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体系转型与东北亚多边制度安排构想(1).doc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43869020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体系转型与东北亚多边制度安排构想(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国际体系转型与东北亚多边制度安排构想(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国际体系转型与东北亚多边制度安排构想(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国际体系转型与东北亚多边制度安排构想(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体系转型与东北亚多边制度安排构想(1).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国际体系转型与东北亚多边制度安排构想(1) 冷战的终结导致国际政治中全球性要素影响力的下降,地区动力左右国际和国内发展的趋势不断加强。东北亚是世界上总体经济实力和经济互补性最强的地区之一,同时是世界经济体系中最富活力的一个地区。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胶合制约,导致实况中的东北亚国家间关系十分微妙,一直以来缺失一个稳定的区域协力组织,难以形成地域集团优势。这不仅严重影响了东北亚国家经济潜力的有效发挥,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它们在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构建符合时代精神和特质的地区新秩序成为了东北亚国家必须应对的一项紧迫课题。 一、 体系转型中的东北亚国际秩序 冷战结束后,东北亚地区的国际环境和社

2、会情势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冷战时期形成的赖以维系地区和平与稳定的诸多条件已然产生巨大变迁,新的条件尚处于建构和整合阶段。从制度安排角度来说,东亚地区并不缺乏经济、政治以及安全方面的多边制度形式,既有区域合作组织东盟,又有泛亚太多边合作机制亚太经合组织(APEC)和东盟地区论坛(ARF)。尽管这些组织在区域合作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就东北亚地区而言,前者力量过于薄弱,后两者则过于宽泛,均难以有效发挥专注于地区事务的制度功能。从时代要求的客观必要性而言,东北亚地区正处于秩序再造的重要转型时期。 1 冷战遗留的僵化结构已然失去了解决东北亚复杂问题的实际效力 冷战的结束特别是反恐战争以来,东北

3、亚地区安全环境与国际形势发生了一系列新的变化,安全困境的强度不断增大,军备竞赛的风险不断增强。美国依然固守“冷战思维”,继续强化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同盟关系,并将西太平洋作为其全球战略调整和军事基地整并的重点区域,妄图借美日同盟主导东北亚事务,成为恶化东北亚地区安全态势的严重因素。 作为冷战遗产一部分的朝鲜核问题的反复发作,很大程度上是美国强权战略与朝鲜国家生存战略相互作用的结果,反映了美朝之间始终存在安全困境的实际情况。这种社会情势非但未因冷战的结束和克林顿时期美朝关系的短暂改善而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反而在政治心理上加重了两个国家的负担程度。朝鲜核问题的另一个重要效应是,美朝之间的安全困境扩散到了

4、整个东北亚地区,泛化了其他国家对于自身安全的疑虑和担忧,加强军备力量成为了一些国家所谓的“理性选择”。由于东北亚地区并不存在类似于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OSCE)的专门的常设性区域安全机构,而只存在美国主导下的双边军事同盟,持续恶化的安全环境与安全态势增加了导致严重的地区军备竞赛的风险性,且军备竞赛的强度和进度很难得以有效控制。 2非传统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客观上要求构建一种新的地区安全框架 冷战结束后,传统的军事安全因素对于国际秩序的威胁程度大大降低,由非传统安全威胁引发地区性骚乱和冲突的危险性明显上升。近年来,东北亚地区面临的非传统安全威胁不断上升,由于恐怖主义、分离主义、种族冲突等引起的紧张、

5、动乱和冲突不断,贩毒、走私、贩卖人口等跨国犯罪的势头难以遏止,生态环境破坏、疾病流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海上通道安全、海盗等问题日益严重。非传统安全问题构成的威胁是国际性的,它突破了单纯的国家安全范畴,具有影响的相互性和危害的连带性等特征,任何国家难以独善其身,传统的军事同盟也无法有效应对。解决此类问题的最佳选择是进行广泛有效的国际合作。非传统安全一般不具有政治上的敏感性,交流与合作相对容易实现。东北亚国家在共同应对非传统安全问题的严重威胁方面已经达成共识,多边合作已然起步,前景十分广阔。这加深了各国的相互依赖程度,递进了它们在地区性集体身份上的认同强度,同时也成为促进东北亚区域安全合作的

6、重要因素和巨大动力,从而使构建一种新的地区安全框架成为可能。 3 中日韩为主体的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制度化与功能性亟待加强 目前,中日韩三国学界均提出了建立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战略构想:韩国学者提出成立东北亚经济合作委员会、建立东北亚自由贸易区、签署东北亚投资合作协议的构想,但在地理范围上只限于中日韩三国。日本学者侧重金融领域的合作,提出成立一个独立机构亚洲货币基金(AMF),成员涉及日本、中国、东盟等国家。中国提出了一揽子计划:金融领域,中日韩合资组建东北亚银行,在环渤海地区组建渤海银行;贸易领域,建立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利益偏好的差异使三国学界的关注领域各有侧重,但不约而同地强调了成立一个

7、多边性质的地区经济合作组织十分必要。增进和活化在政治及安全领域的互信与对话是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一个内在功能。不断加速的区域经济合作步伐,有利于东北亚国家间“共有理念”(share beliefs)的培育和型塑,这种经济上的互动和谐与相互依赖会“外溢”(spillover)扩散至政治与安全领域,并为“高级政治”(high politics)问题的解决提供渠道和方案。 二、东北亚多边制度安排的一般原则 建立公正合理的东北亚地区新秩序,必须以国际社会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为基本依据,兼及东北亚地区的实际情况。这些基本原则,应当是世界各国交往的普遍规则与东北亚地区的特殊规则的有机综合。 第一,平等互利原

8、则 国家主权平等是国际关系中被普遍承认的一般法律原则,不仅是联合国的一项基本组织原则,也为各种区域性国际文件所认同。主权国家在领土面积、人口数量、经济实力、军事力量以及文化素质等方面的差异乃是一种自然现象,并不影响它们作为国际社会中平等的一员,在国际事务中享有平等的参与权和决策权。东北亚地区国家情势复杂,坚持国家主权平等原则,有利于消除大国霸道行为,实现地区局势的和平稳定和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国家平等是国家互利的条件。地区经济一体化必须建立在“地区性”(region ness)认同基础上,各国应当以区域利益为重,并从中寻求相应的国家利益。规避狭隘的双边角度与零和博弈的机械思维,寻求互利基础上的多

9、边共赢是东北亚地区合作的一个基本方向。 第二,互信协商原则 互信是国家间交往的基本前提,是促成国家集体行为的一般逻辑。互信作为一种社会建构,是一种认同的产物,没有互信就不能实现“对和平变迁的可依赖预期”。由于历史问题和领土争端,东北亚国家间一直缺乏必要的相互信任,政治心理上的严重不安全感,导致制度化的集体交往和行动十分困难,安全困境的强度有增无减。如历史问题上日本政府一意孤行,在侵略行径及其衍生问题(参拜靖国神社、修改历史教科书等)上的错误认知,常常给受害国造成感情对立和政治摩擦,严重阻碍了东北亚国家间政治互信的建立。另外,东北亚国家之间普遍存在领土争端,北方四岛问题、钓鱼岛问题、独岛问题之间

10、的连带效应,增加了问题解决的难度系数。这些问题如果难有妥善解决,必然会波及东北亚地区合作进程。强化政治上的互信关系,要求东北亚国家正面历史,寻求集体认同(collective identity)和共同理解;在领土争端问题上,坚持“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精神,以协商方式寻求解决路径。 第三,互相尊重和共同发展原则 东北亚是一个多样性的地区。域内国家的社会制度、文化传统、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经济发展水平等差异巨大。相互借鉴,兼容并蓄,有利于共同发展和进步。各国应在尊重人类普遍价值的同时,尊重他国国情和他国人民的自主选择,允许不同的社会制度、发展模式、文化宗教彼此共存,互不强加于对方,以和平方式在竞争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这是在根本上消除东北亚国家间普遍存在的安全困境心理的基本进路。 第四,循序渐进原则 东北亚地区秩序再造关系到域内所有国家的利益,进行充分协商,了解各国立场,兼及各方利益,排除干扰因素,共同利益的形成与共有理念的认同,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目前,由于缺乏互信机制,行之有效的东北亚地区安全合作机制只能遵循由低到高的进步次序,首先从较易合作的非传统安全入手,以扩大国家间的共识与共同利益,之后逐步过渡到较为复杂的传统安全领域;在传统安全领域,先进行较易实现的“消极安全合作”,之后在信任加强和共识增多的基础上,逐步涉足“积极安全合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