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过庭书谱译文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43923297 上传时间:2022-07-22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孙过庭书谱译文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孙过庭书谱译文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孙过庭书谱译文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孙过庭书谱译文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孙过庭书谱译文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孙过庭书谱译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孙过庭书谱译文(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孙过庭书谱原文(译文)夫自古之善书者,汉魏有钟张之绝,晋末称二王之妙。王羲之云:“顷寻诸名书,钟张信为绝伦,其馀局限性观。”可谓钟张云没,而羲献继之。又云:“吾书比之钟张,钟当抗行,或谓过之。张草犹当雁行。然张精熟,池水尽墨,假令寡人耽之若此,未必谢之。”此乃推张迈钟之意也。考其专擅,虽未果于前规;摭以兼通,故无惭于即事。评者云:“彼之四贤,古今特绝;而今不逮古,古质而今研。”夫质以代兴,妍因俗易。虽书契之作,适以记言;而淳醨一迁,质文三变,驰鹜沿革,物理常然。贵能古不乖时,今不同弊,所谓“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何必易雕宫于穴处,反玉辂于椎轮者乎!(译文:古来善于书法的,汉魏时有钟、张的绝艺,

2、晋末则二王并称精妙。王羲之说:“我近来研究各位名家的书迹,钟繇、张芝的确超群绝伦,其他的,都不值得欣赏。”可以说自钟、张死后,只有王氏父子才干继承她们。(王羲之)又说:“我的书法与钟繇、张芝比较:跟钟可以相抗,或许可以超过她。张芝的草书,和我不相上下,但张芝精熟,临池学书,弄到池水浑是墨黑,如果我对书法用功到这个地步,未必不如她。”这是她推许张芝、又自觉得超越钟繇的意思。从王氏父子的特长来观测,虽未尽贯彻前人的规范,但从兼采会通这一点来看,是无愧于书法艺术的。评论者说:“她们四位大书家,可称古今独绝;但今人(二王)不及古人(钟、张):古人质朴。而今人妍美。”质朴因时代而变化,文采随潮流而转移。

3、虽然书契的创作,正是为了记录语言;(但由于时代崇尚不同,)书风也由醇厚变为浮薄,由质朴变为华采,沿旧推新,那是事物发展的常态。书法可贵在能学古而不违背时代,趋今又不与弊俗混淆,所谓“文采和朴实配合合适,才是君子的风度。”何必(专守古人,)弃精美的宫室而穴居野处,舍贵重的宝车而乘原始的笨车呢!) 又云:“子敬之不及逸少,犹逸少之不及钟张。”意者觉得评得其纲纪,而未详其始卒也。且元常专工于隶书,伯英尤精于草体,彼之二美,而逸少兼之。拟草则馀真,比真则长草,虽专工小劣,而博涉多优;总其终始,匪无乖互。谢安索善尺牍,而轻子敬之书。子敬尝作佳书与之,谓必存录,安辄题后答之,甚觉得恨。安尝问敬:“卿书何如

4、右军?”答云:“故当胜。”安云:“物论殊不尔。”于敬又答:“时人那得知!”敬虽权以此辞折安所鉴,自称胜父,不亦过乎!且立身扬名,事资尊显,胜母之里,曾参不入。以于敬之豪翰,绍右军之笔札,虽复粗传楷则,实恐未克箕裘。况乃假託神仙,耻崇家范,以斯成学,孰愈面墙!后羲之往都,临行题壁。子敬密拭除之,辄书易其处,私为不恶。羲之还,见乃叹曰:“吾去时真大醉也!”敬乃内惭。是知逸少之比钟张,则专博斯别;子敬之不及逸少,无或疑焉。 (译文:(评论者)又说:“王献之不及王羲之,就好象王羲之不及钟繇、张芝同样。”我觉得这种批评只得到它的大体要点,但没有阐明它的始末原由。钟繇特长于楷书,张芝特别精于草体;她俩的长

5、处,王羲之都兼而有之。比张芝的草书,她多同样真书的长处;比钟繇的楷书,又多同样草书的擅长。虽然从专精这一点上说王羲之比她们差些,但她能多方涉猎,集取众长。从总的来看,彼此互有短长。谢安素来擅长“尺牍书”,瞧不起王献之的书法。献之曾精心书写一信给她,觉得一定会得到谢安的赏识而把它收藏起来,不料谢安即在信的背面写上了答复送还她,献之深觉得恨。谢安曾经问过王献之:“你的书法跟你的爸爸比较如何?”答道:“固然比她好!”谢安说:“舆论却不是这样啊!”献之又回答说:“一般人那里懂得呢!”献之虽然勉强以这样的回答,来辩驳谢安的见解,然而自称赛过她的爸爸,这不是太过份了吗!况且,(做儿子的)应当立身行道,把名

6、声传到后裔,使父母的名誉也随之显耀起来。当年曾参通过“胜母里”(因憎恶这个名称,)因此不肯进去。而献之的笔法,是承传羲之的书法的,虽然大略学到了规模法则,其实恐怕尚未能所有继承下来呢!何况以假托神仙传授为辞,而耻于推崇家学,用这样的态度来研究书法,又比面墙而观好得上多少呢!后来羲之到京城,临行时曾在壁上题字。献之偷偷把它擦掉,在本来的地方另行改写,并自觉得写得很不错。羲之回来后看到了,感慨地说:“我走的时候,真是醉得厉害啊!献之听了,内心才感到羞愧。由此可知,王羲之比起钟繇、张芝,那只有专精与博习的区别;而献之比不上羲之,这是无可置疑的。) 余志学之年,留意翰墨,昧钟张之馀烈,挹羲献之前规,极

7、虑专精,时逾二纪。有乖入木之术,无间临池之志。 (译文:我在十五岁左右的时候,便注意学习书法,体昧钟繇、张芝遗作的伟绩,吸取羲之、献之发明的法度,进一步思考,用心钻研,时光已过去二十近年了,但还缺少入木三分的技巧,而临池学书的志向,却始终坚持不懈。)观夫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资,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涯,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信可谓智巧兼优,心手双畅,翰不虚动,下必有由。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译文:看到(钟、张、二王的书法变化多端,)有如

8、悬针垂露的异状,奔雷坠石的雄奇,鸿飞兽散的殊姿,鸾舞蛇惊的状态,断崖颓峰的气势,临危地、踞枯木的惊险的情形,或者重似云崩,或者轻如蝉翼;引导开来,仿佛泉在流注,抑顿下去,有如山岳般安稳。纤细啊,像新月出目前天涯;疏落啊,宛如群星分布在天汉;(她们的书法)奇妙同于自然,达到了非人工布排的境界。真可谓智慧和技巧兼擅其长,心和手都畅运无阻了。她们笔不妄动,每一下笔均有它的理由:在一画的里面,笔锋体现出起伏的异态;在一点中,毫端显现出顿挫的神理。)况云积其点画,乃成其字;曾不傍窥尺犊,俯习寸阴;引班超觉得辞,援项籍而自满;任笔为体,聚墨成形;心昏拟效之方,手迷挥运之理,求其妍妙,不亦谬哉!(译文:进一

9、步说,点画练习得多,积累起来,才可以把一种字写好。要是不深研“尺牍书”,俯就案头,时时学习,少量的时间也不放过;而拿班超投笔来作挡箭牌,以项籍不肯学书而引以自满,字的形体,只是倾笔蘸墨而成;心里不明白临摹的措施,手下不晓得挥运的道理,这样规定她写出美妙的字来,不是荒唐得很吗?)然君子立身,务修其本。杨雄谓:“诗赋小道,壮夫不为。”况复溺思毫厘,沦精翰墨者也!夫潜神对奕,犹标坐隐之名;乐志垂纶,尚体行藏之趣。译文:然而,有道德的人,最要紧的是做好主线的修养。扬雄说诗赋小道而已,大丈夫是不肯从事的,何况沉溺于如何用笔,把精神埋没在书法里边呢!但集中精神下棋,尚有“坐隐”的美名;醉心于钓鱼,也体验着

10、“行藏”的情趣。 詎若功定礼乐,妙拟神仙,犹埏埴之罔穷,与工炉而并运。好异尚奇之士;玩体势之多方;穷微测妙之夫,得推移之奥赜。著述者假其糟粕,藻鉴者挹其菁华,固义理之会归,信贤达之兼善者矣。存精寓赏,岂徒然与?译文:何况(文字)有宣扬礼乐的功能,只有神仙的妙术,象陶匠运用陶钧,制作无穷的器皿,似金工运用炉锤,铸出无穷的器物。好异贵奇的人玩味着书法的形体气势有种种的不同;而好探究精微的人,更从中摸索推陈出新的秘奥。但也有自号著述的人,只从前人中乞取某些糟粕,也往往猎取虚名,而精于鉴赏的,才干真正吸取它的精髓呢!书法也是义理的所归,贤达的人不妨兼擅其长。以此寄托其鉴赏的心情,难道也是徒然的吗? 而

11、东晋士人,互相陶淬。室于王谢之族,郗庾之伦,纵不尽其神奇,咸亦挹其风味。去之滋永,斯道愈微。方复闻疑称疑,得末行末,古今阻绝,无所质问;设有所会,缄秘已深;遂令学者茫然,莫知领要,徒见成功之美,不悟所致之由。译文:东晋的士大夫,彼此互相熏陶濡染。至于王氏、谢氏的大族,郗氏、庾氏之辈,纵使未能尽书法的神奇,而大都受到当时书风的影响。距离她们的时代愈远,这门艺术就更加衰微了。(后世的书家)往往对自己听来的理论,虽然有所怀疑也讳言其疑,反而当作对的的东西向人家陈述。有人仅懂某些皮毛,就把它实践起来,自觉得得其主线。)古今隔绝无所质问;如果有所体会,便深深地保守起来;至使其他学习的人茫然不得要领,只见

12、她人成功的好处,。或乃就分布于累年,向规矩而犹远,图真不悟,习草将迷。假令薄能草书,粗传隶法,则好溺偏固,自阂通规。詎知心手会归,若同源而异派;转用之术,犹共树而分条者乎?加以趁变适时,行书为要;题勒方幅,真乃居先。草不兼真,殆于专谨;真不通草,殊非翰札,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草乖使转,不能成字;真亏点画,犹可记文。回互虽殊,大体相涉。译文:(有人)虽然好几年在点画构造上下功夫,但距离规矩还很远,研究楷书既不得其理解,学习草书也莫明因此。假使约略地理解一点草书,粗疏地学得某些楷法,便偏执自己的见解,跟一般的规律相隔阂。她们那里懂得:心手交融在一起,就象水同源而

13、异流;“转”和“用”的技法,就象一棵树而分布着许多枝条。谈到通变和适应时用,行书最重要,题榜刻石(应当方正肃,)自以楷书为先。草书不兼具楷法,似乎近于单调拘谨;楷书不参入草意,殊不免失去“尺牍书”流动的风味。楷书的形体由点画构成,它的精神由使转表出;草书的精神寄托在点画之中,它的形质由转折呼应来体现。草书的使转写不好,便不样子;楷书欠缺陷画功夫,还可以粗糙地书写成文。彼此间回环交错虽有不同,但大体是互有关系的。 故亦傍通二篆,俯贯八分,涉及篇章,涵泳飞自。若毫厘不察,则胡越殊风者焉。至如钟繇隶奇,张芝草圣,此乃专精一体,以致绝伦。伯英不真,而点画狼藉;元常不草,使转纵横。自兹己降,不能兼善者,

14、有所不逮,非专精也。虽篆隶草章,工用多变,济成厥美,各有攸宜。篆尚婉而通,隶欲精而密,草贵流而畅,章务检而便。译文:因此还要傍通大篆、小篆,融会隶书,参酌章草,浸淫飞白,如果有一点儿研究得不清晰,那便会象北胡、南越那样风致迥殊了。至于钟繇楷书号称奇绝,张芝(最善草书)得“草圣”的美誉,这都由于专精于一体,因此才有超人的成就。张芝不以楷书见长,但她的草书点画具见起伏顿挫,(就象写楷书的着重点画那样。)钟繇不擅长草书,而她的楷书,使转却极纵横之致,(就仿佛写草书的注重环回委婉同样。)自她们之后,不能兼善楷、草书长处的,作品便达不到她们的成就,也就不能算作专精啊!虽然篆书、隶书、今草、章草,它们的工

15、巧作用有许多变化,但成就它们的美好,各有各的特点:篆书要婉转而圆通,隶书要精劲而茂密,草书以奔放畅达为佳,章草则务求有法度而简捷。 然后凛之以风神,温之以妍润,鼓之以枯劲,和之以闲雅。故可达其情性,形其哀乐,验燥湿之殊节,千古仍然;体老壮之异时,百龄俄顷,磋呼,不入其门,讵窥其奥者也!译文:然后以严肃的风神来使它威凛,以妍美的姿致来使它温润,以瘦硬老劲之笔来使它矫健,以安闲雅致之态来使它和婉。这样,才可以显露作者的性情,体现作者的哀乐。检查用笔浓淡、轻重的变化,自古以来原则都是同样的;体味从壮年到老年书法意境的差别,辈子不久就消耗在这上面了。唉,不进一步其门,那里可以理解到它的奥秘呢!又一时而

16、书,有乖有合,合则流媚,乖则雕疏,略言其由,各有其五:神怡务闲,一合也;感惠徇知,二合也;时和气润,三合也;纸墨相发,四合也;偶尔欲书,五合也。心遗体留,一乖也;意违势屈,二乖也;风燥日炎,三乖也;纸墨不称,四乖也;情怠手阑,五乖也。乖合之际,优劣互差。得时不如得器,得器不如得志,若五乖同萃,思遏手蒙;五合交臻,神融笔畅。畅无不适,蒙无所从。当仁者得意忘言,罕陈其要;企学者希风叙妙,虽述犹疏。徒立其工,未敷厥旨。不揆庸昧,辄效所明;庶欲弘既往之风规,导将来之器识,除繁去滥,睹迹明心者焉。译文:同一时期作书,状况也有合与不合的分别:合则流利秀媚;不合则零落粗疏。这原由大略说来,各有五个方面的状况:精神快乐,事务悠闲,是一合;动人恩惠,酬答知己,是二合;季节调适,气候温润,是三合;佳纸良墨,互相映发,是四合;偶尔快乐,提笔作书,是五合。心情匆遽,事务缠身,是一不合;违背己意,迫于情势,是二不合;热风吹迫,炎日当空,是三不合;劣纸恶墨,两不称手,是四不合;精神倦怠,手腕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