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基础知识.doc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43913339 上传时间:2024-02-29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7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融基础知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金融基础知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金融基础知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金融基础知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金融基础知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金融基础知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融基础知识.doc(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部分 经济金融基础知识第一节 经济学基础一、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 (一)需求与需求曲线 需求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者在某一时期内对于各种可能的价格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或劳务的数量。它是消费者购买欲望与支付能力的统一。消费者对商品或劳务的需求量不仅取决于该商品的价格,也受到消费者的收入、消费者的偏好、其他商品的价格以及人们预期的该商品和其他商品未来的价格等因素的影响。当这些因素发生变动时,将引起消费者需求的变动。 在影响需求量的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对于一种商品的需求量与其价格之间存在着反方向关系,即需求量随着商品本身价格的上升而减少,随着商品本身价格的下降而增加。需求曲线是需求

2、定理的几何图形表述形式。如果用横轴表示商品价格,纵轴表示需求量,把需求量与价格之间的数据关系描绘在平面坐标图上,就形成需求曲线。 (二)供给与供给曲线 供给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如一月或一年)对于各种可能的价格,愿意而且能够供应的商品数量。影响供给的因素很多,有经济因素,也有非经济因素,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1)生产者从事生产的目标。(2)商品的价格。(3) 其他商品的价格。(4) 生产技术和生产要素的价格。(5) 政府的租税政策。(6)厂商对未来的预期等。影响供给的因素要比影响需求的因素复杂得多,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市场上,供给要受多种因素综合影响。 在影响供给

3、量的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某商品的供给量与其价格成同方向的变动,即供给量随着商品本身价格的上升而增加,随着商品本身价格的下降而减少。反映供给量同价格关系的供给定理除了用上述文字叙述,还可通过几何图形来表示,如果用横轴表示商品价格,纵轴表示供给量,把供给量与价格之间的数据关系描绘在平面坐标图上,就形成供给曲线。 (三)均衡价格的形成与变动 均衡价格是指一种商品的市场需求与其市场供给相等时的价格,或者说,一种商品的市场需求曲线与其市场供给曲线相交时的价格。均衡价格是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上由供求双方的竞争过程中自发地形成的。需求与供给的变动对均衡价格与均衡数量的影响就是供求定理,其内容包括:(1)需求变

4、动引起均衡价格与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需求的增加,引起均衡价格上升,需求的减少引起均衡价格的下降。以及需求的增加,引起均衡数量增加,需求的减少引起均衡数量的减少。(2)供给变动引起均衡价格反方向变动,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供给的增加,引起均衡价格下降,供给的减少引起均衡价格的上升。以及供给的增加,引起均衡数量增加,供给的减少引起均衡数量的减少。 均衡价格的形成与变动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价格调节经济的过程。在现实经济中,价格的形成及价格对经济的调节是同一社会经济过程。市场经济就是一种用价格机制来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体制。二、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理论 (一)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是两个在经济生

5、活中经常使用的概念。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由于就业人数的增加,资金的积累和技术进步等原因,经济规模在数量上的扩大,通常用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收入的增长来衡量,也可以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或人均国民收入来表示。经济发展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政治、社会文化、自然环境、结构变化等方面的均衡、持续和协调的发展。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虽然都追求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的提高,但经济增长关心的重点是物质方面的进步、生活水准的提高,关注的是实际经济总量增长。而经济发展不仅关心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更关心结构的改变,以及社会制度、经济制度、价值判断、意识形态的变革。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可概括为:经济增

6、长是经济发展的手段,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目的。 (二)经济周期理论经济周期是指总体经济活动的扩张和收缩交替反复出现的过程,也称经济波动。每一个经济周期都可以分为上升和下降两个阶段。经济从一个顶峰到另一个顶峰,或者从一个谷底到另一个谷底,就是一次完整的经济周期。 按照一个经济周期时间的长短,经济周期可分为3-4年的短周期、9-10年的中周期和50一60年左右的长周期三种类型。经济周期的阶段性变动及其每一周期的长度是经济周期的外部特征。那么,造成经济周期的原因何在?对此,西方经济学家作了各种不同的解释,形成了不同的经济周期理论。一般可划分为凯恩斯主义的经济周期理论和非凯恩斯主义的经济周期理论。三、

7、主要宏观经济指标 (一)国内生产总值(GDP)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定时期(通常一年)一国境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这一定义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意思:(1)GDP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各种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都是用货币加以衡量的。(2)GDP测度的是最终产品的价值,中间产品价值不计入GDP,否则会造成重复计算。(3)GDP是一定时期内所生产而不是所售卖的最终产品的价值。(4)GDP是计算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因而是流量而不是存量。(5)GDP是一国范围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从而是一个地域概念。 (二)国民生产总值(GNP) 国民生产总值(GNP)是指某国国民所

8、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国内生产总值(GDP)是与国民原则联系在一起的。因此,一个在日本工作的美国公民的收入要计入美国的GNP中,但不计入美国的GDP中,而计入日本的GDP中。 (三)消费价格指数(CPI) 消费价格指数(CPI)是以消费品价格衡量物价水平最常用的指标。通常被世界各国作为衡量通货膨胀程度的重要物价指数之一。在美国,劳动统计局每月在大约50个城市进行抽样调查,调查的范围包括400多种产品和服务,以此来测算消费者价格指数。以这些有代表性的产品和服务为样本,比较根据当年价格计算的商品总价值和根据基年价格得到的商品总价值,得到的比值就是消费物价指数。 (四)通货膨

9、胀率 通货膨胀是指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和显著的上涨。通货膨胀的程度通常用通货膨胀率来衡量,通货膨胀率被定义为从一个时期到另一个时期一般价格水平变动的百分比。这里的价格不是单一的某个商品或某种服务的价格,而是一组能够反映社会商品和服务的总体价格水平变动的商品和服务的价格。 (五)失业率 经济状况的一个方面是一个国家经济利用自己资源的情况。由于劳动是一个国家主要的资源之一,所以,经济决策者都十分重视本国的就业情况。作为衡量一定时期内全部劳动人口的就业情况的统计指标,失业率指的是有工作意愿而仍未有工作的劳动力占全部就业人口的比例。一般认为,失业率控制在4%左右,即可视为充分就业。 (六)进出口总额 海

10、关进出口总额是指实际进出口我国国境的货物总金额。进出口总额用以观察一个国家在对外贸易方面的总规模。我国规定出口货物按离岸价格统计,进口货物按到岸价格统计。 (七)国际储备与外汇储备 国际收支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间各种经济交易和交往的综合记录和反映。国际收支平衡表是反映一定时期一国同外国的全部经济往来的收支流量表。它是对一个国家与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技术交流过程中所发生的贸易、非贸易、资本往来以及储备资产的实际动态所作的系统记录,是国际收支核算的重要工具。第二节 宏观经济政策 一、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是指一国政府为了实现宏观经济政策目标而对政府支出、税收和借债水平所作出的选择,是国家主要

11、的宏观经济政策之一。财政政策主要通过财政制度发挥作用。财政制度最主要、最基本的内容是税收制度和预算制度。 税收是形成国家财政收入的最主要来源,也是政府参与和干预国民收入分配的重要手段。税收制度是一个国家税收法规、税收体制和税收征管规程的总称。预算是财政收支的计划安排,它反映政府活动范围和方向,体现政府的政策意图。预算的执行是财政资金的筹集和使用的过程,其执行的结果由决算来总结。 财政政策根据财政政策取向不同,可分为扩张性、紧缩性和中性的财政政策三种。扩张性财政政策是通过增加政府支出、减少政府税收进而扩大财政赤字以增加和刺激社会总需求,从而增加国民收入。紧缩性财政政策是通过减少政府支出、增加政府

12、税收进而增加财政盈余以收缩和抑制社会总需求,从而减少国民收入。中性财政政策是指财政收支对社会的总需求既不产生扩张效应也不产生紧缩效应。 财政政策是通过政府支出和税收等来影响宏观经济的政府行为。在短期中,财政政策主要影响商品和劳务的总需求,是刺激或减缓经济发展的最直接的方式。政府经常通过不同的财政政策工具的操作来影响经济的走向。财政政策工具主要有税收、购买性支出(政府消费、政府投资)、转移性支出(政府以保障支出方式或补贴方式转移给个人或企业)、国债和预算等。为此政府预算支出的状况、预算赤字与GDP的比值、税种与税率的变动等都是需要我们密切关注的经济指标。财政政策既是一种经济手段,同时制定财政政策

13、又必须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财政政策通过经济运行主要发挥间接调控作用,但有些政策措施如政府的投资又是政策主体直接操作的。财政政策具有集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于一体,间接性与直接性相结合的特点。 二、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求,进而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政策,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是指中央银行通过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而最终要达到的宏观经济目标。综观各国所追求的最终目标,一般包括:稳定物价、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四个方面。我国的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应与整个宏观经济调控目标相协调,按照中国人民银行法(2003年12月27日修订

14、)的规定,我国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这说明我国货币政策的目标是“稳定币值(物价)、经济增长”的双重目标。 货币政策所调节的对象是货币供应量。货币供应量按照流动性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流通中现金,也称为通货,以MO表示;二是狭义货币供应量,即MO+活期存款,以M1表示;三是广义货币供应量,即M1+准货币(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其他存款),以M2表示。在三个层次中,MO流动性最强,是最活跃的货币,与消费价格总水平变动密切相关,是金融宏观体调控所关注的重要目标;M1流动性次之,但也直接充当支付手段,直接反映企业资金的松紧,是金融调控更易主动调节的目标;M2流动性最弱,但它反

15、映社会总需求的变化,对于宏观调控具有重要意义。三个层次的货币供应量的比例和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失业率、国际收支等宏观经济指标相比,就可以对社会总供求平衡状况及发展趋势作出分析,从而确定货币政策的取向(扩张性、紧缩性和保持中性)和力度,因此,MO、M1和M2就成为了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政策调节货币供应量的运作机制主要基于:一是商业银行具有创造货币存款的功能,中央银行能够通过调节基础货币来调控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的能力,从而间接调控全社会的货币供应量。二是信用融资必须还本付息。利息作为借入货币的代价或贷出货币的报酬,实际上就是借贷资金的“价格”。利息水平的高低通过利息率即利率来表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率是由金融市场的资金供求形成的,反过来,利率也是调节资金供求的经济参数和经济杠杆。中央银行通过基准利率直接影响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进而间接影响金融市场的资金供求情况,影响消费、储蓄和投资行为。基于上述机理,就逐步形成一整套货币政策工具。按照中国人民银行法(2003年12月27年修订)规定,我国目前使用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法定存款准备金、再贴现、央行基准利率、对金融机构贷款、公开市场操作以及一些指导性、选择性的政策工具。 (二)流动性过剩可能产生的影响 流动性过剩是一种重要的经济和货币现象,它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