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基础、原理和问题》.doc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43893228 上传时间:2023-11-2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程基础、原理和问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课程基础、原理和问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课程基础、原理和问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课程基础、原理和问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课程基础、原理和问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程基础、原理和问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程基础、原理和问题》.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程基础、原理和问题商品描述内容简介课程基础、原理和问题为参与课程领域教学活动的师生提供的是一种对该领域的全方位的探究,既研究课程的基础,又探讨理解课程、编制课程、实施课程和评价课程所涉及的有关原理和程度。一如第一、第二版那样,它对课程的哲学的、历史的、心理的和社会的基础作了全面论述。同时,又汇纳了这些领域的最新研究和思考,提供了新的内容和信息,如概念重建主义者、学习方式与发展心理学、美国典型人格、特许学校与学校民营化,以及2000年目标。该书把课程置于动态的社会背景之中,置于现存的和正在显现的社会背景之中,对课程领域所面对的种种问题作了平衡的处理。通观全书,读者能亲身感受到后现代思维与现代思

2、维之间的张力,以及它们是怎样影响着调和的审议、编制和实施的。课程的社会基础部分所涉及的内容建构了这样一种思想,即课程是不能与其社会背景分离的。这一部分的探讨还涉及美国社会的多样性及其对学校课程的意义。通过修订和吸纳最新的课程思维,课程基础、原理和问题引领读者参与到其对课程编制的技术模式和非技术模式的探讨之中。作者奥恩斯坦和汉金斯对这些模式的探讨,并不是要让人们接受一种狭隘的课程思维视野,而是要使读者理解这些模式背后的设想,并学会如何在一个正在变化和形成中的课程环境中运用这些模式。课程基础、原理和问题展现的一些新内容:吸纳了课程的心理学基础方面的一些新领域的信息资料:情感智力和建构主义。提供了关

3、于量性评价与质性评价的最新信息资料,尤为关注另类评价。提供了有关技术在教育中得到越来越多运用资料。探讨了这样一些教育问题:学校改革、道德教育和课程的政治化。添加了有关多元文化教育和汉语教育的资料。 编辑推荐课程基础、原理和问题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作者:(美国)艾伦?C.奥恩斯坦 (美国)费朗西斯?P.汉金斯 译者:柯森 解说词:钟启泉 目录总序前言第二章 课程的领域课程处理方法课程的定义课程的基础课程的知识领域理论与实践课程工作者的角色小结第一部分 课程的基础第二章 课程的哲学基础哲学与课程主要哲学教育哲学小结第三章 课程的历史基础殖民地时期:1642-1850建国时期:1776-

4、185019世纪的欧洲教育工作者普及教育的兴起:1820-1920过渡时期:1893-1918作为一个研究领域的课程的诞生:1918-1949现在的关注点小结第四章 课程的心理学基础第五章 课程的社会基础第六章 课程理论第二部分 课程的原理第七章 课程编制第八章 课程设计第九章 目的、目标和具体目标第十章 课程实施第十一章 课程评价第三部分 课程的问题第十二章 课程的问题和趋势第十三章 课程的未来走向词汇表参考文献译后记 序言作为高校教师,我们中的许多人常常为教育科学教材的陈旧落后而痛心疾首;作为教育学人,我们中的许多人也常常对经济学、社会学等显学学科教材建设的突飞猛进而称羡不已。于是,我们坐

5、卧不安,我们摩拳擦掌,我们立志超越,我们走到了一起。经过几年的努力,涵盖当代高等学校教育学专业的全部主干课程的大型海外教材教育科学精品教材译丛呈现在读者面前。许多年来。我国高等师范教育和高等学校教育学专业课程改革的步伐极为缓慢。师范教育的教育学、心理学、教材教法这三门课程多年不变。教育学专业的课程内容陈旧,课程的选择空间相当狭小。可以说,改变高等师范教育课程和高等学校教育学课程的落后状况,是译丛的最为基本的宗旨。另一方面,随着教育事业改革的深化,教育实践中产生的问题日益复杂。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极为丰富的教育科学知识和能力。译丛追求的另一宗旨正是通过奉献世界上最先进的教育科学知识体系,促进我国教育

6、事业改革的深化。在过去的几年中,高等学校课程改革已经取得相当明显的成效。深化课程改革的一种重要途径是引进国外尤其是发达国家的高校教材,藉此提高教育质量和增进学生的学习能力。译丛的宗旨和思路与我国高校教材改革的这种方向是一致的,而且是高校教材改革过程的组成部分。促进学术交流,是译丛向往的又一宗旨。学术沟通的障碍,表征是交际语言,而深层原因则是学术语言与学术规范。 后记在美国当今的课程论教科书中,奥恩斯坦和汉金斯所著的课程:基础、原理和问题(第三版)一书,因其体系完整,结构严谨,资料翔实,全面概括了现代和当代课程理论研究的主要成果,以及重视探讨美国课程变革和发展的历史、现状、趋势和问题,而成为美国

7、乃至国际上一部有影响的课程论著作。该书既是“百科全书式的”,又富有学术性和鲜明的时代性,还明显地反映了当代课程话语的转变和发展。因此,翻译这样一本书,不仅需要较为宽广的背景知识和专门的课程理论知识,而且特别需要对课程话语的理解力和表现力。为了较好地完成本书的翻译工作,本人专门邀集了一些与课程研究有关的高校学者、博士生和硕士生一起参加此项工作。他们主要来自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和华南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本书各章的译者分别为:前言、第一章、第六章、第九章:柯森;第二章:刘恬、柯森;第三章:吴剑丽、周加仙;第四章:柳倩华、安桂清;第五章:钟怡、沈兰、柯森;第七章:张敏婕、柯森;第八章

8、:许华琼、柯森;第十章:孙捷、柯森;第十一章:孙捷、安桂清、陈霞;第十二章:许华琼、柯森、王凯;第十三章:张敏婕、安桂清。柯森对全书做了统校和整理,并对主要名词性概念及专门术语作了译校。本书的翻译工作得到了我国著名课程与教学论专家、我的恩师钟启泉教授的指导,江苏教育出版社教育理论室主任赵明先生和本书责编李树平先生为本书的翻译和校译工作提供了多方面的帮助。在此,我要特别感谢三位先生的支持和帮助。作为主译者,尽管在本书的翻译和统校过程中努力去组织和协调,但限于能力和条件,本人仍感在一些方面力有不逮。对于本书的不当或疏漏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文摘课程的主要基础:哲学、历史、心理学和社会学课程的基

9、础划定了课程知识的外部疆界,并限定由什么来构成有效的信息来源,并由此而提出让人们接受的有关课程领域的理论、原理和思想。人们通常认为,课程的基础包括如下知识领域:哲学、历史、心理学和社会学(有时,文化、政治或经济也被包括在社会基础之内,或被人们从社会基础中分离出来)。虽然课程专家-般都同意这些基础领域,然而,很少有人试图深入地对此进行分析或讨论。当然,仅仅考察基础领域是不够的。课程学者需要揭示基础领域与课程之间的关系。他们必须对有关各个基础的已知的东西,进行分析和综合,并指出其与课程的联系。正是就这种联系而言,赫伯特?克雷巴德(Herbert Kliebard)宣称,课程领域是一个综合性领域。课

10、程专家从其他领域引来种种观点,用于对课程施加影响。因此,课程专家总是对哲学家、历史学家、心理学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和政治学家所使用的概念、方法和研究工具,进行考察并加以运用。不管其方法怎样,不管其哲学、历史、社会或心理学方面的观点怎样,课程专家总是自然而然地把课程的基础领域作为研究和实施课程的一种手段。本书(在第四章里)对课程的4个基础领域作了考察,目的是要指出来自与课程有关的其他领域的信息的重要来源。重要的是,读者要对基础领域的知识进行分析和解释,以便确定和理清课程的外部疆界。课程的知识领域课程的基础代表的是课程领域的外部疆界,而课程的知识领域界定的,是该领域内部的界线,或公认的知识,这可

11、以通过考察已出版的教科书、文章和研究论文而推论出来。尽管课程专家们一般对课程的基础有一致的意见,然而,他们在什么是课程的知识领域或共同知识的问题上,则常常意见不一。这后一个问题表明,课程领域既不是一种学科化主体,也不是一种以某种限定的知识体为基础的真正职业。人们已作出许多努力去构建课程知识的模型或图谱,以便在该领域内部形成或确立其界线。在一些评述者看来,这方面的问题在于知识是由若干出处而来,其中许多并不被视为课程的来源。此外,许多已知的资料是未经阅读的,因为需要阅读的文献是如此之多。专家们的观点本身便说明了在课程知识领域问题上缺乏共识。例如,乔治?博钱普把课程知识类分为规划、实施和评价。5。芬威克?恩格里什(Fenwick English)则从意识形态的(或哲学一科学的)、技术的(或设计的)和操作性的(或管理的)问题方面来看课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