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上文言文复习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43853759 上传时间:2023-01-14 格式:DOC 页数:29 大小:1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上文言文复习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九上文言文复习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九上文言文复习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九上文言文复习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九上文言文复习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九上文言文复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上文言文复习(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言文综合练习(课内)一 童趣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浮生六记)1、解释加点词语。(2

2、)项为之强_ (2)果如鹤唳云端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二段的内容。4、文中的“明察秋毫”一词是形容视力好,而现在这个词的意思已发生转化,现在常常用来形容什么?5、从选文看,想要找到“物外之趣”需要哪些条件? 二 论语七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x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

3、贤而内自省也。”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1、 解释加点词语。(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_ (2)传不习乎_2、翻译句子。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3、文中有许多成语,请找出一个并解释它的含义。4、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应如何理解,结合你的学习实际谈一谈。 5、 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又说“学而不厌”。为什么孔子对学习感到愉快而不感到厌倦呢?你在学习中有过这样的体验吗?试谈一谈你的感受。 三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

4、“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世说新语)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期日中_ 太丘舍去_ 下车引之_ 入门不顾_2、 翻译句子。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3、在“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中陈元方反驳友人的话妙在何处?由此可以看出陈元方是个什么样的人?4、也有人说元方过分了,因为“友人”已经知道错了,并且“下车引之”,元方就应该原谅他了,“入门不顾”是不对的,是失礼的。你说呢? 5、“拉钩上吊,一百年不回头”

5、,你还记得这句童谣吗?多年来,你可曾为了自己而失信,也可能曾为了守信而付出代价。那么这则故事,带给你的又将是何种信念呢?为什么?结合本文,联系你的生活实际,谈谈你对“信”的理解。 四 山市蒲松龄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未几,高垣睥(p)睨(n),连亘(gn) 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楼五架,窗扉 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 层

6、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渐少。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 (sh)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聊斋志异)1、解释加点词语。(1)始悟为山市_ (2)莽莽然_(3)裁如星点_ (4)黯然缥缈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3、找出选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并说说山市的特点。4、“始悟为山市”的“悟”字有什么作用。 5、 对划线部分“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的山市蜃景加以描绘,不少于

7、50字。 五 伤仲永王安石金溪平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8、 (临川先生文集)1、 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1)世隶耕_ (2)父异焉_ (3)日扳_2、翻译下面句子。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3、方仲永才能的发展变化经历了三个阶段,请仿照示例,归纳另外两个阶段的内容。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如“指物作诗立就”,“文理可观”。少年时期:青年时期:4、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样看的? 5、文章的题目是“伤仲永”,一个“伤”字,表明作者对方仲永的“泯然众人”的深深惋惜,但作者仅仅只为仲永而伤吗?谈谈你的理解。 六 孙权劝学司马光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

9、,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y)!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长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资治通鉴)1、翻译下面句子。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2、孙权劝吕蒙读书,目的是什么?用选文中的句子回答。3、陈寿在三国志吴书吕蒙传中也记载了吕蒙听从孙权劝告,努力学习的史实,其中也记有鲁肃说的一句话:“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赏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可见“吴下阿蒙”非指武略,但指学术,现在泛指什么?4、将

10、短文结尾“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删去,并不影响文章文章意思的表达。你认为删去好还是不好?为什么?5、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谈谈这则故事给你的启发。 七 口技林嗣环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

11、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虞初新志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1)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 (2)虽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2、课文记叙了口技艺人的精彩表演,共写了三个场面,在每个场面描写之后都写了听众的反应,请将描写听众反应的句子找出来写在下面。(1)(2)(3)3、第三段中“变色”、“战战”表现了听众惊慌欲逃的强烈反应,这样描写的作用是什么?4、

12、下面是对这篇课文的分析,其中不够准确的一项是( )A、 “会宾客大宴”点明了口技表演者表演的时间和事由。B、首段和尾段都有“一桌、一椅、一扇、一扶尺而已”,既使首尾呼应,又强调口技表演者的道具的简单,突出其高超的口技表演艺术。C、第四段表现“火起”的时候,连续重叠使用了五个“百千”,构成了排比,加强了火势的紧张气氛,突出火势的猛烈,救火人的紧张和慌乱。D、“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描写了宾客的神色、动作、情感、心理,展示了宾客身临火灾现场的惊诧和慌乱。5、本文描写了民间艺人高超的口技。我们身边也有很多精彩的民间技艺和健康的民风民俗,请你仿照示例,选择你熟悉的一种加

13、以描述。【示例】五月五日端午节赛龙船。龙船形如柳叶,船头船尾刻有彩色的龙头和龙尾。水手们穿红着绿,一人击鼓,一人举旗,阵容整齐。比赛开始,锣鼓齐鸣,但见水手们和着鼓声,浆起浆落,动作刚劲。龙船如飞,争先恐后,紧张激烈。岸上的人也拼命地呐喊助威。场面蔚为壮观。 八 夸父追日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山海经)1、 解释下列词语。 逐走:_ 入日:_2、翻译下面句子。 弃其杖,化为邓林3、这一神话故事反映了远古时期人们怎样的精神? 4、文章运用什么手法来刻画夸父这一人物形象? 5、由夸父这一气概非凡、善于奔跑的巨人你还能联想

14、到神话故事中哪些具有英雄气概的人物?九 狼 蒲松龄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浪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 (聊斋志异)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顾野有麦场_ (2)弛担持刀_(3) 屠大窘_2、 用原文填空。(1)文中表现屠夫害怕的语句是: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