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doc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43967188 上传时间:2023-08-0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三年级数学广角教学设计光义矿学校 原霞教学目标:1、通过活动实例,初步渗透集合论的思想方法,引导学生学会用韦恩图表示两个集合及它们的交集。2、培养学生探索能力和会用集合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体会集合的有关思想方法并能用之来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对重复部分的理解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明确主题1、请大家猜个脑筋急转弯,看看同学们反应快不快。两个爸爸和两个儿子去动物园,可是他们只买了三张票,便顺利地进了动物园,这是为什么?【板书:爷爷、爸爸、儿子】2、两个爸爸【板书:2】,两个儿子【板书:2】,却只买了三张票【板书:3】。这2+2怎么会等于3?这里谁的身份

2、最特殊?为什么?【爸爸的身份最特殊,有两个身份,既是爷爷的儿子又是儿子的爸爸。板书:既又】【爸爸有两个身份,重复算了一次,板书:2+2-1=3】3、今天,我们要研究的就是与这有关的一类问题。【板书:数学广角】窍门满街跑,看你找不找。这节课看谁找的窍门最多?谁表现得最好?二、探究学习新知,引入韦恩图的学习。出示例1:三(1)班参加语文、数学课外小组学生名单1、从这份名单中,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参加语文小组的有8人;参加数学小组的有9人)2、你觉得这两个课外小组中共有几人?会有这么多人吗?你觉得是什么原因呢?(启发学生说出有3个人的名字出现两次。)然后,让学生说出名字出现两次说明什么?(既参加了

3、语文小组又参加了数学小组)3、师:刚才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从这张表中你能一眼就看出谁只参加了一个课外小组,谁又参加两个课外小组吗?你们能不能借助图或其它你喜欢的方式,把这名单重新整理过,让我们能一眼就看出参加语文的、参加数学的和两个项目都参加的是哪些同学呢?4、自主探究,合作整理小组合作,整理交流,教师巡视、指导。5、 汇报交流,提炼方法老师:同学们真聪明,想出了各种不同和方法,在解决问题时用画图的方法是数学学习的好方法,今天我们遇到的这个问题也可以用画图的方法来帮助我们分析,用一个圆圈来表示参加语文的,用另一个圆圈来表示数学的。(出示准备好的两个圆圈)老师:这样表示的话好不好?有没有发现什么

4、问题?(从学生回答中引入要将两个圆圈交叉) 那么中间交叉的部分表示的什么?在学生的回答中将上面报名表填入圆圈中。6、读图训练。用准确的语言表述自己一眼从图中获得的信息。特别强调相交叉的部分表示的是什么。比较表格与图,突出图的优点。7、在100多年前的英国,有一个名叫韦恩的逻辑学家,最先使用了这种方法,所以这种图被称做是“韦恩图”。三、观察图表,算法探究。老师:现在我们知道了可以用韦恩图,既能表示重复的部分,又能方便统计总数。你们能很快地算出参加语数课外小组的一共有多少人吗?学生回答后,说出是怎么想的。板书:3+4+3 3+3+4 6+7-3 62+1-3老师:同学们想了这么多算法,都很正确,你

5、认为哪种方法比较容易理解呢?同学们在解答的过程中,多选择自己最易理解和比较简便的方法。四、应用与拓展老师:刚才同学们都表现得很突出,对重复这种现象有了正确的认识和理解,下面我们就用这些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一)基本练习1、爸爸买的菜:白菜、胡萝卜、茄子、西红柿、鱼、鸡蛋 妈妈买的菜:黄瓜、排骨、冬瓜、西红柿、茄子问题:爸爸和妈妈一共买了几种菜?学生列式: 6+5-2=94+3+2=96-2+5=92、课件出示课本第110页练习二十四的第二题。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后汇报,并简要说明自己这样列式的理由。(二)拓展延伸,升华主题1、三年级有20个同学参加兴趣小组,其中参加数学小组的有15人,参加语

6、文小组的有13人。(1)既参加数学小组又参加语文小组的有几人?(2)只参加数学小组的有几人?(3)只参加语文小组的有几人?2、水果店昨天进了4种水果,今天进了4种水果,两天可能一共进了几种水果?五、自我小结,共同提高。同学们今天表现都很突出,谁愿意来说说自己今天有什么收获?和同学们一起分享。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天天都能遇到它,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我相信我们的同学一定能在数学这块广阔的天地中展翅飞翔。教学反思在教材的处理上,我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从自己感兴趣的题材感受集合的思想。教学中,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设计问题情境,形成学生的认知冲突,内心处于一种“平衡不平衡探究发现解决问题新的平衡”的学习过程。让学生自己提问、解答,当学生出现分歧时,再引导学生,借助一种图、表格来帮助解决这一问题。在练习的安排上,选择了学生熟悉和喜欢的题材,让学生多层次练习,进一步学会集合的数学思想,解答这一类的数学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有反过来服务于生活,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