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恩施地区汉语方言中的土家语底层--毕业论文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43928506 上传时间:2022-12-19 格式:DOC 页数:79 大小:50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恩施地区汉语方言中的土家语底层--毕业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79页
-大学恩施地区汉语方言中的土家语底层--毕业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79页
-大学恩施地区汉语方言中的土家语底层--毕业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79页
-大学恩施地区汉语方言中的土家语底层--毕业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79页
-大学恩施地区汉语方言中的土家语底层--毕业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7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学恩施地区汉语方言中的土家语底层--毕业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恩施地区汉语方言中的土家语底层--毕业论文(7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学校代号 10524 学 号 2004142 分 类 号 密 级 硕士学位论文恩施地区汉语方言中的土家语底层学位申请人姓名 罗姝芳 培 养 单 位 文学院 导师姓名及职称 刘宝俊 教授 学 科 专 业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 研 究 方 向 社会语言学 论文提交日期 2007年6月30日 III学校代号:10524学号:2004142密级: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恩施地区汉语方言中的土家语底层学位申请人姓名: 罗姝芳 导师姓名及职称: 刘宝俊 教授 培养单位: 文学院 专业名称: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 论文提交日期: 2007年5月30日 论文答辩日期: 2007年6月9

2、日 答辩委员会主席: 陈建宪 教授 Tujia language substratum in Chinese dialect of Enshi regionByLUO ShufangB.E.( Hubei University)1996 A thesis submitted in partial satisfaction of the Requirement for the degree ofMaster of Literaturein linguistics and literature of Chinese minoritiesin the Graduate SchoolofSouth-C

3、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SupervisorProfessor LIU BaojunJune,2007中南民族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作者签名:日期: 年 月 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

4、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中南民族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本学位论文属于1、保密,在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2、不保密。(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作者签名:日期: 年 月 日导师签名:日期: 年 月 日目 录摘 要IAbstractIII第一章 绪 论1第一节 语言底层理论的主要观点和方法1第二节 论题的缘起、基础及范围4第二章 恩施地区语言使用现状及历史6第一节 恩施地区语言使用现状6一、恩施自治州各民族人口结构概况6二、土家语支属及其使用概况6(一)土家语的支属6(二)土家语使

5、用概况7第二节 土家语的分节淡化、消失8一、从巴人活动的轨迹推断其活动区域内语言变化的情况8二、从方志等典籍的记载看语言汉化过程的复杂性9三、从恩施州历史建置沿革看语言变化情况11四、族群流动也是对语言产生影响的重要原因13第三章 恩施方言中土家语底层现象例析18第一节 词汇底层例析18一、名词19二、动词20三、形容词22四、助词23五、量词24第二节 语音底层例析24一、ts、tsh、s与合口u相拼时,有齿化现象25二、以x代f现象27三、撮口呼韵齐齿化现象30第三节 语法底层现象例析33一、“A得A式”、“AB得AB式(A得AB式)”形容词重叠的语法意义33(一)语义条件34(二)语法功

6、能36(三)表达功能36(四)形态意义38二、“A得A”、“AB得AB(A得AB)”形容词重叠式形成的原因39第四章 历史上巴语对汉语的影响42第一节 古巴蜀语与西南官话42一、巴语与蜀语42二、西南官话44第二节 西南官话的分布与巴人的足迹44第三节 历史上在汉语中存在过的“巴语”46一、虎称“李巴”、“李耳”或“李”47二、鱼称“ 隅”47三、賨48四、赕49五、结诰50结 语52余 论53主要参考文献55后 记57附录A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图58附录B 鹤峰县政区图59附录C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61摘 要语言底层语言理论最初是由意大利语言学家雅科夫.布列兹托尔夫奠定的,

7、而后意大利语言学家阿思科里在1881年的著作里,具体运用底层影响可能对拉丁系诸语言产生的后果作了非常详细的研究,后来许多语言学家用非印欧语的底层影响来解释日耳曼诸语言的变化。二十世纪,语言学家不仅把底层语言的影响看作是上层语言脱离母语类型的原因,而且认为底层是影响上层语言进一步发展的因素。所以他们认为,分析底层对该语言内部发展规律的影响是最本质的东西,不仅在分析某些语言的形成过程时,而且在研究一种语言的进一步发展时都应该考虑到语言底层的因素。关于汉语在发展中受到底层语言的影响,语言学家研究和关注得较多的有“北留中原汉语”的阿尔泰化和“南迁中原汉语”的南亚化。湖南师范大学的罗昕如就在湘南土话中的

8、底层语言现象一文中,以与湘南地区古百越与蛮两个集团有继承关系的壮侗语族与苗瑶语系为参照,分别从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分析了湘南土话中的底层语言现象。其理论依据和研究方法对本文的写作产生了较大的启发。土家语很快将被汉语取代已成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鄂西南恩施地区的八县市目前已全面语言汉化,所使用的方言属于北方方言西南方言成渝片,土家语成为了该地方言最近的底层。恩施地区方言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受到了土家语言底层一定程度的影响,而对这种影响的定量定性分析还需做大量的实地调查和建立在描写性材料上的研究工作。本文力图在前人对土家语所作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运用语言学、民族学、历史学、文化人类学、社会学的原

9、理和方法,从文献典籍与实地调查两方面获取资料,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展现和分析语言汉化后的土家族聚居区内的土家语言底层的事实,研究其对汉语西南官话产生的影响,并探索这些语言底层所承载的民族文化活化石的价值意义,从一个方面印证语言底层不仅是受其影响的语言逐渐偏离源语言类型的原因之一,也是决定该语言进一步发展的因素之一。全文共分四章。第一章为绪论。简要综述语言底层理论的主要观点和研究方法,介绍国内有关语言底层问题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说明本论题的缘起、基础、研究范围和拟解决的问题。第二章扼要介绍恩施地区民族结构和人口概况,阐明学界关于土家语支属问题的主要不同观点以及恩施州语言使

10、用的状况,而后分别从古巴人较大规模人群活动情况,方志、典籍对土家语的相关记载,鄂西南地区历史建置沿革和族群流动等四个方面分析了土家语在该地区分节淡化、消失的轨迹。恩施州土家语分节淡化消失的顺序大概是:巴东县绿葱坡以北巴东绿葱坡以南、清江以北,建始北乡(清江流域以北)恩施清江流域以北,利川的东北部鹤峰关外,咸丰龙潭河以南恩施、建始清江流域以南、利川西南部宣恩、来凤、鹤峰北部,咸丰龙潭河以北以来凤县城为中心的酉水河流域,鹤峰县溇水流域。第三章分别从语音、词汇、语法三个角度描述一些土家语底层现象,并对其底层身份加以论证。语音方面主要列举和分析了方言中存在的舌尖前音声母的齿化现象,唇齿音f发成x的现象

11、以及撮口呼韵母齐齿化现象;词汇方面选取和分析了十三个活跃在恩施州方言中的土家族词语;语法方面则探求了方言中特殊的形容词重叠式“A得A式”、“AB得AB式”或“A得AB式”与土家语形容词加深级之间的关系。第四章强调了巴蜀汉语方言在西南官话中的核心地位,对巴语、蜀语、巴蜀汉语方言和西南官话之间的关系作较明确的界定。巴、蜀汉语方言特征的趋同性是由毗邻的地理位置、犬牙交错具有共性的文化习俗、极其相似的汉化历程等原因造成的,所以恩施地区方言与四川官话同出一辙并非偶然。在我国众多西南少数民族中,古巴人散布的区域是广阔的,覆盖甚至于超过今西南官话的领域,他们对这些地区产生的影响也必定是明显的,语言方面也绝不

12、会例外,因此巴语底层是成就西南官话特点的重要因素之一。结论部分总结前文所述,指出恩施地区汉语方言中保留了一些土家语底层现象是不可否认的语言事实。土家语底层现象的搜集、分析对于研究汉语方言具有重要意义:土家语底层是形成西南官话区别于其它汉语方言特色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且在其继续发展过程中从未停止过这种影响,以后也会一定程度上影响西南官话的发展走向。但影响力的大小取决于土家族人民族意识的强烈程度、对民族文化的保护状态以及语言态度等因素。关键词:恩施地区;汉语方言;西南官话;土家语底层;AbstractWhile substratum theory originating from the West

13、was at first put forward by the Italian linguist J. H. Bredsdorff , the Italian linguist named G. L. Ascoli then did a extremely detailed research on what effects sub stratums possibly acted on the various languages belonging to Latin Family. Afterwards, therere many Western linguists who used sub stratums influence of non-Indo-European languages to explain the evolution of Teuton languages. In 20th century, some linguists not only looked sub stratums as the courses resulting in upper stratum deviating themselves from mo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