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学年八年级语文(语文版)上册期中检测题(含答案详解).doc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43929109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21.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2014学年八年级语文(语文版)上册期中检测题(含答案详解).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3-2014学年八年级语文(语文版)上册期中检测题(含答案详解).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3-2014学年八年级语文(语文版)上册期中检测题(含答案详解).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13-2014学年八年级语文(语文版)上册期中检测题(含答案详解).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13-2014学年八年级语文(语文版)上册期中检测题(含答案详解).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3-2014学年八年级语文(语文版)上册期中检测题(含答案详解).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2014学年八年级语文(语文版)上册期中检测题(含答案详解).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备课大师网】-在线备课,全站免费!无需注册,天天更新!八年级语文(上)(语文版) 期中检测题(120分钟 120分)一、积累运用(25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A.颁发(bn) 绮丽(q) 不屈不挠(no)B.哺育(b) 粗犷(gung) 刚正不阿()C.猝然(c) 侥幸(jio) 称心如意(chng)D.干涸(k) 参差(cn) 杳无音信(yo)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或俗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2分)A.以前的科幻电影中的许多设想,当时看起来是不可思议的,现在却不断变为现实。B.与他人交往时,要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身临其境地为对方着想,不能只顾自己。C.常言道,

2、独木不成林,一花难成春。一个人再能干,离开了集体也做不成大事。D.村民依靠当地的水库资源发展养殖业,走上致富路,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3.根据文段内容,对下面两个画线病句的修改都正确的一项是( )(2分)在学校开展戏剧学习、戏剧实践的过程中,很多家长努力为孩子争取上台演出。他们希望孩子变得更加开朗、更加自信,语言表达能力和表演水平得到改善。看来,家长们都非常注重对孩子综合素质的培养。A.句应在“演出”之后加上“的机会” 句应将“改善”改为“提高”B.句应在“家长”之前加上“学生” 句应将“改善”改为“改变”来源:数理化网C.句应在“演出”之后加上“的机会” 句应将“改善”改为“改变”来源:

3、学科网D.句应在“家长”之前加上“学生” 句应将“改善”改为“提高”4.名句填空。(5分)(1) ,秋天漠漠向昏黑。(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2)绿树村边合, 。(孟浩然过故人庄) (3)浊酒一杯家万里, 。(范仲淹渔家傲)(4) ,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5) ,松间沙路净无泥。(苏轼浣溪沙)5.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问题。(7分)材料一:今年5月14日,美食类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在央视一套开播。它立刻成了“吃货”必看和观众热议的话题。材料二:舌尖上的中国中出现的美食成了网络上的搜索热词,并引发热卖。淘宝数据显示:5月14日起的一周时间,淘宝零食特产的搜索量已有近400万次左右。

4、土特产搜索量更是爆炸式增长,其中毛豆腐增长了48倍,松茸增长了两倍。成交量也倍增。材料三:舌尖上的中国中有这样的片段,香港大澳岛上的一位老奶奶对着照片忽然哭了。原来照片上的人是她故去的老伴,他俩做了一辈子的虾酱。材料四:观众评论:“很久没被中国的纪录片感动了!”材料五:舌尖上的中国和大多数美食节目不同,此片不仅重“舌尖”,更重“中国”,总导演陈晓卿说:“我们是在表现美食,而通过美食,我们希望能看到中国的样貌,关注中国现实生活。”(1)鉴于舌尖上的中国播出后产生的影响,西部手机报拟以此为主题,制作一期专刊。请你为下面的专刊标题补写出下句,使之对偶整齐。(1分)舌尖载动故乡情, (2)本期专刊拟分

5、为两个板块,请你根据上述材料为每个板块写出两个关键词。(2分) (3)以上材料中四个画线的句子有两句存在语病,请指出序号并加以改正。(4分) 6.名著阅读。(7分)(1)格列佛到达大人国后经历了哪些险阻?请举两例说明。(4分) (2)格列佛是怎样来到慧骃国的?(3分) 二、阅读理解(45分)(一)比较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12分)【甲】 过故人庄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乙】 游山西村陆 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

6、叩门。来源:7.这两首诗都属于 诗,所写的内容也都是诗人 农家的情景。两首诗的题目都点明了事情发生的 。而两首诗的内容都反映了诗人对 的喜爱和 的感情。(5分)8.你如何理解“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这两句诗?(4分) 9.“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写出了什么样的古老风俗?(3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8分)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知天长县,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徙知端州,迁殿中丞。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召权知开封府,迁右司郎中。拯

7、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旧制,凡诉讼不得径造庭下。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尝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节选自宋史包拯传)【注释】第:只管。鬻(y):卖。茔(yng):墓地10.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A.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 寻:不久B.率取数十

8、倍以遗权贵 遗:遗留C.凡诉讼不得径造庭下 造:到,往D.使得至前陈曲直 陈:陈述11.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6分,每小题3分)(1)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译文: (2)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译文: 12.民间把包拯称为“包青天”,你认为老百姓这样称呼他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作答。(3分)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2分)词语权变之妙汉语是世界上最丰富的语言之一。在具体运用中,若注意灵活变通,如调整语序、更换词语、增添词语、巧用标点等手法,往往可以妙趣横生,收到极佳的表现效果。试举数例,略谈其妙。一、调整语序。于右任先生工于书法,有不少人慕名

9、而来请他题写。为了防滥,亦出于谦虚,他不愿随便满足别人的要求。有一次,一位来客求墨心切,苦苦恳求。于老甚感为难,便草就一帧条幅:“不要随处小便。”于老心想,写的这些,人家把它挂出去则不适合了。岂料,来客取到条幅满怀喜悦,心生一计,把条幅上的字逐个剪开,再调整词语顺序,裱成新的条幅,成了“小处不要随便”的箴言。真是 二、更换词语。唐代诗人李商隐有这样的诗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诗中情调显得低沉、消极、无奈,表现出一种失落感。朱自清先生把它改为“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经他妙笔一改,真是笔下生辉,情调高昂,心境显得特别开朗,化消极为积极。叶剑英元帅八十书怀中更有“老夫喜作黄昏颂,

10、满目青山夕照明”的名句,显得更为美妙,深为广大人民所敬仰。三、尾添“字眼”。“字眼”是一句中的关键词,有了它,整句传神。从前,有个秀才在自家大门上贴上一副对联,上联“身无分文”,下联“家徒四壁”,横批“自得其乐”。对联贴出后,惹得旁人嘲笑,说是这个秀才穷到如此地步,还能“自得其乐”吗?岂料,这位秀才走出门来,在上下联之下各补上一个字,对联成了“身无分文债,家徒四壁书”,转贫为富了。旁观者个个惊叹这位秀才很有点能耐,怪不得可以“自得其乐”了。看来,根据上下文意,衔接上恰当的词语,即一句中的“字眼”,也不失为妙法。四、巧拆成语。就是用表达语气的标点巧妙地点断原有的成语。国共合作和谈时,有一次,国民

11、党的代表和中共代表周恩来在谈判时,国民党代表提出种种无理条件,均遭到周恩来的严词驳斥。国民党代表理屈词穷,恼羞成怒,拍案且蛮横地说:“跟你周恩来谈判是对牛弹琴。”周恩来机智地接过其话锋,从容不迫地说:“对!牛弹琴。”将对方污蔑的成语“对牛弹琴”,用表语气的感叹号巧妙点断,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驳得对方自知理亏,哑口无言。五、妙断语句。标点是无声的语言,是书面语言的五官。语句中恰当增添标点,把整句分开,可以使语句中的意思正好相反。据称,抗日战争时期,敌占区农村的墙壁上被汉奸刷上一条这样的标语:“粮食不卖给八路军。”老百姓看了很气愤。出于义愤,老百姓中有人冒着生命危险,在标语上巧妙地增加了一个逗号,变成“粮食不卖,给八路军”,与原标语的意思正相反。一个小小的标点的增添,把句子分拆,充分体现了当时敌占区人民爱憎分明的大仁大义。13.根据文意,解释标题中“权变”一词的意思。(2分) 14.文章主要使用了 、 两种说明方法,文章说明了 的事理。(4分) 15.文中“调整语序”部分的最后一句“真是 ”,下面选项中,填入该句空格的最佳一项是( )(2分)A.化俗为雅,点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