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身份识别制度(2篇).doc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43907609 上传时间:2023-09-17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2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2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2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2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2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2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患者身份识别制度(2篇).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一目的:保证患者安全,医、护、技、药、总务后勤人员在为病人服务过程中使用相同的患者身份识别流程,防止不良事件发生。二原则:1病人身份识别方式1.1患者身份确认必须核对二种身份标识1.2病历号和姓名,床号不能作为患者身份确认,病人佩戴的腕带上有该两种身份识别标识。2下列操作前中必须进行病人身份识别。2.1给药前;2.2输血或血制品前;2.3抽血和其他标本采集前;2.4进行治疗、手术和检查前;2.5发放特殊饮食前;2.6转运前。3特殊情况下病人身份识别:急诊身份不明的昏迷病人识别:急诊护士以性别和就诊_小时制时间为患者命名(男/女0531)建立就诊信息和腕带,男/女0531+病历号

2、作为病人的识别。4使用“腕带”的相关事项:4.1使用腕带的科室4.1.1急诊抢救室和留观室病人佩戴蓝色腕带。_岁以下儿童佩戴粉红色腕带。4.1.3每位住院患者(除NICU患儿)使用带有可扫描自动识别的条形码“腕带”。4.2腕带使用规范4.2.1佩戴腕带前,应仔细核对患者病历。4.2.2要求患者陈述自己的姓名。4.2.3对无法沟通的患者,应请在场的家属陈述患者的身份。4.2.4所有住院患者必须佩戴条码身份腕带,如有遗失或损坏,必须立即补上新腕带。4.2.5身份腕带一般应佩戴在患者手腕上,如病情禁忌,则佩戴在脚踝上。4.2.6住院患者有药物过敏应在腕带上注明。三身份识别流程:1病区护士对住院患者识

3、别确认流程:PDA扫描腕带条码反问患者姓名,由患者或家属说出患者姓名确认身份后执行治疗和护理。2病区医师/手术室医务对住院患者识别确认流程:核对病人腕带信息反问患者姓名,有患者或家属说出患者姓名确认身份后执行检查/治疗/护理。3急诊抢救室/留观室/新生儿/NICU患者识别确认流程:核对病人腕带信息反问患者姓名,有患者或家属说出患者姓名确认身份后执行检查/治疗/护理。4影像科室患者识别确认流程:4.1门诊病人:刷病人就诊磁卡核对病人病历号信息反问患者姓名,患者或家属说出患者姓名确认后打印预约单检查人员查看预约单信息反问患者姓名,患者或家属说出患者姓名确认后身份部位后检查。4.2住院患者:预约台输

4、入申请单号,核对病人病历号信息反问患者姓名,患者或家属说出患者姓名确认后打印预约单检查人员查看预约单信息反问患者姓名,患者或家属说出患者姓名确认身份部位后检查。5门急诊相关科室对门诊患者识别确认流程:刷病人就诊磁卡核对病人病历号信息反问患者姓名,患者或家属说出患者姓名确认身份后治疗/检查。四监控措施:1各部门主管在日常工作中监控和督导工作人员正确执行病人身份核对流程。2以上标准要对员工,包括新入职的员工进行培训,发现不符合要求的行为及时纠正。获经批准院长日期_.09.10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二)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护士在标本采集,给药或输血等各类诊疗活动前,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

5、度,应至少同时使用_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2.能有效沟通的患者,实行双向核对法,既除核对床头卡以外还要求患者自行说出本人姓名,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3.对无法有效沟通的患者,如手术、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力的重症患者、新生儿及不同语种或语言交流障碍、无名、儿童镇静期间的患者必须按规定使用“腕带”标识作为患者身份识别标识;在进行各项诊疗操作前除了核对床头卡以外,必须核对腕带,识别患者的身份。4.在实施任何介入或有创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作为最后确定的手段,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5.对新生儿、意识不清、语言沟通障碍等原因无法向医务人员陈述自己姓名的患者,由患者陪同人

6、员陈述患者姓名。6.在重症监护病房、手术室、急诊抢救室、新生儿科使用“腕带”作为患者身份识别标识。7.填入腕带的识别信息必须经两名医务人员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需要经两人重新核对。8.腕带填写的信息字迹清晰规范,准确无误。项目包括:病区、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信息9.腕带原则上佩带在病人左手.患者识别制度,患者使用腕带松紧适度,皮肤完整无破损10、完善并落实护理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ICU、产房、新生儿)的患者识别措施,交接程序与登记制度。10、在检验、放射、CT、MRI、超声、放射治疗、高压氧等直接与患者当面接触的科室都应进行识别患者11、定期检查腕带使用情况,

7、护理质量控制小组每月督导并有记录。关键流程患者识别、转接与登记制度急诊、病房、手术室、ICU、产房、新生儿室之间患者识别,必须有患者身份识别的如下具体措施:(1)急诊科危重患者转科:由医务人员护送,确保搬运安全;出示患者在急诊就诊的复写病例、入院病例;认真与科室护士交接,内容包括患者一般资料、病情、置管情况、特殊情况等,并填写急诊科危重患者转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2)门诊急诊患者与ICU、手术室、病房转接患者:由医务人员护送,确保搬运安全;出示患者在急诊就诊的复写病例、入院病例;认真与科室护士交接,内容包括患者自然情况、生命体征、意识状况、皮肤完整情况、出血情况、引流情况等,填写门诊急诊

8、患者与ICU、手术室、病房对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3)病房与手术室转接患者:病房护士认真查对,做好手术前准备;认真与手术室护士进行交接,内容包括:床号、姓名、手术名称、生命体征、手术前准备、药物情况等,并填写病房与手术室患者对接记录单。(4)手术室与病房转接患者:手术后,手术室护士仍应按识别卡与病区做好病情、药品及物品的交接,填写手术室与病房患者对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5)病房与ICU转接患者:由医务人员负责转送,保证搬运安全;病房护士认真交接,内容包括:意识、瞳孔、生命体征、输液、各种引流、皮肤完整情况等,填写病房患者与ICU对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6)病房与产房转接患者:

9、病房护士认真交接,内容包括:患者一般资料、子宫收缩情况、会阴准备情况、胎心音、药品、并发症等,填写病房与产房患者对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7)产房与病房转接患者:产房护士认真交接,内容包括:分娩情况、会阴情况、子宫收缩情况、药品应用情况、新生儿情况等,填写产房与病房患者对接记录单。(8)导管室与病房转接患者:由医务人员护送,保证搬运安全;导管室护士认真交接,内容包括:患者自然情况、术式、穿刺部位、鞘管、止血方式、意识等,填写导管室与病房患者对接记录单附:院内关健科室间的患者转接流程住院患者身份识别、转接与登记制度1、医护人员在各类诊疗活动中,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姓名、性别、

10、床号_种方法确认患者身份。2、检查ICU、病情危重、意识障碍、新生儿、围手术期、输血、不同语种或语言交流障碍等患者必须按规定使用“腕带”标识。3、护士在为患者使用“腕带”标识时,实行双核对。“腕带”记载信息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床号、科别、诊断、过敏史等。由病房责任护士负责填写。4、护士在给使用“腕带”作为识别标示时,必须双人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同样需要经两人核对。佩戴“腕带”标识应准确无误,注意观察佩戴部位皮肤无擦伤、血运良好。5、介入治疗或有创治疗活动、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前,医护人员应让患者或家属陈述患者姓名,并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

11、法,核对床头卡和腕带,确认患者身份。6、在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必须亲自与患者或其家属进行沟通,严格执行查对制度,保证对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7、手术患者在转运交接过程中,必须有患者身份识别的如下具体措施:(1)手术患者进入手术室前,由病房护士给患者使用“腕带”标识,写清患者床号、姓名、性别、住院号、科别、血型后,与手术室护士交接并填写病房与手术室对接单,无误后方可进入手术室。(2)围手术期患者“腕带”使用时间必须依据护理部规定,即手术前一日开始使用,手术后病情危重期间使用(直至改为二级护理),手术后病情稳定使用三日,结束后由病房负责护士核对后取下。8、急诊、病房、产房、手术室、ICU之间患者识别,必须有患者身份识别的如下具体措施:(1)急诊科危重患者转科:由医务人员护送,确保搬运安全;出示患者在急诊就诊的复写病例、入院病例;认真与科室护士交接,内容包括患者一般资料、病情、置管情况、特殊情况等,并填写急诊科危重患者转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2)门诊急诊患者与ICU、手术室、病房转接患者:由医务人员护送,确保搬运安全;出示患者在急诊就诊的复写病例、入院病例;认真与科室护士交接,内容包括患者自然情况、生命体征、意识状况、皮肤完整情况、出血情况、引流情况等,填写门诊急诊患者与ICU、手术室、病房对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第4页共4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