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送管理考试重点.docx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43866726 上传时间:2023-11-10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8.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配送管理考试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配送管理考试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配送管理考试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配送管理考试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配送管理考试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配送管理考试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配送管理考试重点.docx(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配送管理第一章 概论一、 配送:在经济合理区域范围内,根据客户需求,对物品进行拣选、加工、 包装、分割、组配等作业,并按时送达指定地点的物流活动。二、 配送与物流的关系:1. 配送的距离较短,位于物流系统的最末端,处于支线运输、二次运输和末端运输的位置,即到最终消费者的物流。2. 在配送过程中,也包含着其他的物流功能,是多种功能的组合。3. 配送是物流系统的一个缩影,也可以说是一个小范围的物流系统。三、 配送的作用及意义:1. 完善和优化了物流系统 2. 提高末端物流的效益 3. 通过集中库存使企业实现低库存或零库存 4. 简化事务 方便客户 5. 提高供应保证程度四、 配送的种类:1. 按配

2、送主体所处的行业分类: 制造业配送 农业配送 商业配送 物流企业配送2. 按实施配送的节点不同分类: 配送中心配送 仓库配送 商店配送 生产企业配送 3. 按配送货物的特征不同分类: 单(少)品种大批量配送 多品种、少批量配送 配套成套配送 4. 按配送的时间及数量分类: 定时配送 定量配送 定时定量配送 定时定路线配送 即时配送5. 按经营形式不同分类: 销售配送 供应配送 销售供应一体化配送 代存代供配送6. 按加工程度不同分类: 加工配送 集疏配送7. 按配送企业专业化程度分类: 综合配送 专业配送五、 配送管理:为了以最低的配送成本达到客户所满意的服务水平,对配送活动进行的计划、组织、

3、协调与控制。六、 配送模式:企业对配送所采取的基本战略和方法。七、 配送组织工作的基本程序:1. 配送路线的选择 2. 拟定配送计划八、 对配送活动中具体职能的管理:1. 配送计划管理 2. 配送质量管理 3. 配送技术管理 4. 配送经济管理九、 配送管理的意义:1. 对于从事配送工作的企业的意义 2. 对于客户的意义和作用 3. 对于配送系统的意义和作用十、 配送合理化的判断标志:1. 库存标志 2. 资金标志 3. 成本和效益标志 4. 供应保证标志 5. 社会动力节约标志 6. 客户企业仓库、供应、进货人力物力节约标志 7. 物流合理化标志十一、 自营配送模式:指企业配送的各个环节由企

4、业自身筹建并组织管理,实现对企业内务及外部货物配送的模式。 优势:有利于企业供应、生产和销售的一体化作业,系统化程度相对较高,既可满足企业内部原材料、半成品及成品的配送需要,又可满足企业对外进行市场拓展的需求。 不足:企业为建立配送体系的投资规模将会大大增加,在企业配送规模较小时,配送的成本和费用也相对较高。十二、共同配送模式:配送企业之间为了提高配送效率以及实现配送合理化所建立的一种功能互补的配送联合体。 优势:有利于实现配送资源的有效配置,弥补配送企业功能的不足,促使企业配送能力的提高和配送规模的扩大,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提高配送效率,降低配送成本。十三、配送模式包括:1. 自营配送模式

5、2. 共同配送模式 3. 互用配送模式 4.第三方配送模式十四、第三方配送模式的运作方式:需方:工商企业、消费者等第三方:专业配送公司、企业供方:工商企业、网站等委托代理 委托代理十五、配送模式的选择:1. 确定型决策 2. 非确定型决策 P33 (计算题)第二章 配送业务流程一、 进货作业划分:订货、接货、验收入库二、 货物编码的方法:1. 按数字顺序编码法 2. 数字分段法 3. 分组编码法 4. 按货物特性编码法 5. 后数位编码法 6. 混合编码法三、 货物验收:指对货物质量和数量进行检查。四、 常用的储存作业方法:1. 定位储放 2. 随机储放 3. 分类储放 4. 分类随机储放 5

6、. 共同储放五、 订单处理:从客户的订单起,到开始拣货之间的作业阶段。六、 补货的基本方式:1. 按每次补货数量分: 整箱补货 托盘补货 货架上层货架下层的补货方式 2. 按补货周期分: 批量补货 定时补货 随机补货 3. 其他补货方式: 直接补货 复合式补货七、 送货作业的基本业务流程:1. 划分基本送货区域 2. 车辆配载 3. 暂定送货先后顺序 4. 车辆安排 5. 选择送货路线 6. 确定每辆车的送货顺序 7. 完成车辆配载八、 基本的配载作业原则:1. 重的货物在下,轻泡的货物在上 2. 后送先装,即按客户的配送顺序,后送的、远距离客户的货物先装车,先送的、近距离客户的货物后装车。

7、3. 根据货物特性确定不同的运送方式和运输工具 4. 根据货物的特性安排配载,不相容的货物不能用同一辆车送货,需要不同的送货条件的货物也不能用同一辆车送货。 5. 外观相近、容易混淆的货物应尽量分开装载。九、 配送加工:根据客户的要求,对货物施加包装、分割、计量、分拣、刷标志、拴标签、组装等简单作业。十、 配送加工的目的:1. 强化流通阶段的保管功能 2. 回避流通阶段的商业风险 3. 提高产业的附加价值 4. 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需求 5. 提高运输和保管的效率第三章 分拣作业管理一、 分拣作业的分类:1. 按订单的组合:按单分拣和批量分拣 2. 按人员组合:单独分拣方式和接力分拣式3. 按运动

8、方式:人至货前分拣和货至人前分拣4. 按分拣信息:分拣单分拣、标前分拣、电子表前分拣、RF分拣二、 按单分拣特点:1. 按订单分拣,易于实施,而且配货的准确度较高,不易 出错。 2. 对各客户的分拣相互没有约束,可以根据客户需求的紧急程度,调整配货先后次序。 3. 分拣完一个货单,货物便配齐,因此,货物可不需再落地暂存,而是直接装上配送车辆,这样有利于简化工序,提高作业效率 4. 客户数量不受限制,可在很大范围内波动。分拣作业人员数量可以随时调节,在作业高峰时,可以临时增加作业人员,有利于开展及时配送,提高服务水平。 5. 对机械化、自动化没有严格要求,不受设备水平限制。三、批量分拣特点:1.

9、 工艺难度较高,计划性较强,和按单分拣相比错误率较高 2. 有利于车辆的合理调配,规划配送路线,与按单分拣相比,可以更好地利用规模效益。 3. 对到来的订单无法作及时反映,必须等订单达到一定数量时才做一次处理,会有停滞时间。只有根据订单到达的状况作等候分析,决定适当的批量大小,才能将停滞时间减至最低。四、决定分拣策略的主要因素:分区、订单分割、订单分批及分类。五、订单分批的原则:1. 按时窗分批 2. 按综合计量分批 3. 固定订单量分批 4. 智能型分批六、分拣作业系统规划:商品订单资料分析分拣单位决定分拣策略运用分拣信息设计设备选用及布置设计七、订单分批方式与使用情况 试用情况分批方式配送

10、客户数订货类型需求频率总合计量分批数量较多且稳定差异小而数量大周期性固定订单分批数量较多且稳定差异小且数量不大周期性或非周期性时窗分批数量多且稳定差异小且数量小周期性智能型分批数量较多且稳定差异较大非即时性第四章 配送系统优化一、 配送系统的构成包括的要素:1. 配送系统的主体 2. 配送系统的客体 3. 配送系统的环境 4. 配送系统的设施设备二、 配送系统的特点:1. 配送系统是一个小型的物流系统 2. 配送系统的服务以客户为中心 3. 配送系统的时间管理要求高、难度大 4. 配送系统的需求(输出)特点是客户多、批量小 5. 配送系统的服务对象不确定三、 配送系统的目标: 快速 及时 可靠

11、 节约四、 配送系统设计的逻辑程序:确定配送系统目标详细调查制约因素分析收集数据数据分析配送系统设计与完善五、 配送系统的运作效率的指标:1. 车辆使用效率 2. 整体配送效率六、 配送需求计划:制造需求计划的编制原理和方法在配送领域中的应用。七、 配送需求计划原理:P117提货单市场预测订货合同 送货计划 订货或进货计划库存文件供货厂商资源文件DRP社会需求文件八、 多起讫点的运输路线规划问题:图上作业法 近似解法 节约法(计算题) P133-137第五章 配送中心规划一、 配送中心:指从事配送业务的物流场所或组织,应基本符合下列要求: 主要为特定的客户服务; 配送功能健全 完善的信息网络

12、辐射范围小 多品种、小批量 以配送为主,储存为辅。二、 配送中心的分类:1. 按配送中心的设立者分类: 制造商型配送中心 批发商型配送中心 零售商型配送中心 专业配送中心 2. 按配送中心的服务范围分类: 城市配送中心 区域配送中心 3. 按配送中心的功能分类: 储存型配送中心 流通型配送中心 加工型配送中心三、配送中心规划的程序:1. 前期准备 2. 确定目标及原则 3. 选址规划 4. 能规划 5. 布局规划 6. 设施设备规划 7. 信息系统规划四、配送中心选址的影响因素:1. 自然环境因素: 气象条件 地质条件 水文条件 地形条件 2. 经营环境因素: 经营环境 货物特性 配送费用 服

13、务水平 3. 基础设施状况: 交通条件 公共设施状况 4. 其他因素: 国土资源利用 环境保护要求 周边状况第六章 配送绩效管理一、 绩效评价:指运用一定的技术方法,采用特定的指标体系,依据统一的评价标准,按照一定的程序,通过定量、定性对比分析,对业绩和效益作出客观、标准的综合判断,真实反映现实状况,预测未来发展前景的管理控制系统。二、 绩效管理:试用绩效评价信息来实现组织文化、体制、过程的积极变化,帮助组织设定一致的绩效目标,合理分配资源,分享绩效成效。三、 绩效评价与绩效管理的区别:绩效管理关注过程,而绩效评价关注结果。绩效评价只负责建立绩效评价体系,选择评价指标集、评价模型、评价方法,最后得出评价报告;而绩效管理不仅包括所有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