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诗教育的系统性.doc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43918395 上传时间:2023-07-0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新诗教育的系统性.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论新诗教育的系统性.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论新诗教育的系统性.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论新诗教育的系统性.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论新诗教育的系统性.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新诗教育的系统性.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新诗教育的系统性河池学院中文系 陈代云摘要:新诗教育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在小学、中学和大学教育中,不同的阶段应实现不同的教育目标,中小学宜通过新诗读写进行新诗审美教育,大学中文系宜通过新诗流派和诗歌理论的梳理进行新诗知识的教学。在中小学新诗教育师资缺乏的现阶段,大学中文系新诗教育的改变将是改变新诗教育最重要的第一步。关键词:新诗教育教育模式系统过程审美教育知识教学新诗教育是一个宏大的话题,因为它不仅涉及到蒙童、小学、中学和大学教育,而且,从教学目标上看,还有审美教育和知识教学的区别。因此,讨论新诗教育需要在一个相对有效的范围之内,这样,新诗教育的讨论才可能有的放矢,对各级各类学校的新诗教学也才

2、可能有更加明确的指导意义。但是,当前大多数学者在讨论新诗教育时往往采取一种笼统的方式,不仅忽略了学生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诗歌认知能力的差异,而且混淆了审美教育和知识教学的区别,这让中小学教师在语文课的新诗教学中一头雾水,难以找到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法。实际情况可能并不是谁是谁非那么简单,因为“文学家总是希望通过教育推行文学的成果,而教育家需要的仍然是从语言工具上讲学生容易掌握的语体文。”1但是,承认这种差异并不意味着新诗教育必须面对无章可循的现状,因为从语文教学的要求来看,审美教育依然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而审美教育在很大程度正是依赖于课文的“文学性”来实现的,这中间,诗歌无疑又有很重要的作用。值

3、得注意的是,没有在中小学教学第一线担任语文教师的新诗研究者恰好是从“语言工具”的层次上来批评中学语文中的新诗教学的。“文学家”对“教育家”的批评是,“现行的教育中过分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实用性和功利性而必然忽视诗歌不可替代的美育功用和陶冶性情的效用。”2龙泉明教授的批评显得更加严厉,他说,“现在的语文教学多机械化,完全从应试出发,把精彩的文学作品用数学的方式、机械的方式、物理的方式分解了,学生得到的不是文学的收获,而是一种实用的死板的感受”,他进而批评语文教育“把学生对文学的兴趣扼杀干净,完全背离了文学、语文教育的初衷和规律。”3中学语文教育是否“完全背离了文学、语文教育的初衷和规律”这种提法虽

4、有待商榷 ,但是,中小学语文中的新诗教育在新诗研究者看来,已经严重违背了诗歌教育的规律几乎是公认的事实,比如吕进教授就认为“语文教学总是存在着这样一个误区即以非诗文体的讲授为主。即使在讲授诗歌时也总偏重于诗的教育功能,而忽略了它最根本的审美性。”4王光明、张清华、王家新等长期在大学从事新诗教学和研究的专家都对中学新诗教学的这种弊端提出了批评。5这些指导性的意见对于中小学新诗教育来说,不能说不重要。但是,对于中小学诗歌教学来说,可操作性才是最大的问题。也就是说,讨论新诗教育的关键应该在如何教的层面展开。语文教师在诗歌教学中常常感到迷惑,因为“过多讲述会使诗支离破碎,不讲又怕学生不领悟”,对此,吕

5、进教授建议,“语文教师最根本的是要懂得用现代诗学理论充实自己”,“在讲授新诗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不能逐字逐句翻译。二,重点介绍新诗创作与鉴赏的理论知识,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经验、人生及感情经历来获取对诗的理解。三,介绍新诗发展史。四,不要用散文语言讲。”“用散文语言讲,会破坏诗的意蕴。”6在这里,吕进教授的建议针对的是中学阶段的诗歌教学,它设想的基础是,在蒙童和小学阶段,诗歌教育是成功的。但目前的实际情况却是,从蒙童教育开始,新诗教学就是失效的,所以仅仅谈论某一阶段的新诗教育貌似有理有据,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这些意见大多因为脱离了教学主体学生的实际情况,而难以取得预期的成效。所以,如何

6、改变当前新诗教育的模式可能才是解决新诗问题的关键。林喜杰博士在一篇名为新诗教育:群体性解读与想象的共同体的论文中提供了一种可资参照的新诗教育的模式。她说,“正如教育系统是小学、中学和大学上下连贯的一样,新诗系统也应该是新诗和语文教育上下连贯”,“新诗教育写作重点应该放在小学阶段,指导小学生写童诗。初中重在阅读,加大阅读量和培养初步理解诗歌。高中培养初步的诗歌鉴赏能力。大学设置诗歌选修课。每个环节都非常重要,诗歌教育应该是一种立体的展开和呈现。”7在具体的操作细节上,这些论述可能还有值得商榷和讨论的地方,但是,努力将新诗教育作为一个整体,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实现不同的教育目标,无疑是具有启发意义的。

7、尤其是对新诗写作训练这一问题的重视,将有助于改变整个新诗教育的现状。新诗研究专家们所强调的新诗教育过程中的“审美”目标,常常需要通过读和写来实现,但大多数人往往重视的是读,以及由读引起的审美反应。忽略新诗写作是新诗教育长期以来的普遍现象,所以有学者指出,“诗歌写作教学的长期空白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诗歌创作衰落的主要原因之一。中国的诗歌想要继续发展,首先得从恢复学校的诗歌写作教学制度入手。”8将90年代以来诗歌衰落的主要原因之一归结于“诗歌写作教学的长期空白”,这个结论虽然下得过于轻松和武断,但也说明了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可能忽视了诗歌的写作教学在新诗教育中的作用。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

8、不会作诗也会吟。读和写是相互促进的两个过程,所以,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应该增加新诗写作教学的训练环节。不过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作为中学新诗教育的写作训练,目的不是人人能写新诗,而是为了培养学生对诗歌语言的感受能力,尽可能回到诗歌写作的“场景”中去。这样做,不仅诗歌教学和新诗现场有一个较好的契合点,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在学习新诗的过程中能从写作出发的而不是机械地理解作者的写作心境。这是一个有趣的现象,“中小学教学大纲中对记叙文(含散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等的写作训练都有明确而具体的规定,惟独对诗歌却一反语文教学的传统,只有阅读而没有写作训练的要求。”9教学大纲的这种规定显然是从假定性的先念思维出

9、发,首先将诗歌置于高贵典雅、神秘莫测的位置上,在主观上形成一种拒绝进入诗歌的心态。上行下效,将诗歌神秘化并拒绝进入成为中小学新诗教育的通病。而这种观念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正是由于没有诗歌写作经验的“误会”。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建立一种新诗教育模式首先应该关注学生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诗歌认知能力的差异。在蒙童阶段,学生处在感知语言阶段,宜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应该鼓励学生诵读新诗;小学低年级学生可以进行诗歌的词句训练,小学高年级和初中阶段可以让学生尝试整首新诗创作;高中阶段应介绍一些新诗创作与鉴赏的理论知识和新诗史的知识,使学生具备基本的诗歌感受能力;在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新诗教育都应该以审美教育为主要

10、目标,而大学中文系应该以知识传授作为新诗教学的主要内容,以培养专门的诗歌教学和科研队伍为目标。龙泉明教授在谈到文学教育的规律时认为,“中学时代应着重文学兴趣和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写作方面则应从语感出发把握事件,上升到了较高的层次再从理性把握。”10至于什么样的“层次”才是“较高的层次”,龙泉明先生没有明确指出。在我看来,进入大学之后,更适宜于理解为“较高的层次”,或者说更适宜“从理性把握”新诗。中小学的新诗教育不是要让学生系统掌握新诗完备的知识体系,而是要赋予学生对诗歌和语言的感受能力。同时我们不能忽略的是,中小学学生对诗歌的认知能力并不是整齐划一的,企图让所有的学生都形成对新诗的理性认识也是

11、不科学的。所以,在中小学宜通过新诗读写进行新诗审美教育,在大学中文系宜通过新诗流派和诗歌理论的梳理进行新诗知识的教学。当然,我们这一新诗教育模式是建立在有一支良好的师资队伍的基础上的,也就是说,这一模式假定的基础是,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新诗师资都是天然能够实现新诗教育的阶段性目标的。但今天教育的实际情况可能刚好相反,也就是,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新诗师资都难以实现新诗教育的阶段性目标,新诗教育所出现的最大问题,恰好是诗歌教师的问题。因此,就目前的现状来看,改变新诗教育宜首先从大学新诗教育着手。朱光潜先生曾说,“现在中国一般大学中机械化的授课方式如果不改变,我相信教育对于中国前途决不能

12、发生好影响。大学生出去,大半是教中学生,中学生出去,大半是教小学生。各人都以自己所习闻习见的机械方式传授下去,于是全体教育机构都变成一种死板的空壳,其功用只在授受既陈腐而又不甚准确的知识。”11在近年来新诗教育的讨论中,教师问题已经被逐渐重视,甚至有人认为,“造成中学现代诗歌教学落后的主要原因是现代诗歌人才严重缺乏。目前从事现代诗歌研究的人才缺乏。不仅中学教师无法进行现代诗歌教学,大学中文系也严重缺乏能够胜任现代诗歌教学的教师。”12这种看法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中国新诗教育的事实,不仅中小学语文老师对诗情洋溢的学生难以在写作上加以指导,即使在大学,现当代文学教师在面对热爱诗歌写作的学生时也常常指导

13、无方。大学中文系新诗教育的弊端之所以没有中小学新诗教育那样突出,是因为大学中文系的新诗教育是以一种系统的知识体系教育为前提的,这符合大学中文系新诗教育通过新诗流派和诗歌理论的梳理进行新诗知识教学的目标。但问题是,大学中文系的这种教育应该以学生具备基本的诗歌认知能力为前提,也就是说,是以中小学阶段新诗教育的成功为前提的,在进入大学中文系之前,这些学生通过中小学新诗读写的训练,已经具备了欣赏新诗的基本经验和能力。但现在,中小学语文中的新诗教育恰好是不成功的。大学新诗教育采取这种永无变化的教育模式,无疑忽视了学生的基本情况,不是从学生出发,而是从课程出发,这是不符合教育的基本规律的。大学中文系以产品

14、生产线的方式将这些只懂诗歌知识,而没有办法进行诗歌创作和诗歌鉴赏的毕业生发送到教学第一线,这些毕业生便只能将精彩的诗歌简化为死板的知识了。因此,今天的大学新诗教育应该从学生的这种实际情况出发,增加新诗教学中的写作训练和诵读训练环节,让学生具备基本的诗歌领悟能力。改变新诗教育的弊端并非朝夕之间的事,一方面,“进入大学教育,诗歌教学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文艺理论、写作、古代汉语等课程中都有一定比例的教学内容。但是由于课时和文体的限制,诗歌教学不能充分展开。”13另一方面,由于学术体制的原因,新诗研究的专业人员大多供职于大学和研究所,考核业绩主要以专著和论文为主,因此,他们大多不愿意做不是

15、“学问”的诗歌教育和普及工作。14新诗教育的改革是和整个教育评价体系连在一起的,尤其是在这样一个功利主义的时代,技术教育成为富民强国的理想,开展有效的审美教育往往成为一种奢望。但是,以此作为新诗教育失败的借口,对于大学中文系教师来说,无疑是一种耻辱。早在1931年,朱自清先生就曾指出,“现在中国社会还未上轨道,大学是最高的学术机关,她有领导社会的责任与力量。创造新文学的使命,她义不容辞地该分担着。”15虽然现在情况有了一些新变化,但就“责任与力量”、就“ 使命”而言,依然没有改变。所以,改革中国新诗教育的现状,大学中文系新诗教育的改变将是最重要的第一步。以上论述表明,新诗教育问题不仅仅是中学语

16、文的问题,它涉及到了教育的各个阶段,我们只有承认新诗教育是一个整体的系统,在不同的阶段去实现不同的教育目标,那么,新诗教育才可能摆脱如今的困境,才可能通过审美以陶冶学生鲜明的个性、丰富的性感、深刻的思维,熔铸学生健全的现代人格结构,而不是像今天的新诗教学那样,抽去诗歌的审美内核,仅仅将它作为具体实在的死板的知识来讲授。参考资料:17林喜杰新诗教育:群体性解读与想象的共同体J,江汉大学学报,2007(4)2霍俊明,岳志华展开的起点:新诗教育问题与反思J,江汉大学学报,2007(4)310读:诗歌教学之魂龙泉明教授访谈录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1(5)46诗歌教学应从诗的审美性出发吕进教授访谈录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3(7)5新诗与语文教学J,扬子江诗刊,2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