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市第二实验中学2019-2020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43856901 上传时间:2023-07-26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19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吉林省长春市第二实验中学2019-2020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吉林省长春市第二实验中学2019-2020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吉林省长春市第二实验中学2019-2020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吉林省长春市第二实验中学2019-2020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吉林省长春市第二实验中学2019-2020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吉林省长春市第二实验中学2019-2020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吉林省长春市第二实验中学2019-2020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吉林省长春市第二实验中学2019-2020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吉林省长春市第二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1. 中国人用大量的称谓词,如“表,“堂,“外”“亲”“干”“继”“曾”“元”等等,以进一步区分亲疏远近关系.与这一文化现象密切相关的是A。 西周分封制度影响深远B。 汉字起源与宗法制密切相关C。 宗法观念的形成与发展D。 宗法观念成为传统文化核心【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西周宗法制。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这些词汇用以进一步区分亲疏远近关系,体现的是按照血缘关系进行划分的宗法观念,体现的是宗法观念的形成与发展,因此C选项

2、正确.A选项错误,这体现的是西周宗法制,不是西周分封制;B选项错误,汉字起源于新石器时代的图画文字,与西周宗法制并无关系;D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宗法观念,并未说明宗法观念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2。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周襄王为了报答晋文公平息王室之乱的功劳,乃“与之阳樊、温、原攒茅之田”。晋国于是设立了温、原二县,并派赵衰和郤溱为大夫,“赵衰为原大夫,郤溱为温大夫”.这反映出春秋时期A. 周天子的权力日益衰微B。 诸侯对地方的管理日益松弛C. 血缘宗法组织趋向解体D。 郡县地方行政区划组织确立【答案】C【解析】【详解】晋国把新得到的土地不再像西周时候分封给子弟、功臣,而是设县

3、,让臣属去管理,表明地方组织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即血缘宗法组织向地域性的行政区划组织转变,这反映出春秋时明血缘宗法组织趋向解体的趋势,故选C项。材料没有体现周天子权力的变化,故A项错误。晋国在地方设县,让臣属大夫去管理,体现了诸侯把地方管理权控制在自己手里,故B项错误。到战国时期才正式确立都县制的地方行政区划组织,故D项错误.【点睛】宗法制:这种制度确立于夏朝,发展于商朝,完备于周朝,影响于后来的各封建王朝。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即正妻所生的长子为法定的王位继承人。宗法制的目的在于保持奴隶主贵族的政治特权、爵位和财产权不致分散或受到削弱,同时也有利于维系统治阶级内部的秩序,加强对奴隶和平民的统

4、治。宗法制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3。 左传中有“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的记载,战国策等书也有齐、秦等国试图从周天子手中夺鼎的记录,上述记载折射出春秋战国时期A. 贵族政治难以为继B。 西周王室权威动摇C. 分封体制走向瓦解D. 诸侯纷争局面形成【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信息我们可以知道“齐、秦等国试图从周天子手中夺鼎”,表面上体现了当时诸侯王试图挑战周王室的权威,而从实质上看是体现了分封制遭到破坏,走向瓦解,故选项C正确;根据材料中的信息我们可以知道,周王的权力受到了威胁,楚国已经开始挑战周王室的权威,并未出现贵族政治,故选项A错误;“齐、秦等国试图从周天子手中夺鼎”,表面看周王室权威动摇

5、,而题目所问是实质内容,与题意不相符,B错误;材料仅说的是各诸侯国问鼎的记录,并未提到诸侯纷争的局面,选项说法错误,故选项D误。【点睛】本题仍然考查分封制,要求结合分封制特征来分析.4。 秦国在从西陲小国到并吞天下的过程中,舍弃了其他国家实行的已不合时宜的贵族世袭制,而实行了在当时来说带有创新性质的官僚制。这说明秦国A。 率先推行了郡县制B. 推动社会阶层趋于平等C。 消除了宗法血缘的影响D. 实现了统治机制的转变【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舍弃了其他国家实行的已不合时宜的贵族世袭制,而实行了在当时来说带有创新性质的官僚制”可得出秦朝通过制度的改革,实现了统治机制的转变,实现了富国强兵,故

6、D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郡县,排除A;BC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5。 秦朝建立后,“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设置监御史,“掌监郡,直接受御史大夫的节制。如此规定旨在A。 凸显御史权威B. 扩大御史职责C. 强化君主专制D。 稳定地方秩序【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把全国分为三十六郡,每个郡均设置隶属中央的监御史负责监察,旨在稳定地方秩序,项正确;凸显御史权威不是设立监御史的主要目的,项错误;扩大御史职责不是设置监御史的主旨,项错误;监御史监督地方的主要目的不是强化君主专制,项错误.6。 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

7、,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朝廷这种做法A。 加强了货币管理B. 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C. 削弱了诸侯实力D. 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朝廷这种做法具有强制性、专卖性和暴利性。这从经济上增加了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同时削弱了诸侯的经济实力。故答案选C项;材料没有信息涉及货币政策或者币种变化,无法得出加强了货币管理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经济方面,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的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不符合主旨和史实,排除B项;D项说法不准确,应该是加强了而非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排除。7。 秦汉时期,御史台长官御史大夫一身

8、二任,既为监察长官,又为丞相助手,从属于丞相.魏晋时期,统治者则使御史台超然于行政之外,构成新的监察体制。这一变化A。 实现专制下的权力转移B。 有效地制约了丞相的专权C。 旨在强化君主专制权威D。 体现以小制大的治理模式【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表明魏晋时期的监察机构更具有独立性和体系性,由于监察体制是君主专制的附庸,监察体制的完善本质说明君主专制的强化,故选C;权力转移只是表象,排除A;只有分化事权才能有效制约相权,排除B;材料体现了独立、制衡的分权理念,排除D。8。 梁书儒林传序:“馆有数百生,给其讫廪,其射策通明者即除为吏”。公元509年,梁武帝诏云:“其有能通一经,始末无倦者策实

9、之后,选可量加叙录.寒门后品并随才试吏,勿有遗隔。同时,他又在各州郡县设“州望”“郡宗”“乡豪”专司搜荐,无复膏粱、寒素之隔。这表明当时A。 中央与地方矛盾尖锐B. 豪强势力推动了国家政权发展C. 九品中正制开始式微D。 血缘宗族力量制约了专制皇权【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其射策通明者即除为吏”“寒门后品并随才试吏,勿有遗隔“无复膏粱、寒素之隔等信息可知,选拔人才的标准发生改变,寒门子弟获得了出仕的机会,由此可以看出以门第为选拔标准的九品中正制开始式微,故选C。材料的主旨在于强调选官制度的演变,不涉及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排除A;材料中选官制度的改变恰恰就是为了抑制豪强势力,因为豪强势力已

10、经阻碍了国家政权的发展,排除B;材料并未提及血缘宗族对皇权的制约,且寒门子弟的入选恰恰是皇权加强的重要手段,排除D.【点睛】面对较长的历史材料,学生首要要克服的畏惧心理,其次要学会从材料中挑选出关键性语句,解题基本流程:明确话题、寻找谓语、连缀成句、提取关键词。9. 如图为从汉至唐政治制度的演变情况。这种演变反映出A。 沿袭变革是其变迁的主线B。 强化中央集权是主要动力C。 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D. 中央的行政效率不断提升【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图中“从汉至唐政治制度的演变情况,尚书、尚书台、尚书省等在三省六部制形成中的演变过程,反映出沿袭变革是其变迁的主线,A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强

11、化中央集权是主要动力”,B项错误;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错误;中央的“行政效率”不断提升与材料主旨不符,D项错误。10。 史载,唐太宗在位期间,杜淹以吏部尚书身份参议朝政,魏征以秘书监身份参预朝政,“其后或曰参议得失参知政有之类,其名非一,皆宰相职也”,据此可知,当时A。 三省体制名存实亡B. 相权实际有所分化C. 朝议制度得到完善D。 冗官现象较为突出【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其后或曰参议得失参知政有”之类,其名非一,皆宰相职也表明宰相职位的增多,权力分散,从而分散了相权,加强了皇权,答案为B;材料说的是分散相权,没有说明三省体制的消亡A错误;材料不能说明朝议

12、制度得到完善,排除C;冗官是指官员众多而不做事,造成人浮于事,影响行政效率,与材料讲的分散相权不相符,排除D。11. 宋代对于较为重要的中央机构,多重叠设置;在地方大区的路级建制则分立多个平级机构,互不统属,在州郡一级则特设通判一职,与知州并列等等。这说明宋代A。 重视权力制衡B。 行政效率提高C。 中央集权加强D. 君相矛盾弱化【答案】A【解析】【详解】从“中央机构多重叠设咒”“多个平级机构,互不统属,在州郡一级则特设通判一职,与知州并列等等”体现同级机构的相互制衡,故A项符合题意;材料中没有涉及政府的行政效率,故B项不符合题意;中央集权加强仅能概括地方机构互不统属的目的,故C项不符合题意;

13、宋代君权加强,相权削弱,故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12。 宋代以前县的最高长官通常称为县令,宋代实行由皇帝直接委派京官去掌管一县之政,称为“知县事”,故宋代史志记载多称为知县.由“县令”到“知县”的变化说明A。 县级最高长官权力日益扩大B. 中央集权体制得到加强C。 地方政治管理体制日趋完善D. 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答案】B【解析】【详解】从宋代以前“县的最高长官”到宋代以后“皇帝直接委派京官”掌管一县之政的“知县事”,“县令到“知县”的变化说明中央集权体制得到加强,B项正确;县级最高长官权力日益扩大与材料主旨不符,A项错误;地方政治管理体制日趋完善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错误;中央集权和

14、地方分权相结合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错误.13. 元朝二品以上的官员“选自特旨”,正三品至正七品官则由中书省“自除”。而具体负责行省“军国重事”的平章政事为从一品,而且是两人。据此可知,元朝A. 行省制度的双重特性B. 严密的官僚体制保证了决策高效C。 科举制度的发展完善D。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答案】D【解析】【详解】各行省具体负责“军国重事”的平章政事为皇帝特旨任命的从一品官员,而且是两人,反映出元朝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项正确;行省制度的“双重特性在材料中没有体现,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元朝官僚体制“严密”和“决策高效,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科举制度”的发展完善,项错误。14

15、。 明万历中后期,皇帝长期怠政,内阁缺员也不及时补缺,此时的内阁已经“无可为之事”,有抱负的内阁成员以乞休的方式保其志节,然而对此皇帝也“不允所辞”.这反映了明代内阁A. 对皇权具有依附性B. 辅佐功能无法发挥C. 权力大小极不稳定D. 较少参与政治决策【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内阁缺员也不及时补缺,此时的内阁已经无可为之事,有抱负的内阁成员以启休的方式保其志节,然而对此皇帝也不允所辞可知,皇帝长期怠政,内阁权力有所扩大,但仍然受皇帝控制,故A正确;皇帝长期怠政,内阁辅佐皇帝处理政务,B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内阁权力不稳定,排除C;内阁没有决策权,材料无法体现“较少参与政治决策”,排除D.15。 某西方学者在评价鸦片战争时说道:“鸦片在中国以外的地方,包括英国和印度,都是合法的,单单在中国不合法。结果在中国,不但成千上万的中国商人与黑帮疯狂地走私鸦片,就连最上层的高官也染指其中.这一评价A. 掩盖了战争的实质B. 完全脱离了历史事实C。 揭示了战争的根源D。 肯定了战争的正义性【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西方学者认为,鸦片贸易应该是合法的正当贸易,但是在中国单单不合法,这就使成千上万的中国商人与黑帮疯狂地走私鸦片,就连最上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