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教学方法.doc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43854842 上传时间:2023-07-25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散文教学方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散文教学方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散文教学方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散文教学方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散文教学方法.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散文教学方法散文是抒发作者独特的心灵体验和感悟,拥有强烈的情感宣泄、饱满的生命激情和优美语言魅力的美文。散文语言精练、词藻华丽、行文隽永、手法巧妙,对激发学生爱好语文、学好语文大有裨益。但因其形散神不散的特点,这就要求解读者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才能与文本形成感应沟通。如何结合散文的特点,再现散文的意境,将动人的画卷展现在学生眼前,把感情的清泉引入学生的心田,使学生与作者在感情上产生共鸣呢?这就需要在教学中开启学生的心扉,使学生产生一种孜孜以求的学习愿望,让学生在散文课这道美丽的风景线中,感受散文的意境美。为此,笔者认为在散文教学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注重导语设计,激发阅读兴趣 散文或

2、重于叙事,或重于绘景,或重于抒情,根据不同散文篇目设计不同导语。精美巧妙的导语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渴望,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全部情绪和注意力集中到所学课文中来。不同的课文有不同的主题内容、感情基调和写作对象。所以,在设计导语时,就应该根据课文本身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方式。 二、抓住文眼,理清线索脉络 文眼,即“揭全文之旨”的点睛之笔,是牵动制约全篇的关键。它像心灵的窗户,透过它可以感受到文本脉动,领略到文本精神内涵。文眼使立意的内容前后照应,对理解文章的主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比如背影中父亲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在文中不断地出现。起笔“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以虚写挑明文眼,为全

3、文抒情定下基调,引出了全篇对父亲的回忆与思念,中间两次实写背影,详略有度,作者用了大量的篇幅描写父亲穿铁道买桔子时的背影,把作品推向抒情的高潮,此后写离开车站的父亲只用了一笔:“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也找不着了”,作者对父亲离去的失落、依恋和愁绪交汇的感情潮水也随之夺眶而出。文章结尾处写泪光中的背影,纯系强烈思念而产生的幻影,实属以形写神的传神之笔!紧跟着光景惨淡、陷入绝境的父亲的来信而浮现的背影,融进了父亲晚年凄苦的形象,与起笔处的背影首尾照应,收到了余音缭绕的艺术效果,留给读者无穷的回味。理解了“背影”也就理解了一个父亲对儿子那份至真至诚的爱。所以,抓住文眼赏析散文,不仅可以使教学

4、深入浅出,而且可以培养学生欣赏和创造美的能力。 然而,单是抓住文眼是不够的,还要指导学生理清思路,把握行文脉络。文脉,是一个完美、严谨的艺术整体的脉络与筋骨,在全文起着重要的组合作用。教学中要抓住文眼,指导学生反复研读,细心揣摩段落层次,领悟文章的主旨和神韵。记叙性散文重在情节的组织和铺展,可以从情节方面寻找线索。至于游记之类文章的线索则是:空间的推移,时间的转变,移步换景等。而抒情性散文或寓情于景,或托物言志,可以从画面展开的层次或物的方面去寻找。比如紫藤萝瀑布一文是以情感的流动为线索来展开的。文中紧紧围绕紫藤萝这个物象,进行了细致的描写,把静态的景物完全写活了。行文中,作者描写这一树紫藤萝

5、“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这些文字,入笔出新,给读者一种流动的动态享受,透露出作者欢快、欣喜的情感。 三、重视朗读,感悟文章情感 一般来说,散文大致有以下几种风格类型。清丽婉约型:文章语言优美,情景交融,感情含蓄。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范读时语调应轻柔、舒缓,为学生营造一种幽雅的氛围。活泼明丽型:文章欢快流畅,活泼向上,作者的热情奔放,如朱自清的春,范读时语调应活泼欢快,热情洋溢,营造一种轻松惬意的氛围。慷慨悲壮型:如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恨中寓悲,悲中含恨,抨击时政,就应深沉肃穆,语调沉痛,营造一种慷慨悲歌的气氛。豪迈激昂型:如刘白羽

6、的长江三峡,犹如入江奔涌一泻千里,给人以磅礴之势,范读时就要激情饱满,语调激昂,营造昂扬亢奋的气氛。 散文是情的文学,有着诗一般的情韵和行云流水般的美,如果只做无声的语言来接受的话,那真是一大缺憾。所以要注重朗读,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感受美带给自己心灵涤荡般的快乐。 比如朱自清的春,恬美而有生气,感情极其细腻、丰富。要求学生能以轻松、欢快、轻柔的语调进行朗读,以此营造出一种和谐、惬意的氛围。假如学生朗读时投入,用音调的高低,节奏的急缓,语调的高昂或沉痛,以及情感的酝酿来读出自己的感悟,便能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了。 四、大处通览,引入意境;小处咀嚼,体会遣词之妙 选入教材的散文多为构思巧妙、用笔神

7、奇的丽篇佳作。教学中,坚持从大处通览作品,将学生引入意境,从小处咬文嚼字,体会遣词造句之妙,又是一重要的教学任务。 从大处通览作品,在探讨作品的缘起、展开、深入、联想的过程中,弄清其神、奇、精、美的原因,进而学习其表现手法、叙述方法与谋篇布局的技巧。比如荷塘月色,一看标题,就知道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文章;读完全文,觉得文章情景交融,十分蕴藉隽永,很有艺术魅力。那么,这种美是用什么手法达成的呢?再读文章,咀嚼揣摩,就会发现文章始终贯穿着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交织在一起的复杂感情。这种感情,是渗透在周围环境和独自漫步的描写中,给人一种清冷、静谧的感觉,营造与作品的心境一致的气氛,使作品呈现出一种整体的

8、和谐美。从大处通览作品,将学生引入意境,就能够尽显文本之美。 意境是散文的生命。教学中若能抓住散文物我一体的意境,散文的主题、感情、技巧等等就都能够带动起来。教师要把自己完全置身于作品之中,从内心深入感知作品撼人心肺的艺术感染力。在感受作品、产生共鸣的基础上,带着强烈的感情,把意境传达到学生的情感中去,使师生与作者的思绪自然而然地协调共振起来。 从小处咬文嚼字,通过对语言运用的分析,学习景物描摹、感情升华、哲理揭示的技巧。对于表现力丰富的字、词深入品析。务必使学生明确,语言本身并无黄金与砂石之分,能创造出动人的意境,传神传情地写景状物,就点石成金了。比如春中,“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

9、绿绿的”这段描写春草,一个“钻”字就把尖尖的草破土而出的情状写活了,春草那绿绿的情态,多种多样的姿态仿佛触手可及。又如紫藤萝瀑布中,“第一朵盛开的花像是一个张满了小小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文中提到的“帆”,人们自然会想到“海洋”,因而就更感受到这一树紫藤萝以外更为广阔的世界。像这样的例子在文中俯拾皆是,比喻、拟人、反复等多种修辞的应用,共同营造出一个优美的意境,理解了这些情景交融的语句,我们也就跟着走进了这一片美丽的世界,认识一种新的生命,懂得了作者对未来的满怀憧憬。 “教无定法,妙在得法”,只要在教学中能开启学生的心扉,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进行联想和想象,与作者感情相通,并促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转化与升华,就能让学生打开心扉,真正品尝到散文甘美的果汁,在体会散文情趣美的同时,感悟散文的意境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