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公有制实现的多样化[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公有制实现的多样化[1].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论公有制 实现形式的多样化 公有制是由国家代表全体人民对生产资料行使共同所有权或由部分劳动群众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的经济形式。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指公有制资产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所有制与其实现形式之间存在着明确的辩证关系,即所有制产生所有制的实现形式,制约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有什么样的所有制,就会有什么样的所有制的实现形式,但所有制与其实现形式之间并不都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一种所有制在不同社会、政治、经济条件下可以具有多种实现形式;不同属性的所有制经济也可以采用同一种实现形式。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是方法和手段,不是目的,其本身不存在“姓社”、“姓资”问题。社会主义公有制应该成为全人类发展生产力
2、最为有效的所有制形式,因而其实现形式应该更加灵活多样,更加没有限制。只要有助于公有制经济发展,什么样的方法和手段都可以采用,这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所有制的实现形式作为方法和手段对所有制又具有反作用,并不是所有的实现形式都适用于同一种所有制。具体地说,适合所有制内容的实现形式能够促进所有制经济的发展,不适合所有制内容的形式会阻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积极推行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这是我国公有制实现形式认识的重大突破。以前的提法主要表明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一种
3、实现形式,没有“主要实现形式”,而是“一种实现形式”。而如今则明确提出了“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的方针。这意味着,我国在如何全面理解公有制方面有了新的思路,已完全摆脱了计划经济条件下对公有制的理解,理论上的突破必然带来中国混合经济的大发展,使公有制实现形式进一步多样化,从而增强公有资本特别是国有资本的渗透力和影响力,为公有制经济的实现形式开辟了新的道路,国有企业多元化的速度会大大加快,必将极大解放和发展我国的社会生产力。一、 公有制的由来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的生产活动是在一定的生产方式进行的,生产方式包括两个方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奴隶社
4、会的出现、封建社会的出现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出现,都是由于生产力发展的结果,而不是哪一位天才的思想家、政治家发明创造的结果。社会主义也是如此。社会主义社会的公有制并非是人类社会一般意义上的公有制,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特殊的一种适应形式和表现形式。马克思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特别是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揭示了剩余价值论,进而阐明了关于资本积累的理论。马克思在完成了对资本主义直接生产过程的分析之后,又分析了资本主义的流通过程和资本主义的生产的总过程,雄辩地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规律,也分析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特征及其规律。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资料归劳动者所有,实
5、行按劳分配。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只能通过无产阶级带领广大劳动群众进行革命斗争,夺取政权,在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来。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72页)。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相比,资本主义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生产的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许多行业、许多商品单靠个人的力量无法投资、无法生产、无法销售,所以,生产的社会化必然要求各个个人(包括资本家
6、在内)、各个企业之间走向合作并保持恰当的比例关系,资本主义的“私人生产”必然走向“公共生产”,必然走向社会主义公有制。在这一历史进程中,股份制就是一个很好的形式。恩格斯在1891年的社会民主党纲领草案批判一文中指出:“据我所知,资本主义生产是一种形式,是一个经济阶段。而资本主义的私人生产则是这个阶段内这样或那样表现出来的现象。但是究竟什么是资本主义私人生产呢?那是由单个企业家所经营的生产,可是这种生产已经愈来愈成一种例外了。股份公司经营的资本主义生产,已不再是私人生产,而是为许多结合在一起的人谋利益的生产。如果我们从股份公司进而来看那支配着和垄断着整个工业部门的托拉斯,那么,那里不仅私人生产停
7、止了,而且”。这里,恩格斯天才地告诉我们:股份公司不是私人生产,而是一种合作化生产,是一种打破了条块分割的合作化生产。从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来看,公有制并非是到了社会主义社会才出现的,也并非为社会主义社会所独有的。即使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这样一个私有制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形态中,也存在着形形色色的公有制存在形式,也就是说,当代许多资本主义国家自身也携带着否定资本主义的“若干社会主义因素”。例如西方发达国家的公有经济主要分布于为邮政、通讯、电力、航天、医疗、军事工业、铁路运输、飞机制造、钢铁、银行保险等行业,集中于邮政、无线电广播通讯、铁路运输三大部门,邮电和无线电广播完全由公有经济垄断,铁路运输除少数
8、国家(如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外,均由政府实行全面控制,即使是处在少数国家的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非公有制经济也仅控制了上述各行业或部门的25%。二、 我国公有制的由来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时代。它宣告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殖民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奴役中国人民的历史已经结束。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开辟了通向社会主义的道路。我国在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过程中所遇到的私有制,主要有两种:一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其中又分为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二是农业和手工业中以个体劳动为基础的小私有制。这些私有制在性质上是不同的,所以,我们对它们采取了不同的变革方法。改变官僚
9、资本是采取没收的方法实现的。全国解放前夕,官僚资本掌握了我国全部工业资本的大约三分之二和全国工矿、交通运输业固定资产的百分之八十。我国在消灭官僚资本的同时,也采取了各种方式消灭了帝国主义在华的资本和特权,我们用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力量迅速没收了2千多家官僚资本企业,接管了1千多家外国资本企业,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了占统治地位的国营经济,为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奠定了基础。改变民族资本是在社会主义改造中采取赎买的方法实现的。我国对资产阶级的赎买,不是由国家拿出一笔钱作为赎金付给资本家,而是采取在国家资本主义企业中为资本家生产一部分利润的办法实现的。改变农业和手工业中的个体私有制是采取集体化的方式实现
10、的。我国的农业合作化,是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采取三个互相衔接的步骤和形式实现的。这就是先从组织带有社会主义萌芽的农业生产临时互助组和常年互助组开始,然后进到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最后再进到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对于个体手工业,首先组织手工业供销小组或者供销合作社,然后在生产上逐步组织起来,发展成为手工业生产合作社。从1953年开始,我国进行了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改造运动。这一运动的目的就是要把我国的个体农业、个体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等私有制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到1956年就基本上建立了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和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1956
11、年的国民收入同1952年相比较,国有经济所占比重由百分之十九提高到百分之三十二,集体经济由百分之一点五提高到百分之五十三,公私合营经济由百分之零点七提高到百分之七,资本主义经济则由百分之七下降到千分之一以下,个体经济由百分之七十二下降到百分之七。此后二十多年,我国公有制经济一直占据绝对“优势” ,例如:1978年, 国有经济、集体经济、非公有制经济所占比重分别为百分之五十六、百分之四十三、百分之一。当然,进行史无前例的伟大变革,对我们党来说是一种探索。由于对探索的艰巨性缺乏足够的认识,一些重要方面主观片面性取代了实事求是,加上对社会主义认识上的某些偏差和误解,所以在社会主义改造中出现了失误,对
12、后来的发展带来消极影响。主要是:第一、所有制结构、经营方式和分配形式单一,强调要使小生产“绝种”、资本主义“绝种”,形成了单一的公有制结构。过早地消灭了全部私有制,特别是个体所有制,从而使人们单纯地依赖于公有制经济,限制人们积极性的发展。公有制经济的形式单一,特别是追求公有制的“一大二公”、“纯而又纯”,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教训深刻。第二、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扩大到整个经济生活,在很大程度上排斥了市场经济。第三、要求过急,改造形式过于简单划一,合营面过宽,把大批小业主甚至个体工商户也带入公私合营,忽视了某些地区和某些行业的特点,超越了人们的接受程度。三、 我们党探索公有制的最佳实现形
13、式的过程二十多年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与实践在探索中不断前进,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改革的基本取向是逐步增强市场在调节经济和配置资源中的作用,提高国民经济的市场化程度。第一阶段(1978年至1991年)是探索发展阶段。改革的主线是探索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其核心是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引入市场机制,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多方面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提出按经济规律办事,重视价值规律的作用,决定首先启动农村改革。从此,中国经济进入改革开放时代。十二大在传统的计划经济理论上打开了一个缺口,提出要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正确划分
14、指令性计划、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各自的范围和界限,把实行对外开放作为我国坚定不移的战略方针。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并进一步提出要缩小指令性计划的范围,扩大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的范围,开始启动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十三大使市场取向的改革向前迈出了重要一步,提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计划和市场的作用范围都是覆盖全社会的,要实行“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经济运行机制,使计划与市场的关系更加明晰。第二阶段(1992年至2000年)是初
15、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改革的主线就是探索如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其核心是如何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以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为契机,在计划市场关系问题上的认识上有了新的重大突破。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这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不同社会制度基本特征的思想束缚,标志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阶段。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勾画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提出了建立适应市场经济
16、要求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党的十五大对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作出了重大贡献,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要全面认识公有经济的含义,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提出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对于股份制,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明确提出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四、 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股份制是通过发行股票、按股集资、联合经营的现代企业资本组织形式。股份制作为一种股权式合资的资本组织形式,不专属于某种所有制经济,可以成为多种所有制特别是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实现形式。股份制企业的资本,是世界范围内联合起来的社会资本。在我国,大体上有四种类型的投资者,即:国家、公有制企业法人、个人和外商。股份制的性质取决于投资者的性质,不能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