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国审稻新品种.doc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43857882 上传时间:2023-12-11 格式:DOC 页数:68 大小:17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05年国审稻新品种.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2005年国审稻新品种.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2005年国审稻新品种.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2005年国审稻新品种.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8页
2005年国审稻新品种.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05年国审稻新品种.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05年国审稻新品种.doc(6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审定编号:国审稻2005001品种名称:特优009选育单位:福建省南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品种来源:龙特甫A南恢009省级审定情况:2004年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华南作早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25天,比对照汕优63迟熟0.6天。株型适中,叶片较宽大,后期转色较好,株高117.6厘米,每亩有效穗数17.3万穗,穗长24.1厘米,每穗总粒数135.2粒,结实率82.2%,千粒重29.6克。抗性:稻瘟病平均6.8级,最高7级;白叶枯病7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43.7%,长宽比2.6,垩白粒率96%,垩白度29.7%,胶稠度44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1.3%

2、。产量表现:2002年参加华南早籼高产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94.47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3.34%(显著);2003年续试,平均亩产539.62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6.87%(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22.69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5.59%。2004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13.36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0.12%。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秧田每亩播种量1215公斤,大田每亩用种量1.01.5公斤。2、移栽:栽插密度20厘米20厘米,每穴插2粒谷苗。3、肥水管理:大田每亩施纯氮1012公斤,五氧化二磷68公斤,氧化钾1012公斤。50%作基肥,40%作分蘖肥,10

3、%作穗肥。在水浆管理上,做到够苗轻搁,湿润稳长,后期要重视养老根,忌断水过早。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穗瘟病、白叶枯病、稻飞虱等病虫害。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高,感稻瘟病和白叶枯病,米质一般。适宜在海南、广西中南部、广东中南部、福建南部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早稻种植。审定编号:国审稻2005002品种名称:培杂泰丰选育单位:华南农业大学品种来源:培矮64S泰丰占省级审定情况:2004年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在华南作早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25.8天,比对照粤香占迟熟2.5天。株型适中

4、,叶色浓绿,分蘖力强,后期转色好,株高107.7厘米,每亩有效穗18.4万穗,穗长23.3厘米,每穗总粒数176.0粒,结实率80.1%,千粒重21.2克。抗性:稻瘟病平均4.9级,最高7级;白叶枯病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4.1%,长宽比3.4,垩白粒率26%,垩白度7.6%,胶稠度75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1.4%。产量表现:2003年参加华南早籼优质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09.38公斤,比对照粤香占增产2.05%(极显著);2004年续试,平均亩产554.56公斤,比对照粤香占增产4.53%(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31.97公斤,比对照粤香占增产3.29%。2004年生产试

5、验平均亩产509.47公斤,比对照粤香占增产3.05%。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根据当地生产情况适时播种,稀播匀播培育壮秧。2、移栽:适当稀植,每亩栽插1.31.5万穴,每穴12粒谷苗。抛秧每亩30盘左右。3、肥水管理:施足基肥,早施重施追肥,适施促花肥和保花肥。在水浆管理上,做到适时排水晒田。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较高,米质较优,感稻瘟病,高感白叶枯病。适宜在海南、广西中南部、广东中南部、福建南部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早稻种植。审定编号:国审稻2005003品种名称:鄂早

6、18(区试代号:20257)选育单位:湖北省黄冈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湖北省种子集团公司品种来源:中早81/嘉早935省级审定情况:2003年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常规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早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13.6天,比对照浙733迟熟1.9天。株型紧凑,耐肥力较强,叶色浓绿,剑叶挺直,株高91.6厘米,每亩有效穗数23.2万穗,穗长20.4厘米,每穗总粒数108.6粒,结实率79.5%,千粒重24.9克。抗性:稻瘟病平均4.9级,最高7级;白叶枯病1级;白背飞虱5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45.6%,长宽比3.4,垩白粒率23%,垩白度6.5%,胶稠度75毫米,

7、直链淀粉含量15.4%。产量表现:2002年参加长江中下游早籼早中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50.14公斤,比对照浙733减产0.59%(不显著);2003年续试,平均亩产495.81公斤,比对照浙733增产8.95%(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74.41公斤,比对照浙733增产4.49%。2004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22.69公斤,比对照浙733增产6.94%。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秧田每亩播种量30公斤左右,大田每亩用种量67公斤。2、移栽:栽插密度以13厘米20厘米为宜,每亩插足2.5万穴,每穴插足67苗(含分蘖)。3、肥水管理:每亩施1113公斤纯氮、8公斤纯钾。在水浆

8、管理上,做到浅水分蘖,够苗晒田,孕穗开花不脱水,灌浆至黄熟期保持田面干干湿湿。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等病虫害。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较高,稳产性一般,抗白叶枯病,感稻瘟病,米质一般。适宜在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的稻瘟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早稻种植。审定编号:国审稻2005004品种名称:湘早143(区试代号:早优143)选育单位:湖南省水稻研究所,湖南金健种业有限责任公司品种来源:龚品6-29/95早鉴109省级审定情况:2004年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常规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早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

9、107.4天,比对照浙733早熟2.5天。株型适中,叶片短小挺直,叶色较深,后期转色好,株高75.6厘米,每亩有效穗数25.4万穗,穗长17.9厘米,每穗总粒数87.2粒,结实率81.0%,千粒重26.4克。抗性:稻瘟病平均1.3级,最高3级;白叶枯病7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6.5%,长宽比3.3,垩白粒率15%,垩白度2.8%,胶稠度73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3.9%。产量表现:2003年参加长江中下游早籼早中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43.69公斤,比对照浙733减产2.50%(极显著);2004年续试,平均亩产420.44公斤,比对照浙733减产7.24%(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

10、产432.06公斤,比对照浙733减产4.87%。2004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61.58公斤,比对照浙733减产8.53%。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秧田每亩播种量3540公斤,大田每亩用种量56公斤。2、移栽:4.55.0叶时移栽,栽插密度以13.316.5厘米20厘米为宜,每穴45粒谷苗。3、肥水管理:以有机肥为主,施足基肥,适时追肥。在水浆管理上,每亩总苗数达到2224万时开始晒田,足水抽穗,后期干湿交替灌溉,忌断水过早。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白叶枯病、螟虫、稻纵卷叶螟、纹枯病等病虫害。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较早,米质较优,中抗稻

11、瘟病,感白叶枯病,产量一般。适宜在江西中北部、湖南、湖北、安徽、浙江的白叶枯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早稻种植。审定编号:国审稻2005005品种名称:株两优120选育单位:湖南亚华种业科学研究院品种来源:株1S华120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早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09.5天,比对照浙733早熟0.4天。株型适中,叶片较短,后期转色较好,株高85.4厘米,每亩有效穗数23.3万穗,穗长18.8厘米,每穗总粒数105.5粒,结实率75.0%,千粒重26.9克。抗性:稻瘟病平均1.8级,最高3级;白叶枯病平均6级,最高7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1.9%,长宽比3.3,垩白粒率

12、53%,垩白度10.9%,胶稠度49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2.2%。产量表现:2003年参加长江中下游早籼早中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76.36公斤,比对照浙733增产4.68%(极显著);2004年续试,平均亩产463.81公斤,比对照浙733增产2.33%(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70.08公斤,比对照浙733增产3.50%。2004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97.29公斤,比对照浙733增产0.51%。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秧田每亩播种量20公斤,大田每亩用种量22.5公斤。2、移栽:一般软盘抛秧3.14.1叶抛栽,水育小苗4.5叶左右移栽。抛栽密度每平方米28粒谷苗,栽插密

13、度16.5厘米20厘米、每穴插2粒谷苗。3、肥水管理:需肥水平中等,中等肥力土壤每亩需施纯氮10公斤、五氧化二磷5公斤、氧化钾6公斤,施足基肥,早施追肥。在水浆管理上,分蘖期干湿相间,孕穗期以湿为主,抽穗期保持田间浅水,后期干干湿湿,忌断水过早。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白叶枯病、恶苗病、纹枯病、螟虫、稻飞虱等病虫害。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较高,中抗稻瘟病,感白叶枯病,米质一般。适宜在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的白叶枯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早稻种植。审定编号:国审稻2005006品种名称:陆两优28选育单位:湖南亚华种业科学研究院品种来源:

14、陆18S华28省级审定情况:2003年湖南省、江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4年广西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早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12.9天,比对照金优402早熟0.6天。株型适中,茎秆粗壮,长势繁茂,株高94.5厘米,每亩有效穗数21.6万穗,穗长19.7厘米,每穗总粒数108.9粒,结实率83.3%,千粒重25.5克。抗性:稻瘟病平均1.9级,最高3级;白叶枯病3级;白背飞虱7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41.3%,长宽比3.2,垩白粒率75%,垩白度21.4%,胶稠度59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0.9%。产量表现:2002年参加长

15、江中下游早籼迟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58.38公斤,比对照金优402增产2.82%(显著);2003年续试,平均亩产476.09公斤,比对照金优402增产2.85%(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67.24公斤,比对照金优402增产2.84%。2004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80.48公斤,比对照金优402增产12.91%。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秧田每亩播种量20公斤,大田每亩用种量22.5公斤。2、移栽:水育小苗4.5叶左右移栽,栽插密度16.5厘米20厘米,每穴插2粒谷苗。3、肥水管理:在中等肥力土壤每亩需施纯氮11公斤、五氧化二磷6公斤、氧化钾6.5公斤,施足基肥,早施追肥。

16、在水浆管理上,前期浅水促蘖,分蘖期干湿相间,孕穗期以湿为主,抽穗期保持田间浅水,后期干干湿湿,忌断水过早。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恶苗病、二化螟、三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纹枯病等病虫害。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中等,中抗稻瘟病和白叶枯病,米质一般。适宜在福建北部、江西、湖南、浙江中南部的双季稻区作早稻种植。审定编号:国审稻2005007品种名称:特优航1号选育单位:福建省农科院稻麦研究所品种来源:龙特甫A航1号省级审定情况:2003年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4年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0.5天,比对照汕优63早熟2.6天。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