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doc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43968007 上传时间:2024-02-04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3.2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doc(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遥感的含义:广义:泛指各种非接触的、远距离的探测技术。遥感是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2.遥感技术系统的构成遥感系统包括:被测目标的信息特征、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输与记录、信息的处理和信息的应用五大部分。3.电磁波谱区间段,遥感探测区间段波段波长长波中波和短波超短波大于3000m103000m110m微波1mm1m红外波段超远红外远红外中红外近红外0.761000um151000um615um36um0.763um可见光红橙黄绿青蓝紫0.380.76um0.620.76um0.590.62um

2、0.560.59um0.500.56um0.470.50um0.430.47um0.380.43um紫外线10-33.8x10-1umX射线10-610-6um射线小于10-6um遥感中较多地使用可见光、红外和微波波段。4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影响,对遥感成像的影响【大气的层次与成分:大气是由多种气体及气溶胶所组成的混合物。大气物质与太阳辐射相互作用,是太阳辐射衰减的重要原因。大气厚度约为1000km,可垂直分为四层:对流层: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空气明显垂直对流,上界随季节和纬度而变化;平流层:对流层顶50km,包括下部的等温层和暖层,几乎没有对流和天气现象;中间层:50km80km,温度随高度

3、增加而降低;电离层:包括下部的热层和上部的散逸层,温度激增,大气中的氧气、氮气等气体呈电离状态。】大气吸收:u 对太阳辐射影响最大的是对流层和平流层。u 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时,大气分子对电磁波的某些波段有吸收作用,引起这些波段太阳辐射强度的衰减,或完全不能通过大气。u 太阳辐射到达地面时,形成了电磁波的某些缺失带。u 对太阳辐射起重要吸收作用的是一些非常少量的气体,其中作用最为显著的有水汽、二氧化碳、臭氧和甲烷。 大气中的氮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都集中在紫外光以外的范围内。 臭氧对0.20.3微米的电磁波(紫外线)具有极强的吸收能力,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中已不存在小于0.3微米的短波辐射。 CO含量

4、较少,主要在红外区:1.352.85微米之间有3个弱吸收带,2.8、4.3微米为强吸收带。 水汽在可见光、红外及微波都有明显的吸收波段,水汽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与反射是大气效应纠正的重要内容,也是探测大气中水汽含量垂直分布的基本依据。大气散射:瑞利散射又称分子散射。当大气中微粒的直径比波长小得多( )时发生的散射,主要由大气中的原子和分子对可见光的散射引起。散射强度与波长的四次方成反比。米氏散射当大气中粒子的直径与波长相当时发生的散射,主要由大气中的烟尘、小水滴和气溶胶引起。散射强度与波长的二次方成反比,方向性比较明显,在光线前进方向比向后方的散射更强。无选择性散射当大气中粒子的直径比波长大得多时

5、发生的散射,与波长无关,任何波长散射强度相同。太阳辐射的衰减主要是大气散射作用造成大气散射作用与波长的关系:u 瑞利散射主要发生在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米氏散射从近紫外到红外波段都有影响,在红外波段米氏散射的影响超过瑞利散射;u 云层中雨滴的直径相对其他微粒最大,对可见光属无选择性散射;u 对微波来说,云层中水滴的直径远小于微波波长,因而属于瑞利散射类型,由于瑞利散射强度与波长的四次方成反比,所以微波波段散射强度相对很弱,透射能力很强,故微波具有穿云透雾的能力。大气折射:电磁波穿过大气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即折射。大气的折射率与大气密度有关,密度越大折射率越大。因而,电磁波(太阳辐射)在大气中的

6、传播轨迹是一条曲线。大气反射:主要发生在云层顶部,并与云量密切相关,削弱了电磁波到达地面的强度。5.大气窗口概念及其主要光谱段的应用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削弱作用,我们把太阳辐射通过大气层较少被反射、吸收和散射的那些波段范围,称为大气窗口。大气窗口的光谱波段主要有:0.31.3 紫外、可见光、近红外波段。这一波段是摄影成像的最佳波段,也是许多卫星传感器扫描成像的常用波段。1.51.8、2.03.5 近、中红外波段,是白天日照条件好时扫描成像的常用波段,用以测探植物含水量以及云、雪,或用于地质制图等。3.55.5 中红外波段,白天夜间,扫描成像记录814 远红外波段,主要通透来自地物热辐射的能量,适

7、于夜间成像。 0.82.5cm 微波波段,全天候观测,而且是主动遥感方式,扫描记录。6. 立体像对、立体观察7. 中心投影与垂直投影的区别第一,投影距离的影响:垂直投影图像的缩小和放大与投影距离无关,并有统一的比例尺。中心投影则受投影距离(遥感平台高度)影响,像片比例尺与平台高度H和焦距f有关。第二,投影面倾斜的影响:当投影面倾斜时,垂直投影的影像仅表现为比例尺有所放大,在中心投影的像片上,比例关系有显著的变化,各点的相对位置和形状不再保持原来的样子。第三,地形起伏的影响:垂直投影时,随地面起伏变化,投影点之间的距离与地面实际水平距离成比例缩小,相对位置不变。中心投影时,地面起伏越大,像上投影

8、点水平位置的位移量就越大,产生投影误差。8 像片比例尺即像片上两点之间的距离与地面上相应两点实际距离之比。像片比例尺大小取决于H和f在地形平坦、镜头主光轴垂直于地面时,像片的比例尺1/m为9. 像点位移的含义及其计算方法、推导过程含义:在中心投影的像片上,地形的起伏除引起像片比例尺变化外,还会引起平面上的点位SHfohahbOT0AB在像片位置上的移动,这种现象称为像点位移。或即为位移量因 得又因 又因式中,为位移量;为地面高差;为像点到主像点的距离;为摄影高度10. 瞬时视场角瞬时视场角():扫描镜在一瞬间时间可以视为静止状态,此时,接受到的目标地物的电磁波辐射,限制在一个很小的角度之内,这

9、个角度称为瞬时视场角,即扫描仪的空间分辨率。总视场角():扫描带的地面宽度称总视场。从遥感平台到地面扫描带外侧所构成的夹角,叫总视场角。11微波遥感的特点 能全天候、全天时工作 可见光遥感只能在白天工作,红外遥感可克服夜障,但不能穿透云雾。 对某些地物具有特殊的波谱特征 对不同地物,微波辐射能力差别较大,可以较容易的分辨出可见光和红外线所不能区别的某些目标的特性。 对冰、雪、森林、土壤(尤其对干燥、松散物质)等具有一定穿透能力 对海洋遥感具有特殊意义微波对海水特别敏感,其波长很适合于海面动态情况的观测。 分辨率较低,但特性明显 因为波长较长衍射现象显著,微波传感器的分辨率一般比较低。 观测精度

10、与取样速度的平衡通常是牺牲精度来提高取样速度。12。遥感图像的特征(空间、波谱、辐射、时间)遥感图像的空间分辨率:像素所代表的地面范围的大小(瞬时视场角)或地面物体能分辨的最小单元。摄影成像地面分辨率:地面分辨率取决于胶片的分辨率和摄影镜头的分辨率所构成的系统分辨率( Rs )以及摄影机焦距( f )和航高( H )。遥感图像的波谱分辨率:传感器所能分辨的最小波长间隔,即传感器各个波段的宽度。在一定波段区间内,波长间隔越短,波谱分辨率越高。遥感图像的辐射分辨率 传感器接收波谱信号时,能分辨的最小辐射度差。图像上表现为像元的辐射量化级。传感器辐射分辨率越高,越容易探测到反射或辐射电磁波中的细微差

11、异。遥感图像的时间分辨率l 对同一地点进行遥感采样的时间间隔、时间频率、重访周期。l 遥感的时间分辨率范围较大,有1次/0.5小时(静止气象卫星),也有1次/26天(中巴地球资源卫星)。l 时间分辨率对动态监测尤为重要。动态监测目标的时间尺度与遥感信息时间分辨率的一致性,可根据实际研究的需要选择不同的时间分辨率。13遥感影像辐射畸变的原因,辐射校正的原理及方法遥感影像辐射畸变的原因:传感器仪器本身的误差、大气对辐射的影响大气影响的粗略校正(辐射校正)目的:消除程辐射的影响,增强图像对比度,提高图像质量基本原理:在同一幅图像的有限面积内,程辐射度是一个近似于常数的值,其值的大小只与波段有关。方法

12、:直方图最小值去除法、回归分析法直方图(亮度值、像元数)最小值去除法: 洁净水体的反射率为零;阴影部分的反射率接近于零。如果,这些位置上像元亮度值不为零,则是程辐射的作用,这个值就是大气散射导致的程辐射增值。将每一波段中每个像元的亮度值都减去本波段的最小值,使图像对比度增强。回归分析法: 假定波段a存在程辐射为主的大气影响,亮度增值最小,接近于0,波段b最小亮度值肯定比波段a大,以波段a、b的像元亮度值为坐标轴,建立二维光谱空间,对应像元用一个点表示,建立回归方程,回归直线的截距即为波段b的程辐射增值。14. 遥感图像的几何校正(原因、思路、步骤、方法及控制点的选取,教材P103-112)遥感

13、图像几何畸变几何畸变的种类:平移、旋转、缩放、偏扭、弯曲等。 传感器本身引起的畸变 外部因素引起的畸变影响图像变形的外部因素:1)遥感平台位置和运动状态变化航高、航速、俯仰、翻滚、偏航1位移变化高度变化速度变化偏航变化俯仰变化侧翻变化(d) (d ) (d ) 遥感平台位置与运动状态变化对图像的影响2)地形起伏像点位移3)地球的曲率像点位移和地面宽度不等地球曲率的影响4)大气折射像点位移5) 地球自转影像变形 处理过程中引起的畸变 遥感图像在处理过程中产生的误差,主要是由于处理设备产生的噪声引起的1)光学2)传输、复制几何畸变校正:基本思路:校正前的图像看起来是由行列整齐的等间距像元点组成的,

14、但实际上,由于某种几何畸变,图像中像元点间所对应的地面距离并不相等。校正后的图像亦是由等间距的网格点组成的,且以地面为标准,符合某种投影的均匀分布,图像中格网的交点可以看作是像元的中心。校正的最终目的是确定校正后图像的行列数值,然后找到新图像中每一像元的亮度值。具体步骤:找到一种数学关系,建立变换前图像坐标(x,y)与变换后图像坐标(u,v)的关系,通过每一个变换后图像像元的中心位置计算出变换前对应的图像坐标点(x,y)。计算每一点的亮度值。一般来说,新点的亮度值介于邻点亮度值之间。方法:找到一种数学关系,建立变换前图像坐标(x,y)与变换后图像坐标(u,v)的关系,通过每一个变换后图像像元的中心位置计算出变换前对应的图像坐标点(x,y)。确定新图像的边界:校正后图像和原始图像的形状、大小、方向都不一样,所以在校正过程正式实施之前,必须确定新图像的大小范围。求出原始图像四个角点(a, b, c, d)在校正后图像中的对应点(a, b, c, d)的坐标(Xa,Ya),(Xb,Yb),(Xc,Yc),(Xd,Yd)求出新图像边界的最大、最小值。X1 = min (Xa, Xb, Xc, Xd)X2 = max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