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语文《树根》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docx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43913459 上传时间:2024-02-16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5.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二年级语文《树根》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小学二年级语文《树根》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小学二年级语文《树根》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小学二年级语文《树根》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小学二年级语文《树根》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二年级语文《树根》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二年级语文《树根》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docx(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小学二年级语文树根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一棵一般的树根,丢弃在荒野上,很久没人理睬。 有位老太太观察了,把它抱回家,快乐地说:“嘿!这树根,劈开来能烧饭呢!” 老太太的老伴是木匠,他发觉了树根,赶忙拣出来,笑着说:“这树根,能做两张小凳子呢!” 老太太的儿子是艺术家,他观察树根,眼睛一亮,感动地说:“啊!这树根长得很奇怪,很美,是多么有价值的材料啊!” 他望着树根认真琢磨,顺着它的外形细心雕刻,花了许多时间,最终把树根雕成了一只振翅飞行的老鹰。 这件优秀作品放在展览馆里,受到了们的赞扬。 【篇二】小学二年级语文树根教案 教学目标: 1、熟悉本课1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了解老太太、木匠

2、、艺术家分别想拿树根干什么,懂得一般事物中往往蕴含着美的价值。 3、“读书要有疑,从疑而悟”。在导入阶段教给学生抓关键句子质疑的方法,然后以“疑”,引 4、培育学生成为一个“高熟悉水平”的人。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把握本课生字的音、形、义;艺术品与“木柴”“凳子”有什么不同。 2、懂得一般事物中往往蕴含着美的价值。 教学预备: 生字卡片,课文录音磁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识记生字,熟读课文。 2、了解老太太、木匠、艺术家是怎样评价树根的。 一、板书课题,初读课文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不错字,不加字,不漏字。 2、在读的过程中标出自然段序号,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二、学

3、习生字,指导书写 1、指名读,其他学生仔细倾听。 2、议一议,哪些地方读音需要留意。 3、相互沟通,哪些好方法帮忙我们记忆字形。 “丢”字是“去”字上面加了一撇。“位”“伴”“终”“优”都是熟字加上偏旁组成的生字,而且都是左右构造,左窄右宽。“艺”字是上下构造,“艹”下面是个“乙”字。 4、教师针对难字加以指导 5、学生空临,指名学生上黑板板演。 6、相互临写,互评互议。 三、指导认读,稳固生字 1、卡片显示认读字。 qhungcipshojjizhjng 弃荒 睬劈烧激价值精 2、教师范读 3、学生互说认读难点。 4、指导学生克制难点,多种形式认读。 四、学生自由读课文,再次感知课文。 其次

4、课时 课时目标 1、熟读课文。理解文中人物对待树根的不同态度。 2、明白一般事物中往往蕴含美的价值。 3、指导背诵全文。 一、复习检查 1、听写生字。 2、检查认读字的把握状况。 二、学习课文,理解课文 1、自由读文,思索:课文写了什么样的树根? 教师:一棵一般的树根丢弃在荒野上无人理睬,这时来了位老太太,把它抱回了家,老太太家有三个人,他们预备拿树根做什么? 老太太把它捡回来,预备劈开烧饭。 老太太的老伴预备把它做成两张小凳子。 老太太的儿子准备把它雕刻成一件很有价值的艺术品。 2、指导朗读,体会人物对树根的不同态度。 (1)艺术家把它雕刻成了艺术品吗? (2)这个艺术品究竟有什么价值?(与

5、柴、凳子有什么不同?)艺术品是人类聪慧才智的结晶,它的制造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它的价值表达在它能给人类的享受或有益的启发。 (3)体会“很长时间”“精雕细刻”,感悟艺术家艺术制造的不简单。 三、再读课文,沟通体会 1、你从本课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2、自由沟通,指名答复。 3、教师小结 一个人熟悉境地不同,他对待事物的处理方法也不一样。因此,我们必需尽可能地丰富我们的学问,成为一个有“高认知水平”的人。 四、拓展延长,熏陶感染 假设老太太和老伴木匠也来到展览馆里观看他们儿子的要雕作品,他们会有些什么表现? 【篇三】小学二年级语文树根教学反思 一、?激情导入,引人入胜? 为新课导入,采纳变戏法激趣导

6、入,通过演示课件,激发学生兴趣,通过观看西瓜变西瓜花;鸡蛋壳变蛋壳画;树叶变树叶剪贴画;矿泉水瓶变帘子。这几个精彩的戏法,把学生的留意力一下子就集中起来了,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在此适时点拨使学生明白:在一般平凡的事物中,往往蕴含着美,并能制造出美。从而引出“一棵一般的树根能变成什么呢?”这一问题的探讨,从而进入课文的学习。? 二、?教师讲授为辅,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共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在学习这篇文章时,我采纳学生自主合作沟通的方式来学习课文内容。教师在中间只是起到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在学习描写老太太这一段时,教师引导学生从她“怎么

7、做的”“怎么说的”“心情怎么样”三个方面进展分析,随后以表格的形式让学生依据前面分析老太太的方法来分析木匠和艺术家,前后四个同学为一组,相互合作沟通得出答案。然后进展汇报沟通,整个环节井然有序,学生既学到了学问,又增加了同学之间的合作,还减轻了教师负担,可谓是“一箭三雕”。 三、学生自己动手,发觉美并制造美? 为了让学生体会文章主题,对文章主题有更深刻的体会,我在最终一个环节设计了让学生自己当一当小小的艺术家,可以叠一叠也可以画一画,自己动手发觉一张白纸的美并制造美。学生有的叠成了漂亮的纸鹤,有的叠成了硬气的帆船,有的制作成了精致的贺卡,有的剪成了漂亮的窗花真所谓“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这个环节的设置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力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还让学生能在自己以后的生活中发觉美,制造美,使文章的主题得到了升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