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生活的棱镜.doc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43891601 上传时间:2022-09-2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4.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生活的棱镜.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生活的棱镜.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生活的棱镜.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生活的棱镜.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生活的棱镜.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生活的棱镜.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生活的棱镜.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生活的棱镜课型:“表达交流”综合实践 枣庄市第十五中学 刘建锋上课时间:11月26日七年级上册第第四单元:生活的棱镜(2课时) 枣庄市第十五中学 刘建锋课前预习: 了解什么是寓言并搜集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以及出自寓言中的成语。相关课程标准:“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综合性学习应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教学目标:1、通过研究比对一些寓言故事,初步感

2、知寓言这种文体的特点。 2、体会细节描写,合理想象对于生动讲述故事的重要性。 3、学习创作和表演寓言剧,锻炼学生的写作、口语交际能力以及自主组织文艺活动的能力。 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导入:中国有着五千年的传统文明,寓言故事就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你能说出一些中国古代寓言故事吗?指名说出:井底之蛙、狐假虎威、买椟还珠、画蛇添足、塞翁失马、亡羊补牢等等,师板书。通过这些故事,你能试着看看,中国古代寓言故事都有哪些特点?结合小学学习过的寓言以及黑板上板书的寓言讨论。教师指名说出。教师补充:篇幅短小;很有意思,故事性强;都包含一些道理,有一定的讽刺意义;不少故事里的主人公是动物。 二、讲成语和寓言

3、故事。 (1)探究:以小组为单位,比较下列两则故事的异同。 故事1:拔苗助长战国时候,宋国有个农民种了一块地。栽下禾苗后,他希望它很快长高,结出果实。他每天都到地里去看,但禾苗长得很慢,他心里非常着急。怎样才能让禾苗尽快长高呢?后来,他想到了一个办法,他到地里去把禾苗一一拔高。回家后,他很得意地对家里人说:“累死我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的儿子到地里一看,禾苗全枯死了。故事2:拔苗助长以前,有一位宋国人,他自作聪明,以为什么事情他都是对的。阳光明媚的一天,这个人去了自己的田里,看了下发现了自己家的禾苗比别人的矮,他就想点办法让自己的禾苗让比别人的高,他想了许久,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是把自己家

4、的禾苗一棵棵地拔起来,他忙活了一天终于把禾苗一棵一棵地拔了出来。他一回家就高高兴兴地跟他儿子讲“今天可把我可累坏了,我让自己家的禾苗比别人高了很多很多,。你猜我用了什么办法,能让自己家的禾苗比别人的高啊,如果你想知道的话就自己去看一下,保证给你一个惊喜。”他儿子就觉得奇怪,于是,拔腿就跑,一口气就跑到自己家的田里,一到那里就差点晕了原来他父亲是把自己家的禾苗一棵棵地拔起来了,结果全部枯萎了,他儿子就气呼呼地跑回就对他父亲说“爸,你知道你今天闯了多大的祸啊,我们家的禾苗全部枯死了!”讨论:通过比较,你觉得哪个故事更生动,讲讲你的理由。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指名说。教师明确:示例2中加入了合理的想

5、象,使情节更加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并且综合运用了多种人物描写方法,才使故事更加生动有趣。(2)学生练习,结合刚才我们总结的将故事讲的生动的一些方法,尝试讲述江郎才尽的故事。学生分小组讲故事,教师点拨指导。学生讲后,由学生点拨,看故事讲得是否生动传神。教师总结: 中国春秋战国时代已相当盛行。在先秦诸子百家的著作中,有许多当时流行的优秀寓言,如:自相矛盾、郑人买履、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画蛇添足等。汉魏以后, 在一些作家的创作中,也常常运用寓言讽刺现实。唐代柳宗元就利用寓言形式进行散文创作,中国近代作家也用寓言形式创作,特别是儿童文学作品更为多见。中国民间寓言极为丰富。除汉族外,还有各少数民族寓言

6、。各族人民创作的寓言,反映了劳动人民健康、朴实的思想,闪耀着人民无穷的智慧和高尚的道德光芒。寓言原是民间口头创作,其最初的流通方式就是口口相传,我们不仅要知道这些寓言,还要能生动地将寓言故事讲给别人听,相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能够做到这一点,将中华文明的瑰宝发扬光大。(第2课时)一、探究示例,初步了解剧本的写法示例:鹿童 (唱) 劝你早早离山去,(刺白素贞)白素贞 (按住鹿童剑,唱) 恕你姑娘礼不端。(白素贞与鹿童斗剑,刺伤鹿童,急采灵芝。鹤童闻警冲上,白素贞口衔灵芝,与鹤鹿二童苦战不支,倒下,但仍护住仙草。)鹿童 (举剑) 妖女受死!(南极仙翁率云童急上。)南极仙翁 鹤童住手!(向白素贞

7、)啊,胆大白素贞,敢来仙山盗草!白素贞 喂呀,仙翁啊!素贞死不足惜,可叹我那许郎就无有回生之望了哇!南极仙翁 白素贞,念你痴情可感,又兼身怀有孕,饶你不死,灵芝带回家去,可救你夫性命。下山去吧!白素贞 (这意外之事使他感极而泣) 谢仙翁!1、这是仙草的节选,通过研究本文,你认为剧本构成有哪些?小组合作,讨论。指名回答,学生能说出台词,人物,动作,括号里的说明等等,需要教师有导学进行规范。明确:剧本由台词和舞台指示来组成。台词即人物后面说或者唱的内容。舞台指示是以剧作者的口气来写的叙述性的文字说明,包括对剧情发生的时间、地点的交代,对剧中人物的形象特征、形体动作及内心活动的描述,对场景、气氛的说

8、明,以及对布景、灯光、音响效果等方面的要求。2、舞台指示多是剧本中括号里的文字,你认为舞台指示有什么作用?结合本文来谈。小组讨论。明确:本文中“白素贞与鹿童斗剑,刺伤鹿童,急采灵芝。鹤童闻警冲上,白素贞口衔灵芝,与鹤鹿二童苦战不支,倒下,但仍护住仙草。”这段舞台指示,既交代了要出场的人物,又补充了当时人物的动作、状态,让读者对剧本中的情节有更深入的理解。所以,舞台指示起到了对剧本的台词及其所表现的戏剧情境的补充与说明的作用。 3、在将课文内容改编成剧本人物语言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明确:要使台词性格化,首先必须根据人物的出身、年龄、职业、教养、经历、社会地位以及所处时代等等条件,掌握人物

9、的语言特征。力戒千部一腔、千人一面。要让人物语言充满个性色彩。二、通过探究盗草一文,我们对于剧本创作有了初步的理解。下面同学们尝试将东郭先生与狼改编成课本剧,小组合作完成,并排练。要求:可以进行合理的想象和改动。人物语言一个个性鲜明。舞台指示力争做到说明具体,补充到位。评选优秀剧本和优秀表演小组。范例参考:东郭先生与狼(课本剧)(东郭先生左手牵着驴,右手擎着书,边走边摇头晃脑地吟哦。场外忽传马叫、犬吠、狼嗥声。东郭先生惊惶四顾。伤狼一瘸一拐,惊慌上场。东郭先生踉跄退缩,心中很是害怕。)狼(跪地哀求):先生,不必害怕,我是一只善良的狼,不会伤人。请你救救我吧!猎人快追上我了,让我在你这里躲一躲吧

10、。躲过了这场灾难,我永远忘不了你的恩情!东郭先生(目光露出可怜,但又为难):狼啊狼,你一向欺侮弱小,吃动物,害人类,本不该救你;今天念你受伤可怜,命在旦夕,我又是知书达礼之人,一向积德行善,就救你这一回吧。可是,眼见猎人就要追到,让我把你藏在何处才是好啊?(发愁,左转右转)狼(笑着说):就让我躲在你的书袋子里吧!东郭先生(犹豫后,无奈):也罢,也罢。就依你吧!(取出书袋里的书,把狼装进去了。)(东郭先生坐在地上继续看书。赵简子追来。)赵简子(友好地):先生,你看见一只受伤的狼没有?东郭先生(慌张地,手发抖):啊没没有,我没有看见狼。也许它从别别的路跑了。(赵简子相信了他的话,就从别的路追去了。

11、)狼: 先生,我可以出去了!(东郭先生解开袋子,把狼放了出来。狼出来后,伸了伸腰,舔了舔嘴,笑着看着东郭先生,围着东郭先生转了一圈。)狼: 先生,我跑了这么长时间,肚子有点饿。你有没有东西可以给我吃呀?东郭先生: 我没有东西。狼: 如果没有东西吃,我会饿死的。先生既然救了我,就把好事做到底,让我吃了你吧!(东郭先生吓得摔倒在地,狼向东郭先生扑去。东郭先生赶紧躲开,到处躲藏,累得直喘粗气。)东郭先生: 你你你这这这没良心的东西!(这时,一个老人上场。老人眉毛胡子都白了,仙风道骨。东郭先生急忙上前拉住老人的胳膊。)东郭先生: 先生,先生救命!请你评评理。刚才猎人追杀这只狼,它无处躲藏,是我把它放进

12、我的书袋里,救了它,现在它却要吃了我!你说,它有良心吗?狼(急忙抢着):老头,你别听他的。刚才他捆住我的腿,把我塞进这个小口袋,把袋口扎得紧紧的,还放了好多书里面。压死我了!你说,这是救我吗?这分明是要害死我。这样的人,我不应该吃他吗?老人(想了想):你们的话,我都不相信。这只口袋这么小,能装下一只这么大的狼?除非让我亲眼看看,否则我是不会相信的。狼(急忙点头):可以,可以。(于是,东郭先生又重新把狼装进了书袋里。)老人(用手指着东郭先生):你啊。书读了不少,可你太善良了,太糊涂了。这样的畜生你也救?以后,一定要记住这个教训啊!(说完就用匕首狠狠地捅狼。狼在书袋里哀叫。)三、演出评比各组选两位同学与教师组成评委会,选出优秀剧本,优秀表演等奖项。教学反思:教会学生生动地讲一个寓言故事,将寓言故事改编成剧本并加以表演是本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在完成这个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我始终坚持让学生通过探究现象来发现问题的本质。通过探究,学生既掌握了生动讲一个寓言故事的方法,又了解剧本的基本创作方法,并加以表演,通过评价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们在老师架起的这座“戏剧”桥梁上拥有了不同寻常的体验,精彩的表演令人拍案叫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