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鹳雀楼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43865858 上传时间:2022-12-0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登鹳雀楼教学设计.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登鹳雀楼教学设计七步中心小学 李艳课题: 登鹳雀楼教材简析:这是一首五言绝句,描写了诗人登临鹳雀楼后所见到的雄浑壮丽的自然景色,抒发了诗人奋发向上的情怀,揭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深刻哲理,具有启迪人们努力登攀、不断进取的思想意义。全诗四句。一、二句写登楼所见。先写远眺所见,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郁郁苍苍,一轮渐渐西沉的红日,构成了多么壮丽的画面,多么雄浑的景象!次写俯视所见,气势非凡的黄河,奔腾呼啸,一直向大海滚滚而去,那气概多么令人惊叹不已!三、四句写登楼所思,前两句已经把万里河山的壮丽景色尽收眼底,诗人即景生情,还想看得更远些,于是生发出三、四两句:要想驰骋远目,进一步开阔视野,还要再

2、上一层楼!这不仅写出诗人从有所见发展到有所思,写出了使人奋发向上的精神,同时也向人们揭示了一条深刻哲理:站得高,望得远。诗歌紧扣“登”字,“登”楼有所见,“登”楼有所思,由“见”及“思”,“思”中悟“理”,结构上紧密联系。目标预设:1、学会诗中的生字,理解生词的意思。2、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王之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重点、难点:理解诗句的含义,想象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设计理念: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与工具性并重。在古诗教学中,既要让学生走近诗人,走进那意那境,感受诗句的魅力,又要教会学生通过各种方法理

3、解其中的字、词、句。这些,离不开扎实的训练与反复的提高。让学生在课堂与课后,产生读古诗的欲望,学会读古诗的方法,试着理解古诗的含义也就是让学生在古诗阅读方面有所发展,就是教师教一些古诗的重要意义。设计思路: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进入阅读古诗的课堂。抓住“诗人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让学生反复读古诗。因为是低年级的孩子,所以先引导他们学会读对古诗,试着读懂诗句。再在教者的熏陶与感染中进入诗句的情境,举一反三,让学生读、说、画、背不断地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以及诗句中蕴含的哲理。最后设计相应的写字教学,进行部分生字的书写训练。教学过程: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谈话:小朋友已经学过了不少古诗,谁能

4、背给大家听听?小朋友学的古诗还真不少呢?今天我们又要学习一首古诗。1、板书课题:17 登鹳雀楼。指名拼读“鹳”。2、解题:“登”是什么意思?(登上的意思。)“鹳雀”是一种鸟儿,样子像鹤。鹳雀楼在哪儿,是怎样的一座楼,让我们去查一查,找一找。在山西省永济有县,有一座楼,常有鹳雀停留在上面休息,所以人们称这座楼叫“鹳雀楼”。(师引说)“登鹳雀楼”就是登上鹳雀楼。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有一天,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看到了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就写下了这首诗。二、整体感知,初读全诗。1、范读全诗。2、学生借助拼音读通诗句。3、检查:指名读,纠正读音。出示需要读好的8个生字:雀、楼、依、入、欲、穷

5、、目、更指名读生字再读诗句。三、了解诗意,指导朗读。1、登上鹳雀楼,诗人看到了什么呢?(指导看图:远处,太阳靠近山头,慢慢落下去;楼下,黄河水奔腾着流向大海。)2、出示一、二两行诗句,指名朗读。3、说说哪些词不懂。借助图画理解“白日”、“依”、“尽”。说说诗句的意思。4、教师范读,学生反复练读,也可以看图练读,读时想象诗人看到的壮观的景象。5、过渡:看到如此壮丽的景象,诗人产生了什么样的想法?6、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三、四两行诗句。7、理解“欲”“穷”“千里”“目”“更”各是什么意思?连起来,这两句是什么意思?8、指名读三、四两行,体会节奏和重音。齐读。四、反复诵读,体会感情。1、自由读,思考

6、:这首诗主要写什么?(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的景物和想法)哪些诗句的内容是诗人看到的?(一、二两行)哪些诗句的内容是诗人的想法?(三、四两行)2、诗人看到了什么,你能和同桌合作,根据一二两行诗句,把想象中的景物画出来吗?学生画简笔画。展示学生的画,结合诗句,进行评价。4、出示书上插图,师引:这就是诗人看到的由青山、白日、黄河构成的气势壮阔的画面。看到眼前这景象,诗人想到-“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句千古名句,告诉我们-站得高,看得远,诗人永不停止地攀登着,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这就是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5、朗读全诗,再次体会。6、同桌互背。7、情境体验:把自己想象成诗人,加上自己的动作,看图吟诵古诗。指名背诵。齐背。五、记住字形,练习书写。重点指导:雀:上面是小,少个勾。要仔细看清字形。更:一撇顶端不出头。范写,学生根据田字格模仿结构。学生练习写字。六、布置作业。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