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上古歌谣自编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43846538 上传时间:2023-08-1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先秦上古歌谣自编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先秦上古歌谣自编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先秦上古歌谣自编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先秦上古歌谣自编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先秦上古歌谣自编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先秦上古歌谣自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先秦上古歌谣自编(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伊耆氏蜡辞是一首先秦时期的歌谣,出自礼记郊特牲,这首歌谣原是蜡祭的祝辞,实际上却表现了中国远古时代人民在从事农业生产中要求控制自然灾害的愿望,也表现了他们要求改变劳动条件的理想。全歌都是祈使语气,表现了古人要征服自然的意志和气魄。伊耆氏蜡辞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词句注释伊耆(qi)氏;传说中的远古部落名;古注有说是神农氏,有说是尧。蜡:岁末祭百神祈求来年丰收的祭典。“蜡辞”即“腊辞”。古人每年十二月祭祀百神,感谢众神灵一年来对农作物的福佑并为来年的丰收祈福,称作“腊祭”。反:同“返”。宅:居住的地方。壑(hG):山沟,坑谷。昆虫:指危害庄稼的小虫。作:兴起。泽:低湿的沼泽地

2、。弹歌是一首反映原始社会狩猎生活的二言诗,选自吴越春秋o这首诗描写古人从制作工具到进行狩猎的全过程,歌谣句短调促,节奏明快,两字一音步的短促节奏,与弹射迫促的音响相关联;语言朴素有力,八个字组成四个动宾结构,概括出制造和使用弹弓的过程,又表现出与自然斗争的豪迈气概。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穴。词语注释弹(ddn)歌:一作“作弹歌”。弹:一种利用弹力发射的古老武器。飞:发出。土:这里指泥制的弹丸。逐:追赶,猎取。穴(rou):“肉”的古字。击壤歌是一首远古先民咏赞美好生活的歌谣。这首歌谣用极口语化的表述方式,吟唱出了生动的田园风景诗。太阳出来起来劳动,太阳下山休息养生,打一口井用以饮水,整理田地

3、种出五谷丰登。歌谣般的风貌,仿佛听到了一个苍老而健硕的农人,在田地中对着无垠田畴悠扬地咏颂。这是他们怡然于简朴生活的自足的歌声,展现出了农耕时代上古先民的幸福生活场景,诠释出原始的自由安闲和自给自足的简单快乐。自然中见淳美,朴拙中见太平。全歌用语纯净,不染尘灰,意境高古,文字流畅。四言的写作形式,为诗歌增添了一种长短抑扬的韵致。最后一句点明题旨,这自然顺生的生存方式和其乐自得的生活,又何须外力的干涉和帝王的管理指导。击壤歌壤:据论是古代儿童玩具,以木做成,前宽后窄,长一尺多,形如鞋。玩时,先将一壤置于地,然后在三四十步远处,以另一壤击之,中者为胜。作:劳动。息:休息。帝力句:一说为“帝何德与我

4、哉帝力:尧帝的力量。何有:有什么(影响)。如果是”何德那就是有什么(恩惠)。日出而作:日入而息3。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4!词句注释南风歌相传为上古歌谣,为虞舜时歌唱运城盐池和人民生活关系的民歌。此古谣借舜帝口吻,说世间万物迎承薰风的恩泽,抒发了中国先民对“南风”既赞美又祈盼的双重感情,表达了作者为民着想,以民之忧为己之忧的思想。全诗四句,诗句错落,诗节对称,押韵讲究,辞达意显,体现了典型的楚辞风格。这首句式整齐、诗语明朗、抒情优美的南风歌,不可能是舜帝时代的原作,而是在口耳相传的过程中,经过了后人的加工和润色的。舜为传说人物,其“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很可能是小说家笔法。不过据考

5、证,南风歌自战国后已广为人知。南风歌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词句注释南风:东南风,又称薰风。薰(xun):清凉温和。兮:语气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啊”。解:解除。愠:含怒,怨恨,忧愁。时:适时,及时,合时宜的。阜(fu):丰富。采薇歌传说是由叔齐、伯夷饿死前所做的一首先秦古歌,这首歌谣的一、二句写二人在首阳山采薇充饥,字句看似平淡,却包含了“不食周粟”的坚决态度。三、四句说明不食周粟的原因。五、六句写个人遭遇,表达生不逢时的感慨。最后两句表达了他们宁赴黄泉,决不妥协的态度。采薇歌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适安归矣?于嗟徂兮

6、,命之衰矣!词句注释西山:即首阳山,又名雷首山,在今山西永济县南。薇:植物名,也叫蕨菜,根含淀粉,可供食用或酿造。以暴易暴:意为周武王以暴虐替代了商纣王的暴虐。不知其非:武王还不知道自己的过错。“神农”句:神农即传说中的炎帝。虞,即大舜。夏,朝代名,指夏朝开国君主大禹。忽,绝灭。安适归:归往哪里合适?于嗟:叹词。徂(cu):往。或以为借为“殂”。死。命之衰:生命垂危。箕子,名胥余,因封国于箕(今山西太谷县东北),子爵,故称箕子。与纣王同姓,是殷商贵族,性耿直,有才能,在纣王朝内任太师辅朝政。麦秀歌是商纣王叔父箕子朝周时慨愤而作的诗篇,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文人诗。此诗在寥寥十数字中,将亡国惨状和亡国

7、原因和盘托出,而且又是凄凉悲惋。全诗语言朴实,音律优美,声情相生。后世对此诗评价甚高,认为它“文词悲美,含义深刻”。后人常以之于黍离并举,来表示亡国之痛。麦秀歌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彼狡童兮,不与我好兮。词句注释麦秀:指麦子秀发而未实。渐(jian)渐:形容麦芒是形状。古乐府卷九作“新(jian)新”。禾黍(shd):泛指黍稷稻麦等粮食作物。油油:形容浓密而饱满润泽的样子。彼:那。狡(jido)童:美少年。这里是贬称,后借指壮狡昏乱的国君。诗经郑风有狡童篇,内容与此无涉。不与我好(hdo)兮:尚书大传作“不我好仇”。御览、乐府同。文选注作“不我好”。这首楚狂接舆歌,始见于论语微子。后来司马迁写

8、史记,将其录入孔子世家中,“谏”下增一“兮”字,追”下增一“也”字。从文学的角度着眼,这首楚狂接舆歌虽说不上有多高的艺术性,但它是出现较早的一首楚地民间歌谣,与早期其他楚歌如渔父歌(又名孺子歌、沧浪歌,见孟子离娄上)、越人歌(见刘向说苑善说)、徐人歌(见刘向新序节土)等一起,是中国古代的一大文学体裁楚辞的滥觞,其在中国文学史(主要是文体发展史)上的地位与价值是不应该小看的。楚狂接舆歌版本一:出自论语.微子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词语注释谏:止住,挽救。已:罢休,停止。孺子歌是春秋战国时代流传在汉水以北的一首民歌。孟子离娄中说孔丘曾听到有小孩子唱这首

9、歌,并没有指明在何处听到此歌谣;广为接受的说法是谓指水清澈的样子,并非特指某一江河。朱熹在孟子集注中注释:“浪,音郎。沧浪,水名。缨,冠系也”。楚辞渔父写屈原听过渔父唱这首歌,因屈原曾被放汉北。孺子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词语注释沧浪(lGng狼):水名,当时指何处有争议,有说水经注所记涓水,春秋时又名清发水;有说汉水;更广为接受的说法是谓指水清澈的样子,并非特指某一江河。濯(zhu6浊):洗。缨:结冠的带子,系于冠的两侧,着冠后挽结于颔下。乌鹊歌二首是韩凭妻何氏创作的一组四言诗。相传战国初期,宋康王偃是个荒淫残暴的君主,他贪杯好色,群臣中有敢于劝谏的,他就将其射

10、死。当时,他有个舍人(官名)叫韩凭,韩妻何氏非常美丽,康王就起强占之心。他逮捕了韩凭,命人筑一青陵之台,将何氏夺来关在上面。何氏便作了这两首乌鹊歌以表明自己的心志,随即自缢而死。这组诗写的坚定、明快;第一首诗通过描写北山张网捕南山之乌,来说明康王欲拆散夫妻是白费力气。第二首通过描写乌鹊不和凤凰一同飞翔栖息,来比喻自己虽然贫贱,但绝不爱有权有势的宋王。诗中比兴得体,抒写了作者忠于爱情,不贪富贵,不畏权势的坚贞情操。乌鹊歌二首苴一南山有乌1,北山张罗2。乌自高飞,罗当奈何!苴一/、K乌鹊双飞3,不乐凤凰4。妾是庶人,不乐宋王!词句注释1. 乌:即乌鸽,鸟名,指喜鹊。2. 罗:捕鸟的网。3. 凤凰:

11、传说中的鸟王名。雄日风,雌日凰,这里合称,意指众鸟之王,暗指宋王戴偃。4.殆:危险宋王:战国时宋国国君,名偃,谥康王据刘向说苑善说记载:春秋时代,楚王母弟鄂君子皙在河中游玩,钟鼓齐鸣。摇船者是位越人,趁乐声刚停,便抱双桨用越语唱了一支歌。鄂君子皙听不懂,叫人翻译成楚语。就是这首越人歌。歌中唱出了越人对子皙的那种深沉真挚的爱恋之情,歌词声义双关,委婉动听。是中国最早的译诗,也是古代楚越文化交融的结晶和见证。它对楚辞创作有着直接的影响作用。其古越语发音在汉代刘向说苑中有记载。越人歌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詈诟耻。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说君

12、兮君不知O词句注释搴(qian):拔。搴舟,犹言荡舟。洲:当从北堂书钞卷一O六所引作“舟”。被(pi):同“披,覆盖。詈(zi):说坏话。诟(gou)耻:耻辱。几(ji):同“机”。王子:此处指公子黑肱(?前529年),字子皙,春秋时期楚国的王子,父亲楚共王。易水歌一作渡易水歌,是战国时期荆轲将为燕太子丹去秦国刺杀秦王在易水饯别之际所作的一首楚辞。这首辞前句通过描写秋风萧瑟、易水寒冽,一上一下极天地愁惨之状,渲染了苍凉悲壮的肃杀气氛,渗透出歌者激越澎湃的感情。后句表现主人公大义凛然、义无反顾、抱定必死决心深入虎穴的献身精神。全辞语言简洁、直白,情景交融。易水易水:河流名,在今河北省易县,当时为燕国的南界。歌风萧萧萧萧:秋天的风声。兮兮:语气助词。易水寒,壮士壮士:在这里指荆轲。一去兮不复还。词句注释说(yuG):同“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