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考纲及复习题、课后题答案.doc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43851322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考纲及复习题、课后题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考纲及复习题、课后题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考纲及复习题、课后题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考纲及复习题、课后题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考纲及复习题、课后题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考纲及复习题、课后题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考纲及复习题、课后题答案.doc(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社会主义经济理论(2012)1、市场机制是指在市场交易关系中形成的以价格、供求和竞争三位一体的互动关系为基础的经济运行和调节的一套有机系统。2、 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作为配置资源或调节经济运行基本手段的经济形式,其基本特征有:(1)资源配置遵循产权规则。(2)经济主体独立自主的分散决策。(3)自由和平等竞争。(4)市场价格协调的微观决策。3、激进式改革与渐进式改革激进式改革是指与俄罗斯式的道路联系在一起的,有时也特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俄罗斯推行的“休克疗法”,或称“大爆炸”、“创世纪”式改革 。渐进式改革是指在工业化和社会主义宪法制度的基础上进行的市场化改革,强调利用已有的组织资

2、源推进改革。4、简述渐进式改革的特点,并阐述渐进式改革在我国取得成功的原因。中国的渐进式改革是指在工业化和社会主义宪法制度的基础上进行的市场化改革,强调利用已有的组织资源推进改革。特征:(1)利用已有的组织资源推进改革。(2)增量改革,即在基本不触动既得利益格局的前提下,在经济的增量部分率先引入市场机制。(3)先试点,后推广。成功的原因:(1)把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在公有制为主体条件下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在按劳分配为主的条件下采取多种分配方式,从而既坚定不移的推进市场化进程,又使社会主义制度适应现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2)按照“三个有利于”标准来判断改革的成效。(3)处

3、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之间的关系。(4)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适时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5、阐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两大方面: 第一,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构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所有制基础。 (1)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现阶段,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和混合所有制中的国有成分与集体成分。其中,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增强国民实力具有关键性作用。集体经济也是公有制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有积极作用。 (2)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

4、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在我国现阶段,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等形式。非公有制经济可以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多个领域均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应给予鼓励和支持,并进行正确引导。(3)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经济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协调发展的关系,而不是相互割裂、相互排斥的关系,更不是相互对立的。因此,各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共同发展。 第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

5、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分配方式。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然而,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受所有制结构等多个原因制约,马克思设想的按劳分配原则纯粹实现的条件并不具备,所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分配方式是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6、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方式是由权力中心推进的强制性制度变迁,是指在一定的宪法秩序和行为规范下,权力中心提供新的制度安排的能力与意愿是决定制度变迁的主导因素,而这种能力与意愿主要决定于一个社会各既得利益集团的权力结构与力量的对比。7、诺思悖论是指一个能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有效率产权制度依赖于国家对产权进行有效的界定与保护,但国家在界定与保护产权过

6、程中受交易费用和竞争的双重约束,会对不同的利益集团采取歧视性的政策,从而会容忍低效率产权结构的长期存在和导致经济衰退。8、中间扩散型制度变迁方式当利益独立化的地方政府成为沟通权力中心制度供给意愿与微观主体制度创新需求的中介环节时,就有可能突破权力中心设置的制度创新进入壁垒,从而使权力中心的垄断租金最大化与保护有效率的产权结构之间达成一致,化解“诺思悖论”,这就是中间扩散型制度变迁方式。9、需求诱致型制度变迁方式是指人们在给定的约束条件下,为确立能导致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制度安排和权利界定而自发组织实施制度创新。10、道德风险是指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在最大限度地增进自身效用时作出不利于他人的行动。简述题

7、11、 什么是代理问题?简述委托代理关系下的激励约束机制的设计。代理问题是指代理人除了追求更高的货币收益外,还通过对非货币物品的追求来实现尽可能多的非货币收益。委托代理关系下的激励约束机制的设计必须满足两个约束条件:一个是刺激一致性约束:是指代理人是合同的接收者,机制所提供的刺激必须能诱使代理人自愿选择根据它们所属类型而设定的合同。另一个是参与约束:也称个人理性约束,是对代理人行为提出的一种理性假设,指出代理人接受合同比拒绝合同在经济上更划算,这就保证了代理人参与机制设计的利益动机。12、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社会个人消费品的分配方式,其实质是以劳动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13、按要素分配 按要素分

8、配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的使用者根据各种生产要素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挥的贡献的大小,按照一定比例,对生产要素的所有者支付相应的报酬的一种分配方式。14、社会保障是指国家和社会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为社会成员特别是生活有特殊困难的个人或家庭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一种制度。简述题1、 如何理解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实行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收入分配制度的一个重要特点。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制度在分配关系上的一个体现,按生产要素分配则体现了市场经济的一般原则。(1)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是收入分配的劳动标准与所

9、有权标准相结合。(2)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是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实现形式的结合。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不仅有助于调动劳动者和生产要素所有者的积极性,促进劳动和资本的积累,而且有利于生产要素的有效合理利用。论述题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微观收入分配与宏观收入调节有何不同?微观收入分配过程:是指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微观主体按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确定和分配价值的过程。宏观收入分配过程:是指在微观收入分配的基础上,对不同部门、不同领域、不同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分配关系进行调节,促进社会公平与和谐的过程。微观收入分配是通过市场机制进行的,市场机制

10、能强化收入分配的刺激作用,有助于调动要素所有者的积极性。但是单靠市场机制不能有效地调节和平衡各方利益关系,不能维护社会公平。宏观收入分配的调节一方面通过税收把高收入者的部分收入转移到国家手中,另一方面通过国家预算支出保障非生产领域发展的需要,利用转移性支付和社会保障制度等为低收入者提供收入保障。2、 如何理解和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收入分配的公平?(P7981)理解:收入分配不公的根源是生产条件分配不公。实现对策:(1)规范制度,强化约束,防止市场化分离中各种代理人控制公有财产条件进而控制公有约束。(2)统一制度安排,实行统一国民待遇。(3)消除市场分割,促进生产条件在不同部门之间的均衡分

11、配。(4)加强对弱势群体权利的保护,增加对他们人力资本的投资,改善他们的收入状况。3、我国目前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及如何调节?原因:1、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是导致收入差距扩大的根本原因2、收入分配制度不健全拉大贫富差距3、制度转型中的不合理收入4、劳动报酬水平偏低、增涨幅度偏小、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调节:1、建立有利于农民收入增长的长效机制,化解城乡二元化矛盾2、让更多的人拥有财产性收入3、加强法制建设,大力惩治腐败4、努力扩大中等收入人群,扩张需求总量5、15、经济增长一般是指更多的产出,它通常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来表示。16、经济发展它既包括更多的产出,同时也包括产品生

12、产和分配所依赖的技术和体制的变革,如经济结构的变化、一个社会的平等化状况、就业状况、教育水平等。17、 试述制度创新推动经济增长的机理。制度是指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守法程序和行为的伦理道德规范,它旨在约束追求主体福利或效用最大化的个人行为。可以具体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宪法秩序。宪法秩序是用以界定国家的产权和控制的基本结构,它包括确立生产、交换和分配的一整套政治、社会和法律的基本规则,它为集体选择确立了原则,从而是制定规则的规则。二是制度安排。制度安排是在宪法秩序下约束特定行为模式和关系、界定交换条件的一系列具体的操作规则。三是行为的伦理道德规范。它源于人们对现实的理解和意识形态,是与对现实契

13、约关系的正义或公平的判断相联系的,它对于赋予宪法秩序和制度安排的合法性是至关重要的。 现阶段的研究认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标志在相当程度上是由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来评价和度量的,而技术进步又在相当程度上依赖于制度创新,因此,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或经济增长依赖于制度的转变或创新。 当制度作为决定经济增长最为重要的变量时,经济增长主要表现为制度变迁的结果。具体来说,制度是通过产权、国家、意识形态来影响经济增长的。 (1)产权。产权是一种通过社会强制而实现的对某种经济物品的多种用途进行选择的权利。产权明确有助于减少未来的不确定性因素及避免产生机会主义行为的可能性;产权不清系则容易增加交易成本,降

14、低经济效率,进而限制经济增长。 (2)国家。经济效率的提升和经济增长有赖于明确地界定产权,但产权的界定需要花费成本。由于国家拥有“暴力潜能”,因此,由国家来界定和保护产权可降低成本。因为国家决定产权结构,所以国家最终要对造成经济的增长、衰退或停滞的产权结构的效率负责。而国家的统治者在努力降低交易费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往往还会追求租金最大化,二者间的冲突长期影响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 (3)意识形态。意识形态由相互关联、包罗万象的世界观组成。但凡成功的意识形态都必须解决“不付费搭车”的问题,其基本目标在于给各种集团以活力,使它们能对简单的、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的成本和收益采取相反的行为,从而可以

15、节约交易费用。18、 试论科学发展观。(P89)(1)科学发展观产生的背景。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在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分析世界经济政治发展趋势,总结世界各国发展的实践经验,着眼全面建设我国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的基础上而提出来的。 (2)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首先,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作为出发点和最终目的,这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其次,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是在扬弃“民本”与“物本”发展观基础上的科学发展观,是社会发展观的一次质的飞跃。 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三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体现了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体现了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统一,体现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统一。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科学发展观作为一种执政理念和指导思想,在制定发展战略、实行发展政策、才去发展措施的实践运用中,要求做到总揽全局、全面谋划、兼顾各方、协调发展。要能够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 (3)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意义。 科学发展观是发展观的重大创新,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结构设计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