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七年级语文秋学期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语文版.doc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43940132 上传时间:2023-08-26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4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年七年级语文秋学期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语文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12年七年级语文秋学期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语文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12年七年级语文秋学期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语文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2012年七年级语文秋学期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语文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2012年七年级语文秋学期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语文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2年七年级语文秋学期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语文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年七年级语文秋学期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语文版.doc(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学设想:一、安排半个教时。二、这首诗语言比较浅显,在讲解过程中由教师先作示范,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问题。三、在诗句分析过程中,主要以教师和学生共同提出问题,同学间讨论交流,教师总结归纳的方式展开。四、在学生理解了诗句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朗读全诗。朗读要求语音准确,语调合适,读出感情。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进行诗歌赏析的训练,学习写简单的赏析文章。过程和方法:体会诗中名句哲理及情感,赏析名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作者不懈追求理想的精神。教学重点:通过朗读训练体会诗歌表达的意境和深刻含义。教学难点:赏析名句教学方法:朗读、赏析课时安排:半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同学们,

2、老师手上拿的是什么?(照片)准确来说,这是一张毕业照。翻到照片的背面,映入我们眼帘的是这样一句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句诗经常被引用到各种毕业照、留念册上。那么,同学们知不知道这句诗出自何处呢?其实,它就出自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二、简介作者:(王勃(650-675),字子安。初唐四杰之一,一生短暂坎坷。有王子安集传世。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 骆宾王。)三、讲析诗歌:(一)教师范读,学生解决以下问题:1、这首诗的体裁是什么?学生回答。明确:五言律诗。继续问律诗的四联分别称什么?(首联、颔联、颈联、尾联)2、诗歌中写的是什么事情?从哪里看出?学生回答。明确:送

3、别友人,从题目中看出。(二)题解: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之:动词,到的意思。回忆送孟浩然之广陵(三)字词学习:以学生开火车的方式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阙(qu):皇宫前面的望楼。辅:护卫。五津:指四川岷江的五个渡口。宦(hun):做官的意思 。无为:不要,不须。(四)分析诗句:1、经过同学们的预习和刚才老师的朗读,诗中的哪句诗给同学们的感觉最直接?学生回答。明确: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2、同学们是如何理解这句诗的?学生回答。明确:1、四海之内只要有了你这个知己,纵然我们分隔天涯海角仍像在一起一样。2、四海之内都有知己,纵然对“知己”的不同理解使得我们对这句诗有不同理解,“诗无达沽”。两种理解都提到

4、了一个关键词,也是诗人写作这首诗的原因,那是什么? (离别)3、诗歌中的颔联直接提到了“离别”,“同是宦游人”是离别的什么?学生回答。明确:离别的原因。联系我们生活中的实际,与朋友离别时我们通常会说什么?(无非都是嘱咐朋友要保重身体,询问归期等等)但是,诗人在这里并没有对朋友的离开有只言片语的挽留,而是直接到出了离别的原因,这表明诗人是以怎样的态度面对与朋友的离别的?(坦然)诗人的这种坦然地心态影响了他笔下的景物,首联。4、首联点明了哪两个地方?学生回答。明确:长安、四川5、请同学们再认真读一下首联,看看哪位有心人能发现问题?学生提问。明确:诗人在长安送别朋友,按理他是不可能望到四川的,但是这

5、里诗人却用“望”字连接这两个地方?为什么?6、组织学生就这个问题展开小组讨论。学生回答。明确:1、诗人把两个相隔千里之外的地方用“望”字连接,使诗歌营造出开阔的意境。2、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今后生活的关心。7、在学习了诗歌的首联和颔联的基础上,我们再回到诗歌的颈联,也就是千古名句,同学们,现在大家对这句诗又有怎样的理解呢?学生讨论回答。学生回答。明确:与友互勉、超越时空、乐观豁达。8、尾联中诗人宽慰友人不要哭泣,那言下之意要怎样呢?那就是说这里除了对友人的宽慰还要?(微笑)表明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态度?(积极进取)(五)小结:掌握诗歌中字词的解释;理解和感悟诗人乐观豁达、积极进取的情感观和价值观。(

6、六)下面请同学们带着对诗歌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学生朗读。评价,同学们,天下无不散之筵席,面对离别,年少刚强的王勃表现出他的乐观和豁达,那么,我们如何理解与之不同的如“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以及“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等等的离别诗句?我们自己又应如何面对生活中的离别呢?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学习完这首诗后应该思考的。 淮上与友人别 郑谷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目标:1.让学生了解应该从哪些方面来鉴赏诗歌。(意象、意境、语言)一、解题淮上:即扬州。“淮上与友人别”点出了地点、人物,告诉我们是一首离别诗。(为什

7、么不说是送别诗?)(明确:“君向潇湘我向秦”,分别+送别)。这首诗是诗人在扬州(即题中所称“淮上”)和友人分手时所作。和通常的送行不同,这是一次各赴前程的握别:友人渡江南往潇湘(今湖南一带),自己则北向长安。二、作者简介郑谷(约848约909),字守愚,袁州宜春(今属江西宜春)人。光启三年进士。曾任右拾遗,都官郎中等职,世称郑都官,又因鹧鸪诗得名,人称郑鹧鸪。其诗多写景咏物之作,风格清新通俗。有云台编三卷。晚唐绝句自杜牧、李商隐以后,单纯议论之风渐炽,抒情性、形象性和音乐性都大为减弱。而郑谷的七绝则仍然保持了长于抒情、富于风韵的特点。三、诗中写了哪些景物?“扬子江、杨柳、杨花、渡江人、风笛、离

8、亭”扬子江:指今江苏仪征、扬州的一段长江。杨花:柳絮风笛:风中传来的笛声离亭:驿亭。古人往往在驿亭送别,所以又称“离亭”。杨柳:“柳”与“留”谐音,表示挽留之意古时柳树又称小杨或杨柳。离别赠“柳”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后来“柳”就代指两种事物。一杨柳树,另一就是折柳曲。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中有折杨柳枝,歌词是:“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人。”四、整体感知全诗第一二句给我们交代了离别的地点(扬子江头)、时间(春),人物(渡江人)。扬子江头的渡口,杨柳青青,晚风中,千万缕嫩绿的柳丝随风摇曳,或拖在岸上,或飘在

9、水里;千万朵雪白的杨花随风飘扬,或扑落江面,或飞向远方;岸边停泊着待发的小船,友人即将渡江南去。淡淡几笔,象一幅清新秀雅的水墨画。景中寓情,富于含蕴。美好的江头柳色,宜人春光,在这里恰恰成了离情别绪的触媒,所以说“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天色向晚,几声凄清哀婉的笛曲随风飘来,分别的时候终于来临了。你要去遥远的潇湘大地而我却要前往北边的京城长安。诗人在此并未写二人如何互道珍重或互诉衷肠,只是点出各自的去向,一去潇湘一入秦,南北异途,愈行相隔愈远,这样的分别不是更令人不堪吗?“君向潇湘我向秦”,看似平常,却极富意蕴;临歧握别的黯然伤魂,各向天涯的无限愁绪,南北异途的深长思

10、念,乃至漫长旅程中的无边寂寞,都在这不言中得到充分的表达。在这句平易浅直的话里,可谓含不尽之意于言外。五、品味语言“愁”本是个抽象的概念,但在这里,“渡江人”的“愁”是被离别之时所见所感的客观景物引起的,所以它并不抽象。不是吗?两位亲密的朋友即将分手,依依的柳丝牵系着惜别的情感,四散的杨花撩乱着伤离的意绪。在这种场合用“愁杀”二字概括“渡江人”的心理活动,只会提高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而不会产生概念化的缺点。“离亭晚”中的“晚”字很重要。它既充分表现了惜别之情,又为下一句补景设色。两位朋友在“离亭”话别而不愿分别,直留达到天“晚”,终于不得不在暮霭沉沉、暮色苍茫中分手上路,各奔前程了。六、评价全

11、诗就近写景,情景交融,表达了诗人和友人分别时的难舍哀婉之情。附:鹧鸪郑谷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学设想:一、安排半个教时。二、这首诗语言比较浅显,在讲解过程中由教师先作示范,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问题。三、在诗句分析过程中,主要以教师和学生共同提出问题,同学间讨论交流,教师总结归纳的方式展开。四、在学生理解了诗句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朗读全诗。朗读要求语音准确,语调合适,读出感情。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进行诗歌赏析的训练,学习写简单的赏析文章。过程和方法:体会诗中名句哲理及

12、情感,赏析名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作者不懈追求理想的精神。教学重点:通过朗读训练体会诗歌表达的意境和深刻含义。教学难点:赏析名句教学方法:朗读、赏析课时安排:半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同学们,老师手上拿的是什么?(照片)准确来说,这是一张毕业照。翻到照片的背面,映入我们眼帘的是这样一句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句诗经常被引用到各种毕业照、留念册上。那么,同学们知不知道这句诗出自何处呢?其实,它就出自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二、简介作者:(王勃(650-675),字子安。初唐四杰之一,一生短暂坎坷。有王子安集传世。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 骆宾王。)三、讲析

13、诗歌:(一)教师范读,学生解决以下问题:1、这首诗的体裁是什么?学生回答。明确:五言律诗。继续问律诗的四联分别称什么?(首联、颔联、颈联、尾联)2、诗歌中写的是什么事情?从哪里看出?学生回答。明确:送别友人,从题目中看出。(二)题解: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之:动词,到的意思。回忆送孟浩然之广陵(三)字词学习:以学生开火车的方式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阙(qu):皇宫前面的望楼。辅:护卫。五津:指四川岷江的五个渡口。宦(hun):做官的意思 。无为:不要,不须。(四)分析诗句:1、经过同学们的预习和刚才老师的朗读,诗中的哪句诗给同学们的感觉最直接?学生回答。明确: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2、同学们是如何

14、理解这句诗的?学生回答。明确:1、四海之内只要有了你这个知己,纵然我们分隔天涯海角仍像在一起一样。2、四海之内都有知己,纵然对“知己”的不同理解使得我们对这句诗有不同理解,“诗无达沽”。两种理解都提到了一个关键词,也是诗人写作这首诗的原因,那是什么? (离别)3、诗歌中的颔联直接提到了“离别”,“同是宦游人”是离别的什么?学生回答。明确:离别的原因。联系我们生活中的实际,与朋友离别时我们通常会说什么?(无非都是嘱咐朋友要保重身体,询问归期等等)但是,诗人在这里并没有对朋友的离开有只言片语的挽留,而是直接到出了离别的原因,这表明诗人是以怎样的态度面对与朋友的离别的?(坦然)诗人的这种坦然地心态影响了他笔下的景物,首联。4、首联点明了哪两个地方?学生回答。明确:长安、四川5、请同学们再认真读一下首联,看看哪位有心人能发现问题?学生提问。明确:诗人在长安送别朋友,按理他是不可能望到四川的,但是这里诗人却用“望”字连接这两个地方?为什么?6、组织学生就这个问题展开小组讨论。学生回答。明确:1、诗人把两个相隔千里之外的地方用“望”字连接,使诗歌营造出开阔的意境。2、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今后生活的关心。7、在学习了诗歌的首联和颔联的基础上,我们再回到诗歌的颈联,也就是千古名句,同学们,现在大家对这句诗又有怎样的理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