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良好习惯培养实践研究.doc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43915130 上传时间:2022-12-20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77.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生良好习惯培养实践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小学生良好习惯培养实践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小学生良好习惯培养实践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小学生良好习惯培养实践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小学生良好习惯培养实践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生良好习惯培养实践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生良好习惯培养实践研究.doc(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生良好习惯培养实践研究结 题 报 告秭归县实验小学一、问题的提出 2004年秋,我校对300多名学生、300多名家长和30多位教师问卷调查,发现在学习方面,60%的学生学习习惯不良;为人处事方面,50%的学生比较自私,做事缺乏责任感;守纪方面,40%的学生不遵守校规校纪;卫生方面,25%的学生不具备个人卫生意识和公共环保意识;自护、劳动方面,38%的学生胆小,不敢单独睡觉,缺乏基本生活自理能力等。对调查得到的结果,我们作了认真的分析:一是被调查的对象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庭教育存在过分保护、娇宠溺爱、事事代劳的现象,孩子生活在蜜罐里,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自私任性、丢三落四等;二是小学生是非

2、观念模糊,加之一些传媒的负面影响,感觉好玩就去模仿,在有意和无意之中染上了一些不良习惯;三是由于缺乏坚强的毅力,使本来有的好习惯转化成了不好的习惯。比方说:相当一部分学生爱好体育活动,这本来是好习惯,但有怕吃苦,怕挫折的因素,不去参加体育锻炼,做起了温室里的花朵坏习惯是“祸根”。若不重视好习惯的培养,必将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学生一生的发展。新一轮课程改革加深了我们对培养学生习惯的认识。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有:“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等。数

3、学课程标准中特别强调了“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等。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指出:“健康安全地生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愉快积极地生活,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动脑筋有创意的生活,让儿童能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探究或解决问题,增添生活的色彩和情趣”等。一句话,从培养良好习惯入手,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最佳途径。对于习惯的研究古已有之。孔子说过:“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王夫之认为“人性随习易”“习且与性成”“后天之性习成之”。在当今,叶圣陶文集第125卷中,几十次提出“教育就是养成良好习惯”的说法。叶老主张将养成教育贯穿在各个教

4、育阶段乃至人的一生。我校拟通过该课题的研究,探索小学生良好习惯的本质和特点,找寻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有效途径与方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二、小学生习惯的本质与分类(一)习惯的本质。辞源最早把“习惯”写做“习贯”,有两种基本的含义:一是指习于旧贯,习于故常;二是指长时间养成的不易改变的生活方式。班固著的后汉书中司马穰苴司马法上天子论中有:“习贯成,则民礼俗矣”。现代汉语里对“习”字的解释有“习惯,习染”的意思,对“惯”字的解释有“习惯,习以为常”的意思。就“习惯”一词的语义看:是人在后天习得的,具有稳定性,一经形成不易改变。雷伯在心理学词典中对“习惯”的解释是:指一种习得的动作,通过重

5、复而自动化了的、固定下来的且无需努力就轻而易举地实现的活动模式。综上所述,我们认为,从个人和社会群体两个层面上对习惯进行定义是比较完整的。从个体这一层面看,习惯是个体后天习得的自动化了的动作、反应倾向和行为方式,它是条件反射在个体身上的积淀。从社会群体这一层面看,习惯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中形成的共同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和反应倾向。习惯既是个体的重要属性,同时也是社会群体的重要属性,相互联系的,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由此,我们对小学生良好习惯培养实践研究课题界定为:通过“习”某种东西,使它变成“常”的行为,而使之达到非常熟悉或自然的程度。对个人则是表现为“恒常”的行为,而对社会则表现为

6、“礼俗”或“社会风尚”。并在一定时间内通过不同方法的培养逐渐养成的, 能使人充量发启,能把事做得妥善,能使公众得到福利,对学习、对工作、对生活等起积极作用,适应人的正常需要,做任何事情,遇到不同类的事情,总是往积极的、好的方面想,遵守社会公德,独具个体特色。(二)习惯的分类我们经过认真地分析研究,将小学生良好习惯分成六类指标,即:守纪、学习、礼仪、劳动、自护、卫生。分低、中、高年级细化了每类的具体研究内容,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详见秭归县实验小学习惯养成教育内容序列细目1、守纪:即严格自律,遵守规则,诚实守信。我们按照个体层面和社会群体层面,分为社会性习惯和个体自律习惯。如自觉遵守交通规则、自

7、觉爱护公共环境、自觉遵守参与公共活动纪律等是必须共同遵守的社会性习惯。个性自律习惯,如遵守课堂教学常规,遵守小学生守则,遵守学校纪律等,这些习惯因个人具体情况而定,实施养成教育。出此之外,我们拟订有小学生一日行为规范。印发至每个学生的手中。2、学习: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学用结合。依据习惯对于人的价值和作用,分为良好习惯和不良习惯,积极习惯和消极习惯。凡是对人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等起积极作用的,适应了人的正常需要的,且对人具有正向价值一类的习惯就是良好习惯或积极习惯。反之则是不良习惯或消极习惯。如小学生在做完作业后能做到自我检查的习惯,这一方面能促进学生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另一方面能提高其学习能力

8、,这就是积极的良好习惯;如有的小学生做作业时,一边吃零食,一边看电视,不能专心致志地抓紧时间完成作业,这就是一种不良习惯或称之为消极习惯。还有智慧性习惯,则比较复杂,层次更高,需要较长时期的训练才能形成,这类习惯主要涉及的是思维方式、情感反应和心理反应倾向方面的内容。比如做事有计划的习惯;凡事三思而后行;遇到事情总是往积极的、好的方面想的习惯;实事求是的习惯;质疑、批判和保持理性的习惯,等等,这样一些比较复杂需要长期锻炼才能形成的习惯。出此之外,我们拟订有小学生学习习惯常规要求,印发至各个年级。3、礼仪:待人友善,保护隐私,礼貌大方。我们按照时间先后,分为传统性习惯与时代性(现实性)习惯。那些

9、从历史上继承下来的习惯,可以看成是传统性习惯。如尊老爱幼的习惯、重大节日庆祝的习惯、谦让的习惯等,那些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形成的不同于以往习惯的习惯就是时代性习惯。如乘电梯靠右站的习惯,乘车按次序的习惯等。除此之外,我们建立了小学生礼仪常规。4、劳动:动脑动手,承担家务,自我服务。我们依据习惯与能力的关系,将其分为一般性习惯和特殊性习惯。那些与人的一般能力要求相一致的习惯,如善于观察事物的习惯、勤于思考的习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给垃圾分类的习惯,环境保护的习惯,终身学习的习惯等称之为一般性习惯。而那些与特殊技能和能力要求相适应的习惯,如利用文字想画面的习惯。利用表象构图的习惯,注意劳动分配的习惯等

10、,都可以看成是特殊性习惯。 5、自护:遵守交通,活动自护,分辨是非。我们依照人们日常活动主要领域进行分类,在校做个好学生,如勤奋读书,语言文明,行为规范,热爱班集体,尊敬老师,做好份类的事情,注意活动安全等;在家做个好孩子,按时上学和回家,按时做作业,按时睡觉,孝敬父母,不挑吃穿,不乱花钱,友爱他人等;在社会做个好公民,如遵守交通安全,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不玩火玩电玩鞭炮,遇见坏人灵活机动防卫等等。 6、卫生:衣着整洁,手脚干净,讲究卫生。按不同层次水平分为动作性习惯和意识性习惯。动作性习惯主要是一些自动化了的身体反应和行为动作,比较简单,形成的时间较短,容易训练。如饭前便后洗手、早晚

11、刷牙洗脸这样的一些习惯等。意识性习惯主要是一些自动化了的意识反应和行为动作,往往是意识形成在前,动作行为在后,如看见垃圾主动拾起来,不乱刻乱画,不乱扔东西等等。三、小学生习惯的培养(一)小学生习惯培养的途径1、加强课堂研究,落实习惯培养目标。在实践与调查中,大量的家长认为,小学生要把良好的习惯培养放在首位,不论从他们的年龄特征、对事物的认识以及对今后的影响,还是现实中学生的表现都应该如此,这正是孔子所说的 “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学校教育的基本责任是教书育人,一个具有健全人格、良好素养的学生,不仅仅是靠学科知识可以圆满的。叶老甚至认为“良好习惯主要在学校里养成”,而学校里学生大多在各自课堂

12、,因而无论从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还是从课程的要求和现实的需要看,“习惯培养”都是重要的教学内容和目标。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始终把良好习惯培养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来落实,在不同的课堂中,我们要求老师们从以下两个方面去落实:一是与学科教学同步的相关学习习惯的培养,这其中也有两点,即学习习惯的共同要求和学科自身需要培养的习惯。从共性来看,“课堂常规”可以囊括,如发言大胆、声音宏亮、作业书写整洁等,“共性”是各个学科均要教育与培养的内容,但我们还要求各学科教师根据自身学科特点拟定了具体的要求与目标,学校编辑了良好学习习惯常规要求,如数学要养成验算的习惯、语文要养成自读自改习作的习惯,英语养成日常交际应用的

13、习惯、科学要养成勤于动手实践的习惯等等,力争使习惯培养做到有彰可循。二是在学科教学(即课堂)中培养做人做事的习惯,包括文明礼仪、健康等。其实从课堂教学的角度看,这类习惯自始至终伴随在其中:铃声一响是否快速进课堂,课前一支歌是否整齐洪亮,是否准备好了学习用品,立正行礼是不是规范,交(发)作业是否彬彬有礼、是否影响他人,听讲是否坐正、“三个一”做的如何、课中讨论活动是否守秩序等等。这些虽与本学科关系不大,但从培养人的角度看,必须落实,因此,学校要求老师们将习惯培养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来完成,备课中要有准备,上课中要有落实,教育教学工作大检查、教学展示或竞赛活动中,学校把学生良好习惯作为重要的考查内容

14、,有意识地引导老师们在关注课堂的同时,关注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使学生得到生动、和谐、充分的发展,学生在生理、心理和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素质得到全面提高。2、加强班级组建设,齐心协力抓习惯。研究实践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班级”在习惯培养中的重要组织作用,班主任是维系班级组织的重要纽带。学校在现有的年级组、学科组、课题组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班级组”建设的目标要求。班级组即由任教同一个班级不同的学科教师组成的集合体,它的领导是班主任。加强班级组建设,构建以班主任为责任人的学科教师共同配合的育人共同体,重在形成合力,加强沟通,内容一致,目标一致,收到整体育人效果。在实践中,我们要求科任教师当天向班主任

15、报告情况,班主任随时了解情况,每学期初要共同研究班级目标,每月召开一次班级组工作会议,学期末班级组集中总结,在班级组建设过程中,学校明确提出了十二句话的框架要求,即:学科教学各显个性(即从知识与能力体系看,学科教学各有自身的内容、特点及要求),良好习惯共同养成(即同一个班不同学科教师的共性任务)。教学内容相互融合(内容相互渗透、借用,打破学科中心),学生活动尽量参与(即在学生中活动、发现、了解、引导,用身教去影响)。德育教育齐抓共管(包括习惯在内的道德品质的教育是需要合力才有效的),学生状况彼此联系(即相互沟通、掌握特点去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教育方法相互切磋(对同一班级学生各学科如能共同研究

16、方法将会更有效),班级管理共商大计(从学期目标、班规、措施、习惯培养的重点内容等方面形成共识,达到一致)。学业负但整体控制(班主任是纽带,由她协调,统筹安排控制当日学生学业负担总量),心理障碍及时疏理(班级组成员都要当心理辅导员,特别是一“窍”不通时,其它成员要协作,及时解开疙瘩)。特殊学生一齐帮扶(班级内的德困、学困、贫困、留守、单亲、残疾等各类情况的学生共同出力帮助,以使特殊学生不出“特殊”状况),全面发展共同努力(班级组成员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班级和谐发展为目标,同心协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班级组成员还要做到三知:一是知道班级的现状与近期目标;二是知道共同教育培养习惯的内容、方法与策略等;三是知道自身在班级建设、管理中的份量与作用,这样就有利于齐抓共管。这样,学校从内部管理着手,狠抓“班级组”建设,无论你是领导还是老师,无论你是班主任还是非班主任,无论你是大学科老师还是小学科老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