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第六单元表内乘法教材分析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43948209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第六单元表内乘法教材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第六单元表内乘法教材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第六单元表内乘法教材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第六单元表内乘法教材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第六单元表内乘法教材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第六单元表内乘法教材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第六单元表内乘法教材分析(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第六单元(表内乘法)教材分析几个版本教材的对比分析1、 与省编义务教材比较:(1)、表内除法没有结合表内乘法在本册出现(二下表内除法1、2),主要的目的是分散难点。(2)、仍分成26、79两段编排,让学生有更多的练习时间。同样是分成两段,省编义务教材是把79的乘法口诀安排在第四册,与倍数关系的三类简单应用题结合在一起,人教版教材在79的乘法口诀学习后,安排解决问题一课时(求一个数的几倍)来理解倍的概念及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3)、都删除了“被乘数”的概念。(4)、一道题两个算式。2、 与北师大版、苏教版教材比较:(l)、 乘法意义的引入不同 人教版在二年级上册以

2、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为切人点引人了乘法的意义,着重让学生理解乘法与加法的关系,渗透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的形式的意识;苏教版与北师大版都采用了以数几行排列整齐的物体为例,ti学生知道可以横着数也可以坚着数,例如: 数出图中共有多少个圆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学生根据已经学习的加法知识来解决,列出算式: 555=15 或3333315 这两个算式意在让学生通过观察、列式计算,得到两道加法算式的结果都是正确的,而给出乘法的表示方法,这样编排一方面让学生了解乘法的意义,另一方面也初步渗透了乘法交换律,为后面的学习埋下伏笔。 (2)、给出概念的不同 当列出乘法算式5X

3、3一匕或3X5。15时,人教版给出3与5都叫做因数,苏教版、北师大版给出3与5都叫做乘数,虽然在给出概念名称时略有不同,但我们能感受到教材都有意识地删除了被乘数这个概念。 (3)、5的乘法口诀的顺序不同 人教版与北师大版教材在乘法口诀26的认识时都采用了把5的乘法口诀提前的方式来进行,苏教版还是按照2、3、4、5、6的顺序来编排。 (4)、 口诀句数的不同 人教版与苏教版在口诀的句数上处理方式是一致的,即学习到几就有几句口诀,如,4的乘法口诀有一四得四,二四得八,三四十二,四四十六。但北师大版教材在编排乘法口诀时,无论学习到几的乘法口诀,都是九句,如4的乘法口诀有一四得四,二四得八,三四十二,

4、四四十六,四五二十,四六二十四,四七二十八,四八三十二,四九三十六。每次在口诀的编排上都是小数在前大数在后,也就是说一句口诀出现两次。 (5)、“倍”概念给出的先后顺序不同 因为乘法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不仅仅体现在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还有关于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实际问题的解决,所以,势必要在恰当的位置出示“倍”这个概念,不同的版本在这一环节的处理上也是有所不同的。 人教版是在学习了7的乘法口诀后第一次出现“倍”的概念,苏教版是在学习了5的乘法口诀后第一次出现“倍”的概念,北师大版是在学习了4的乘法口诀(总体上讲是2、3、4、5后,因为北师大版中5的乘法口诀先于2、3、4的乘法口诀)后,学习“倍”

5、的概念。人教版教材具体分析第四单元 表内乘法一、 教学内容乘法的初步认识/5的乘法口诀/2、3、4的乘法口诀/乘加、乘减/用乘法解决问题/6的乘法口诀二、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乘法运算的意义。2使学生知道乘法算式各部分名称,知道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熟记26的乘法口诀,会用口诀熟练口算有关乘法算式。3使学生会根据乘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编排特点1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1)一般加法相同数相加乘法(2)口诀的编制以加法的得数为基础。2为学生的自主探索提供了很大空间(让学生经历编制乘法口诀的过程)。3体现算法多样化(乘加、乘减)。4重视基础知识教学,提供了多种练习形式,帮助学

6、生熟记口诀。四、具体编排主题图(1)展示了游乐园一角的情境,其中包含了四个相同加数相加的例子:大转盘每个吊厢里坐4人,过山车每个车斗里坐2人,小火车每节车厢坐3人,每个桌子旁有3把椅子。使学生知道同数相加在生活中到处存在,为引入乘法做准备。(2)学生会列乘法算式后,可以回过头来让学生用乘法算一算主题图的人数或椅子数。充分利用主题图。乘法的初步认识与以前引入乘法不同:义务教材中区分被乘数、乘法的不同含义,对于每个加法算式,只能改写成一个乘法算式;修订以后,利用方阵排列用两个加法算式同时引出两个乘法算式。本册教学的思想与修订教材一致,但不再出现方阵排列的例子,每个乘法算式可以表示两种不同的含义,每

7、个可以用乘法表示的事件都可以用两个乘法算式表示。1例1(引出乘法算式)(1)由学生用小棒摆图形的活动情景图引入,让学生说一说每个小朋友摆出了什么图形,每个图形用了多少根小棒,引导学生列出加法算式。(2)让学生把加数都相同的加法算式单独列出来,并重点看其中一个算式。教材直接说明像这样的加法,可以用乘法表示。然后让学生观察有几个3,实现从加法到乘法的转换(因为做加法时,对有几个相同加数并不关心,而列乘法算式时,这是一个必要条件)。然后直接给出两种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认识乘号。使学生通过看乘法算式,初步体会乘法的意义(几个几相加可以用乘法表示),知道乘号两边的数在加法算式中分别表示什么。(3)最后

8、让学生模仿着列出其他两个乘法算式,要求学生运用迁移类推的方法。(4)乘法算式中的得数都是由加法得来,例2、3同样。由上,引入乘法的过程:一般加法算式特殊加法算式乘法算式。2P46“做一做”加法、乘法对照出现,更多的还是从如何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这个角度来处理的。3例2实物图、加法算式、乘法算式对照出现,帮助学生认识乘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进一步理解两个因数在加法算式中分别表示什么,体会乘法的意义。4例3通过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的比较,使学生体会用乘法计算的简便。在这儿只出现一个乘法算式,使学生知道用乘法算式表示时,可以任意使用其中的一个。5练习九第1题,图意和加法算式是开放的,可以表示4个2,

9、也可以表示2个4。第7题,引导学生不要机械地理解“只有相同数相加,才能用乘法表示”,如最后一个算式可以列成42,如果有的学生把第1小题列成33+2或341或24+3,把第4小题列成434,教师可以在鼓励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只用乘法算式可以表示吗?”第8题,两题是有关联的,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和加法的关系。第2小题的积可以直接运用第1小题的和。第9题,可以列出乘法算式,积由加法计算得到。第10题,利用同一算式的不同表示方法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26的乘法口诀变化:把5的乘法口诀放到最前面,因为学生对五个五个数更熟悉。5的乘法口诀1例1(1)通过摆小棒的操作活动,问学生是怎么数一共用了多少根小

10、棒的,突出五个五个数的方法,由于学生有一五一十数的经验,容易理解乘法口诀的归纳规律。(2)结合数小棒,出现连续加5,进一步抽象化。通过乘法的含义,为下面乘法算式的积提供答案。(3)从一开始就把两个可用同一口诀计算的乘法口诀与乘法口诀并列排放,不用专门安排例题教学这一知识点。(4)前两个乘法口诀教材直接给出,让学生通过观察这两个口诀与前两个乘法算式的关系,总结归纳乘法口诀的规律,通过讨论交流,自己探索出编乘法口诀的方法,并编出剩下的口诀。2P51“做一做”除了完成书上的题目,还可以扩展。可以逐次增加一盒西红柿,巩固5的所有口诀。3练习十第1、2题,通过活动的形式巩固口诀。开始可以先按顺序说口诀,

11、再打乱顺序,要保证一定的练习量。第6、7、8题,让学生运用口诀进行计算。2、3、4的乘法口诀1例2、例3(1)由于2、3的乘法口诀比较简单,教材没有让学生进行操作,也没有把连续加和乘法对照出现,而是通过观察形象的情景图,直接写出乘法算式和口诀。(2)两题的情境是连续的,使学生感受到在一个连续的故事情境中学习知识。(教师可以用故事的形式进行教学)2例4编排方式与5的口诀一致。学生已经有了编口诀的经验,在这儿可以更放手地让学生自己编。3“一一得一”让学生通过“一二得二”、“一三得三”、“一四得四”、“一五得五”来类推。4P55“做一做”通过对口令的游戏形式让学生熟记口诀。乘加、乘减1例5(1)目的

12、:一是为了使学生在忘记口诀时,通过联想相邻口诀来计算得数,如44可以通过43+4得到;二是增加一些练习的形式。(2)通过一个富有童话气息的情境引出,学生会觉得有兴趣。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自己讲述故事的情景。(3)体现算法多样化:连加、乘加、乘减。引导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发现解决这个问题有多种方法,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思想。(4)计算顺序在这儿不用提到。2P56“做一做”第1题,要让学生列出算式后说一说是怎么想的。尤其是列乘减算式时,需要学生在头脑中虚拟性地在最后一个盘里加一个桃。第2题,可以直接用乘加、乘减计算。前三题也可以转化成一个乘法算式后再直接用口诀计算,反映了

13、通过相邻两句口诀的关系来记忆口诀的思想。练习十一第1题,形式活动。可以运用口诀解决,也可以用数格子或加法的方法解决,但要引导学生通过口诀解决。第2题,形式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一句口诀同时适用两个算式。第46题用丰富的情境,让学生解决乘加、乘减的问题。教学时,要让学生互相之间交流,体会算法多样化的思想,开阔思路。第6题,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可以横向看,也可以纵向看。用乘法解决问题1例6通过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出数学问题。让学生根据问题去寻找信息,再根据乘法的含义列式计算。培养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加以应用的意识和能力。2P59“做一做”(1)提供了丰富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2)重

14、点是培养学生根据情境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寻找信息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3)对于同一个问题可能解决的方式有多种,要让学生形成交流各自算法的习惯。如计算“一共有多少只猴?”有的同学可能想“一共有4堆猴,每堆2只”,列式是42,有的同学可能想“3棵树,每棵上有2只猴,地上有2只”,列式是32+2。3练习十二第1题,可以横向看,也可以纵向看,列式都相同。第3题,开放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提出不同的问题,再解决。6的乘法口诀1例7(1)编排方式与前面基本一致,情景图可以让学生直接观察,也可以一条一条摆出来。摆一条,完成一个口诀。(2)用列表的方式代替连加的形式,渗透函数思想,又能看

15、到积与其中一个因数的关系,便于编制口诀。(3)所有算式的积和口诀都要学生填出来。教学时,可以完全让学生通过迁移类推完成任务。2练习十三第1题,乘加和乘法对照编排,突出利用相邻两句口诀的关系帮助学生记忆口诀。第8题,让学生看积想因数,训练逆向思维。第9题,让学生根据得数填相应的运算符号,可以让学生进一步巩固乘法口诀。第11题,问7只小猫钓的鱼比40条多还是少,由于学生还没学67,需要学生对66+6进行估算。最后的数学游戏让学生通过游戏活动中自然地巩固了16的口诀,又很有趣,同时渗透爱护青蛙的环境教育。整理和复习116乘法口诀表的复习(1)找出乘法口诀表的排列规律。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找出所有的排列规律:横向、纵向、斜着。(2)用16的乘法算式摆出排列有规律的表。教材上按照乘法口诀表的排列顺序排出乘法算式,学生可以利用自己的规律排一排,只要说的有道理,都可以。使学生通过合作进行“创作”,体验成功的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