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裂缝机理与防治指南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43860684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 页数:40 大小:14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筑工程裂缝机理与防治指南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建筑工程裂缝机理与防治指南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建筑工程裂缝机理与防治指南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建筑工程裂缝机理与防治指南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建筑工程裂缝机理与防治指南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建筑工程裂缝机理与防治指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筑工程裂缝机理与防治指南(4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建筑工程裂缝机理与防治指南第一章 总 则 11 为了更有效地控制与防治建筑工程的结构裂缝,确保建筑工程的质量和建筑物正常使用及耐久性,制订本指南。 12 本指南适用于围绕控制与防治建筑工程裂缝而进行的建筑结构设计、建筑材料适用性选择和施工控制及出现裂缝后的检测评定等工作。 13 采用本指南时,应和建筑工程结构设计规范以及建筑工程施工技术标准等有关规范配套使用。第二章 基本规定 21 一般原则 211 建筑工程裂缝控制与防治,应采取预防为主的方针;应从建筑材料质量控制和选用、建筑裂缝控制设计、建筑工程施工和使用等方面综合采取措施。 212 建筑工程设计单位,执行有关设计标准中关于控制裂缝的规定,

2、并应结合具体工程给出非荷载因素引起裂缝的控制措施。 213 施工单位应结合建筑结构的特点编制施工技术方案,在施工技术方案中应制订出施工程序中控制裂缝的措施。 214 建筑工程所用的建筑材料、构配件,除应按国家有关规定进行进场复验和见证取样送检外,还应对与控制裂缝有关的建筑材料进行优选及进行必要的适应性试验。 215 建筑工程使用中,实施在建筑工程的荷载不得超过设计荷载,增层和增加建筑工程荷载的改造和装修,应考虑建筑结构及其构件的变形或产生裂缝的影响。 22 建筑与结构设计 221 建筑工程的基础和主体结构设计应采取加强整体性的方案,对于建在软弱地基土上的建筑,宜采取整体性能好的基础型式或采取加

3、强基础整体性的措施。 222 在抗震设防区,建筑工程的物地选择,液化土和软土地基的处理,应符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的有关规定。 223 建筑基础的选型与设计,应考虑上部结构重力荷载所引起沉降是及其可能的不均匀沉降,并应尽量减少建筑基础的不均匀沉降。 224 当新建工程附近存在已有建筑时,新建建筑工程的设计,应考虑新建工程的沉降对已有建筑的影响,应根据已有建筑的类型和基础沉降的影响程度采取留置尺够的距离或采取沉降量小的基础型式以及增设护坡桩等。 225 建筑工程的平、立布置宜规则,对于平面凸凹引起的应力集中部位,应采取防止和减轻裂缝的措施。 226 建筑工程的伸缩缝设计应满足

4、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和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01的规定以及有充分依据的措施。 227 建筑工程楼屋盖的设计,应考虑温度变化、混凝土收缩对这些构件和结构变形、开裂的影响。 228 建筑工程屋盖宜进行热工性能计算和选择适合本地区特点的保温隔热措施,并应对顶屋两个边单元的构件采取增强抗温度应力的构造措施。 23 建筑材料 231 建筑工程所采用的建筑材料应符合有关标准的规定和设计文件的要求。 232 对于建筑工程的水平构件梁、板和较大面积的墙体等构件,所用建筑材料在满足材料强度要求前提下,应尽量选择收缩小、抗裂性能好的材料。 233 混凝土材料中的掺加剂,应选择与

5、水泥等材料适应性好收缩量小的品种,可通过不同品种的试验进行优选。 24 建筑工程施工 241 建筑工程施工必须满足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01及其相应专业验收规范的要求。 242 建筑工程的施工单位,应根据建筑结构的类型、建筑结构所采用的材料特性和施工环境的实际情况,确定施工方案中有关裂缝控制的措施。 243 建筑基础的施工技术方案,应根据建筑场地地基土的层状特点、地下水位及建筑工程周围环境状况,制订防止地基基础不均匀下沉和防止周围建筑工程开裂的具体措施。 244 建筑工程的施工技术方案,还应根据建筑工程所在地点和施工季节,制订防止和减轻裂缝的季节性措施。 25 裂缝检

6、测与处理 251 对出现裂缝的建筑工程,应及时进行检查并初步分析其原因,当裂缝比较多时应进行检测评定,对于因地基不均匀沉降产生的裂缝,应及时进行观测。 252 对于已查明原因且较稳定的裂缝,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处理。 26 建筑装修和改造 261 建筑工程在使用过程中,一般应控制使用荷载不超过设计荷载的取值。 262 建筑增层和增加荷载的装修、改造,应对已有建筑的现状进行调查,必要时应对建筑结构质量和性能进行检测鉴定。 263 建筑增层和增加荷载的装修改造,应坚持先设计再施工的原则。在设计中应考虑地基基础或某些构件因荷载增加对变形或开裂的影响,制订相应的措施。第三章 结构缝的设置3.1.1 超静

7、定混凝土结构的体量较大时,可通过结构缝将其分割为若干相对独立的部分,以避免在超静定结构中积累过大的约束应力而引起间接裂缝。3.1.2 结构缝按其功能,可以分为以下十种类型: 膨胀缝:能够有效消解超静定结构中膨胀变形的结构缝; 收缩缝:能够有效消解超静定结构中收缩变形的结构缝; 沉降缝:能够有效消解超静定结构中由于不均匀沉降而引起变形差的结构缝; 抗震缝: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发生强迫位移时,能够消解、缓和结构不同部分碰撞、损坏的结构缝; 体型缝:结构形状或体量发生突变时,将结构分割为不同部分而设置的结构缝; 局部缝:在结构形状突变而容易引起应力集中的部位,为缓和应力集中所设置的局部结构缝; 控制缝:

8、在结构容易发生裂缝的部位,通过预先设置薄弱截面或其它措施,主动引导裂缝出现并加以控制的缝; 拼接缝:预制构件装配连接时,拼接处所形成的缝; 施工缝:混凝土浇筑体量较大时,按预定位置划分为不同的施工浇筑区域,接槎处所形成的缝; 界面缝:混凝土结构与其它结构、构件或建筑材料之间在界面上所形成的缝。3.1.3结构缝的形式,按其做法可以分为以下七种类型: 全部断开的缝:将结构分割成完全独立的若干部分; 上部断开的缝:基础部分相连而上部结构断开所形成的缝; 局部断开的缝:结构局部一定范围内分割所形成的缝; 钢筋断开、混凝土接槎形成的缝:不考虑传递内力的预制构件之间的拼接缝; 钢筋后连接、混凝土接槎形成的

9、缝:施工阶段不考虑传力,后用搭接、机械连接或焊接实现钢筋连结形成整体而可以传递内力的缝; 钢筋连通、混凝土接槎形式的缝:从受力上按整体考虑,但在施工时混凝土在此接槎而形成的施工缝; 钢筋和混凝土连续、后期引导出现的缝:通过在预定部位削弱截面或采取其它措施引导产生并加以控制的缝。3.1.4 结构缝除应符合内力传递的各种要求以外,还应满足以下使用功能: 观感质量:通过建筑处理加以掩饰而避免影响美观、产生不安全感; 防水、防渗、防漏:应采取措施防止水及其它液体、气体的渗漏; 耐久性:不能由于缝的存在而引起结构耐久性方面的隐患,确保混凝土结构在设计使用年限年内的正常工作。3.1.5 结构缝设计时应遵循

10、以下原则 充分根据结构体量、尺度、形状的具体情况,合理布置结构缝的位置,避免约束应力累积过大; 综合考虑各种结构缝的功能,尽可能将不同类型的结构缝合并,做到一缝多能; 根据缝的功能合理设计缝的做法,使其能够起到应有的受力作用并满足使用功能方面的需要; 对于需要传递内力的结构缝,应根据所需传递内力的类型及特点,通过设计保证其相应的传力性能; 应采取有效的建筑处理手法满足外观、防水、抗渗等功能,减少设缝带来的对使用功能的影响; 缝的设计应有可操作性,应做到构造简单、方便施工并能保证质量。第四章 屋面保温层的设置 331 首先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节能标准做好屋面的保温与隔热,以减少温差,从而降低砌

11、体的温度应力,此项措施是控制砌体结构温度裂缝的最根本措施。其次是适当减少水平阻力系数Cx,即适当减少顶板与墙体的约束作用,对减少砌体结构温度应力也有一定效果。例如对非地震区,在顶板圈梁与墙体间设置滑动层,即采用放的方法;对地震区可采取加强房屋顶层端部的构造措施:例如加钢筋砼抗裂柱、砌体内配筋或加砼配筋带以及提高砌筑砂浆强度等,即采用抗的措施。 332 按砌体结构设计规范的规定设置伸缩缝,特别是在温差大、气候干燥、蒸发量大的地区,控制砌体结构的伸缩缝距离也是非常重要的; 333 根据保温层材料不同的膨胀性能及做法,在保温屋长向中部及保温屋与女儿墙或突出屋面的外墙之间,如水箱间、楼梯间等,应留适当

12、的缝隙,并填塞弹性嵌缝膏; 334 保温层或隔热层的铺设,宜延伸至挑檐板的尽端; 335 顶层屋面板下设置现浇砼圈梁时,应沿内外墙拉通,不应在横墙上采用半圈梁即圈梁不拉通; 336 顶层山墙,端部二开间内外纵墙及横墙处设置抗裂柱即构造柱。在温差较大的地区,还可以在端部开间门窗洞两侧设置抗裂柱;顶层圈梁下2m范围墙体内,每隔500mm,在灰缝中设通常加强拉结钢筋;337 顶层窗台下,宜设置一皮砖厚的钢筋砼带或设置配筋砖带。 821 通过外墙做外保温,大幅度减小墙体昼夜温差和冬夏温差,从而控制裂缝。 822 屋面做保温,大幅度减小墙体昼夜温差和冬夏温差,从而控制裂缝。屋顶传热系数符合民用建筑节能设

13、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部分JGJ26-95、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134-2001、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和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93等标准规定时,屋面板温度一般接近其内表面温度,与屋面未做保温层的情况相比,可大幅减小墙体昼夜温差和冬夏温差。 823 提高墙体,特别是顶层墙体的抗拉强度,顶部两层墙体的砂浆强度等级宜采用M5.0以上。 824 砖混结构房屋伸缩缝由按50m的砌体伸缩缝间距改为按35m的混凝土结构伸缩缝间距设置。 825 顶层横墙在顶板以下1000mm内,每3皮砖配26通长拉结筋,墙体与构造柱间拉结筋按规程设置。 826 山墙沿窗下口增设一道圈梁

14、。 827 砖砌女儿墙,不论高低,均应设置构造柱。 828 控制内外纵墙的开洞率,窗间墙的宽度不应小于1500mm。 / 第五章 地基沉降的控制 721 地基处理措施 1地基处理应根据软弱地基的构成及特性以及上部结构的设计要求,选用适宜的处理方法对软弱地基进行处理,达到提高地基承载力和减小变形、减小不均匀沉降的目的。 2对选定的地基处理方法,宜按建筑物安全等级和场地复杂程度,在有代表性的场地上进行相应的现场试验或试验性的施工,并进行必要的测试,以检验设计参数和处理效果,如达不到设计要求时,应查明原因,采取措施或修改设计。 3地基处理除应满足工程设计要求外,尚应做到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保护环境和节约能源等。 722 地基基础检测控制 1复合地基除进行静载荷试验检验外,尚应进行竖向加固体及桩间土的质量检验。 2天然地基,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当按相对变形值确定地基承载力时,同一场地、同一建筑物的各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