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43870844 上传时间:2024-02-2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9.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溃疡性结肠炎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溃疡性结肠炎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溃疡性结肠炎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溃疡性结肠炎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溃疡性结肠炎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溃疡性结肠炎》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溃疡性结肠炎(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溃疡性结肠炎概述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未明的主要累及直肠、结肠粘膜的慢性非特异性 炎症,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和粘液脓血便和里急后重以及伴有不同程度 的全身症状。该病迄今病因未明,病程漫长,病情轻重不一,常反复发作。在西 方发达国家的患病率一直很高,但是其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尚未被完全阐明,在 治疗上仍存在较多问题,不仅给患者带来巨大痛苦,而且还存在一定的癌变率1。 本文重点讨论祖国医学运用中药内服及灌肠等综合疗法在治疗本病上取得一些 较好疗效。二、病因病机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至今尚未完全明确,一般认为是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 与自身免疫损伤、遗传、感染、神经精神等因素有关。近年多项研究结果表明

2、与 血液高凝状态存在相关性,微血栓形成可能是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持续的高凝 状态可能与患者的临床进展有关,具有促进炎症发生发展的作用。有研究发现, 有血栓形成的疾病的病理过程及临床并发症与组织因子,及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有密切的关系。何灏澜等研究发现组织因子多表达在溃疡周围粘摸组织中的胞 膜和胞浆,呈现棕黄色为阳性,溃疡性结肠炎组织中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结 肠组织。组织因子抑制剂多表达为溃疡周围粘摸组织中胞浆内棕黄色细小颗粒, 溃疡性结肠炎组织中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结肠组织。祖国古医籍中并无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名,但根据其症候学特点,应属“泄泻、 “久痢”、“休息痢”等范畴。素问太阴阳明篇云:

3、“饮食不节,起居不时, 阴受之,阴受之则入五腑,入五腑则腹满闭塞,下为飧泄,久为肠”。中医较早认识 到这一疾患,认为病位在大肠,但病理基础在脾虚。其发病与感受外邪、饮食所 伤、情志失调、病后体虚、禀赋不足等密切相关。溃疡性结肠炎病因复杂,有内因和外因之分,内因主要为内伤七情、脾胃虚 弱、饮食不节、劳倦所伤;外因主要为外感湿热、疫毒之邪。其基本病机变化 为脾胃受损,湿困脾土,肠道功能失司,病位在肠,脾失健运是关键,同时与肝、 肾密切相关。脾主运化,喜燥恶湿,大小肠失司泌浊、传导;肝主疏泄,调节脾 运;肾主命门之火,能暖脾助运,腐熟水谷。若脾运失职,小肠无以分清泌浊, 大肠无法传化,水反为湿,谷反

4、为滞,合污而下,发为此病。病理因素与湿邪关 系最大,湿为阴邪,易困脾阳,脾受湿困,则运化不健。但可夹寒、夹热、夹滞。 正如严用和在济生方痢疾中所云:“夫人饮食起居失宜,运动劳役过其度, 则脾胃不充;饮食失度,过劳伤身,复感外邪所致。”本病的病机为本虚标实, 本虚为脾肾虚弱,标实为湿、痰、热、瘀,主要为湿邪为患。湿邪其性重浊黏滞, 故本病发病多较缓慢,病程较长,反复难愈。病位在肠,与脾、胃、肝、肾有密 切关系。景岳全书杂证谟痢疾中有论述:“凡里急后重者,病在广肠 最下之处,而其病本则不在广肠而在脾胃”。三、诊断(一)疾病诊断(主要是西医内容)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应包括其临床类型(初发型、急性暴发

5、型、慢性复 发型、慢性持续型)、严重程度、病变范围及病变分期。溃疡性结肠炎主要症状 为腹泻或便秘,病初症状较轻,粪便表面有黏液,以后便次增多,重者每天排便 1030次,粪中常混有脓血和黏液,可呈糊状软便。便血是较常见的症状,主 要由于结肠黏膜局部缺血及溶解纤维蛋白的活力增加所致。一般为小量便血,重 者可呈大量便血或血水样便。腹痛多局限左下腹或下腹部,轻症者亦可无腹痛, 随病情发展腹痛加剧,排便后可缓解。里急后重系由于炎症刺激直肠所致,并常 有骶部不适。消化不良时常表现厌食、饱胀、暧气、上腹不适、恶心、呕吐等。 全身表现多见于急性暴发型重症患者,出现发热、水电解质失衡、维生素、蛋白 质丢失、贫血

6、、体重下降等。其临床主要体征为左下腹或全腹压痛,可扪及降结 肠特别是乙状结肠呈硬管状,并有压痛,有时腹肌紧张,肛诊可发现肛门括约肌 痉挛,指套有黏液或血性黏液分泌物,直肠有触痛。有者可触到肝大,此与脂肪 肝有关。诊断标准:依据2000年成都召开的全国炎症性肠病学术会议对溃疡性结肠 炎的修订诊断标准进行。1.临床表现有持续反复发作性粘液脓血便,腹痛,伴有 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不应忽视少数只有便秘或无血便的患者,既往史及体检中 要注意关节、眼、口腔、皮肤、肝、脾等肠外表现。肠镜所见:粘膜有多发性 浅溃疡伴充血、水肿,病变大多从直肠开始,且成弥漫性分布。粘膜粗糙呈颗 粒状,质脆、易出血,或附着有脓性

7、分泌物。可见假息肉,结肠袋往往变钝、 消失。病理所见粘膜活检是炎性反应,同时常可见糜烂,隐窝脓肿,腺体排列异 常及上皮变化。钡灌肠所见:粘膜组彭粗乱及或细颗粒变化。多发性溃疡或 假性息肉。肠管狭窄、缩短、结肠袋消失,可呈管状。临床上可根据其主要症状特点,结合相关辅助检查如:血常规、粪便常规、 血沉、免疫学检查、结肠镜、粘膜活检、钡餐灌肠及病理学检查可作出诊断。(二)中医诊断1中医疾病诊断以腹痛、里急后重,大便次数增多,泻下赤白脓血便为主症可资诊断。常兼 有腹胀、腹痛、肠鸣、纳呆。临床起病或急或缓。急性起病者多发生在夏秋之交, 九痢则四季皆可发生。多有饮食不洁史2中医症候诊断中医学理论和实践认识

8、具有软科学的特点,定性认识较多、主观性较强,在 诸多领域都存在着不一致的现象,目前中医行业领域内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辨病、 辨证、辨症等的关系与临床功能定位尚不清晰4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具有病程长,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等特点。其 中各个证型一般都具有泄泻、腹痛、粘液脓血便和不同程度的里急后重等共同症 候。除此以外,在辨证分型时,还要抓住各证型的特殊症候。历代医家主要将本 病分为以下几种主要症候。2.1活动期 中医辨证为大肠湿热,积毒内蕴证型。主症:腹泻便澹; 乱液脓血便;腹痛;里急后重;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次 症:肛门灼热;身热;下腹坠痛或灼痛;口苦,口臭;小便短赤。证 型确定具备

9、主症2项(第1项必备)、次症2项或主症第1项,次症3项。2.2恢复期 中医辨证为脾胃虚弱,湿热癖阻证型。主症:腹泻便澹; 钻液脓血便,血色紫暗;腹痛;里急后重舌质淡、胖、黯或齿痕苔薄腻或 黄腻;脉沉或沉滑。次症:腹胀、肠鸣;纳呆;肢体倦怠;神疲懒言; 面色萎黄。具备主症2项(第1项必备)、次症2项或主症第1项,次症3项。2.3缓解期 中医辨证为脾气亏虚,疲阻肠络证型。主症:腹泻便塘; 大便夹有钻液或少量脓血;食少纳差;食后腹胀;舌质黯或有疲点、察斑, 苔薄白;脉细涩或濡缓。次症:腹胀肠鸣;腹部隐痛喜按;肢体倦怠; 神疲懒言;面色晦暗;肌肤甲错。具备主症2项(第1项必备)、次症2 项或主症第1项

10、,次症3项。四、治疗【本书亮点和核心内容】(一)中药治疗1中药内治(具体有多少内治方法待讨论)近20年来,中医对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不少学者对其病 名、病因病机、治则治法及中药的作用机制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显示出中医药 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在改善生活质量,降低复发率,减少不良反应方面具有明显的 优势。现代研究已证实,中医药对溃疡性结肠炎的免疫失调,尤其对于不适当的 免疫反应具有较强的调节作用,其作用机制呈现为多环节、多方位、多靶点。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首重辨证论治,分型包括大肠湿热证、脾胃气虚证、 脾肾阳虚证、肝郁脾虚证、阴血亏虚证和血瘀肠络证等六个证型,在证型确定时, 还可出现复合

11、证或兼证型。根据其临床分型,常用的内治法有健脾疏肝法、消痈 生肌法、清热祛湿法、温下法等。顾缨等应用仙石汤治疗本病,主要药物为炒白术、炒白芍、获荃、炮姜、 仙鹤草、石榴皮。实验分为中药组即仙石汤组28人和对照组即得舒特(苏威制 药厂)20人。治疗方法:中药组:每次100ml,每日2次,饭后口服,1个月为 个疗程。对照组:口服,每次50mg、每日3次,1个月为个疗程。得出结果:中 药组28例中,总有效率为89.2%。对照组20例中,总有效率为85%。可见仙石汤 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在周天羽等应用消痈生肌方治疗本病的研究中,治疗组和对照组各有30 例。治疗组予消痈生肌方治疗。处方黄茂、黄连、

12、苦参、白及、浙贝母、乌贼骨、 蒲公英、丹参、甘草、三七。每天1剂,水煎,取汁300ml,分3次口服。对照组 予胃热清胶囊治疗。每次4粒,每日3次。两组均治疗1月为疗程,同时加服西咪 替丁片,每日三次口服。得出:两组病例经两个月治疗后,达到临床治愈。治疗 组为18例,对照组为13例;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6.67%;对照组为86.67%。可见 消痈生肌方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张海燕等采用清热祛湿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61例,治疗组给予肠炎清一号 方(黄苓,黄连,白头翁,秦皮,木香,芍药巧,蛇舌草,炒当归,元胡,甘草等)口服 和肠涤清保留灌肠,对照组选择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公认的柳氮磺毗咤肠溶片 口服

13、和柳氮磺毗陡水溶剂灌肠,治疗组及对照组4周为个疗程,均观察1个疗程, 两组患者分别从临床症状、舌脉、大便常规及肠镜四个方面来评价临床综合疗效, 治疗组31例,总有效率为87.1%;对照组30例,总有效率为73.3%;经Ridit分 析,u=-2.086, p=0.041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临床综合疗效优于对照 组。宋秀江等采用温下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治疗组采用温脾汤方药及加减。药 物:生大黄12g,炮附子10g,炮姜6g,党参10g,炙甘草6g。对照组应用柳氮 磺胺吡啶每日46g,分4次口服。疗程一个月。同时予补充叶酸,予叶酸片5mg, 每日三次。得出临床综合疗效结果为:临床综合

14、疗效分析 经过4周的治疗后, 判定综合疗效,经统计学检验,温下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V0.05);可见,温 下法疗效满意,优于柳氮磺胺吡啶。席军生等将所观察病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黄苓汤组作为治疗组, 药物组成为黄苓、白芍、甘草、大枣,口服一日三次,20毫升/次。柳氮磺吡啶 组为对照组,口服一日三次,20毫升/次。每组各30例,30天为一疗程,连续观 察两个疗程。得出: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76.67%。 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从临床治愈上可见黄答汤疗效更好。1.1中医辨证治疗(必有内容)该病的中医辨证分型主要有:大肠湿热、寒湿凝滞、食滞胃肠、毒热壅盛、瘀阻 肠络、

15、肝郁脾虚、脾气虚弱、脾虚湿困、寒热错杂、气阴亏虚、脾肾阳虚等几种。(1)大肠湿热: 治法:清热除湿。方药:葛根苓连汤加减。本方重在清化肠中湿热,升清止泻,方中葛根解肌清热, 煨用则能升清止泻;黄苓、黄连清热燥湿;甘草甘缓和中。如发热较著者,可加 柴胡、银花、连翘;如为暑热作崇,可用六一散解暑清热,利湿止泻;如湿邪偏 重,胸脘痞闷,渴不欲饮,苔腻时,宜酌加藿香、佩兰、苍术、厚朴、薏仁;若 热邪偏重,发热,口渴喜冷饮,苔黄厚,可选加银花、白头翁、秦皮、黄柏等; 伴恶心呕吐者,可加竹茹、陈皮、半夏;大便下血者可用当归、赤小豆、白头翁 等以养血祛湿,清热解毒,或可用地榆、槐花以凉血止血,炒荆芥以清血中

16、之风, 还可加参三七、三七粉、云南白药,以化瘀止血,或可用白及粉以泄血分之热并 助生肌止血之力。(2)寒湿凝滞:治法:温化寒湿,调气和血。方药:胃苓汤加减。胃苓汤可温化肠胃中之寒湿之邪。方中白术、苍术祛湿健脾; 陈皮、厚朴调气散寒,又温通助化寒湿、桂枝温散寒邪、茯苓健脾利湿。如兼恶 寒身痛,发热无汗、脉浮等表证者,可合用荆防败毒散或藿香正气散以疏表解肌; 若寒邪偏盛、泄下清稀如水样,腹痛肠鸣者,将桂枝改为肉桂9g,加乌药10g, 良姜10g以温化寒湿;若小便不利者加猪苓10g;兼暑湿加草果10g、藿香10g、 砂仁6g以解暑化湿。(3)食滞胃肠:治法:消食导滞,调和脾胃。方法:保和丸加减,保和丸重在消食化滞健脾和胃。方中山楂、神曲、莱菔子、 麦芽消食导滞;半夏、陈皮和胃化湿降气;茯苓健脾渗湿。肉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