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大学语文课件.doc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43948617 上传时间:2022-11-06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2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讲大学语文课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第四讲大学语文课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第四讲大学语文课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第四讲大学语文课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第四讲大学语文课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四讲大学语文课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讲大学语文课件.doc(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大学语文主讲: 白晓航第四讲 秋水一、作家作品本文节选自庄子秋水。庄子(约前369前286)。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一说今安徽蒙城县)人。做过蒙地的漆园吏。庄子是我国先秦(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原系楚国公族,楚庄王后裔,后因乱迁至宋国蒙,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然文采更胜老子。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无为而治,顺其自然。庄子终生不仕,一生穷困,表现出敝屣富贵,出世脱俗的傲视态度。在认识论上,是相对主义不可知论,认为: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把是非,善恶,美丑,大小,真伪都看成是没有区别

2、的。幻想有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要心若死灰,身如槁木,以求自身的解脱,是一种悲观厌世的没落阶级的人生观。但在他的整个唯心主义的体系中,有辩证法的因素,在政治上对统治者做了大胆的揭露,对儒家所标榜的仁义的虚伪性也给了辛辣的讽刺。代表作庄子并被尊崇者演绎出多种版本,这既是研究庄子的重要资料,也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庄子一书,共三十三篇。其中“内篇”,是庄周自著,“外篇”和“杂篇”是他的门人和后学者所作。二、课文讲解(一)文体知识 这是一篇以对话方式展开说理的论说文。(二)主旨本文的主旨是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个人的认识和作为,都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因

3、而是十分有限的,这一主旨在客观上给人以有意的启示,这就是人们不能囿于个人的见闻而自满自足,应该努力学习,不断上进。中心论点是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个人的认识和作用是有限的,因此不可自多。(三)翻译串讲全文。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天的水按照季节到来了,上百条河流的水都灌入到黄河中,河流的水大了起

4、来,水蒸汽大了起来,如果站在水的绿洲上看黄河两岸,看不出是牛还是马,只能看见有动物。于是黄河神就非常的得意高兴,他认为所有最好、最壮观的景色都在自己这里。他顺流而下,到了北海,脸朝着东,向东边看的时候,看不见大海的边。这样黄河伯才转过自己的脸和目光,(若:北海神的名字)抬起头看,向北海若发出一种感叹;俗话有这样说的,听说道理才够一百条,就以为没有人能赶得上自己了,这说的不就是我这种人吗。况且我还听说有的人以孔子的学问少,以伯夷的道义轻,开始我还不相信,怎么有这样狂妄的人呢;现在我看到你无边无际的形体的时候,我如果没有到你的门下就麻烦了,我将长久的被那有见识的人所耻笑。字词解释:“见于” 表被动

5、。伯:指黄河神;若:指北海神。作者告诉我们:一个人在任何时候,在任何地方都不应该骄傲自满,都应该知道一个道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什么样的人是最容易骄傲自满,最容易满足?作者提出:“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无知的人、没有见识的人最容易骄傲自满。北海若曰:“A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B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C曲士不可以主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字词解释: 北海若说:“井里的蛙不能和它讲大海,因为它被它生活的地点所拘泥着(虚:墟,居住的地方);只活夏天一季的虫,你不可以和它讲世界上还有冰,还有数九寒

6、天,因为它被它所生活的时间拘泥着;偏僻的人士(曲:偏僻),不可以和他讲大道理,因为他被他所受到的教育所拘泥着。你现在从黄河的岸边出来了,看到了大海,知道了自己的浅陋,可以给你谈一些大道理了。”作者告诉我们:一个人的认识能力是要受客观条件限制的,这些限制包括:地点的限制、时间的限制、受到教育的限制。“井蛙”和“夏虫”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A、B、C三句句式相同,语意一致,构成了排比。这段话中作者运用了比喻、排比两种修辞手法。作者认为对什么人可以进行大道理的教育?有自知之明的人,知道自己不足的人,才可以和他讲大道理。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

7、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 天下的水,没有比海更大的了。千万条河流里的水流向大海,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停止,而大海永远不会满;从尾闾把海水排走,不知道什么时候停止,而大海永远也排不空。无论春夏秋冬大海的水量总不改变,不管是水灾还是旱灾,大海的水也都不受影响。它超过长江和黄河的水流,是无法进行测量和计算的,而我却从来没有因此而自我夸耀,这是因为我认识到我是列身于天地之间,接受了阴阳之气。 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林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

8、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我在天地之间,就像小石小树在大山上一样。我正存有所见甚少的想法,又怎么会自我夸耀呢?计算四海在天地这个大空间里,不正像小小的蚁穴存在于大湖之中吗?计算中原地区在四海内,不就像小米粒在大仓中一样吗?世间的万物数量有万种,人不过是万物中的一物;人类虽遍布九州,但其所居住之地也只占谷食所生、舟车所通之地中的万分之一。拿个人与万物相比,不就像毫毛的末梢在马身上一样吗?五帝所统治的,三王

9、所争的,仁人志士所担忧的,以天下为己任的人所操劳的,只不过是这微不足道的毫末啊!伯夷以辞让天下来博取名声,孔子以谈论天下来显示渊博,他们这样的自我夸耀,不就像你以前因为河水上涨而自我夸耀一样吗?作者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人在万物之中,是非常渺小的。(四)层次和段落本文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一自然段。即河伯所想所说。先写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已。到海边看到海以后,认识到最为天下之美近在已是错误的。会见笑于大方之家。第二部分是第二个自然段。即写“海神”北海若的谈话。阐述天下万物是无限的,而人的认识和作用是有限的,人不可自多,不可自满。以上两大段还可以各分几个层次。第一段分两个层次。第一层从开

10、头到天下之美为尽在已,写何伯的自满。第二层从顺流而东行到见笑于大方之家,写河伯到海边后才认识到自己那种自多的观点是危险的。第二段分四层。第一层从“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到“尔将可与语大理矣”。阐述人们的见识受到各种限制,只有对超越自己见识限制的人,才可以与他谈论大道理。第二层从“天下之水”到“又奚以自多”,海若阐述海是比河大,但又比天地小,所以不能自多。第三层从“计四海在天地之间也”到“不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乎?”,通过一系列的类比,阐述世界万物和人类都有大小、多少之比,人是很渺小的。第四层从“五帝之所连”到最后,阐述人类社会上至三王五帝下至孔子伯夷他们所认识和做的,都是小的,如以此为名、以此为博

11、都是自多。而这些也像河伯开始时一样,尚未超越自己的局限表现。 本文的结构特色:逐层推进的论证方法。本文的论证方法颇具特色。先由河与海比,从河水上涨,两岸不辨牛马,到海水不可为量数。这是由小到大,说明事物的相对性,河伯认识的局限性。那么海就是最大的吗?接下来就论述,尽管海水无比浩瀚,但海也不是绝对的大,海水在天地之间有如小石、小木在大山之间。接下来从反面论述,由大到小,四海之于天地,中国之于海内,人之与万物,都是微不足道的,自然界大小是相对的,那社会呢?人类社会中的人的作用,依然是相对的。这样逐层论证,层层深入,论证透彻,充分地表达地文章的主旨。(五)本文的写作特点。 1、寓论述于寓言之中。本篇

12、是议论文,但我们未见有抽象的说教,而是虚构了河伯与海若对话的寓言故事,海若象庄子思想观点的化身,河伯则代表了庄子所要批判的思想观点。 通过两个人物之间的对话来展现说理,阐明观点。2、景物描写的衬托作用。本文开头有一段对河水和海景的描写。先写秋水时至,百川灌河,黄河两岸不辩牛马,后写北海浩瀚,不见水端,文章以河水与海水景象的大小对比,来衬托河伯与海若两种不同的认识境界,形象地渲染了:“人的认识是有限的”这一文章的主旨。3、援譬设喻使哲理具体化、形象化。庄子散文善于援譬设喻来表达抽象的哲理,而且比喻往往连类而及,层见迭出,令人目不暇接。本文同样如此,比喻句有:(1)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

13、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2)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3)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磊空之在大泽乎?(4)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5)此其比万物也,不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乎?以上比喻说明人的认识,受条件和环境的制约,世间事物的大小都是相对的,人的认识是十分有限的。因此盲目地自我夸耀是愚蠢的,必定会见笑于大方之家。这些比喻以一个个具体生动的形象,把深奥而抽象地哲理表达的浅显易懂。4、运用排比句和反诘句,使气势磅薄,说理有力。排比句有:“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而大仓乎?” “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仕士之所劳,尽此矣。”三、课文总结1、文章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人不能自满,要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第二部分:人的认识能力要受客观条件的限制; 第三部分:人的作用也是非常渺小的。2、人的认识和作用都是要受客观条件所限制的。比起万物来说是渺小的,所以人在任何时候都不应该骄傲自满。3、艺术特色有两点: 第一点:此篇文章用的是拟人的形式 第二点:此篇文章用的是对话的形式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