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人的神经系统和感知.doc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43904170 上传时间:2023-07-12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3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3人的神经系统和感知.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3人的神经系统和感知.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3人的神经系统和感知.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3人的神经系统和感知.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3人的神经系统和感知.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3人的神经系统和感知.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人的神经系统和感知.doc(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3人的神经系统和感知第三章 神经系统与感知主要讲授内容1、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2、感觉与知觉3、视觉与本体感觉4、人的心理特征重点、难点:一、感觉与知觉二、视觉与本体感觉三、人的个性心理类型及含义。一、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神经系统中枢神经周围神经脑:延髓;脑髓;中脑;间脑;小脑;大脑,脊髓按解剖分,脑神经;脊神经按功能分,感觉(传入)神经,运动神经(传出),躯体运动神经;(支配骨骼肌),植物性神经(支配内脏器官)研究神经系统的意义:1、神经系统是机体的主导系统:全身各器官、系统均在神经系统的统一控制和调节下,互相影响、互相协调,保证机体的整体统一及其与外界环境的相对平衡。在此过程中,首先是

2、借助于感受器官接受体内外环境的各种信息,通过脑和脊髓各级中枢神经的整合,最后经周围神经控制和调节各个系统的活动,从而使机体得以反应多变的外环境,同时也调节着机体内环境的平衡。2、神经系统是心理现象的物质基础:从心理学角度看,人的一切心理和意识活动也是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来实现的。二、感觉和知觉感觉定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感觉是人们了解外部世界的渠道,也是一切复杂心理活动的基础和前提。感觉类型:视觉、听觉、化学感觉(嗅觉和味觉)、皮肤感觉、本体感觉等。本体感觉能告知操作者躯体正在进行的动作及其相对于环境和机器的位置;而其他感觉能将外部环境的信息传递给操作者。感觉的

3、过程:人的感觉器官接受内外环境的刺激,将其转化为神经冲动,通过传入神经,将其传至大脑皮质感觉中枢,便产生了感觉。知觉的定义:知觉是在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和主观状况整体的反映。知觉的过程: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分别作用于人的不同感觉器官,引起人的各种不同感觉,经大脑皮质联合区对来自不同感觉器官的各种信息进行综合加工,于是在人的大脑中产生了对各种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的整体的决策,这便是知觉。知觉感觉和知觉的关系和区别从知觉的过程得知,客观事物是首先被感觉,然后才能进一步被知觉,所以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感觉的事物个别属性越丰富、越精确,对事物的知觉也就越完

4、整、越正确。感觉和知觉都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而在大脑中产生对所作用的反映。在生活和生产活动中,人都是以知觉的形式直接反映事物,而感觉只作为知觉的组成部分而存在于知觉之中,很少有孤立的感觉存在,在心理学中称为“感知觉”。感觉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而知觉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整体。感觉的性质较多取决于刺激物的性质,而知觉过程带有意志成分,人的知识、经验、需要、动机、兴趣等因素直接影响知觉的过程。概述:外部环境中有许多物质的能量形式,人体的一种感觉器官只对一种能量形式的刺激特别敏感,能引起感觉器官有效反应的刺激称为该感觉器官的适宜刺激。(如眼的适宜刺激为可见光;而耳的适宜刺激则为一定频率范

5、围的声波)类型: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受阈限;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受阈限;感觉的特点感受性和感受阈限感觉的适应感受性和感受阈项1、产生感觉需要有达到一定强度的适宜刺激。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称为绝对感觉阈限的下限,感觉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称为绝对感受性。2、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值成反比,也就是说,引起感觉所需要的刺激量越小即绝对感觉阈限的下限值越低,绝对感受性就越高,感觉越敏锐。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受阈项3、若刺激量过大,超过了正常限度,将使感觉消失而引起通觉,甚至造成感官的损伤。刚刚使感觉小时的最大刺激量称为绝对感觉阈限的上限。刺激量在上、下阈限之间才能引起感觉。(例如:人眼只对波长380-

6、780mm的光波刺激产生反应,380mm和780mm即为视觉的下、上阈限,波长在380mm以下和780mm以上的光波都不能引起视觉。)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当两个不同强度的同类型刺激同时或先后作用于某一感觉器官时,它们在强度上的差别必须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人的差别感觉。差别感觉阈限即为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之间的最小差别量,对最小差别量的感受能力则为差别感受性,两者成反比关系。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觉阈限人的各种感觉器官的感受能力的发展是不平衡的,而不同的职业又有各自不同方面的感受能力,如对音乐工作者,要求具有较高的听觉分辨能力,对美术工作者及其某些行业的检验人员要求有较高的视觉颜色分辨能力

7、,而对自动化系统的监控人员,则要求视觉和听觉都有较高的感受性。感受性对于职业的选择和工种的分配具有实际的价值和意义。人的感觉能力又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经过训练后,某些方面的感受性可以获得极大的提高。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觉阈限在同一刺激物的持续作用下,人的感受性发生变化的过程,称为“感觉的适应”。这种适应现象,除痛觉外,几乎在所有感觉中都存在,但适应的表现和速度是不同的。除暗适应外,其余各种感觉适应大都表现为感受性逐渐下降乃至消失。视觉适应中的暗适应约需45分钟以上;明适应约需1-2分钟;听觉适应约需15分钟;味觉和轻适应分别适应约需30S和2S。知觉的基本特性1、知觉的整体性:把知觉对象的各种属

8、性、各个部分知觉成为一个同样的有机整体,这种特性称为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整体性可使人们在感知自己熟悉的对象时,只根据其主要特征可将其作为一个整体而被知觉。如,见到建筑群中的冷水塔,电力工程师立即会将该建筑群知觉为一个热电厂。知觉的理解性: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去理解当前的感知对象,这种特性称为知觉的理解性。由于人们的知识经验不同,所以对知觉对象的理解也会有不同,与知觉对象有关的知识经验越丰富,对知觉对象的理解也就越深刻。在复杂的环境中,知觉对象隐蔽、外部标志不鲜明、提供的信息不充分时,语言的提示或思维的推论,可唤起过去的经验,帮助人们去立即理解当前的知觉对象,使之完整化。此外,人的情绪状态也影响人

9、对知觉对象的理解。知觉的恒常性:人们总是根据已往的印象、知识、经验去知觉当前的知觉对象,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了的时候,知觉对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这种特性称为知觉恒常性。大小恒常性:在天空中飞行的飞机,在视网膜中的映象是近大远小,但在知觉中它的大小是不变的。颜色恒常性:形状恒常性:听知觉恒常性:知觉的恒常性保证了人在变化的环境中,仍然按事物的真实面貌去知觉,从而更好地适应环境。知觉的选择性:作用于感官的事物是很多的,但人不能同时知觉作用于感官的所有事物或清楚地知觉事物的全部。人们总是按照某种需要或目的主动地有意识地选择其中少数事物作为知觉对象,对它产生突出清晰的知觉映象,而对同时作用于感

10、官的周围其他事物则呈现隐退模糊的知觉映象,从而成为烘托知觉对象的背景,这种特性称为知觉的选择性。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1、知觉对象与背景之间的差别越大,对象越容易从背景中区分出来。2、在固定不变或相对静止的背景上,运动着的对象最容易成为知觉对象,如在荧光屏上显示的变化着的曲线。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3、人的主观因素,如任务、目的、知识、兴趣、情绪不同,则选择的知觉对象也不同。4、刺激物各部分相互关系的组合,如彼此接近的对象比相隔较远的对象、彼此相似的对象比不相似的对象容易组合在一起,而成为知觉的对象。接近相似连续三、视觉和本体感觉视 觉(一)概述:在人们认知世界的过程中,大约有80%-90%的

11、信息是通过视觉系统获得的,因此,视觉系统是人与外界相联系的最主要途径。物体依赖于光的反射映入眼睛,所以,光、对象物、眼睛是构成视觉现象的三个要素。但视觉系统并不只是眼睛,从生理学角度看,它包括眼睛和脑;从心理学角度看,它不仅包括当前的视觉,还包括以往的知识经验。换句话说,视觉捕捉到的信息,不只是人体自然作用的结果,而且也是人的观察与过去经历的反映。人们得到信息的途径?直接的间接的如直接看到的自己周围的人和物。即借助于各种视觉显示装置,如CRT屏幕、雷达、电视机等。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后一种途径对于人们获得视觉信息更为重要。视角:被看目标物的两点光线投入眼球的交角。视觉术语视角眼睛能分辨被

12、看目标物最近两点光线投入眼球时的交角,称为临界视角。视力为1.0,即视力正常,此时的临界视觉=1度,若视力下降,则临界视角值增大。在设计中,视角 是确定设计对象尺寸大小的依据。认清物体形状的视力为中心视力。在暗环境中辨别物体形状的视力为夜视力。两只眼睛中所形成的物象,融合为双眼单视后,可用以辨别物体高低、深浅、远近、大小,这种辨别物体立体位置的视力为立体视力或深度觉。视 力视力=1/临界视角视力:视力是眼睛分辨物体细节能力的一个生理尺度,用临界视角的倒数来表示,即:视野一般视野:视野是当人的头部和眼球不动时,人眼能觉察到的空间范围,通常以角度表示色觉视野:不同的颜色对人眼的刺激不同,所以视野也

13、不同。白色的视野最大,黄、蓝、红、绿色的视野依次渐小。垂直最佳视区:上、下1。5度最佳视野范围:水平视线以下30度。有效视野范围:水平视线以上25度、以下35度。水平视线最大固定视野:115度。扩大的视野:150度。在垂直面内,实际上人的自然视线低于标准视线,直立时低15度,放松站立时低30度,放松坐姿时低40度。因此,视野范围在垂直面内的下界限也应该随着放松立姿、放松坐姿而改变。垂直面内的视野水平面内的视野最佳视野范围有效视野范围最大固定视野扩大的视野色觉视野水平方向的色觉视野垂直方向的色觉视野视距:视距是人在操作系统中正常的观察距离。视距的确定: 一般应根据观察目标的大小和形状以及工作要求

14、确定视距。通常,观察目标在5600mm处为适宜,低于3800mm时会引起目眩,超过7800mm时细节看不清。头部转动角度:左右均不宜超过45度,上、下均不宜超过30度。当转移视线时,约97%时间的视觉是不真实的,所以应避免在转移视线中进行观察。对比感度物体与背景有一定的对比度时,人眼才能看清其形状。这种对比可以用颜色(背景与物体具有不同的颜色),也可以用亮度(背景与物体在亮度上有一定的差别)。 人眼刚刚能看辨别到物体时,背景与物体之间的最小亮度差称为临界亮度差。临界亮度差与背景亮度之比称为临界对比;临界对比的倒数称为对比感度。对比感度与照度、物体尺寸、视距、和眼的适应情况等因素有关。在理想情况

15、下,视力好的人,其临界对比约为0.01,也就是其对比感度达到100。视觉的适应:视觉适应是人眼随视觉环境中光量变化而感受性发生变化的过程。视觉适应的种类:暗适应和明适应暗适应:人由明亮的环境转入暗环境,在暗环境中视网膜上的1.2亿个视杆细胞感受光的刺激,使视觉感受性逐步提高的过程称为暗适应。暗适应过程的时间较长,最初5分钟,适应的速度很快,以后逐渐减慢。获得80%的暗适应约需25分钟,完全适应则需1小时。人在暗环境中可以看到大的物体、运动物体,但不能看清细节,也不能辨别颜色视觉的适应明适应:人由暗环境转入明亮的环境,视杆细胞失去感光作用而视网膜上的600-800万个视锥细胞感受强光的刺激,是视觉阈限由很低提高到正常水平,这一过程称为明适应。明适应在最初30S内进行得很快,然后渐慢,约1-2分钟即可完全适应。人在明亮的环境中,不仅可以辨认很小的细节而且可以辨别颜色。本体感觉的种类1、平衡觉:人对自己头部位置的各种变化及身体平衡状态的感觉。影响平衡觉的因素: 酒、年龄、恐惧、突然的运动、热紧迫、不常有的姿势等。2、运动觉:人对自己身体各部位的位置及其运动状态的一种感觉。运动觉涉及人体的每一个动作,是仅次于视、听觉的感觉。人的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