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搭配与计算 (2).doc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43885714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87.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麦搭配与计算 (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小麦搭配与计算 (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小麦搭配与计算 (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小麦搭配与计算 (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麦搭配与计算 (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麦搭配与计算 (2).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九节 搭配根据需要,将品种不同的原料按一定的比例配合在一起的工艺方法称为原料的搭配。粮油加工过程中,主要应用于制粉中的不同小麦之间的搭配。原料的搭配通常是通过对流量控制手段来实现。一、小麦搭配的目的与要求1.搭配的目的(1)使生产过程稳定 在生产过程中,原料中软、硬麦的比例将影响粉路中物料的分配状态;红、白麦的比例与面粉的色泽有直接关系。通过搭配,可使加工的原料在一定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从而使生产过程及成品质量处于稳定状态。(2)使成品品质符合要求若用户对产品的专用性要求不高,一般采用不同品质的原料搭配,就可生产出符合要求的产品。搭配时常须考虑的是原料中蛋白质、面筋质、灰分等含量与产品的关系

2、。2.搭配的要求(1)购入的原料应符合拟定产品的质量、品质要求。原料须按品种、质量的不同,分类存放。(2)工艺过程中须具备较完善的搭配手段。搭配比例确定后应保持相对稳定,若须改变时,应在完成后续设备的相应调整以后才可更改原料搭配比例。二、搭配与流量测控设备常用的原料搭配、流量控制及检测设备有搭配仓、配麦器及电子自动秤。1.搭配仓工厂中一般采用毛麦进行搭配,为便于生产管理与操作,通常采用紧靠生产车间的毛麦仓进行搭配,故也称其为车间毛麦仓。车间毛麦仓的设置形式见图2-36.车间毛麦仓的进、出料采用垂直、水平输送设备来完成。仓下设置配麦器。为防止因仓内物料自动分级造成出料的品质不匀,车间毛麦仓一般采

3、用多出口的形式。因搭配的需要,不同品种的原料应分别进仓,如图2-36中的A、B原料。根据搭配的要求,由配麦器控制,逐仓放出A原料与B原料配合,完成搭配。2.配麦器配麦器有容积式与重力式两类,较常采用的是结构较简单的容积式配麦器。(1)容积式配麦器的工作原理 容积式配麦器以控制通过物料的容积来实现流量控制,其主要工作机构由叶轮与机壳组成,如图2-37所示。工作时叶轮以稳定的转速n转动,物料由麦仓出口自由落入叶轮与机壳之间的工作空间内,随着叶轮转动至下方出口排出。工作空间的总容积即叶轮转一圈的总排量,称为工作容积i。由于叶轮在转动,小麦难以完全充满工作空间,因此叶轮转一圈,通过配麦器的小麦的容积就

4、为i,其中为小麦在叶轮中的充满系数;相应通过的小麦的质量就为i,其中为小麦的容量,经换算可得可得到配麦器控制流量G的表达式: G=0.06ni工作中配麦器的转速一般不变,正常的进料状态下且处理同一种原料时,、也课保持稳定。因此,通常由调节配麦器的工作容积来选择其控制流量G。(2)TPLR 型配麦器的结构 TPLR型配麦器是一种结构较简单但工作效果稳定的流量型控制设备,其结构见图2-38.主要工作机构为组合叶轮。组合叶轮可看作由6各共轴装置且容积不同的叶轮组合而成,各叶轮的容积与设计总容积i0的比值分别为:2%、8%、32%、38%、16%、4%,各百分数就为对应插门上的刻度值。选择打开或关闭各

5、叶轮上方的控制插门,能以2%为基数来选择设备的合计工作容积百分比。(3)容积式配麦器的控制与操作进料状态的控制:进料状态对容积式配麦器的工作效果影响很大,其关键就在于须保证麦仓中的物料能连续、稳定地进入配麦器,且不受配麦器调节的影响。 须经常检查麦仓多出口的出料状态是否正常;仓斗内物料是否结块;配麦器处于工作状态的叶片槽中,物料的装满状态是否正常,必要时应加大麦仓仓斗的出口。流量的控制:配麦器的主要操作机构为控制插门,通过打开或关闭对应的插门来控制配麦器的通过流量。(4)设备的维护 设备维护的重点是配麦器的工作叶轮,应定期清扫叶轮中的黏附物,以保证工作容积的稳定。经常检查,可调刮刀与叶轮之间的

6、间隙,防止漏麦。三、搭配过程的控制与操作1原料搭配比例的确定原料的搭配比例一般从稳定生产或控制产品品质两个角度来考虑。对于生产普通面粉为主的制粉厂,小麦搭配一般主要处于稳定生产过程及产品质量的考虑。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各种原料的搭配应综合考虑现有库存及将购入原料的多少、好次情况,搭配比例一般可与可供使用的各类原料的数量大致对应,以使生产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处于稳定状态,产品的品质也不会出现明显的波动。当产品为较低档的专用面粉时,可采用几种适当的原料小麦搭配来进行生产。但一般须借助检验设备,采用试验的方法来确定小麦的搭配比例,通常采用试验制粉机组将搭配原料制成面粉,再使用粉质仪、降落数值仪等检

7、验设备测出样品的有关曲线与参数,与制定专用粉的典型曲线、参数对照,并对样品进行烘焙试验,以此来选择原料小麦的合理搭配比例。通常采用23种小麦进行搭配生产。在无配粉条件的工厂中,这是常采用的一种工艺手段。若产品为较高等级的专用面粉时,通常必须采用面粉处理才能生产出合格的产品,但做好原料的搭配,使面粉的基本性质符合要求,是专用面粉生产的重要基础。2搭配设备的操作工作中常用车间毛麦仓进行毛麦搭配,搭配的主要操作设备为仓下的配麦器,其工艺过程见图2-39.在进行原料搭配时,A、B两种原料须分别入仓。小麦的搭配一般是通过流量控制来实现,仓下的配麦器分别控制通过流量GA、GB,使其稳定并可根据需要进行调节

8、。通过调节,使GA+ GB之和等于后续工序的工作流量G,这是流量控制的要求;使GA /GB/G;分别等于对应原料的搭配比例即可达到小麦搭配的要求。当一种大配比原料采用多仓存放时,应逐一放料参加搭配,故控制同类原料的配麦器的工作状态应一致,这样做是为了方便配麦器的操作和麦仓的管理。3配麦器与自动秤的配合配麦器与自动秤的配合见图2-39。配麦器若运行正常,通过流量稳定,可使后续自动秤也工作在较稳定的状态,单秤称量时间稳定;生产过程中若发现自动秤的称量食检出现明显的波动,应检查配麦器的操作及其运行状态。小麦的搭配制粉厂加工的小麦,因品种、产区、质量的不同,在加工中对各项经济指标影响很大。将不同品质的

9、小麦按一定的比列搭配加工,可以获得良好的工艺效果。1搭配的目的第一合理使用小麦,将不同类型的小麦搭配加工,保持产品质量均衡一致,获得较高的出粉率。第二保证生产的稳定性,如加工原料品质变化,使各系统的流量不均衡,将影响生产工艺效果。第三充分利用不完善的小麦,小麦搭配加工,可克服劣质小麦(如不完善粒,发芽麦,受冻麦)单独加工的弱点,以便最经济合理地使用小麦。2搭配的原则和要求第一根据小麦的色泽不同进行搭配加工,保证面粉的色泽一致。第二根据小麦的粒质,把角质小麦和粉质小麦搭配加工,保证均衡生产。第三根据小麦面筋质的数量和质量搭配加工,可使面粉获得适宜的食用品质。第四为保证生产的稳定和质量均衡,必须对

10、小麦搭配后再加工,搭配生产的小麦数量,应能保证两周以内的原料品质不变。3搭配计算30 2(甲) 2422 6(乙) 例一有甲、乙两种小麦,甲麦面筋含量为30%,乙麦面筋含量为22%,要求搭配后面经达到24%,搭配小麦为600吨,求两种小麦搭配的比例和各需用对少吨。甲、乙两种小麦搭配份数为:甲麦 24-22=2份 乙麦 30-24=6份两种麦的搭配比例为: 两种麦的需要量为: 甲麦 甲麦 乙麦 乙麦 例二有甲、乙、丙三批小麦,面筋含量分别为32%、24%、22%,搭配后要求面筋含量为25%,求三批小麦的搭配比例。32 3(甲) 22 7(乙) 32 1(甲)24 7(乙)2525求得各批小麦的搭

11、配份数为:甲麦(25-22)+(25-24)=4份 乙麦 32-25=7份 丙麦 32-25=7份32%4=128%24%7=168%搭配后小麦的面筋质为:450%18=25%则各批小麦的搭配比例分别为: 甲批100%=22.2%乙批100%=38.9%丙批100%=38.9%(2)列表法 参照前题例一,见下表名 称甲 麦乙 麦混合小麦面筋含量(%)302224与混合麦面筋差(%)30-24=624-22=2混合麦的比例262+6=8搭配百分比2/8100%=25%6/8100%=75%100%搭配数量(吨)60025%=15060075%=450600参照前例题二,见下表名 称甲 批乙 批丙

12、 批混合小麦面筋含量(%)32242225与混合麦面筋差(%)甲、乙批组成时32-25=725-24=1乙、丙批组成时32-25=725-22=3混合小麦的比例1+3=4774=7=7=18搭配百分比4/18100%=22.27/18100%=38.97/18100%=38.9100%4搭配方法 (1)下粮坑搭配 用人工将小麦搭配比例在下粮坑下料,这种搭配方法在中、小型厂使用较多。 (2)立筒库或毛麦仓搭配 在立筒库或毛麦仓贮存不同品质的小麦,按搭配方案,利用仓底闸门的开启程度或通过配麦器混合,这种搭配方法,在大型制粉厂使用较多。 (3)润麦仓搭配 即在润麦仓进行搭配的方法。将不同品质的小麦分别进行清理和水分调节,然后在润麦仓下搭配,光麦搭配比较合理,因将不同品质小麦分别处理,能使小麦调质工作更符合制粉工艺的要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