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古经中的象辞关系及其哲学诠释空间.doc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43866786 上传时间:2023-11-10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周易》古经中的象辞关系及其哲学诠释空间.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周易》古经中的象辞关系及其哲学诠释空间.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周易》古经中的象辞关系及其哲学诠释空间.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周易》古经中的象辞关系及其哲学诠释空间.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周易》古经中的象辞关系及其哲学诠释空间.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周易》古经中的象辞关系及其哲学诠释空间.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周易》古经中的象辞关系及其哲学诠释空间.doc(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周易古经中的象辞关系及其哲学诠释空间杨庆中内容提要:周易古经中的卦爻象和卦爻辞有没有内在的联系?如果有,是什么样的内在联系?这是易学研究中的核心问题。传统易学,一直努力寻求象辞之间的内在联系,以证明周易是一部深奥的哲学著作。上个世纪以来,由于经学观念的破除,不少学者抛弃传统看法,否认象辞之间存在着内在关联。笔者认为,周易古经系编篡而成,其编篡遵循着一定的体例。这些体例,反映出周易象辞之间存在着内在逻辑关系。正是这种关系,为中国哲学、思想、文化开无数法门,而使传统的易学之思,总是处于“在途中”的“活”的“生生”状态。关键词:周易、卦爻象、卦爻辞、易学周易古经,结构特殊,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卦有

2、卦辞,爻有爻辞,一一对应,非常规整。那么,象辞之间有没有关系?如果有,是什么样的关系?有或没有关系,会有什么样的区别?这种特殊的结构形式,又有什么样的哲学意义?这些问题,是易学研究中的基本问题(甚至可以说是核心问题)。目前所见最早的解易著作易传中,就开始了对这些问题的探讨。两千多年的易学研究,也主要是在对这些问题的探讨中有所发展的。上个世纪,一些学者基于新观念,对上述问题提出了新看法,影响颇大,但也有不同的认识。本文即讨论这些问题。一易系辞传说:“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又说:“齐小大者存乎卦,辨吉凶者存乎辞,是故卦有小大,辞有险易”;又说:“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

3、,是故谓之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等等。这些话,都是象辞并举,并强调象和辞都是用来显明吉凶之理的。此可见,在易传看来,象辞之间有其内在的逻辑关系。而易传解经,也正是要透过阐明此种逻辑关系,以揭示吉凶变化之理。那么,易传是如何论证并阐明象辞之间的逻辑关系的呢?这可以从其解经的体例中获得启示。易传解经的体例,今人多有研究,综其大端,不外乎取象说、取义说和爻位说。三说之中,最能表现象辞关系的当属爻位说。爻位说是利用爻象在全卦象中的位次来说明一卦的吉凶。如当位说,是指一卦六爻之位置有固定属性,二、四、六属于偶数,为阴位;一、三、五属于奇数,为阳位

4、。阳爻居阳位阴爻居阴位,即为当位;反之,则为不当位。一般而言,当位则吉,不当位则凶。如蹇六四爻辞为“往蹇,来连”,象传曰:“往蹇来连,当位实也。”认为蹇卦之所以有此象,乃由于六四阴爻居阴位之故。又如临六四爻辞“至临,无咎”,象传曰:“至临无咎,位当也。”认为临卦所以“无咎”,与六四爻居位当有关。可见,在易传看来,爻辞的好坏,与其居位是“当”还是“不当”颇有一定的关系。又如应位说。应位说是指一卦六爻,初与四、二与五、三与上,位置相应。应位之间,若一为阴一为阳,则为有应;反之,若同为阴或同为阳,则为无应。一般而言,有应则吉,无应则凶。如比卦彖传曰:“不宁方来,上下应也。”比卦下坤上坎,六二与九五相

5、应,故谓之“上下应”。又如恒卦彖传曰:“雷风相与,巽而动,刚柔皆应,恒。”恒卦下巽上震,初六与九四、九二与六五、九三与上六,阴阳皆有应,故谓之“刚柔皆应”。此可见,在易传的理解中,卦爻辞的好坏,还与居位是否有应相关。除上述两种体例外,易传爻位说还包括承乘说、中位说、往来说、趋时说等1(P56-61),不再一一说明。总之,在易传看来,易经一书,其卦爻辞与卦爻象之间存在着内在逻辑关系,卦爻辞所谓吉、凶、悔、吝等,均是根据于卦爻象;而卦爻象中所蕴含的吉、凶、悔、吝之义,又是通过卦爻辞来彰显。此所谓:“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系辞传)从汉朝开始,儒家经学得以确立,周易被列为五经之首。易传由于

6、相传出于孔子之手,地位相当之高,与周易同居经典的位置。其解经的体例,被奉为圭臬,成为人们注解周易的范式。此所谓“以传解经”。但虽说是“以传解经”,也并非完全重复易传,而是依照易传的路子,探讨周易古经中的问题。所以,历代易学家,在易传的基础上再进一步,提出了诸多解经新体例,易学也因此形成了流派纷呈的局面,最著名的当推象数和义理两大解易流派。象数派着重从阴阳奇偶之数和卦爻象以及八卦所象征的物象,解说周易古经(包括易传)的文义;义理学派则着重从卦名的意义和卦的性质,靠阐发卦爻象和卦爻辞中的义理来注解经文。两派学说各有侧重,但都承认象辞之间存在着逻辑关系,也都努力揭示二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并通过理解、诠

7、释二者的关系来建立自己的哲学体系。象数派解易,其体例五花八门,有卦气说、纳甲说、五行说、爻辰说、阴阳升降说、卦变说等等。以三国时期著名象数易学家虞翻为例,其解易善用卦变说。如解蛊卦辞“先甲三日,后甲三日”及彖传“先甲三日,后甲三日,终则有始,天行也”说:“谓初变成乾,乾为甲。至二成离,离为日。谓乾三爻在前,故先甲三日,贲时也。变三至四,体离,至五成乾。乾三爻在后,故后甲三日,无妄时也。易出震,消息历乾坤象。乾为始,坤为终,故终则有始。乾为天,震为行,故天行也。” (周易集解引)“初变成乾”,是说蛊卦初六变为阳爻,其下卦则为乾卦,按纳甲说,乾纳甲。九二变为阴爻,下卦乾则变为离卦,离为日。乾卦三爻

8、在离卦之先,所以谓之“先甲三日”。而下卦乾变为离卦则成贲卦,所以说“贲时也”。蛊卦九三爻变为阴爻,六四爻变为阳爻,其上卦则成离卦,此即 “变三至四,体离”。上卦六五爻变为阳爻,则成乾卦,此即“至五成乾”。但此乾三爻在离卦之后,所以谓之“后甲三日”。又“变三至四,体离”后,下卦则成震卦,下震上乾,乃无妄卦象,所以说“无妄时也”。下卦为震一阳生,即“易出震”。阴阳消息以乾坤为标志,乾为始,坤为终,往复循环。乾为天,震为动,为行,所以说“天行也”。不难看出,其解释虽繁杂支离,但万变不离其宗,目的是要揭示出卦爻辞与卦爻象之间的逻辑关系,以说通卦爻辞。义理派解易,也很重视探讨象辞之间的逻辑关系。但与象数

9、易学不同,其解易主取义说,主张透过象辞之间的逻辑关系,揭示象辞背后蕴含着的哲理。以北宋著名哲学家程颐为例,其解易主“随时取义说”。如注否卦初六爻辞“拔茅茹以其汇”说:泰与否皆取茅为象者,以群阳群阴同在下,有牵连之象也。泰之时,则以同征为吉;否之时,则以同贞为亨。始以内小人外君子,为否之义;复以初六否而在下,为君子之道。易随时取义,变动无常。否之时,在下者君子也。否之三阴,上皆有应,在否隔之时,隔绝不相通,故无应义。初六能与其类贞固其节,则处否之吉,而其道之亨也。(程氏易传卷二)这是用“随时取义说”解释否卦初六爻辞。意思是说,泰否两卦初六爻辞皆为“拔茅茹以其汇”,但一为“征吉”,一为“贞吉亨”。

10、所以如此取义,因为其时不同。就否卦说,彖传以其卦义谓“内小人而外君子,小人道长,君子道消”。可是其初六爻辞又说“贞吉亨”,其所以吉,因为否卦三阴,处于下卦,表示处否之时,君子受压,又不能与上卦三阳相应。然而初六与其同类能坚守其节操,所以为亨。按此说法,否卦三阴,有时指小人,有时指君子。这是因为“易随时取义,变动无常”。可见,在程颐看来,要想解读否卦初六爻辞之义,须就初六爻象爻位及否卦整个卦象卦位系统分析之。此表明义理派之解易,也是靠揭示象辞之间的逻辑关系来说通卦爻辞的。传统易学中的象数易学和义理易学,对二十世纪的易学研究仍有影响,如近人尚秉和著周易尚氏学,就很重视对易象的阐发。而已故著名史学家

11、金景芳著周易全解,则恪遵易传,依循王(弼)程(颐),阐发义理2(第一章、第五章)。总之,易传与传统易学,不但承认象辞之间的逻辑关系,并以打通此种关系为己任。诚如朱伯昆先生所说:“历代的易学家,从春秋的筮者,到清代学者,都努力寻求卦爻象和卦爻辞间的内在的联系,或者通过对卦象的各种解释,或者通过对卦爻辞的注释,将二者统一起来,以证明周易是神圣的典籍,具有完整的奥妙的思想体系,是圣人之书。”1(P11)二易传与传统易学,视周易象辞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这种观念在近代受到了冲击。上世纪以来,随着经学观念的破除,圣人设卦、观象、系辞之说遭到怀疑和否定。不少学者认为,易传解经的体例未必可信,因为二者的成书

12、时代不同,历史观念不同,性质不同,所以,易传的解经,其思路是否有据,尚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3。易传如此,以其为宗旨、范式的传统易学,其解经的思路也就更值得怀疑了。加之传统易学的解经体例确有其繁琐、穿凿之处。因此,有学者主张对此问题避而不谈;有学者则干脆认为易经象辞之间没有干连,即使有,也是后人推求出来的。主张对此问题避而不谈的学者,可举高亨先生为例。高先生指出:“卦爻辞与象数的关系,有显有晦,晦者不可强做解说。我们如果认为卦爻辞都是根据象数而写的,把找出卦爻辞与象数的关系看成研究易经必须坚持的一个原则,那就不免越钻研越碰壁,越摸索越扑空。碰壁而凿孔穿隙,扑空而增枝添叶矣!这样易经的巫术化就越来

13、越深了。”看来,高先生并不完全否定卦爻辞与象数之间的关系,只是认为不可一以贯之,穿凿强解。高先生举例说:“古人注易经都未能摆脱象数。十翼则讲本卦卦象及爻象爻数,而不讲之卦卦象。左传、国语则讲本卦与之卦的卦象而不讲爻象爻数。自汉以来,有不少注家,既讲本卦卦象及爻象爻数,又讲之卦卦象,加上互体卦象。纷纭纠缠,使一些读者遍览众家之说,反坠入五里之雾,只好皱眉退步,望洋兴叹。”因此,高先生主张:“我们今天并不把易经看作神秘宝塔,而是把易经看作上古史料,要从这部书里探求易经时代的社会生活及人们的思想意识、文学成就等”。高先生认为,“从这个目的出发来注解易经,基本上可以不问易经作者在某卦某爻写上某种辞句,

14、有什么象数方面的根据,只考究卦爻辞的原意如何,以便进一步利用它来讲那个时代的历史,也就够了”4(重订自序)。基于上述理解,高先生的周易古经今注从不关涉象数问题,更不谈及象辞关系。以泰卦六五爻辞“帝乙归妹以祉元吉”为例,高先生注曰:集解引虞翻曰:“帝乙,纣父。”按左传哀公九年解此爻,以帝乙为微子启父。启,纣兄也。盖即虞翻所本。是也。集解又引虞翻曰:“归,嫁也。”归妹卦王注曰:“妹,少女之称也。”其解甚是。旧解“归妹”为姊妹之妹,非是。归妹初九云:“归妹以娣。”既言妹,不得再言娣,可见妹非姊妹之妹,即其证。诗江有汜:“之子归,不我以。”郑笺:“以犹与也。”祉疑当作姪,古音之误。荀子礼论篇:“社止于

15、诸侯。”史记礼书止作至。即止至古音相近而字相乱之证。或古无姪字,故周易以祉为姪也。诗韩弈:“韩侯娶妻,汾王之甥,蹶父之子。韩侯迎止,于蹶之里。诸娣从之,祁祁如云。”公羊传庄公十九年:“诸侯娶一国,则二国往媵之,以姪娣从。诸侯一聘九女。”则此云归妹以姪,固其宜矣。归妹初九云:“归妹以娣。”六三云:“归妹以须。”可证此爻祉字当作姪也。元吉,大吉也。帝乙归妹者,嫁少女于文王也。帝乙归妹,在当时本为大吉之事,故曰帝乙归妹以祉,元吉。4(P194-195)此是高先生本其“只考究卦爻辞的原意如何”的指导思想,对泰卦六五爻辞所作的解释。与传统易学“帝乙归妹,以祉元吉”的断句不同,高先生认为该句应读为“帝乙归妹以祉,元吉”。祉字并非福祉之义,当作姪,全句的意思是讲“嫁少女于文王”之事。在这里,高先生既不讲象位,也不讲义理,只从文字上考究其原意,与传统注解相比,其分别判然明矣。主张周易象辞之间没有干连的学者,可举李境池先生为例。李先生指出:“卦的构成,汉儒以为包含了很大的道理,他们要把宇宙万象都装在里面。近人的意见,又以为是生殖器的记号。但我以为或许是用蓍草作占卜时偶然的发明。这些图式的构成,起初是没有意义的;就是在周易里也不见得有什么意义。卦,不过是一种符号,它与卦、爻辞的内容没有联系。”5(P63)既然卦画与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