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语文教案8篇.doc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43909122 上传时间:2024-03-21 格式:DOC 页数:31 大小: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三语文教案8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初三语文教案8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初三语文教案8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初三语文教案8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初三语文教案8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三语文教案8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三语文教案8篇.doc(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初三语文教案8篇初三语文教案 篇一 教学目的: 1、反复朗读,理解诗意,词意以及的思想感情。 2、了解古代诗词的形式和遣词造句的特点。 3、融入诗情画意之中,探究诗词的情趣和意趣。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在文学的王国里,我们经常感受到各种文学作品带给我们的无穷的艺术魅力,其中,古典诗词给我们的享受尤为奇妙。今日,我们再来学习五首古代诗词,感受这些诗词美丽的意境和肤浅的感情。 二、 学习第一首: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注剑外:剑门关以南,今四川一局部,又

2、称剑南。 1、及写作背景简介:(灯片) 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唐代闻名诗人,人称诗圣。其代表作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过程,被称为“诗史”。有杜工部集,代表作有“三吏”、“三别”。 背景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唐军收复了大河南北的大片土地,安史之乱算是平静了。但这时成都发生兵乱,杜甫避乱借居梓州(今四川省三台县),听到安史之乱被平定的消息,不禁惊喜若狂,在极度兴奋之中写了这首诗。这首诗极自然概括地写出了全部乱离人的共同感受,使它成为千古名篇。前人评这首诗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 2、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听教师范读,听清字的读音、诗句的节拍

3、及重音等,然后学生对比课文解释自读一遍,再听齐读一遍。 3、赏析课文 首联中的“忽传”、“初闻”、“满”表现了一种怎样的情形?(惊喜) 颔联、颈联写全家人欣喜若狂、预备还乡的情景。 尾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写诗人扇动想象的翅膀,迅捷如飞,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一幅疾速疾驰的画面出现在我们面前。四个地名间漫长的距离瞬间即至,瞬间即过,表达了诗人迫不及待、归心似箭的心境。) 初三语文教案 篇二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金钱拜金主义思潮 今日我们共同学习另一个外国的作家写的一篇也是叙述人善变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 2、板书课题:我的叔叔于勒 3、整体感知小说,

4、知线索 明确:菲利普夫妇盼于勒发财归来是叙事明线,于勒离家到美洲冒险10年经受为暗线。 情节:盼于勒赞于勒遇于勒躲于勒 4、情节:人物态度,找出菲利普夫妇言行变化的代表句。 开端(盼于勒)进展(赞于勒)高潮(遇于勒)结局(躲于勒) 人物态度比照: 前: (从文中找出词语) 后: (从文中找出词语) 5、人物性格分析(争论) 菲利普夫妇:自私,冷酷,贪欲,庸俗的小市对民,倾慕虚荣。 “我”一个也涉世未深,天真单纯,富用怜悯心 的孩子。 寄寓了自己的盼望和抱负 6、找出小说中环境描写,各自的作用?(略) 7、小说主题争论: 金钱至上 8、发散训练 小说的结局怎样?人物命运是由个人性格造成的?还是社

5、会环境造成的? 假设菲利普夫妇在游轮上巧遇发了大财的于勒,他们的言行会怎样?用150个字来完成。 写作:请以“人与人这间”为题,反映当代人际关系的中心。 板书设计: 中心线索 于勒 贫困 富有 贫困 菲利普夫妇 厌恶诅咒 热切希望 咫尺不认 全家恐惧 全家唯一的盼望 出了大乱子了 分文不值 置一所别墅 重新拖累我们 坏蛋流氓 好心的于勒 贼、讨饭的 打发到美洲去 多么的惊喜啊 以免再遇见他 侧面描写 主体局部 介绍家庭成员,引出于勒 对于于勒态度的今昔变化 全家旅游 发觉于勒 证明于勒 躲开于勒 小引 背景 开端 进展 高潮 结局 主题 揭露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初

6、三语文教案 篇三 一、教学目标 1、把握文中的疑难字 2、了解游记通过观看,抓住景物特征进展记叙、描写的写作手法 3、分析文中关键的词语和重要的句子,了解并明确抓住景物特征多角度加以详细描写的方法,理清写景挨次 4、感受对祖国河山的喜爱之情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可见杭州的美是无与伦比的,特殊是杭州西湖,它的美,从古到今,有许多文人墨客用诗和文章来赞美。同学们能否回忆一下古人咏赞西湖的诗词: 如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适宜。 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

7、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缺乏,绿杨荫里白沙堤。 (二)解释游记 是记叙旅途见闻的一种散文。它取材范围极广,形式敏捷多样,文字美丽,风格迥异。一般先交代时间、地点、背景、缘由,然后按时间挨次,以游踪为线索,抓住景物的特点,移步换景或定点换景地记叙旅途所见所闻,情景交融,给人以美的陶冶。 (三)分析课文 1、听课文录音,并思索:这篇游记按时间先后和游踪,记叙了哪几个景点?写出了西湖的什么特点? 2、正音 璞(p) 潋(lin)滟(yn)蜿(wn)蜒(yn) 琤(chng) 袂(mi) 3、分析第一段 课文一开头,简要交代了游湖的缘由和时间,点明是第四次游湖了(正以

8、为如此,才能尽拨繁冗,深入精微)先用了一个排比句“没有没有也没有”,说明白“六月并不是好时候”。读者看到这里,内心自然会产生一丝隐隐的憾意:来的不巧。但接下来,笔锋一转,从视觉和嗅觉这两个角度写出了西湖初夏风光的别具一格。 (1)六月的西湖给人一种什么印象?怎么会发觉西湖一种特有的美?这给我们带来什么启发? 六月的西湖在烟雨覆盖中有一种特有的”空灵清丽之美。要了解西湖,“实在应当认真欣赏领会才是”,启发读者如何去鉴赏美。 (2)通过“认真领会欣赏”,发觉了六月西湖一个什么特点?为什么要抓住这个特点来写? 抓住了西湖“绿”的特点来写。缘由: 一是六月春光已老,而“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又尚早,“绿

9、”正是此时西湖的主宰, 二是前人关于西湖的诗文早已汗牛充栋,另辟蹊径,引导读者探求西湖内在美。 4、分析其次段 指名朗读,思索:写了灵隐哪些处所的哪些景物?分别有什么特点? (争论沟通,形成板书) 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表现了绿的广漠无际,渗透到了每个角落。先虚写对绿的感受,“绿意扑眼而来”,好像“雨丝儿也都是绿的”,再实写绿的景物,道旁古木,飞来峰上树木,峰下小径,亭旁溪水,无一不是绿的天地。由近及远,从上到下,次第写来,为读者构筑了一个绿的世界。 灵隐绿“扑眼而来”,连“雨丝儿也都是绿的”,“直绿到了石头逢里”,亭下溪水也流淌在“一片绿色的景中”,无处不绿,触眼皆绿,具有一种逼人的气概。

10、地点 景物 特点 初三语文教案 篇四 教学目的 1、学习旁征博引、逐层深入的论证方法 2、懂得勤奋是胜利的关键 重点难点 1、弄清文章的谈论三要素 教学设想 1、从谈论文三要素入手把握全文内容 2、列举胜利的例子,沟通胜利的条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这首小诗告知人们不要只看到并“惊羡”于别人胜利所得的荣誉,而要了解在胜利的后面所蕴含的艰辛和曲折,要学习花的奋斗和牺牲,从它的胜利中吸取成长的阅历,这才是更重要的。 导入 胜利的花 冰心 胜利之花。 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鲜艳! 然而,当时她的芽儿, 浸透了奋斗的泪泉, 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二、 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谈论文的三要素 四人小组争论 1

1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中心论点是怎样提出的? 3、用了哪些论据?各属于什么论据?(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4、论证过程中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明确: 1、只有勤奋一项完全是我们自己定的,我们必需在这一项很下工夫。 2、文章开头阐释了“胜利”的概念,由此引出胜利的公式,说明胜利需具备的条件,接着对三个必要条件依次进展分析,从而得出中心论点,强调勤奋是胜利的关键。然后进一步论证勤奋的重要性。 3、事实论据: 囊萤、映雪、悬梁、刺股勤奋的重要 自身的经受机遇的重要性 道理论据: 韩愈: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理解:学业的精深在于勤奋刻苦,荒废在于玩耍玩乐。行为道德的胜利在于深思熟虑,

12、毁败在于任凭不假思考。 王国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需经过三种之境地:“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际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的人憔悴。”此其次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理解:第一境登高望远,树立目标(预期) 其次境百折不挠,发奋图强(勤奋) 第三境 4、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例证法)引用论证(引证法)比照论证(第7节) 初三语文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了解分析作品的叙事线索和杨志的思想性格。 2、鉴赏本文在冲突冲突中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3、理解本文精致的构思。 教学重点:目标1、2 教学难点:目标3 教学课时:2课

13、时。 教学方法:赏读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介绍水浒理清情节构造 一、导入 同学们,前面我们我们初步品尝了“四大名著”的魅力,但是“四大名著”实际上各有其独特之处,今日我们一起来学习智取生辰纲一文,认真品尝水浒的味道。 二、介绍作品 施耐庵(12961370?)元末明初小说家,原籍东都,一说钱塘。曾中进士,做过官,与当道不合,弃官回家,从事著述。与刘青田为同门师兄弟,青田先生曾仕胡元,施耐庵以为耻,致书诮之,友情遂绝。施耐庵博通古今,才气横溢,举凡群经诸子,词章诗歌,天文、地理、医卜、星相,一切技术无不精通。洪武初,隐于江阴,设馆授徒,从学者甚众。每为人卜决疑难,当验如响;邻近有病者,自往诊视,药之无不愈,群诧为神。自言青田刘伯温长于为政而拙于军旅,中驷材耳。若余不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