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议李清照前后期词风转变及其原因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简议李清照前后期词风转变及其原因改(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成绩等级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学院专业班级学号学生姓名指导教师完成日期西安思源学院教务处制二一 年 月摘要李清照,宋代婉约派词人,号称易安居士,其词被称为易安体,现存诗词虽然仅有50阕左右,但是其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非凡的意义和显著的地位。李清照生活在宋朝历经了两宋时期的巨变,以靖康之难为界就不难发现她的词有了显著地变化,李清照前后期词风的差异主要来源于前后期生活的坎坷经历,这些经历造成了她前后期词风上的差异。究其一生我们不难发现这些词的风格的变化绝对不仅仅是偶然, 本论文认为造成李清照词作风格变化的原因不仅仅国破家亡、漂泊他乡,具体来说应该有六个方面,而这些原因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从而
2、了解到因为李清照历经的颠沛流离和各种磨难,使得她的词突破了前期的闺怨和思念的桎梏,超越了文学史上其她女性,使得后期的词变得豪迈奔放、词境开阔在文学史上流芳千古。关键词:李清照 前后期 原因目录简议李清照前后期词风的转变4一、绪论4(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4(二)研究的主要内容4二、前后期词风差异的表现6(一) 南渡前词风差异61、李家有女初长成62、初为人妇的幸福7(二)南渡后词风差异8 (三)前后期词风差异的比较11三、变化原因的具体分析12(一):主观原因的影响121、家庭环境的因素122、个人天赋的影响123、个人性格的重要性13(二)客观原因的影响131、社会环境对个人的影响132、年龄
3、渐长对个体心境的影响14四、简要的人物评价15(一)在文学上的历史成就15(二)李清照诗词对中国文学的时代意义16参考文献:18李清照前期词与后期词的比较一、绪论(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落于文学气氛浓厚的士大夫家庭,其父李格非乃进士出身,是苏轼的学生,官至提点刑狱、礼部员外郎。藏书丰富,擅长词章,其母是状元王拱宸的孙女,具有较高的文学修养。李清照自幼生活在这样一个书香门第里,耳濡目染,加上天资聪慧,年少便能做得一首好文章,就连苏轼的大弟子晁补之也曾极力称赞她。李清照“善属文,于诗尤工,晁无咎多对士大夫
4、称之”-朱弁风月堂诗话。说郛第四十六卷-瑞桂堂暇录称先生“才高学博,近代鲜伦”。朱彧萍洲可谈别本卷中称扬其文“诗文典赡,无愧于古之作者”。本文主要引证史据和现存的诗词做简单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李清照的生平。力求用唯物辩证主义的方法看待人物,进一步对她的前后期的诗词进行鉴赏,在鉴赏中分析李清照词风的转变从而得出李清照诗词风格变化的原因。并研究李清照的诗词对中国文学史的贡献。(二)研究的主要内容李清照少女时代随父亲生活在繁华的汴京,京城的繁华盛世无异于激发了她的创作灵感,以如梦令和点绛唇为例,此时李清照的词风轻松活波,语调明白晓畅,既反映了无忧无虑的生活,又反映了对爱情的向往。宋微宗建中靖国元年(
5、1101),李清照与时年21岁的太学生赵明诚在汴京成婚,此时两家均在朝廷当中出任重位,然而新婚初期夫妇二人的生活较为清贫拮据,其后赵明诚进入仕途两人的生活有了起色,但是经常需要出仕宦游,此时李清照的生活安静和谐、充满了幸福和欢乐、思念和甜蜜,以减字木兰花和一剪梅为例,此时李清照的笔调较为细腻,多数表达了闺阁之情和对大自然美好风光的描写,在总体上并无较大的变化,和少女时代的作品相比更加成熟。但是随着朝廷和国事这样的美好生活并没有持续很久。宋微宗崇宁元年(1102年),被列入元祐党籍不得在朝廷任职,随后政变越演越重甚至牵扯到李清照身上,迫使夫妇两人在青州居住。宋钦宗靖康元年、高宗建炎元年,金人南侵
6、俘虏钦宗父子,史称“靖康之变”同年五月北宋朝廷崩溃,康王赵构南下建朝。此时李清照清醒的认识到了朝廷的覆灭,对于赵构的一味苟且偷安十分的不满,作绝句借吊项羽之意表达了对南宋的统治者进行了嘲讽。而后赵明诚在路途中感疾而亡,此时李清照已经经历了北宋的崩溃和南宋统治者的苟且加上亡夫之痛和生活的颠沛流离使得她陷入了生活的绝境当中。绍兴二年(1132年),李清照到达杭州,此时因为生活的窘迫和生活的绝境,万般无奈之下李清照再嫁张汝舟,当婚后张汝舟知道李清照和赵明诚所藏书籍在颠沛流离的途中已经所剩无几顿时恶相露出,和李清照发生多次口角甚至对她拳脚相加,随后李清照发现了张汝舟的勾当告发了官吏但是自己也受到刑罚,
7、随后在亲友的大力营救下方得出狱,此时李清照的悲痛之伤又增加了一层,但是生活有压迫也必然会有反抗,李清照这时开始从个人的悲痛之情转变到国家身上,曾作打马图经借博弈之事讽刺南宋统治者,此时已于李清照的晚年时期,词风与少女时代相比已经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题材从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转变为深闺生活和家破国亡,也从一个单单表述闺阁之情到关心国事政治,词风也从前期的委婉细腻转变到了较为豪迈奔放。本文在简述了李清照的生平经历后主要对于她不同的时期的所作的词结合当时她所处的背景进行详细的鉴赏,力求反映一个真实的形象;并且找出李清照不同时期词风具体不同的体现。最终分析她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以及对中国文学所做的贡献。
8、二、 前后期词风差异的表现(一)南渡前词风差异1、李家有女初长成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父亲在朝中任高官,母亲博雅能文,贤良淑得。这样文化气息浓厚的家庭背景使得她自小聪慧博得父母喜爱,后来随父亲生活在汴京,繁华的京城开拓了她的眼界和胸襟使得她在少女时期便形成了自己卓尔不凡的文学修养和率真的性格。因此,少女时期的词风天真烂漫、无忧无虑、轻快明亮。例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在这首词中李清照用“藕花”、“鸥鹭”、“日暮”这几种看见的客观景物勾勒了一幅荷花日暮图,又使用了“回舟”、“误入”、“争渡”、“惊起”等动词描述了一个少女和朋友玩耍的
9、太尽兴了最后因为醉酒乘舟回家的时候不知道回家的路,无意当中误入了一片荷塘深处惊醒了在此栖息的鸥鹭。简单明了的笔调渲染了一个迷离灵动的愉悦氛围,同时勾勒一位少女的天真活泼、顽皮率真的形象。从这首词中我们可以发现李清照描绘的情景简单自然表达了感情也自然纯真。古代女子的束缚较为严重,但是在宋代商品经济有了初期的萌芽,商品经济也催生了较为宽松地社会环境。少女时期总是免不了对爱情的憧憬和期望,这也是李清照少女时期作品的一个方面。例如点绛唇: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有人来,袜铲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在这首词中李清照更多的侧重了心理的描写,把一个青春期是懵懂女孩遇见
10、客人时的羞涩、敏感描绘的栩栩如生。词的整体上可以看出是清晨词人穿着轻薄的外衣在自家的后院上慵懒的荡秋千,而整篇词中只有“浓雾”、和“花瘦”是现实当中的景象,可以想象在清晨,薄雾还没有完全散去,含苞待放的花骨朵上遗留的晶莹剔透的露珠,可看出这句词乃暗指了自己年龄的美好和朝气。词的上片其它部分描述了一个烂漫天真的少女神态,在下片则描写了少女见到客人来访时的各种状态,“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几个词则恰如其分的描写一个女子惊慌失措的动作了羞涩的心理活动,刚刚见到客人时候惊慌失措就悄悄地溜走了,“和羞走”则真实的描述了此刻少女的内心是羞涩和躁动的,而“倚门回首”就更加明确的说明了其实少女并没有立
11、刻离开而是悄悄地靠着门偷偷地回望客人的容貌,“却把青梅嗅”既是描述了当客人发现少女的时候她羞涩、偷偷地低下头假装是在嗅青梅的芳香,而“青梅”在古代具有丰富的意向既是象征了爱情和婚姻,又是表达了青春期的不成熟和青涩、美好。整首词典型的反映了少女时期初涉爱情的心理,想见又不敢见、想听又不敢听,表面上如无其事,实则心理非常的紧张、躁动、好奇、不安。这首词虽属于闺阁词中的一首,但是欣赏的价值并不低,让人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少女的情怀的懵懂和无知,青春年少的美好。真实自然的做到了“状难写之情,如在目前”。2、初为人妇的幸福李清照和赵明诚可谓是门当户对、志趣相投,双方婚后虽然生活的相对清贫但是相敬如宾、感情
12、深笃。婚后幸福美满的生活也成为了李清照创作灵感的源泉,留下许多佳作被后人所鉴赏。例如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教郎比并看。”这首词作是一首典型的闺阁词,字面上简单明了。主要描述了一个少女在丈夫面前搔首弄姿的一副娇羞样子。上片明显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表达了对花朵的喜爱之情,“春欲放”生动的写了一朵花含苞待放的美丽,“泪染轻匀,犹带彤霞露痕”则是详细的描写了担上花的美丽,花朵上晶莹剔透的露珠好像女子的泪珠一样惹人怜爱,朝霞好像披在花朵的外衣上。下阕用花比做人,明确的道出了自己真正的心意。买完花往头上戴的时候心里犹豫不决担心自
13、己的面容没有花好,表面上是郎在猜测自己,实则是自己在揣测郎的心理,戴完花之后想让郎把自己和花的容颜比较,实际上是想让郎夸自己漂亮。整体上描述了沉溺在爱情当中的女子的娇羞、憨厚的样子,笔调简单明了具有较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后来赵明诚出任仕途,虽然两人的生活较为富裕了但是俩人经常分别两地,少则几个月多则一年半载,在通讯尚且不发达的古代俩人只得鸿雁传书互相传递相思之情,而在这期间不乏许多经典佳作,例如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据记载这首词是先生在重阳佳节写给丈夫的,包含了对丈夫的浓浓思
14、念和对团聚的渴望之情。上片基本上交代了人物所处的地点、环境、时间,“红藕香残玉簟秋”说明了在荷花凋谢的秋天,竹席嫌凉的寒秋,这不仅仅是对当时环境的真实描写,也是烘托了一种荒凉的氛围为后文作者的孤愁之情起到了衬托的作用。“独上兰舟”更是进一步的说明了当时孑然一身,而“云中谁寄锦书来?”这更像是一个久居闺阁的女子自己问自己时候的好奇与期冀。“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一句又让我们看到作者对与丈夫团圆时候的设想和对自己的安慰。下片写了离别之后的相思之情,“花自飘零水自流”与上片当中的“红藕香残”“独上兰舟”相对应,暗含了人生、年华、爱情、离别,给人一种凄凉无奈之情。“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点明了这首词的主题
15、感情,即离别之后的相思之情,也从侧面说明了夫妇两人心心相印、感情深厚,她想到此时丈夫身处异地一定也是思念着自己。“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描述了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状态,表面上不再皱眉头好像没事了但是却成了一桩心事。纵观全篇李清照用极其细腻的笔调表达了对丈夫的相思之情。 这一时期李清照的著作还有许多,例如醉花阴、小重山、凤凰台上忆吹箫等,从这些词中可以看出这一时期李清照在希望与焦灼的等待之中。但是整体上并没有改变风格,只是从少女时期自然流畅发展到清丽深婉。而词作的题材多为闺阁内容,同时夹杂了对大自然风光的赞美。(二)南渡后词风差异1.国破家亡的惨遇 这样美好的时光并没有持续多久,一连串的打击便接踵而来。起初父亲被卷入朝廷内部的矛盾中,被列入元佑党籍不得在汴京任职,此后赵明诚一家又被卷入朝廷的政治斗争中,李清照和赵明诚被迫屏居青州,在这段时间了李清照协助赵明诚大体上完成了著名的金石录。宋钦宗靖康二年、高宗建炎元年(1127年),李清照44岁。金人大举南侵,俘获宋徽宗、钦宗父子北去,史称“靖康之变”,北宋朝廷崩溃。五月,康王赵构即位于南京,南宋开始,随后赵明诚客死异乡,而李清照在南渡避难途中夫妇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书籍也丢失殆尽,自己又流落在逃难的队伍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