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环境保护角度mr C.doc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43899318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2.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环境保护角度mr C.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从环境保护角度mr C.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从环境保护角度mr C.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从环境保护角度mr C.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从环境保护角度mr C.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从环境保护角度mr C.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环境保护角度mr C.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环境保护角度浅析我国农村工业化过程中的环境污染成因及解决对策摘 要中国在经历了过去十年的高速增长后,也面临人口红利缩减、外向型经济受阻等困境,规模发展让位于效益提升,扩内需、促销费成为中国经济转型的新方向。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十八大报告提出“四化”同步发展,自十七大报告后依然紧随“工业化”,相关议题在十八大报告中被多次提及,凸显其对经济社会各层面转型升级的重要性。在“四化”建设中,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拉动中国经济内需增长的重要驱动力,工业是转方式、调结构的主战场,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成为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鲜明特征和突破口,进一步推动行业转型升级,支撑工业节能减排,提升中小企

2、业竞争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本文首先对工业化的定义和我国所经历的工业化阶段进行了阐释,然后分析了我国工业化过程中所面临的资源与环境制约的问题,并借鉴国外地区在工业化过程中处理的资源与环境问题的经验,提出了一些优化的建议。关键字:工业化;资源环境问题;优化引言我国在建国初期通过三大改造等一系列运动,借鉴苏联的工业体系的模式,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工业化体系,虽然在后来的“大跃进”、文革动乱中,工业化的进程受到了影响,但在改革开放之初,工业的发展还是取得了显著的进步,这为后来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工业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奠定了基础。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的推进,我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国家

3、经济总量大,但是经济发展水平低;经济增长速度快,但是经济增长的质量差。2010年人均GDP逼近4000美元,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两万多美元的水平,但是我们走的是高耗能、粗放型的道路。产业主要是以第二产业为主,1989年第二产业占43,2009年占46.3。高耗能产品的增长速度惊人,我们的钢铁产量2009年已经达到12.24亿吨,排列世界第一,占到世界钢铁生产总量的46.4%。几年来,我国国民收入的迅速提高和消费能力的加大,但是整个国家对资源利用率低下和消费结构的不合理,各种各样的资源问题和患问题随之而来。1 工业化的概念工业化是传统农业经济向现代工业经济转变的自然历史过程,是近代工业或现代化工业的

4、建立和推广并对一国社会经济发生有力作用的过程。1943年,罗森斯坦罗丹子东欧和东南欧国家的工业化问题一文中提出,实现工业化是经济落后国家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的关键。之后,工业化被看作是与现代经济发展、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发展同义的基本概念。工业化的基本涵义在国内外经济学文献中有各种不同的表述。从制造业角度,钱那里(1995)认为工业化就是制造业产值份额增加的过程,工业化水平用制造业占国民收入的份额来衡量;从产业角度,撒克(1985)认为工业化是脱离农业的结构转变,即农业在国民收入和就业中的份额下降;从国民经济结构角度,巴格其(1992)认为工业化是一个过程,其基本特征是:“首先,一般来说,国民收入

5、中制造业活动或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提高了;其次,在制造业或第二产业就业的劳动人口的比例一般也有增加的趋势。”;从社会生产方式变革角度,张培刚(2001)将工业化定义为“国民经济中一系列的基本的生产函数连续有低级到高级的变化的过程”;从企业组织的角度,工业化是企业的生产组织专业化,运用技术、机械、电力等替代人的劳动。综合分析,工业化的基本涵义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现代工业自身的充分发展,其中原料工业、能源工业和装备制造业等传统工业是发展的重点。第二个层次是国民经济个部分的发展,包括现代科学技术和工业产品装备到其他产业部门,推动国民经济结构高度化和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进而推动农业人口向非

6、农业领域转移。第三个层次是社会结构的变革,表现为现代工业文明所引发的经济制度、社会结构以及民主、法制等意识形态的进步。2 农村工业化过程中生态环境问题的特点从发展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工业化过程是由传统农业经济向现代工业经济转变的过程。就空间概念而言,农村工业化是与城市工业化相对应的概念。它是以农村集体和农民为主体力量,在广大农村区域空间内,以本地资源为基础而建立和发展工业及其他非农产业,促进本地经济增长,最终实现经济社会一元化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工业异军突起,加快了国家工业化的步伐,有效促进经济体制改革纵深发展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然而,伴随着农村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生态环境也不断变

7、迁。随着人们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视,农村生态环境变迁中出现的问题也就愈发凸显。农村工业化学需氧量(COD)和固体废弃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占全国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的一半以上,但污染物处理率却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由此可见,农村工业化所取得的成就是建立在高昂的资源与环境成本之上。这种工业化更多的是一种低技术含量的粗放式发展过程,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增长模式。我国农村工业化过程中所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是由农村工业化演变路径所决定的。1.1 农村工业化的内生性决定了环境治理的盲点从各国农村工业化的实践过程来看,发达国家所走的农村工业化之路有其自身的特征,其农村工业化主要不是农村集体或农民主体自身发

8、展的非农产业,而是城市工业不断向农村区域扩散的产物,是一种外生性的农村工业化。发达国家农村工业化是在城市工业化完成之后迅速发展起来的,这种外生性的农村工业化与城市工业化是一个整体,或者说是城市工业的延伸。它是为了解决医治“城市病”为目的,使城市发展开始向分散化、边缘化和建立新城的方向发展,与此同时,城市工业企业也逐步向农村地区扩散。在城市工业化向农村区域延伸的过程中,发达国家重视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制定政策与规划,有序布局农村工业化发展过程。如日本从20 世纪70 年代开始实施“村镇综合建设示范工程”,它由中央政府承担投资费用的50%,其他由各级政府分担。其旨在改善农村生活环境,缩小城乡差别

9、,为城市工业农村化提供可能。从我国农村工业化的演进过程看,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农村工业化不是依靠城市工业的扩散,而是依靠在农村地区兴办非农产业来推动的,主要是一种内生性的农村工业化过程,是国家工业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事实上,中国工业化所走的是由城市工业和农村工业二轮驱动的二元工业化的道路。由于当时城乡二元经济的对立和体制的局限,农民不能到城里去搞工业,就只能在农村里搞,从农业里边发展出来了工业。他们以农村为基地,以地方性社区为基础,在传统手工业的基础上引进了机器。这就是我国农村工业化迥然不同于西方工业化的道路,它的演进发展是遵从我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工业化道路。这种以内生性为主的农村工业化

10、在国家工业化过程中作出巨大贡献。依据中国农业行业报告2009,2008 年乡镇企业完成增加值84127 亿元,工业增加值58805 亿元,实现利润20707 亿元,支付劳动者报酬15830 亿元, 分别比2007 年增长了11.69%、11.19%、11.87%和9.99%。全年乡镇企业净增就业361 万人。 正是这种内生性农村工业化,导致其在发展过程中所带来的环境污染。由于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较低,企业技术相对落后和资金匮乏等原因,农村工业化依然是“高投入、高排放、低产出”的粗放式发展道路。加之农民对经济发展的渴望,亟需摆脱贫困的境况。按照人们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受到“经济级差”影响的观点,即越是

11、贫困,人们对环境问题越缺乏感受;越是富裕,人们对环境问题感受越强烈。农村工业化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不仅没有做到“先生产,后治理”,而是一种“只生产,不治理”的发展道路,由此造成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盲点。近年来,农村频发的环境污染事故例证这一观点。1.2 农村工业化的反集聚性决定了环境污染的扩散性按照韦伯的观点:集聚因素是一种优势,或是一种生产的廉价,或者是生产在很大程度上被带到某一地点所产生的市场化在一定集中化程度下,成本因工业的集中化而降低。因此,集聚经济能够形成集聚效应,使得在特定的区位空间内,各种产业和经济社会要素在空间上的集中并产生相互作用,最终形成区位内经济活动的高效率和低成本的系统力量。

12、这种力量有助于企业获得各种成长所需的资源,提高内部企业的生产率, 有利于新企业的诞生,并扩大产业集聚规模,是企业外部成长机制的重要力量。我国农村工业化发展起步较早,它是在传统二元结构体制的历史条件下启动和发展起来的。由于当时行政管理的制度设计,行政组织各自为政,在农村工业化的初期呈现“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境况。由于农村工业的高度分散,缺少区位集聚,没有有效带动城镇化发展。改革开放后,随着农村土地改革,广大农民急于寻找致富之路,但缺少足够的资金和技术力量,加之短缺经济条件下产品市场空间较大,户籍制度的制约也没有解除, 这些因素使得中国农村工业化从一开始就走上了分散化、低水平和数量式扩张的发展模

13、式。在20世纪末期,在我国乡镇企业中,由80%的企业分布在自然村中,形成不同的“村中厂”。虽然近年来农村工业化发展与小城镇建设互为依托,布局状况得以改善,但企业之间的集聚效应没有明显提高。农村工业化的就地性明显,在布局上依然出现分散化程度很高的局面。2005 年全国县级以上的乡镇企业工业园区达29,575 个,入园企业136 万个以上,仅仅占全国乡镇企业总量的5%。由于布局分散,导致产业组织规模不足,由此引发重复投资与低水平的过度竞争,资源利用率低,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极大浪费,是一种典型的低水平粗放型发展模式。城市污染工业的转移增加了环境污染。城市工业向农村转移是二者双向需求互动的结果。从

14、城市工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加剧了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脱节,为了追求更低的生产成本与交易成本,对土地、自然资源等资源禀赋依赖性较强的工业开始淡出城市。从农村经济发展方面来看,基层政府在发展经济、增加财政收入的利益驱动下,为降低成本和费用,直接引进城市工业已淘汰的落后工艺设备和产业,或者污染更为严重的企业,将污染转嫁给更远的农村地区,形成了新的污染。2 农村工业化生态环境问题之成因 环境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它对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直接影响和约束作用。近30 多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村经济结构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农村工业化水平得以不断提高。农村工业化

15、在取得巨大贡献的同时,也付出了高昂的代价。这种代价就是农村工业布局分散、资源配置利用效率低下、单位效益不高等,特别是工业化过程中带来的严重环境污染问题。造成农村工业化污染既有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自身的原因,也有环境规制政策缺陷所致。2.1 农村居民环境保护意识淡漠环境保护意识是人们在生活、生产活动过程中对其所依赖的环境资源的反映。环境保护意识指导环境责任行为。当前,我国农村居民平均受教育的年限不足7 年,4.8 亿农村劳动力中,小学文化程度和文盲半文盲占40.31%,初中文化程度占48.07%,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1.67%,大专以上只有0.5%。农业部的调查数据表明,懂得如何使用农药的农民不

16、足1/3。受教育水平的低下,一定程度上表明农村居民环境保护意识并没有完全形成,其环境资源价值观出现道德的真空。农民作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其经济利益甚上。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型和时代变化,逐渐形成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向现代产业转移的理念,积极开展发家致富和多种生产经营活动,大兴乡镇企业。在此过程中,无视大气、水体、土壤等环境资源要素的污染,其结果就是生态环境受到破坏,环境自净能力下降,环境污染日益严重。2.2 农村基层政府错位的政绩与经济观 在我国市场化取向的经济改革过程中,基层政府拥有了较大的经济决策权和资源支配权。为了发展地方经济,基层政府就会采取各种优惠措施吸引资本投资。特别是经济欠发达或不发达地区,基层政府在环境管理上更是采取放松规制的态度,否则,会给当地的财政、就业等带来很大的困难。另外,自上世纪80 年代以来,我国在政府管理上,实行行政性分权和财政包干制的改革,加之经济发展指标与地方官员政绩考核的密切关系性,使得基层政府要从地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