到任何的亮点,就是将文章分析了一边,像我们的常规课堂一样。写完教案,与范老师及同组的老师沟通的时候,都感觉这样一篇浅显的课文,我们能不能上出新意,做一点大胆的尝试。我们的初步构想就是将这节课定义为语文实践活动课,那怎样设计才能既让学生活动了起来,又没有脱离了课文。在一次次试教过程和钻研教材的过程中,我们确定了教案内容。将这次的课堂实践感受总结为几个关键字:一、创新。没有上过这样的课。这节课将一个个活动渗透到课文之中,给枯燥的争论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让学生和老师都感受到了一种簇新,在试教和上课的过程我都感受到了学生对其的热忱高涨。这无疑是一次创新

4、的设计。艺术都须要创新,课堂教学作为艺术的一种,也迫切地须要打破常规,进行创新。二、担心。会担心是因为没有上过,我们上过太多“按部就班”的课了,对这样的实践有些没有底。从苹果的出示到奇异的图片再到设计妙计,我们将课堂完全地还给了学生,我们不清晰学生会怎样提问,会怎样回答,这在以前的教学中是很少的,我们对于学生的答案总是能心中有数,但这次的“心中没数”多少使人有些“心惊胆战”,能不能在课堂中机灵地处理突发的状况,或者是学生的反应不及我的想象效果又该怎么办,这些想法都使我颇感担心。其实教学也像任何一门艺术一样,总是带有缺憾的,但缺憾未必不美,完备无缺的课总是很少的。放准心态,安静一些,或许呈现出的

5、公开课的效果会更好,我们也会更从容一些。三、进步。公开课对于青年老师的成长特别重要。在这次公开课中我也收获了进步,得到了成长。创新的设计给我带来的是灵感的撞击,当课文教学遭受瓶颈的时候,是不是应当换个思路去思索课文,打破常规去建构课文;专家的指导给我带来了提升,范老师对文章的创新的把握,耐性的指导都让我如沐春风,对如何处理教材有了更高层次地把握;团队的合作让我感受着温情,一起沟通,一起互动,既是才智与才智地碰撞,我们也是一起进步;大家的点评让我明白了前进的方向,知道了自己的不足,课堂应当做好充分的预设,但无论怎样生成的过程不行能完全等同于预设,这就须要老师有自己的教学机灵。而教学机灵是阅历和积

6、累的养成。罗丹说:“在艺术中有风格的作品,才是美的。”其实有风格的课堂教学才是美的。提示自己要接着努力,做个机灵的老师。这节课已经画上了句号,但我觉得我对它的思索不止如此,我对语文课堂教学的思索也远远不止如此。学与问教学反思2学与问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课文围绕“勤学好问”列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波兰宏大的天文学家哥白尼,另一个是北宋大科学家沈括,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感悟:“问”经常是打开学问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胜利之门的铺路石,让学生明白“只有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才能获得胜利”的道理。勤学好问当然重要,但在求知的过程中,还要通过自己的视察思索,去获得答案。在课堂上,学生乐于思索,主动参加探讨

7、,发表自己的看法。不仅巩固了课本学问,体验了文体的结构,更重要的是学生将已有的学问与新学问相结合,更加能体会课文所蕴含的哲理:“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只有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才能在学问的天地飞得更远。”学生领悟了文章的主旨,再联系实际生活,才能学以至用。学生对课外学问的阅读积累很有限,在提问到相关课外学问时,只有个别学生能够回答完整,这说明以后要注意培育学生课外阅读,并形成良好的积累习惯。学与问教学反思3学与问与学生学过的谈礼貌滴水穿石的启示在文体和结构方面特别相像,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课文围绕“勤学好问”这一中心论点,通过中外

8、两个详细的事例,告知我们“问”的重要性,教化学生要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好习惯。应当说这篇文章脉络清楚,内容简洁。因此本课教学对于内容的理解不须要花费过多的时间,我觉得语文教学的两大要点“学习文章写了什么”和“明白文章怎样写的”,本文可以着重从其次个方面入手,就是围绕“文章讲了什么观点,举例什么道理,学与问两者有什么关系”等为明线,通过学生自学,师生对话,来渗透“如何写”说理文的学习,亦即弄清说理文的结构。纵观本文教学过程,在注意言语实践训练方面,有以下两个方面值得沟通。一、激励学生将文本学习和实践阅历相联系。比如在举例说说自己“问”的阅历,起先学生出现卡壳现象,后来通过点拨,引导,将学生渐渐带到

9、生活实践中,激活了学生的生活阅历,使学生的表达有“米”可“炊”。在如何学会提问的环节,我和学生置换了角色,细心创设各种情境,提出在什么情境下该去问谁,也就是深化理解“拜能者为师”的道理,调动学生将文本语言内化为自己的相识,再以运用的方式予以表达出来,使文本的学习落实到语言实践中来。在后来的拓展环节,更是用比较难的开放式辨析题“谈谈对有人说课题应当改为问的重要性的看法”来考大家,使学生将学习到的文本材料经过逻辑性很强的组织加工。总之,本文的教学时时刻刻都围围着言语实践进行,没有满意于单纯读读文字材料而脱离学生的生活实践,并且时刻保持师生的同等对话氛围。二、注意听说读写相结合,重视写的训练。本文学

10、习我随时依据学生的相识水平和语言实力进行调整教学,所以没有过多的程式化步骤,仅仅备课时依据教学重难点预设了必需实现的目标,过程则通过师生对话向前推动,所以师生的“听”很重要。王尚文在语文教学对话论中就特别重视“听”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因此只有仔细听,才有可能使以下的“说”“读”“写”顺当进行下去。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我开头和课中用书签作为奖品,一方面激励学习主动性,一方面渗透了相关资料在书签上,比如书签上写着或贴着学与问的观点、学与问的有关名言、小故事等,起到了一箭双雕的作用。在学习完文本之后,我在作业环节支配了“写读后感”这个小练习,练习的小提纲既是对文本的内容概括,也是对结构的梳理,同时

11、也为读后感的内容起到了概括作用,一举三得,降低了写作难度,使写作成了不再头疼甚至是一件欢乐有成就感的事。当然,教无定法,不同的情境下,说理文会有各种不同的教学侧重点,本次教学权当一次主动的探究。学与问教学反思4学与问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课文围绕“勤学好问”这一中心论点,通过中外两个详细的事例,告知我们“问”的重要性,教化学生要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好习惯。教学第一课时,我从谈话导入。板书“学”、“问”,人们常把有学问的人说成“有学问”。今日我们来学习学与问。告知学生这是一篇说明事理的课文,也就是争论文。然后与学生一起回忆学过的争论文。(说勤奋谈礼貌滴水穿石的启示),总结出争论文的一般特点:提出观

12、点证明观点得出观点。接着让学生自学,读课文,找出文章的观点,同时给文章分段。应当说这篇文章的脉络是特别清楚的。学生很快就找出了文章的中心观点: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分段也是很简洁的。教学其次课时时,我从“问”字入手,引出汉字中也有学问,再追问“为什么把学问说成学问呢?”让学生进入第一自然段的学习,重点理解两句话,并通过比较句子,体会“问”的重要性,再朗读体会句子的含义。在学习哥白尼的例子时,我先介绍他的成就,再引导学生抓住“常常”和“缠着”等词语体会哥白尼特别喜爱问的好习惯成就了他,并与下文的“不懈追求”联系起来,体会他是由好问起先走上探究之路,加上勤学最终

13、取得胜利的。然后,我让学生自己说说读了哥白尼的故事受到的启发,并再次读读第一节中的句子,体会“问”的重要。那么,我们现在要不要多问呢?问谁呢?怎样问呢?自然过渡到对3、4两段的学习中去。(要学会发觉问题,随时随地提出问题,拜能者为师。还要擅长把勤学好问和视察思索结合起来。)在教学其次个事例时,我主要放手让学生自己读故事,并从文字中体会他的勤学与好问,让学生明白问不到答案时还应当多视察思索,向沈括学习,通过自己的思索解决心中的疑团,最终成为了一个了不得的科学家。教学中,我还尝试着让学生对古诗进行质疑提问,再通过沟通理解古诗,最终再回到文章的中心观点上来,让学生说说对学与问的关系的相识,明白只有将

14、学与问结合起来,与视察思索结合起来,养成勤学好问的好习惯,才能做学习的主子。教学的最终,我为了让学生加深对“问”的重要性的相识,让学生补充说说名人勤学好问的故事,又出示了一些名人名言,让学生从更多的信息中去懂得“问”是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学与问教学反思5学与问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围绕“勤学好问”这一观点,叙述了“问”的重要性、向谁“问”,怎样“问”,教化学生要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这篇课文语言直白、简洁,结构清楚、明白,我是这样设计我的教学思路的:一、读题构想让学生读题目,想一想:看了这个题目假如你是作者打算怎样告知大家“学与问”呢?问题引起了学生兴味,都纷纷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为什么要“学与问

15、”?我们该怎样学,怎么问?向谁问,向谁学?学与问的关系是怎么样的?学与问了对我们有什么好处呢?通过学生一系列的思索,然后我告知学生这么多问题,我们该怎样一步一步告知大家呢?让学生探讨,让学生自由说说自己的观点。然后让学生走进文本,充分与文本沟通,看看自己的观点和文本的叙述是不是吻合,假如不吻合,你觉得学到了什么?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自觉与文本沟通的主动性提高了,同时还学会了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结构等,这样对学生理解文本将会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在学生与文本的沟通过程中,自然地将自己的思索和作者的构想结合起来,找到异同,融会贯穿地感悟、评析、甄别、梳理。二、共享互辩在学生理解了课文的写作结构,熟读了课文以后,我让学生自由谈谈自己的收获,把自己的收获和大家一起共享。同时倾听的同学可以提出不同的见解或者补充的建议。这样让学生在共享的同时,也能使自己的收获变得更多丰厚、深化,学生在沟通的过程中,老师赐予适当的点拨、引导,赐予合理的评价、赏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比较高。通过这样的共享沟通,学生的学习胜利得到展示并且在共享的过程中有深化、有补充、也有质疑,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之间的思维得到碰撞、沟通,大家在这样的收获中,也渐渐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三、拓展想象在学生的沟通中,共享中,设计几个训练点,这也是特别必要的。在学生们的沟通中,学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