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优化训练.doc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43872832 上传时间:2023-07-24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52.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优化训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优化训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优化训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优化训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优化训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优化训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优化训练.doc(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材料解析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清雍正帝)“朕现四民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农工商贾,皆赖食于农,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中多一工作人,则田亩中少一耕稼之人。惟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贵,崇尚朴实,不为华巧,如此日积月累,遂成风俗,虽不必使为工者尽归于农,然可以免为农者相率而趋于工矣。”摘自世宗世录第57页材料二:“夫商为中国四民主殿,而西人则恃商为创国造家、开物成务之命脉遗著神奇之效者,何也?益有商则士可行其所学,而学益精;农可通其所植,而植益盛;工可售其所作,而作益勤。是握四民之纲者,商也。此其理为从前四海之内之所未知,六经之内

2、之所未讲。”摘自薛福成出使四国日记 回答:(1)材料一体现了雍正帝怎样的经济主张?其理由有哪些?(2)材料二体现了薛福成的什么主张?其中“商”的含义是什么?有何理由?(3)比较这两种经济主张的异同,结合时代特征对上述主张作简要评述。【导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阅读理解材料以及依据材料提供的有效信息和相关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在于能够从材料中找准有效信息,如材料1中最能说明雍正帝主张的是“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材料2中最能说明薛福成主张的是”握四民之纲者,商也。”第三问评述时要用阶级分析法,一分为二的原则,同时也要看到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 【参考答案】(1)重农抑商,限制手工

3、业的发展。认为农业是根本,工商业的发展会造成农业劳动力的减少,对农业发展不利。(2)主张以商务为本,以商立国。这里的“商”是指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和市场经济。认为商务是国家发展的命脉,富强的国家,全籍于商。这是前所未知的道理。(3)上述两种主张是在维护清朝统治前提下提出的。雍正帝的重农抑商主张,是基于战乱后恢复生产,安定民心巩固统治而提出的。对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有利,但因此而限制工商业发展是错误的。由于统治者认识的局限性,造成闭关自守、茫然不知世界变化的结果。薛福成的以商富国主张,是在放眼看世界的基础上提出的。有利于使社会生产力从封建桎梏中解放出来,为资本主义在中国发展而开拓道路。这一主张符

4、合当时历史潮流,是进步的。30.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孙春阳是宁波人,万历中弃儒经商,在苏州吴趋坊北口开一小铺,后来规模日大,闻名四方,一直到清中叶,仍很兴旺发达。其店规之严,选制之精,合郡无有也。“它的管理办法,很像州县衙门,亦有六房,曰南北货房、海货房、腌腊房、酱货房、蜜饯房、蜡烛房。售者由柜上给钱取一票,自往各房发货,而管总者掌其纲,一日一小结,一年一大结”。它的商业信誉极好,明亡以后,“有持万历间所发之券,往易货物,肆中人立付之,不迟疑”。材料二:在繁花似锦的明代商业文化的背后,隐藏着不容忽视的虚假性。如往酒中掺水,甚至妄称卖的是陶渊明埋下的千年古酒,在鸡肚中塞沙,在猪肉、鸡肉中注水,

5、伪造古董或家谱,漫天要价等等,伪字随处可见。这股歪风,在经济发达、商业文化最耀眼的苏州、杭州反而有“大风吹倒梧桐树”之势,恰恰充分表明了这一点。人们形容杭州的不少商品弄虚作假是“杭州风,一把葱,花簇簇,里头空”。 材料三:苏州风俗,全是一团虚哗,。只就那拳头大一座虎丘山,便有许多作怪即使开着几扇板门,卖些杂货,或是吃食,远远望去却也热闹齐整。仔细看来都是有名无实的。一半是骗外路的客商,一半是哄孩子的东西。-豆棚闲话请回答:(1)材料一说明了哪一历史现象?孙春阳的店铺兴旺发达的原因有哪些?(2)材料二、三说明明代苏州的商品经济存在哪些问题?(3)谈谈你对以上两种经济现象的认识。【导析】首先是理解

6、材料,然后根据材料概括出历史现象、店铺兴旺发达的原因、苏州商品经济存在的问题。对经济现象的认识,主要是认识阻碍和促进商品经济发展的原因。 【参考答案】(1)现象:明朝苏州商品经济发达。原因:孙春阳是儒家知识分子,有文化;管理方法严格;注重商品质量,制作精细;商业信誉极好。(2)问题:掺假,造假,弄虚作假,有名无实,骗取客商钱财。(3)认识:违法经营假冒伪劣商品,不仅坑害别人,自己也丧失信誉。商人必须有文化修养,注重商品质量,遵守商业道德,合法经营才能保持长盛不衰,持续发展。 3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苏州风俗考记载苏州纺织业情况是“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

7、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材料二:吴县志记载清代苏州情况是”各帐房除自行设机督织外,大都以经纬交与织工,各就织工居处雇匠织造,谓之机户”。清稗类钞记载:“(帐房)散放丝经,给予机户,按绸匹计工资。”风麓小志记载:”小机户无甚资本,往往恃帐房为生。”材料三康熙松江府志记载:”农暇之时,(松江)所出布匹,日以万计,以织助耕,女红(女工)有力焉。”材料四:清雍正帝说:“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惟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贵”。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出苏州纺织业的哪些社会现象?这些现象的本质是什么?(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有何异同之处?说明了什么问题?(3)材料三反映出的现象与材料一

8、、二反映的现象是否相同?为什么?它对材料一、二反映出的社会现象会造成什么影响?(4)材料四的观点对前面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会产生什么作用?【评析】首先要分析材料反映的社会现象,然后对各种现象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异同点。分析材料一的本质时,要认识到工匠与机户之间的雇佣关系是一种新的生产关系,其本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在分析材料四的观点时,要从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两方面分析。【参考答案】(1)纺织业发达,工匠与机户之间存在雇佣关系,工匠无生产、生活资料。本质是资本主义萌芽产生。(2)相同点:都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存在。不同点:表现在早期资本家身份的变化。清朝时帐房成为早期资本家。清代的资本主义

9、萌芽在形式上比明代有所发展。(3)不同。材料三反映的是自然经济条件下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不是资本主义萌芽。对社会起阻碍作用。(4)重农抑商政策有利于自然经济的稳定,但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32.唐宋以来,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出现了新的变化。结合下列图像,回答问题。图1唐都长安平面图图2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北宋东京城图3明、清苏州繁华图请回答:(1)上述三座城市在各自历史时期分别具有怎样的地位?反映出的城市发展趋势是什么?(2)举例说明这一发展趋势对城市社会文化的重大影响。【导析】本题是一道图表问答题,题目提供了三幅城市图,要求根据图形和所学知识回答问题。第(1)问应根据城市的地位来分析城市的发展趋

10、势。第(2)问只要举例说明发展趋势即可。【参考答案】长安:全国政治文化中心,也是全国的商业大都会;东京:北宋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最大的商业都会,城市商业高度发展;苏州:明清时期江南重要的手工业城市,丝织业中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趋势:由政治中心向经济中心转变;城市商品经济不断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2)唐诗繁荣,书法、绘画艺术多姿多彩;宋词繁荣,世俗文学如宋代话本、元代杂剧兴盛;古典小说蓬勃发展,反封建民主启蒙思潮出现。3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宋人陈亮说:“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材料二: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者(想要的),商

11、又使其愿出于途者(指流通),盖皆本者。”材料三:清雍正帝说:“我国家休养生息,数十年来,户口日繁,而土地止有此数,非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兼收倍获,欲家室盈宁,必不可得朕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请回答:(1)陈亮的观点是否正确?说明了什么?(2)从材料二、材料三中分别归纳黄宗羲和雍正帝的观点。(3)简要评价黄宗羲和雍正帝的观点。(4)有一种观点认为“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今天在建立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我们应如何正确看

12、待农、工、商三者的关系?【导析】此题前两问比较简单,只要看懂材料,再从材料中提取信息,进行概括归纳即可。第(3)问要求评价黄宗羲和雍正帝的观点,这要根据是否有利于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来衡量,显然黄宗羲的观点有利于中国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从而有利于中国社会的进步;而雍正帝仍站在维护封建统治的立场上主张重农抑商,这种观点严重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潮流,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第(4)问设问灵活,问题设计联系实际,贴近现实,体现了综合考试的特点。要想回答好此问必须有较全面的知识。【参考答案】(1)是正确的。说明了农工商之间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的关系。(2)工商皆本,重农抑商。(3)黄宗羲的观点有利于

13、商品经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是历史的进步;雍正帝的观点不利于经济的发展,是落后的,是为维护封建统治的。(4)在坚持农业的基础地位的同时,还应大力发展工商业;只有坚持国民经济各部门综合平衡按比例协调发展,才是国家的富强之本。3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雍正帝说)我国家休养生息,数十年来,户口日繁,而土地止有此数,非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兼收倍获,欲家室盈亏,必不可得朕观四民(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摘自光绪大清会典事例材料二:清代沿袭

14、明制设置的钞关,大有增加,计共设户关26个,工关5个清代税关对商船户缴税亦极为苛重,全国又缺乏统一税率,以致各关税吏敢于巧立名目,动辄以商人违反规定为由,没收财货。李人龙奏称,关税害商,有单书之弊、盘货之弊、包揽之弊、关牙之弊、量船之弊等五弊。在这样的苛税下,“商贾望见关津,如赴汤蹈火之苦”!摘自彭雨新主编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材料三:(乾隆时人说)近日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买田地,或数十顷,或数百顷。摘自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1辑回答:(1)从材料一看,雍正帝是怎样看待农工商关系的?他的根据是什么?(2)材料二和材料三揭示了什么社会现象?这种现象对社会经济发展将会产生什么影响?【导析】在本

15、题目的两个问题四个设问中,问题(1)相对比较简单。典型的失误出现在问题(2)中,大部分考生认为重农抑商是有利于农业的,至少没有不利的影响,这表明许多考生缺乏透过现象看事物本质的能力。【参考答案】(1)重本抑末。他认为,农业为四民提供粮食,是本业;在人多地少的情况下,更需要驱民归农,才能民富国安。工商业不能生产粮食,且与农业争劳力。(2)清政府广设钞关,不法官吏巧立名目,对商人课征重税;大量商业资本投向土地。这种现象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土地兼并;影响了农产品和手工业品的流通,影响了商业资本的积累,不利于手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进一步发展。对农业发展也是不利的。35以下是雍正帝关于垦荒的两道上谕:材料一:1729年,雍正帝指出:“向来开垦之弊,自州县以至督抚俱需索陋规,致垦荒之费浮于买价,百姓畏缩不前,往往膏腴荒弃,嗣后各省凡有可垦之处,听民相度地宜,自垦自报,地方官不得勒索,胥吏亦不得阻挠。”世宗宪皇帝圣训卷25材料二:1735年,雍正帝下令指出:“各省开辟荒地其中多有未实,或由督抚欲以广垦见长,或由地方有司欲以开科之多迎合上司之意,而其实并未开垦,不过将升科钱粮飞洒于见在地亩之中,名为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