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艺术家徐渭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43883371 上传时间:2022-12-20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5.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明朝艺术家徐渭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明朝艺术家徐渭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明朝艺术家徐渭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明朝艺术家徐渭》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明朝艺术家徐渭(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明朝艺术家徐渭考场失意徐渭(15211593),初字文清,后改文长,号天池山人、青藤山人、田水月等。浙江山阴(今绍兴) 人。生于正德十六年二月初四日(1521年3月12日),出身于小官吏家庭。他是父亲晚年纳妾所生, 归嫡母苗氏。出生后百日丧父。十岁时生母又被苗氏逐出家门,骨肉分离,刺激弥深。十四岁那年,苗氏 去世,他乃由同父异母之长兄徐淮抚养。两人年龄相差三十多岁,又缺乏手足之情,甚不相得。徐渭青少 年时得不到亲生父母的疼爱,在家庭生活中地位低下,有寄人篱下之感。然而他聪颖异常,文思敏捷,“九 岁能为举子文,十二三赋雪词,十六拟扬雄解嘲作释毁”,享誉远近。因而在世态炎凉之中, 他形成了既孤傲自

2、赏,又郁郁寡欢的性格,执拗、偏激、多猜、恣肆而敏感。徐渭成年后“貌修伟肥白, 音朗然如鹤唳”,时常中夜呼啸,宣泄愤慨。所作诗文,恣露胸臆,奇傲纵诞,有超轶千古的不羁之感。徐渭二十岁中秀才,次年入赘绍兴富户潘氏,并随任典史的岳父潘克敬游宦阳江(今属广东),协助 办理公文,对官场情况开始有所了解。不久,他又返回山阴,参加乡试,仆仆于浙粤道上。徐渭虽为赘婿,但妻潘氏十分体贴,以少女的真情,给他以温柔的慰抚,带来了生活的新意和乐趣。 正如徐渭后来写的悼亡诗回忆:“掩映双鬓绣扇新,当时相见各青春。傍人细语亲听得,道是神仙会里人。” 夫妻相敬如宾,恩爱似蜜。在往返浙粤的途中,徐渭还乘兴登南昌滕王阁,观赏翠

3、色如黛的赣江风光;又游梅岭观音洞,秉烛探 胜,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感叹不已。他于沿途吟诗赋辞,流露出平生以来少有的乐观情感,对生活和前途 充满了美好的憧憬。徐渭还与山阴文士沈竦、萧勉、陈鹤、柳文等结为文社,他们诗酒酬答,讨论诗文书 画,评论古今人物,探索人生真谛,放情山水,时人有“越中十子”之称。在广交文友的活动中,孤芳自 赏的徐渭,转而博采众长,文学与艺术的修养得到迅速提高。然而命运多舛,徐渭两次参加绍兴府乡试,都名落孙山,这对热衷于功名的他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 的打击。此外,二十五岁时,徐家财产又被豪绅无赖霸占,房产、田园,荡然无存;二十六岁时,徐渭的 爱妻潘氏又得病溘然去世,年仅十九。人亡

4、家破,功名不第,这些接二连三的不幸,使徐渭茫然不知所措, 为了谋生,他离乡背井来到太仓(今属江苏),却不得门径,徒劳而返。 徐渭:畸谱,徐渭集补编,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325页。徐文长三集卷十九赠妇翁潘公序, 徐渭集第546页。徐文长三集卷十一嘉靖辛丑之夏,妇翁潘公即阳江官舍,将令予合婚,其乡刘寺丞公代为之媒,先以三绝见 遗。后六年而细子弃帷,又三年闻刘公亦谢世。癸丑冬,徙书室,检旧札见之,不胜凄惋,因赋七绝,徐渭集第341页。徐文长三集卷十一嘉靖辛丑之夏,妇翁潘公即阳江官舍,将令予合婚,其乡刘寺丞公代为之媒,先以三绝见 遗。后六年而细子弃帷,又三年闻刘公亦谢世。癸丑冬,徙书室,检旧札见

5、之,不胜凄惋,因赋七绝,徐渭集第341页。嘉靖二十七年(1548),二十八岁的徐渭,“背负一蒯剑,挟数败橐书,来僦屋东城里中”。他将此 敝庐命名为“一枝堂”,招收学童,教私塾口,并且开始追随季本、王畿,研习王阳明的学说。次年, 他又不顾世俗的偏见,将身份低贱、分别十九年的生母接来同住,以享母子欢叙的乐趣。在王阳明学说的影响下,徐渭对个人意志变得愈为重视。他认为“凡利人者,皆圣人也” “故马医、 酱师、治尺棰、洒寸铁而初之者,皆圣人也”。因而徐渭公然对传统儒学的观点发出反叛的呼叫,蔑视 朱熹等人宣扬的“君臣父子之懿”,强调庄子的绝对自由精神,性格也更加豪放不羁。他还从首楞 严经这部禅宗的经典中,

6、领悟到心性的自然与为人的自适。徐渭在钻研学问的同时,对政局十分关心。嘉靖二十九年(1550)秋,北方的俺答军队在京畿掳掠, 史称“庚戌之变”。当消息传到江南后,徐渭义愤填膺,挥笔写下今日歌、二马诗等,痛斥权奸严 嵩误国,恨不得插翅飞往前线杀敌,炽热的忧国情感溢于楮间!由此他把自己报国的前途寄托于科试上。 可是,恣肆的才情又为八股文所束缚,依然屡试屡北,先后参加八次乡试,全部落榜。嘉靖三十一年(1552) 初试考中,他受到浙江提学副使薛应耕的赏识,拔为第一,增补为县学廪膳生。但在复试时仍未中举。书 画奇才,“词坛飞将”徐渭的才华,在八股场屋之外得到充分的显示。他三十岁以后学习书画,一触即不可收拾

7、,于山水、 人物、花卉、鸟兽无所不能;大刀阔斧,酣畅淋漓,将自己对人生的复杂感受倾注到笔墨之中,使内心的 激动、寂寞、痛苦、愤慨与欢乐、追求,在写意作品中毫不犹豫地得以表现出来;他的行草书更是以桀鹫 之气,将自己狂傲不驯的精神、奇特雄放的气质,一一宣泄倾倒出来,如狂花扑水,破云堆岭,线条粗犷 强劲,“苍劲中姿媚跃出”,打破了以“台阁体”为主导的明代书坛的寂寞,有“八法之散圣,字林之 侠客”之誉。嘉靖三十三年(1554),倭寇进犯浙闽沿海,绍兴成为烽火之地。平时好阅兵法的徐渭,积极地投身 到抗倭保家的战斗中去,他淡忘了个人的不幸,神情振奋,冒死来到前线,先后参加了柯亭战役、皋埠战 役、龛山战役,

8、出谋划策,初步显示了军事才能,并引起了浙江巡抚胡宗宪的注意。龛山战役结束后不久,徐渭应内兄潘涛之邀,于嘉靖三十四年(1555)冬离浙游闽。他溯富春江,由兰溪入闽。沿途翠峰逐岸,美不胜收,舟泊夜市,笙歌不绝。他游览了 武夷山,并在福建顺昌潘涛驿丞署内潜心研究南戏剧本,探求南戏的源流,分析各种地方戏声腔的发展历 史。徐渭对当时流行的轻视南戏之风非常反感,他认为南戏有自己宽松自由的格律,受到民间的欢迎,它 通俗、多采,“无今人时文气”,可是却“无人选集,亦无表其名目者”。为此,徐渭写下了南词叙录, 首次对南戏加以总结,研究了南戏的艺术特点,著录了宋元南戏六十种,明初戏文四十七种,以反对戏曲 创作的骈

9、丽风尚,扶植新兴的俗曲。 徐文长佚草卷五司马氏嫂传,徐渭集第1139页。徐文长三集卷十七论中三,徐渭集第489490页。 袁宏道:徐文长传,见徐渭集附录,第1343页。 袁宏道:徐文长传,见徐渭集附录,第1343页。回到山阴后,徐渭还致力于戏曲的创作,他既采用北杂剧的形式,又吸收南曲的自然格律,写成了杂 剧四声猿,包括狂鼓史渔阳三弄、玉禅师翠乡一梦、雌木兰替父从军、女状元辞凰得凤四 个作品。这些剧本不仅在形式上突破了前人的窠臼,长短不一,生旦合唱,随意抒写,强调自然,而且宣 扬人的情欲具有天然的合理性,反对虚伪的禁欲主义;歌颂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揭露封建社会对妇 女的残酷压迫;表现了作者狂

10、放不羁、愤世嫉俗的豪达意气。徐渭的四声猿,高华爽俊,洋溢着反抗思想与革新精神,对明代中后叶的戏曲创作起到重要的影 响。汤显祖曾说:“四声猿乃词坛飞将,辄为之演唱数通,安得生致文长,自拔其舌!”于此可见一 斑。幕僚生涯嘉靖三十七年(1558)冬,升任浙闽总督的胡宗宪,钦慕徐渭的才识,经过多次相邀,终于将徐渭招 入幕府,充当幕僚。在此以前,徐渭曾为胡宗宪起草过疏牍奏章,并且代笔歌颂严嵩,还参预胡宗宪的剿 倭计划。他对胡宗宪傍依严嵩非常不满,但钦佩胡宗宪的抗倭胆略,感念他对自己的信任,经过一番犹豫, 徐渭还是离开了书斋,进入了衙署。以后,他随总督府移驻宁波、杭州、严州(今浙江建德、崇安等地, 知兵设

11、计,协助胡宗宪平倭。徐渭身在军营,而疏狂之习无改,经常与少年结帮豪饮,大醉啸歌,幕中有 急事,召他不得,“夜深,开戟门以待之”;当时虽然“督府势严重,文武将吏庭见,惧诛责,无敢仰者, 而渭戴敝乌巾,衣白布浣衣,直闯门入,示无忌讳”。由于徐渭长于作战计谋,又善写诗文颂词,胡宗 宪对他优容有加,不仅赠银让他购得房产,不必寄人篱下,而且还帮他续弦,娶上漂亮的女子张氏为继室。不过自由放任的徐渭总不习惯于拘谨的幕府生活,嘉靖四十一年(1562),他乘胡宗宪因严嵩案受牵 累、总督府解散之机,回到了绍兴。次年,又应礼部尚书李春芳之聘赴京,因性格不合,不久便辞去文书 之职南归。不料李春芳竟不能容忍徐渭的辞聘,

12、放出风声,威胁徐渭归复到他的门下。于是徐渭又千里迢 迢赶回北京,请旧友说项,才算了结这桩纠纷。孰知一波刚平,一波又起。胡宗宪在政敌的构陷下,入狱而死。徐渭闻讯,惧怕自己曾为胡宗宪代笔 歌颂严嵩而忧心忡忡,以致精神失常,反复九次自杀未遂。嘉靖四十五年(1566),他在一次狂病发作中 产生幻觉,以为继妻张氏与僧人通奸,竟将张氏杀死。遂锒铛入狱,服刑七年。在友人的营救下,徐渭总算没有以命抵罪,但他于万历元年(1573)出狱时年已五十三岁。他无以为 生,乃以出卖字画诗文口。怀才不遇,落魄江湖,清名受辱,前途无望,世情的冷暖,生活的辛酸,更 使他放浪形骸,以酒浇愁。他有时彻夜狂饮,以泄忧愤,诗文不肯傍依

13、他人,横冲直撞,呼啸而起,对封 建的理念、传统的束缚,进行了激烈的反抗,豪迈放逸,自成一格。 徐渭:南词叙录,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本。汤显祖:汤显祖诗文集附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陶望龄:徐文长传,见徐渭集附录,第1339页。徐渭对前、后七子的拟古文风尤为反感,认为拟古不过如鸟学人语,即使学得再好,也不过是鸟语, 毫无真实的价值。他主张诗歌应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真切感受,有感而发,故而将胸中英雄失路之悲、托足 无门之愤,以及所见山奔海立、沙起云行、风鸣树偃、幽谷大都、人物鱼鸟等可惊可愕之状,皆寓诸诗文, 所作如嗔如笑,如水鸣峡,如种破土,似寡妇之夜泣,若羁人之寒起;当其放意,则平畴千里,

14、倾泻无阻; 偶尔幽峭,则鬼语秋坟,凄惨悲凉。徐渭的书画,也更加泼辣豪放,荡人心魄。他善于画葡萄,老藤欹斜 低垂,葡萄晶莹如珠,以表现“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的愤慨。他的诗文书画,融为一体, 显露了强烈的个性,对后世反传统束缚的画风形成,颇具影响,以致清代“扬州八怪”的代表郑燮,自称 为“青藤门下走狗”。穷愁老病殁万历三年(1575),徐渭应张元忭之请,参与纂修会稽志。以后又游 览了杭州、南京、富春江一带,病体略有恢复。万历五年(1577),他又应巡抚吴总之聘,赴宣化府充任 文书,以为稻粱之谋,并借以开拓襟怀,放情山水。在宣化、北京等地,徐渭写下大量诗文,寄托对和平 生活的向往,和对民

15、间疾苦的同情,如边词、胡市等,活泼流利,而富有现实意义。五年后,徐渭因旧病复发,返回山阴,定居“青藤书屋”。晚年他贫病交加,所蓄书籍数千卷变卖殆 尽,常至断炊。但他狷傲愈甚,不肯见富家贵室,低首乞食。“显者至门,皆拒不纳;当道官至,求一字 不可得”。他有时携钱与下隶佣者豪饮酒肆,有时自持斧毁面破头,精神病也日益严重。万历二十一年 (1593),徐渭在穷愁老病中去世,享年七十三岁。徐渭一生,才艺纵横,在强大的封建势力压迫下,力图追求个性解放,而又难以摆脱自身的传统意识, 八赴科试,败北以终,惟从诗文书画创作中寻求个人尊严的表露,汪洋恣肆,著作宏富。他的诗文大多收 入徐渭集。杂剧尚有歌代啸,传世书画作品有牡丹蕉石图、墨葡萄图、青藤书屋图、骑驴 图等。据徐渭:墨葡萄图自题。按:此图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袁宏道:徐文长传,见徐渭集附录,第1343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