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摆脱和父母的病态纠缠关系36701.doc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43935084 上传时间:2023-07-1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摆脱和父母的病态纠缠关系3670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如何摆脱和父母的病态纠缠关系3670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如何摆脱和父母的病态纠缠关系3670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如何摆脱和父母的病态纠缠关系3670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如何摆脱和父母的病态纠缠关系3670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如何摆脱和父母的病态纠缠关系3670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摆脱和父母的病态纠缠关系36701.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如何摆脱和父母的病态纠缠关系36701如何摆脱和父母的病态纠缠关系.txt男人的承诺就像80岁老太太的牙齿,很少有真的。你嗜烟成性的时候,只有三种人会高兴,医生你的仇人和卖香烟的。如何摆脱和父母的病态纠缠关系-悼杨元元 做妈妈的不懂怎么才是对孩子好,她已经尽力去做好了,不怪她。 既然我们了解到亲子关系对人成长的影响,就可以选择从现在起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变得独立。 虽然这需要付出很多努力,但这是值得的,现在,一切还来得及! 新浪网友“清风女剑客9”在我博客上的留言 在上一期的专栏文章中,我分析了上海海事大学女研究生杨元元自杀这一事件,文章引起了无数人共鸣。在我的博客中,这篇文章目前也是回复量最

2、多的文章。 看来,这篇文章击中了很多人的内心,大家之所以如此关注杨元元,因为这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而是我们许多人共同的故事。 一次,在我一个课上,我为一个学员解梦,梦的关键细节是,梦中,一个保姆对她的妈妈有很大怨气。我让这位学员代入保姆的角色,并问她:“想象你就是这位保姆,你有什么感受,你有什么话说?” “保姆”说:“我讨厌做保姆,我再也不想做保姆了!” “保姆”这番话是说给梦中的妈妈的。其实,她在家中扮演的角色就是一个完美保姆,在经济上和生活上照顾全家人,而她之所以成为这个角色,也正是她妈妈所希望的。 当时解梦的时候,因看到她有很不安全的感觉,所以我没有将解梦完整地进行下去。然而,因为情绪

3、没有得到纾解,不仅这位学员感觉到很难受,其他很多学员也感觉到非常难过。 之所以如此,因为这位学员的故事,也是班中许多学员尤其是女学员共同的故事,这位学员心中所淤积着的感受和心声,也是其他那些学员共同的感受和心声。那些非常难过的学员,她们在自己家中,也都在扮演“保姆”角色,而这一样是妈妈传递下来的希望。 在我们这个延续了几千年重男轻女传统的社会,女性的痛苦是一个集体无意识。按照当下的力量的作者、德国哲人埃克哈特?托利的说法,这也是全球绝大多数女性共同的集体无意识,无数女性有一个深重的“痛苦之身”。 并且,这个传统之所以能延续几千年,一个很关键的地方是,女性自己都认同了这个传统。具体说来就是,做妈

4、妈的将这一传统合理化,并要求自己的女儿也延续这一传统,于是,妈妈的痛苦就传递到了女儿身上。 传递的方式形形色色,有时,女儿会和妈妈看上去很像,有时,女儿会和妈妈成为截然相反的人。后者之所以出现,有时是女儿对命运的极力抗争,有时是妈妈意识和无意识的“培养”。 譬如,一个常见的现象是,没有生女儿前,一个妈妈极其痛苦,但生了女儿后,痛苦减轻了,因为她将自己“内在的小女孩”的痛苦淋漓尽致地投射到了女儿身上,如此以来,女儿对她就具有特殊价值自身痛苦的承受器。所以,她会抓着这个女儿不放,一是她将女儿视为“我”的一部分,看不见女儿就会感觉到自己仿佛不存在了,一是女儿一旦离开自己,她自身的痛苦就无处投放,就会

5、觉得痛不欲生。 杨元元和妈妈的故事,很可能是这种情形。她与女儿厮守在一起,因为女儿具有这双重的价值。小标题: 很多时候,妈妈会给女儿窒息般的爱,这也会导致女儿和妈妈不能分离,但还有很多时候,一个妈妈之所以能特别纠缠住一个孩子,恰恰是因为这个孩子获得的爱比较少。 比较病态的母女共生现象中,常会看到有这样一个轨迹:小时候,女儿获得的爱很少,妈妈疏于对她的照顾,甚至非打即骂,随着女儿逐渐长大,生存能力越来越强,妈妈开始转变态度,对女儿有了一定程度的重视,最后逐渐重视到似乎离开女儿就活不下去了。 在这样的故事,从妈妈的角度看,她会有很多收益,所以她会执著于这种好处而不愿放手,也不敢放手,因一旦放手,她

6、就要去面对自己的痛苦之身。但从女儿的角度看,似乎百害而无一利,那么,为什么女儿也难以从这种纠缠中解脱出来呢? 也许很关键的原因是,比起病态的纠缠来,我们更惧怕孤独。孤独时,我们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没有丝毫的价值。假如最幼小的时候,经历过孤独,那么这种惧怕会尤其严重。 所以,假若最小的时候,一个孩子获得的爱比较少,他就必定经历过太多的孤独,那么他心中对孤独的恐惧感会很强烈。在这种基础上,他对关系的渴求就会非常强烈,而一旦某些时候获得关系,通常这意味着,父母或其他抚养者给了他一定的关注与认可,那么,他就会特别怀念这些时刻。结果是,他不仅怀念这些时刻所拥有的关注与认可,他也会形成一个认识我可以通过这

7、种方式获得关注与认可。 更进一步看,一个孩子获得的爱越少,他能获得父母的关注与认可的方式就越匮乏,而方式越匮乏,他就对自己能获得关注与认可时的方式越执著。最后他发展出一个认识我只能通过这种方式获得关系,我只能在使用这种方式时不会孤独,我只能在使用这种方式时不必那么恐惧 相反,假若一个孩子获得的爱比较多,那么这通常意味着,他能获得爱的方式也相对比较多,他可以使用这种方式获得爱,他也可以使用那种方式,他还可以使用其他方式甚至,假若这个孩子真正体验到了真爱,那么他对任一方式都不会太执著,他会非常灵活,他坚信,他的存在本身就是最有价值的,而他可以用无数种方式表达他的爱。 能达到这一理想状态,父母给予孩

8、子的爱是一个基础,但这仍然需要一个人去独自探索,他要找到自己内在的灵性,他体验到,他与其他人、其他事物乃至整个世界是一个整体,而不是一个孤立的、孤独的存在。 据说,美国催眠治疗大师米尔顿?艾瑞克森从来没有用同一种方式治疗过两个来访者,他能如此灵活地与来访者相处,我想,那是因为他体验到了真爱。 当然,我们绝大多数人难以抵达这一理想状态。相对的是,我们假若拥有过的关注与认可比较多,那么我们就比较灵活。简而言之是,获得的爱越多,我们心中越有底气。 如此一来,一个矛盾就形成了。假若父母给予一个孩子的爱越多,这个孩子就越有底气,这也意味着,这个孩子越不容易受父母控制。假若父母给予一个孩子的爱越少,这个孩

9、子就越缺乏底气,他对自己那些可怜的方式就越发执著,于是,他们就越有可能被父母所控制。 因此,才会有母女病态共生的模式:获得爱最少的女儿,妈妈发现她最有可能听话,最容易控制。于是,随着女儿的年龄增长,她反而和女儿的关系逐渐有些改善,从非常疏远变得越来越密切,最终变成了似乎是一个人。 爱的最高境界也是,两个人变成了似乎是一个人。但是,这种最高境界是融合,是我的真实存在与你的真实存在相遇,我发现,你也发现,我们的存在仿佛是一回事。 爱的最低境界也是,两个人变成了似乎是一个人。只不过,是这个人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对方,将对方的存在抹去。杨元元与母亲的关系,看上去很像是母亲将女儿视为自我的一部分,而女儿的

10、真实存在她完全看不见,她以与女儿同睡大学宿舍一张床等种种夸张而荒诞的方式,将女儿的真实存在抹去。小标题: 从杨元元的角度看,与母亲病态共生的状态的确很痛苦,但也许这还不是最痛苦的,最痛苦的是对孤独的恐惧。 她梦想离开家走向独立,但是,在家以外的世界,她是否能找到自己的价值感呢?价值感,一开始总是关系中的价值感,那么,她对在其他关系中找到关注与认可,是否有信心呢? 在电影心灵捕手中,数学天才威尔能从堕落状态中走向新生,关键原因是,他不仅在新的世界里有女友的爱和心理医生的鼓励与支持,他的旧世界中的好友也鼓励他,甚至威胁他说,如果哥们以后还活在我这样的世界里,我会杀死你,你是我的期待,请你代表我,走

11、向新的世界吧,那里才属于你。 也就是说,对威尔而言,他不仅确信前面有人爱他,而且也确信,过去唯一能给他支持的老友也仍然爱他,甚至还威胁说,你不改变我就不爱你了。那么,他还有什么好犹豫的呢?! 但杨元元呢?在家以外的广阔天地,她能否感觉到别人对她的爱呢?而在家里,又有谁鼓励她离开呢?甚至,假若她离开家,妈妈会活不下去,而弟弟也会陷入到痛苦中,而他们可能都会因此与她疏远乃至断绝关系。那么,当她觉得世界上只有自己孤零零一个人时,她能找到存在感吗?还是,她会重新体验到儿时的那种恐惧当没有关系时,当没有人关注与认可她时,世界好黑、好冷、好寂寞,她会死去。 我所知道的几个与妈妈纠缠得比较厉害的个案中,都有

12、一个共同点,她们小时候很少被妈妈抱过,而能有一个人抱着她,对她说,放心,无论怎样我都会在乎你爱你,这是她们最强烈的渴求。 讲到这里,就必须强调一点不能因此就恨妈妈,因为这几个个案无一例外都看到,她们的妈妈,在自己也是孩子的时候,一样没有得到妈妈的拥抱。所以,这些妈妈,既没有学会拥抱,内心中也有一种不情愿我没有得到的,为什么给别人?这些妈妈即便年龄很大了,她们也一样渴望拥抱,只不过,她们所渴望的,不是像妈妈一样去拥抱孩子,而是渴望自己像孩子一样被拥抱。 其实,每个男人都是一个小男孩,每个女人都是一个小女孩,他们尽管可以扮演父母的角色,但他们内心中,仍藏着一个内在的小孩。所以,在夫妻关系之中,假如

13、总是一个人扮演父母,而另一个人扮演孩子,那么扮演父母的一方最终会失去耐心,因为他们一样也是一个孩子。 如果,我们能像威尔一样幸运,在家里有父母爱,假若想离开家的话,不仅父母会鼓励,而且外面的世界还有新的爱,那么事情就太棒了。 但假如,你像杨元元一样不幸,那么,你就要主动做出许多努力,去为你的人生争取新的空间。同时,你也会教你的父母,去学习为自己的痛苦承担,为自己的命运承担。 在我的课程“自我觉醒之路”中,有一个很简单的练习。一开始,两个人面对面坐在椅子上,随便聊点什么;接着,一个人站在椅子上,另一个坐着,继续聊天;接着,坐在椅子上的坐到地上,继续聊天。这样进行完一遍后,再换过来。 这个简单的练

14、习能发现很多很多东西。最近一次课上,练习做完后分享感受时,一个学员说:“当我站着,她坐着的时候,我觉得,我存在,她也存在。当我坐着,她站着的时候,我感受不到我的存在,也感受不到她的存在了。” 对这一点,我早有感觉。课间,她有时会找我谈话,但总是用带一点命令的口吻说:“武老师,我有话要给你说!” 看上去,这似乎有点不对。毕竟,我是老师,貌似很权威,一个学员怎么可以用这种口吻说话呢?但这是她的方式,这是她从小形成的与别人建立关系的方式。在她幼小的时候,当她使用这种方式时,她反而可以获得一定的爱,而她使用别的方式时,却未必。所以,她对这种方式很执著。她这样对我,并不是对我有什么不好的看法,相反,她是

15、在用这种方式表达对我的在乎,当她这样做的时候,她是在传递一个信号我想和你建立更好的关系。小标题: 问题是,她主要只使用这一种方式,一开始,她这样对我说话,我的确觉得有点亲切,但她每次都用这种口气,有时候我会有反感和愤怒产生。我相信,在她的重要关系中,别人也会有这种感受。 所以,她需要让自己变得灵活一些,多一些方式,对这种强势的方式不再那么执著。在课上的办法比较简单,当她坐着而对方站着时,她一开始很不使用没有感觉,但她可以让自己在这种状态中多停留一会儿,看看有什么感受产生。通常,只要静下来在自己所不适应的状态中多停留一会儿,那种“我不存在,她也不存在”的恐慌感就会消失,并会感觉到一定程度的链接感。 这个练习用到生活中,就需要自己有意识地去选择一些自己本来接受不了的状态,并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