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庐山瀑布》教学反思.docx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43953118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1.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望庐山瀑布》教学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望庐山瀑布》教学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望庐山瀑布》教学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望庐山瀑布》教学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望庐山瀑布》教学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望庐山瀑布》教学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望庐山瀑布》教学反思.docx(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望庐山瀑布教学反思望庐山瀑布教学反思1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是诗人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首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香炉”是指庐山的香炉峰。此峰在庐山西北,形状尖圆,像座香炉。由于瀑布飞泻,水气蒸腾而上,在丽日照耀下,仿佛有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升起了团团紫烟。一个“生”字把烟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此句为瀑布设置了雄奇的背景,也为下文直接描写瀑布渲染了气氛。次句“遥看瀑布挂前川”。“遥看瀑布”四字照应了题目望庐山瀑布。“挂前川”是说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从悬崖直挂到前面的河流上。“挂”字化动为静,维纱维肖地写

2、出遥望中的瀑布。诗的前两句从大处着笔,概写望中全景:山顶紫烟缭绕,山间白练悬挂,山下激流奔腾,构成一幅绚丽壮美的图景。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是从近处细致地描写瀑布。“飞流”表现瀑布凌空而出,喷涌飞泻。“直下”既写出岩壁的陡峭,又写出水流之急。“三千尺”极力夸张,写山的高峻。这样写诗人觉得还没把瀑布的雄奇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于是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说这“飞流直下”的瀑布,使人怀疑是银河从九天倾泻下来。一个“疑”,用得空灵活泼,若真若幻,引人遐想,增添了瀑布的神奇色彩。教学本首诗,运用平衡策略,有效实现“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落实工具性”与“渗透人文性”、“充分利用教材”与“

3、适度超越教材”的有机平衡,彰显课堂学生本体,回归语文教学本色,打造真本语文课堂。一节课上完,受益颇多,感慨颇多。一、画面导入,激发学生学诗兴趣。课的一开始,我通过深情地导入,让学生对李白充满敬佩之情。师:我们的祖国是诗的国度,几千年来,我们的祖先留下了无数辉煌的诗篇。在诗歌的创作史上,唐代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涌现了无数优秀的诗人,李白是当时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我们曾经学过他的几首诗,谁愿意来背一背?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诗,在回忆中引出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接着让学生欣赏庐山瀑布的图片,在学生惊讶的赞叹声中发现孩子们已经被庐山瀑布的雄伟壮丽景象吸引了。揭示课题就顺理成章。二、扫除障碍,顺畅阅读。1.扫

4、清障碍,主要解决生字。学生小组间互相帮助学习,然后检查个别字朗读,并通过为生字比较、组词让学生巩固生字。这首古诗里生字比较简单,学生学起来比较轻松。三、精读古诗,品读感悟。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分享,再现诗歌描绘的画面;在再现诗歌描绘的画面的过程中,相机解决学生自读过程中产生的困惑,并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法,品味诗歌的语言之美。四、拓展诗句,体会写作特点。李白的诗激情浪漫,多采用夸张、比喻、想象等写作方法巧妙地表达诗的意境和丰富的情感。在这首诗中诗人李白运用极其夸张的浪漫主义创作方法和比喻、想象等,再现了庐山瀑布的雄伟壮丽,尽情抒发了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教学中我用直观形象的数字举例让学

5、生理解“三千尺”夸张写法,还通过讲解理解、图片演示理解“银河”“九天”“香炉峰”的意思。还结合以前学过的诗句和拓展诗秋浦歌体会李白夸张写法特点。受到很好的学习效果。望庐山瀑布教学反思2在教学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体会到诗人的思想感情,我利用课件创设情景,播放有关大自然美景的图片,再配乐解说,营造氛围,让学生置身于大自然中。然后自然导入到第一首诗望庐山瀑布,出示庐山瀑布的画面,我相机配乐范读,向学生展示庐山瀑布的美丽和壮观,让学生学习领略望庐山瀑布中所描绘的美景和诗人热爱大自然,欣赏瀑布的气势宏大的激情,并用富有感情色彩的激励语言感染学生,收到了不错的学习效果,并鼓励学生大胆充分地展开

6、想象,提高了教学效率。在教学中,我重点指导理解“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的意境及诗人用词的精妙,鼓励学生动脑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色,并把它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遗憾的是,本想让学生把这幅画面画下来,因为时间的关系而作罢。望庐山瀑布教学反思3多么壮观的景象啊!李白运用极其夸张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再现了庐山瀑布的雄奇壮丽的景色,尽情抒发了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开始教学古诗,我让学生对照插图,体会诗人描绘了怎样的情景,引导学生把想像的画面说生动,说具体。接着便问:知道庐山在哪吗?之后马上放庐山的风景图还配上优美的音乐和自己的解说词,一下便把孩子们带入了景色迷人的庐山。当播放结束时,看到孩子们还是那

7、如痴如醉的神态,于是引导学生朗读和领悟诗情。领悟诗情这方面,我觉得这首诗有一定的难度,孩子们似乎受到了图片的影响,逐句逐句地对诗去进行解释。这是,巧妙地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让学生有所感悟,受到情感的熏陶,享受审美乐趣。课堂中,一直把自主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说发现,说理解,说体验,在学生之间的互动互补中,感悟诗句,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读书的过程变成了学生自主发现和探索的有趣经历。望庐山瀑布教学反思4望庐山瀑布教学反思5今天上望庐山瀑布及杜甫的绝句两只黄鹂明翠柳主要是以自读自悟的方式进行。体会诗的意境是学习古诗的非常重要的方法,这种意境有时靠人们的言传,就破坏了个

8、人对诗境的理解个性,而作为教师又不能不讲,不讲学生就很难理解,就如“飞流直下三千尺,这样以夸张手法表现的意境,学生是不容易体会的,因此,教学中就要想办法缩短学生现有关知识与诗的意境的距离,以便,更好地体会。如前面对“望”的理解就是从直观的观察到实景的观察再到句子的描写,层层递进,而对“望”字的理解,又成为学生理解全诗的一座桥梁,这样对“望”字的品读,理解就应当是有效果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如能抓住关键词、句,以达到对诗的理解,应当是我们作为语文教师的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望庐山瀑布教学反思6一 、目标设置合理,为完成目标老师设计了相应的活动,活动紧扣目标,为目标服务。课后,学生不仅达成了预设的

9、目标,还有生成性的目标。再谈读后感环节,目标要求学生体会大自然的美。学生畅所欲言。本课充分体现了三维目标的融合。例:师:学了这首诗,你想说什么?生1)祖国的景色真美。生2)大自然真神奇。生3)我们要好好学习,把祖国秀丽景色的地方开发更美、美好。生4)我们应当环保小使者,让大自然美丽的山水永远不被破坏。学生不仅体会到了大自然的美,还想到了环保及现在学习的重要性。二、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理解中读,理解和读拧在一块,相辅相成。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读中有所感悟、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促进读,逐步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和理解相互交融,相辅相成。例1)

10、师:望庐山瀑布中的望为什么要读重音?例2)师:飞流是什么意思?生:水流的速度很快。师:直下呢?。生1:水直直流下来,水流很快。生2:山很陡,水只能直直流下来。例3)师:那如何读好飞流直下呢?生1)要读出水流速度很快,应用较快的速度读飞流直下。生2)要读出瀑布水流快、急得气势。学生恍然大悟用急速且响亮地声音读道飞流直下三千尺。注意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为学生形成自学习能力打下基础。俗话说:教师教学应授之于渔而不是授之于鱼。在学习中,通过老师的引导,学生清楚地知道理解古诗的两个方法:1)抓住古诗的字、词、句的意思来帮助理解古诗;2)有感情朗读也是理解古诗的好方法。在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时,强调注意古诗的

11、停顿处,重音处及声调的快慢、轻重、强弱等。凭这学生对古诗到位的理解。学生抓住瀑布急、高的特点,注意诗中停顿处及重音处。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将瀑布毫无无阻挡、倾泻而下之势表现得淋漓尽致。学生既掌握理解体会课文的两种方法,也掌握了朗读的技巧。整节课教师思路清晰,能引导学生在畅所欲言的氛围中概括出瀑布急、高的特点,再围绕这两个特点回归古诗,从古诗中找字、词来说明、理解、体会这两个特点,真正落实到字、词的训练。最后,紧扣瀑布的急、高的特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既扎实地掌握了字词,有利于培养了学生的语感。三、将画和诗相互验证(互为证明)。老师请学生以诗为依据,画一画庐山的瀑布,因学生对是诗已有了一定的理解,能

12、准确的画出在陡峭的山壁上,瀑布倾泻而下的磅礴气势。老师出示一幅幅学生的作品让学生欣赏,从画中体会挂前川的美景,为让学生明白李白是站在远处观瀑布,才能看到瀑布挂前川的全貌。老师出示了一幅画有李白站远处的观瀑布图。师:李白为什么要画那么小?生1:因为李白站得很远。生2:因为瀑布很长很高,才显的李白很小。生3:李白站的远,远看瀑布才能看到瀑布的全貌。师:从诗中那些字或词你知道李白站在远处呢?(以画悟诗)生:遥看、望都可看出李白站在远处看瀑布。师:结合古诗来看,老师认为他画的不完整,还缺少些什么呢?生:(学生很快找到答案)缺少太阳紫烟。因为古诗中日照香炉生紫烟的日指太阳,生紫烟指升起紫色的云烟。老师在

13、引导学生画画时,紧密结合古诗,做到画是为了更好理解诗,从诗找到画的落脚点。这样诗画互为证明,使学生更好理解古诗意思,凭借画来检测学生对古诗理解的程度如何,这一环节老师引导的到位、有效。四、鼓励学生有超越意识,体会成功感。老师范读古诗后,鼓励学生挑战老师,赛读古诗。老师肯定学生的朗读及敢于挑战的勇气,让学生体会到成功感。整节课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高、参与面也很广。本节课充分的体现了三维目标的融合。望庐山瀑布教学反思7由于这首诗是第八课的第二首诗,有第一首诗“扶”的引导学习,孩子们已经掌握了学习古诗的方法,所以这一首诗,我就采用“放”的方法让孩子们自学,主要采用学生熟读成诵,读中感悟,分组学习讨论的

14、方法,让学生自己学习领会,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精神。讲课伊始,我就设问:知道庐山在哪吗?我先让学生拿出自己预习的材料,介绍一下自己眼中的庐山。有去过的同学彭文杰说说自己去庐山的感受,以及看到的美丽的景色,他还展示了自己搜集打印的庐山图片。孩子们各个兴高采烈,高兴万分。为了加深印象,我在孩子们讨论声中,我又播放了庐山的风景图,还配上优美的音乐和自己的解说词,这样一下子便把孩子们带入了景色迷人的庐山,当播放结束时,孩子们还是那如痴如醉的神态,接着进行朗读比赛,孩子们各个都摇头晃脑的像小诗人一样抑扬顿挫的朗读。很快,孩子们都能熟读成诵了,而且领悟了诗的大意,并理解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

15、九天”的意思,进一步悟出了他的夸张的写法和比喻的写法。我借机告诉孩子们“三和九”是虚指的表达方法,并不是真正的三千尺和九天的高。从而达到了最终的学习目标。取得了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望庐山瀑布教学反思8望庐山瀑布意在让学生熟读的基础上知道:在阳光的照射下,庐山的香炉峰升起紫色的云雾。一条白练似的瀑布从青翠的山壁间跌落下来,好像一条大河挂在山前。那长长的瀑布飞快地直往下泻,真让人以为那是银河从九重天外落了下来。多么壮观的景象啊!诗人李白运用极其夸张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再现了庐山瀑布的雄伟壮丽,尽情抒发了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一、情境引入,揭示课题课前我先让学生看有关庐山风景的视频,再通过谈话引导学生知道我们的大诗人李白也去过庐山,看到了这么美的风景,而且还把他看到的写成了一首诗,诗名就叫望庐山瀑布。二、读诵课文1、了解李白,先生讲,再帮忙补充。2、了解李白的其它古诗。3、扫清障碍,主要解决生字。学生小组间互相帮助学习,然后检查个别字朗读,并通过为生字找朋友让学生巩固生字。这首古诗里生字比较简单,学生学起来比较轻松。4、理解古诗三、总结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